2008102012 08历史 乔敬科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经了数次大的民族融合.按照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划分,当时中国主要有三大文明,北方的草原文明,中原的农耕文明和福建沿海的海洋文明,这些文明经过较量,并最终得以相互妥协和融合, ,这些融合是中国不同文明体系的交融,并最终形成中国多样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融合 草原文明 农耕文明 海洋文明
中国地处东南亚,北方为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大草原,南达南海诸岛,西边有青藏高原,东为东海和黄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这个屏障将中国与其他文明隔绝开来,只有丝绸之路通向外面的世界.这样封闭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只限于我们国家内部,没有其他地区文明的干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当时中国主要有三大文明,北方的草原文明,中原的农耕文明和福建沿海的海洋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经了数次大的民族融合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民族种类和分布格局.这里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探讨一下整体视角下的中国的民族融合.
这里首先对民族融合有个定义. 对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我们在讲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因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见,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它是在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的过程.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主要分为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这时期主要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融合过程. 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由于人口的增加和
大兴土木,北方的土地荒漠化开始加剧。
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草原文明开始主动兼并农耕文明,开始与农耕文明相互混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农耕文明,北方的土地荒漠化有所好转。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建立过政权的许多北方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同时,通过一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第三次是在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个时期草原文明、农耕文明和福建地区的海洋文明都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三种文明开始第一次大规模融合,而此时的宋,更多的是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代表。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此后,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段时间,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次就是清朝时期。这一时期农耕文明已经占据绝对的优势,并且吸收了草原文明的文化成果,满族原本就是草原游牧民族,而此时的海洋文明则由于海禁而遭到严格打压。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较之前代,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高潮迭起。一方面,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实现了大融合。早在清军入关,满汉之间已经有了接触。清军入关后,随之满族大批迁入关内,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同时,为了巩固统治,满清统治者还主动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的联合。这样,在多民族长期的杂居相处中,满族因融 入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渐壮大。同时,也有部分成员分离出去,融入其他民族。这种血缘的交流,既有利于满汉之间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较前代有所加强。清初,今天我国境内的55 个少数民族已基本上形成,清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在客
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同时,内地汉族人民因战乱、灾荒、饥馑等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边疆,与他族杂居。这种不同民族成分之间的辗转流动与交错杂居,在北方广阔的地区,掀起了以汉、满、蒙古的融合为核心,维吾尔、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也纷纷卷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近代以来,我国遭受了西方以海洋文明为主的列强的入侵,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统治和抗击列强入侵中患难与共,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增强了各与共的斗争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增强了各民族彼此间的凝聚、交往和融合,各民族分布与融合最终定型。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史,就是各个民族的融合史。在中国的民族融合中各个文明开展了长足的竞争,尤其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在强大的中原儒家文化影响下,农耕文明最终占据主体地位,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