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建筑文化在菊展中的应用探析

2024-03-22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建筑文化在菊展中的应用探析 ■杨琳 【摘 要】文章从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的宫殿和园林入 手,结合菊展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以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建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全园水面将近六亩,亭槛 台榭多数邻水,并且建筑视野通透,湖光水色尽收 眼底。园中建筑布置疏朗而自然,更以“林木绝胜” 关建筑的代表“镬耳墙”为创作元素,运用中国传 统园林的框景景观设计手法。配合扎菊的传统工艺。 以盆景菊、树菊等为点缀,营造出菊满西关的建筑 文化氛围 互动开放式的造景,让观众可以走进入 其中观赏、留影。 探究了在菊展作品的创作中,融入中国建筑文化的具体实 践,并总结了创作难点所在,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 思路。 着称。雪香云蔚亭的梅、玲珑馆的竹、荷风四面亭 的荷……以植物为主体的景观比比皆是。 二、菊展的历史和现状 1.菊展的发展历史 菊展,又称菊会、菊花会。菊花,花中四君子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菊展应用 中国的园林萌芽于商周时期,通过粗辟原生的 山水丛林,供古代君王游览、狩猎。到后来,随着 建筑文化的发展,园林艺术与楼台建筑逐步融为一 之一,自古被赋予坚贞淡雅的品格。东晋诗人陶阳 明独爱菊花广为人知,笔下有“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对赏菊的爱好由来已久, 在重阳节还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诗人孟 体,相得益彰。在园林创作中,菊花作为一种重要 的创作种类,从古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菊花展 览这一传统的文化盛事,也一直延续至今,在全国 各地竞相绽放。菊展,根植于我国历史悠久、别具 一浩然有诗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古往今 来,每年秋季,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赏菊 活动。 图1菊满西关 格、绚丽多姿的建筑文化,也势必不断传承中国 广州文化公园,是广州地区唯一坚持举办的大 在景组“菊韵飘香”中,嵌入传统家居中的屏 风,给人一种菊香盈门的美感。百叶窗式敞开的屏 风,构造了画面的层次。虚虚实实之间,以形态各 异的传统扎作艺菊相衬其中,艺菊高低错落,盎然 生趣。景组整体疏密有致,营造出暗香浮动、韵味 建筑文化的精华,推陈出新,形成具有鲜明文化元 素和时代特色的新形态。 一型菊花展览。“羊城菊会”始于1953年,每年l1月 中旬举办,以弘扬岭南悠久而深厚的菊花文化传统、 传承菊花栽培技艺为宗旨,多年来深受广州市民的 喜爱。 、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 中国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陕西 半坡的方形、圆形浅穴式房屋。而提及中国建筑的 历史成就,不得不提的是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万里 长城——这一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在种类繁多的 2.菊展的艺术特色 隽久的意境,让游客安然陶醉在羊城的金秋中。 建国以来,菊会活动频繁开展,都从不同程度 和角度,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使菊花的艺术创作 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结合了建筑文化元素 中国古典建筑中,宫殿与园林为集大成者。 1.中国的宫殿建筑 宫殿是古代皂家建筑,为彰显阜权的至尊无上. 宫殿建筑无不规模宏大,体现的是不同时期最高的 建筑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是秦 的扎菊作品最为亮眼。在2014年的小榄菊花会中, 景组“大三巴牌坊”以澳门地标建筑大三巴牌坊为 创作原型,高13.5m、宽1i m、厚1.6m,整体皆由 菊花扎作。通过简化和抽象,勾勒出建筑的基本元 素,简约而不失原建筑风韵,十分恢宏壮观。此次 始皇统一六国后兴建的。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 赋》中有描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 构而西折,直走成阳。二JII溶溶,流入宫墙。五步 一菊会中,规模最大的造景是占地近2000m 的“榄菊 书院”。景组取材于城楼建筑,扎菊砌成的城墙黄花 遍布,显得金碧辉煌。城楼为重檐歇山式楼顶,黄 色的顶脊装上了灯饰,墙体和雉堞棱角分明,规模 宏大,气魄雄伟。 图2菊韵飘香 楼,十步一阁。”可见其规模之大,建筑工艺之高。 北京故宫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 故宫的建筑格局强调外朝与内廷界限分明,主要建 2.中国建筑文化在菊展中的创作难点 筑围绕中轴线对称分布,并烘托出核心建筑的主体 地位。居于故宫中心的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 帝举行朝会大典的地方。太和殿殿基分为三层,每 三、 中国建筑文化在菊展中的应用 l_中国建筑文化在菊展中的创作手法 (I)菊花扎作中的中国建筑文化 (1)对扎作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要在菊展中展现大气大进深、动态轻盈的中国 建筑文化特色,特别是在成片、大型的扎菊创作中. 层高8m,皆以汉白玉雕刻石栏环绕。殿正中为三层 石雕御路,殿前广场宽达2.5公顷。整个布局使太 和殿显得更加威严肃穆,气象非凡。 2.中国的园林建筑 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以江南的园林最负盛名。 假山流水、花草树木、亭廊楼阁等,构成了中国园 林建筑的主体元素。园林建造讲求“虽由人做,宛 菊展的起源和发展,原本就与中国建筑文化密 不可分。中国建筑文化中,大门窗、大进深的大气, 轻盈欲动、标致翼然的生气,色彩斑斓呈现出的富 丽堂皇,正与菊花扎作作品所能凸显的独特风格相 吻合。花叶的鲜活、花色的绚丽以及扎作所能砌出 的宏大,正是菊展对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所作的灵动 诠释。而以建筑元素入景,可以更好地构建互动开 放式的景观,让游客不再止步于观赏,更能走入景 观,徜徉于花海之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得 以幸存的传统建筑日渐稀少,通过具有中国建筑文 对扎作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菊花扎作难度较大, 而且不容易掌握。扎作过程先要经过长时间的栽培. 再进行扎作造型的工序,才能最终展现于观赏者眼 前。菊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作人员的艺术素 养和扎作工艺。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菊艺师,扎 作中竹枝行距通透,花枝的利用率高,扎出的作品 线条流畅、花朵整齐、形态优美。 (2)对建筑形态菊艺作品的艺术抽象处理 自天开”,通过模仿自然、刻画自然来构建一个人与 自然和谐的美好生态环境。园林布局善于以小见大, 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及其丰富的内容。景与景之 间的连通,往往采用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空间组 织手法,使原本相对独立的景观穿插交错,相映成 趣。此外,融诗于景,景中有诗,通过楹联匾额、 刻石书画来点明景观意境,更加增添了园林的人文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精雕细琢,而这却是扎菊作 品所难以呈现的。扎菊作品要求简洁明了的线条, 寥寥数笔勾勒出所刻画形象的主体框架,很好的保 化底蕴的菊展作品,再现传统建筑的风华,让游客 重温传统建筑文化的繁华岁月。 (2)艺菊创作实例 留刻画对象的特征和神韵。这就要求在构图设计的 时候。对刻画对象的非主体结构进行取舍,简化构 成的线条,却又要抓住主体特征,避免扎作的形象 (下转第304页) 在2014年以“羊城菊韵中华情”为主题的广州 菊会中,笔者设计的景组“菊满西关”,以老广州西 元素和文化底蕴。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园林。为构 250 以及适量直径在10 ̄20 cnl的小石头或小片石。在 施工过程中,对护筒中泥浆面发生的变化进行密切 的关注,若泥浆面快速下降时,则说明有漏浆发生, 这时要在进行迅速的补水之后投入足量的泥球,堵 时护筒的埋置较浅,地质超前钻没有能够跟得上, 发生了一系列的坍孔。后来使用方采取了预钻孔措 施,安装了长度为6 cm的内护筒,减少了正常情况 下使用冲击钻时发生坍孔的几率。坍孔的主要原因 英德北江三桥的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安全或质量性 的事故,对于溶岩地质处桩基施工取得了很好的结 果,对于溶岩地质处的桥梁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丽萍.浅谈钻孔灌注桩过程中的溶洞处理[J]. 中国新技术新品,2012(14):89—90. 住漏浆处,然后再按1:1的比例将片石和粘土向其 中投入2 in左右,在重新进行开钻,这样就可以利 用大颗粒土以及被砸碎的片石填充一部分裂隙,在 一是遇到没有填充物的溶洞或是发生裂隙漏浆但是没 能进行及时的补水,所以,主要方式坍孔的方法是 保持泥浆面的高度以及泥浆的浓度。若是有坍孔现 象发生,即采用护筒加深的方法,再回填重新冲砸。 三、结语 [2]强俊涛.龙塘坪隧道大型溶洞处理施工工艺控制 [J].山西建筑,2O13(2):174—176. 定程度上阻碍裂缝宽度再发生变化,就可以在钻 进一定深度时保证不会发生漏浆。如果漏浆再次发 生,就按上述的方法进行再一次处理,直至逐步将 钻孔至目标位置。 (4)对坍孔问题的处理 [3]卫启阳,刘海平.岩溶地区桥梁基桩施工技术[J] 桥梁建设,2010(4):84—87. (作者单位:湖南省公路工程有限公司J 由于对施工进程以及施工技术的采用都进行了 切实有效的规划和安排,同时对于现场的技术管理 及操作进行严格的把控,对于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 从英德北江三桥的引桥施工情况看,由于开始 各种突发问题都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在 (上接第302页) O%~1.59%。 I刊。 业,2013(5):185. 四、结语 [2]陶梅.关于道路路线设计若干问题浅析[J].科技 与企业,2O13(8):172. 竖曲线的长度与半径:根据相关标准规定,竖 曲线的半径基本是由满足视距要求所需的最小值、 极限最小值、一般最小值构成。实际设计时,竖曲 改扩建道路是提高原道路抵抗荷载强度、提高 道路等级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从改扩建道路路 线设计特点以及设计基本要求着手,再从实例出发, 对改扩建道路路线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 望对改扩建道路路线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3]陶梅.改扩建道路路线设计探讨[J].科技致富向 导,2013(3):208. 线的半径基本上都会选择大于一般最小值,有一定 基础的则利用满足视距所需的最小值,只有在迫不 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极限最小值。在长度方面要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不同,长度选择也不 (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成都 610081) [1]李昱含.改扩建道路路线设计探讨[J].科技与企 3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