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因素博弈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及实践
2023-02-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多因素博弈视角下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思想及实践 王艺翔 李 伟①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摘610041)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开展受到经济、政府、企业、教育体制机制、职业教 育规律与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我国职教历史与国外成功职 教模式汲取办学经验,综合调控各类影响因素,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模式。 关键词:经济政府法制 企业教育体制机制 职业教育规律与特点 教育和技工学校教育的办学模式,新中国的职业教 育逐步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的思想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 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教育 改革不断深化,但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形成是多方合 力的结果,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调整、优化我国职 教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企业等众多的影响因 素,使得各种因素在博弈的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 从而打造出既适应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又符合职 教规律与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 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全 局出发,邓小平提出了“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 的要求相适应”的思想。1999年职业教育随着高等 教育扩招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但是由于我国高等 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高 职院校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倾 向,一种倾向是教学上强调学科型教育,沿用本科 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另一种倾向是 在毕业生的出路上,盲目追求“专升本”升学率。 有些人甚至认为,高职就是高专,高职就是过去的 大专。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后,在 办学模式、课程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二)世界各国相对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 1.德国“双元制”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 合”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一)国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及实 践的历史流变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的现代意义的高等职业 教育肇始洋务运动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实业教育制 度形成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壬寅一癸卯学 制》。这个学制把实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并列, 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主要表现为实业教育:实业为教育提供物质 保证,教育为实业的发展提供人才。1917年,黄炎 培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启了与实业界联 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先河。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 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 主义”的观念。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各级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闻名于世,在 二战之后的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双元制”职业 技术教育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 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 “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 各类技能人才。国家决定从苏联引进中等专业学校 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 本文是成都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院级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 例》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9CZY18。 ①作者简介:王艺翔(1983一),男,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 育管理。李伟(1980一),男,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19—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第3卷第2期) 浅析多因素博弈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及实践 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 命的爆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强度的快 速增长,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技师的培养模式提 出了新的要求,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 代社会了。伴随着中国的洋务运动,一批实业学堂 诞生;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半工半读方式的职业 教育模式诞生;随着德国六、七十年代经济的发 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产生,成为德国经济 腾飞的“秘密”,广为日本等国家效仿。 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 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德国的职业学院 (Berufsakademie,简称BA)毕业生可获得工程师等 文凭和学位,也可直接攻读硕士学位。 2.美国社区学院办学模式 美国的社区学院可承担的功能包括升学、转学 教育,职业准备教育,技术准备教育,社区服务, 补习教育,再就业培训,知识、技术提高教育,订 单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 教育等。 3.英国“工读交替”模式 英国的工读交替制也称“三明治”模式,其主 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 期中,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 获得报酬。其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 的工读交替制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的年限都 较长,如4年制的课程,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3 年在企业工作,第4年又回到学院学习、考试,取 得证书,即“2+l+1”。而短期的则通常为6个 月。 4.澳大利亚“TAFE”模式 “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缩 写,即“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是政府 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具有统一教育和培训 标准,主要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是一个 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 调终身教育培训。充分体现以“能力本位”为特点 的职业教育模式。 。。 5.日本“产学合作”模式 日本的产学合作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为中 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一种为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 作。产学合作内容主要为:企业与高校在人员上互 相交流,企业委托高等学校搞科研项目,企业为高 等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在大学建立“共同研究 中心”等。 二、多方影响因素博弈分析 (一)经济因素 1.经济水平因素 在我国洋务运动以前,或从世界范围来看,在 工业革命以前,技术工人、技师等职业类人才培养 主要途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之后,随着工业革 一20一 2.经济结构因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多样的。美国 贵为世界第一经济实体,其职业教育模式与德国职 业教育模式大相径庭:美国的社区学院更多的是承 担本社区居民职业准备性质的教育,而真正的“校 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与实践则体现在企业培训 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 化为特征的,与德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有很 大差异。美国的高端岗位对在职人员的要求是广泛 的知识背景,极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创新思想等, 而美国的大学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大学毕业 生进入社会后,企业从岗位技能要求、企业文化等 方面对员工进行针对性很强的职业培训。这就使得 美国社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德国 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二)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推出的法律法制及政策 等方面的因素。政府可以推出教育政策,制定法律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时这对于一国职业教育模 式、机制的形成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德 国双元制教育体制的形成极大的得益于德国政府对 本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制定、政策法规的出台,如 《德国职业教育法》等 。而加拿大政府推出的职 教方面的法律、政策则促成了加拿大“TAFE”职 业教育特色的形成。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够以一国的 力量推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政府可 以通过统一立法、出台政策等方式确定职业教育的 投入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完善这种教育的体制 机制,从整体上推动校企互动,提升工学结合水 平。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推动的动力在于其发展本国 经济的责任,根源于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 (三)企业、职业教育规律、职教体制机制因 素 经济与政治因素是社会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高职教育研究 作为校企合作重要一方的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独立实 难,困难的是教育教学水平一般的本科院校的毕业 生及学术、能力水平低的学生。这类大学生一是量 大,二是缺乏职业技能训练,没有经验,从而导致 职业能力弱,不实用。 体,单个的企业可以视作微观影响因素。而“校企 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受到职 业教育规律及其体制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1.企业间的竞争影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效果。 高等教育历史表明,大学有服务社会的责任, 学术性高校更多的是培养学术创新人才,探究高深 学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相对学术性高校而 言,职业型高校则与社会接触更直接,更紧密,人 才培养周期更短暂,劳动者知识更新频率更快速。 基于教育及职业教育的这些规律特点,我们在践行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思想的时候,既要重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训熟练工人、技师、等企 业急需人才,而企业间人才的竞争、技术竞的争又 使得拥有技术的企业不愿意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学 生,不愿意大量培训社会劳动力,这大大降低了校 企合作的实效性。 2.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落后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教育一开始是照搬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其 课程设置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式是教材中心; 而后,开始借鉴西方发达家教育教学经验,开始注 视社会经济、政治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要重视企 业、劳动者等微观层面的因素;既要重视经济社会 的发展规律,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也要重视人的 教育的规律,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使得职业教 育在多因素博弈情况下达到动态平衡与优化。 参考文献: [1][2][3][6][7][8]马树超,郭杨.高等职 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 重科学研究。但是总体而言,依然未能摆脱应试教 育以知识学习为主陈旧模式。 3.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完备性。 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上存在两方面的问 题,一是学生企业教育、企业实践一环薄弱,校企 合作不够紧密,工学结合水平低;二是,职业教育 [4][5]陈亚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技术 教育的政策文本分析[EB/OL].http://www.afz— gtz.cn/zd— 学制仍然停留在高职专科教育阶段,还没有大规模 的职业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制。因此,我们必须 在学制设计上进行革新,设置本科、研究生类型的 职业教育学制。 show.asp. [9][10]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 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11]刘邦祥.“得其本义,忘其具形”借鉴德国职业 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其实,大学本科院校的学生也不是全部就业困 rI1liIl 【lg and Practi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Study Combined Educ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i—t—Factor Fuzzy by Wang Yixiang;Li Wei (Chengd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Chengdu,Sichuan,610041) Abstract:Various factors have integrated influence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Study Com-・ bined Education mode,such as economy,government,enterprise,education mechanism,the discipline and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tc..We can learn from foreign successful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regulate various influential factors SO as to optimize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nd Work—Study Combianed Education. Key words:Economy;government;legal system;education mechanism;discipline and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