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言
转载自:www.fodizi.com
诸行无常:世间万象,没有任何事物是长久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是由一个起因和后来的条件相互配合变化而成的。而这种因缘条件组合构成的无常变迁,就是我们的宇宙实性,佛教称之为“空性”。有生命就会有死亡,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远美好,害怕死亡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简称叫“无明”。宇宙的实相是永远变化不已的,没有一刻停息的实体。而人因为自我短期利益的考虑,从自我的立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常存,不好的事物不要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但这种一相情愿的想法并不能使自己时时如意,因而生出了苦恼和痛苦。
人会因烦恼而产生了痛苦,多是因为有了“自我”的观念,而又不真正的了解,“身,心”,内在,外在的一切都不可能永恒不变的,就是“诸行无常”的这个宇宙真理。所以佛陀在入灭之前对阿难说:“阿难啊!凡是我们所爱的,终将离去,凡是有生命的终将要死亡。所以你们不必为美好的事物与不能常存和变质败坏而感到痛苦悲伤啊!”万物皆是无常,有生必有灭,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你们不执著于生灭,内心便能寂静不起妄想杂念,就会得到永久的喜乐。那就是“解脱”。。。
佛陀说:你们应当观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才是正确的理解方法。正确观察就能产生厌离心,而不会有喜爱和贪图之心,心灵就会获得解脱了。对外界的形形色色都应该这样来观察,对自己内在的感受,思想,冲动,意识也都去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看出它们的“无常”来。正确的观察就能产生厌离心,有了厌离心,喜爱和贪图之念就会消失,心灵也就解脱了。佛陀是自己证得这个道理,从生死爱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过着清净纯真的生活,将来不会
再受烦恼的束缚,更不会在爱欲之中流转。你们应当记住:“感情是一张缠绕的网,欲望是一把暗藏的刀,不执著它就不会被它束缚也不会被它杀害。聪明的人会马上退出这迷惑的游戏,而愚蠢的人就会继续在迷惑中打转。
佛陀说:还要注意一点,对无常,对苦,空与非我,也应该要这样来观察,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已,自己的内心对外感受也因“时,地,心境”的不同而异,看清世间的一切及内心的感受意识并非绝对真实,便能从爱欲的执著中解脱出来,而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事物的存在就会有不断地变化,世界是一个随“时间”流转变迁的过度现象,而我们只是属于一段时间内的世界。每一个写下来的字,每一件石刻,每一幅画,文明的结构,每一代人,终将如同落叶一样消失。
有存在就有变化,没有变化的,就不可能存在。生就是生生不息,变化不停,不变的就是死亡。所有的存在都是“生,住,异,灭”变化中的一个短暂现象而已,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人若企求现世的永恒不变,而违背了宇宙的规律,当然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产生了种种的痛苦和烦恼。佛陀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变不定的”,保持这样正确的心态去看待世上一切事物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就再也不能影响到我们的内心了………
诸法无我: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组合条件相加而形成变化不已的现象,因此,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人也是一样,从生到死亡,每一刻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没有一个实质不变的我存在,这就叫“诸法无我”。这是佛陀应证的第二个真理。人们自认为有个“我”的存在,不知道这只是暂时存在的“假我”,这个“假我”完全是受控于四大假合而成,如“水,火,土,风”。水代表血源,火代表能量,土代表肉身,风代表氧气,缺一不可。因为这个我是随“时空”不同而变化不停,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实质的我存在。由出生到死亡,每一分,每一秒的我,条件都不一样,人刚出生从没有什么行为能力到长大后,叱诧风云,乃至老死之前又“回复”到没有行为能力,这都是随着自己的能力和条
件而变迁的。而我们的身心感受也是因“时空”条件而异,产生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诸多不同的情绪,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起伏不定。佛陀印证出最重要的第二个真理,就是“诸法无我”
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客观宇宙,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可以流转三世的我存在。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聪明的弟子若照这个真实的状况去看待,不背负过去,不期盼将来,也不沉醉于现在的欲望,他就走对了方向,就能消除欲望,得到自在的解脱。同样过去与未来的内心感受和观念意识也不是绝对的,何况是现在的呢?聪明的弟子若按照这个真实的状况去看,不背负过去的经验,不活在想象中的将来,坦然面对接受现在,而不是心存欲望地期待。他便走对了方向,将欲望灭尽得到了自在。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客观宇宙,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可以流转三世的我存在。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聪明的弟子若照这个真实的状况去看待,不背负过去,不期盼将来,也不沉醉于现在的欲望……他就走对了方向,就能消除欲望,得到自在的解脱。同样过去与未来的内心感受和观念意识也不是绝对的,何况是现在的呢?聪明的弟子若按照这个真实的状况去看,不背负过去的经验,不活在想象中的将来,坦然面对接受现在,而不是心存欲望地期待。他便走对了方向,将欲望灭尽得到了自在。
心无所住:我们平时千万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观察事物而生出分别心,不要去分别事物“好与不好”而执著于其中。因为有了好与坏的对比心,便有了喜爱与憎恶的偏见……于是便有了贪念,憎恨,忧愁,不满,而生出恐惧与心灵上的束缚。行为原本没有所谓对或错的区别,但当这个行为是由自我意志所发动的,便有了私心的利益或无私的善意之分别。凡是在意志上图谋自利的行为就会造成自己对这些行为的承受。而这个行为的后果就是“业”。所谓“随业转生”就是这个意思。涅盘最上乐——最高的利益就是“健康”,最高的财富就是“知足”。最高的友情交心就是“信任”,最高的喜悦快乐就是“涅盘”。
如果我们真正观照自心,自问便会知道,金钱无法购买满足,贪婪的满足就象大海,无边无际,而常让我们感到满足的却不需要金钱购买,惟有知足的心才能获得满足。金钱只会买到欲望的增长和永无休止的束缚。即使财富像雨一样不停地降临到人的身上,也无法满足人的贪欲之心,有智慧的人终将明白追求外在的淫欲到头来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快乐的少而痛苦的多。从外在的掠取获得,永远不能满足内在的贪欲,它只会得到短暂的快乐,紧接着又会从这快乐中引发出更多的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想翼求更好更完美,得到了又怕失去,所以痛苦就此产生了…..
善哉控制一切: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的刺激,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内心的意识。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身心的一切,能自我控制身心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最有智慧的人便能解除自我一切痛苦与烦恼。不要看轻自己,也不要羡慕别人,如果我们羡慕别人,心便失去和平寂静。虽然我们所得不多,但自己却不嫌少,完全接纳这个事实,生活于清净不懈怠,这才是人人称赞的修行。
对于精神或物质等一切都不贪求,坚持无我的观念……由于不是我或我的所有,因此便没有我的痛苦和忧愁。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先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人最爱的是自称“我”和“我的所有”,当一个人他能真正地观想到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死、健康、疾病”,不能自我控制自己的感官“欲望、愤怒、恐惧、贪欲、固执等,他怎么能称这个不能控制的自己,为我的我所有呢?智者调心,首先要做到的是无我,于是慢慢地他便逐渐可以掌握这个我了。
我的所有:我们应该要做到身处在怨恨中而心无怨恨,身处在苦恼中而心无苦恼,身处在贪欲中而心无贪欲,要做到“无一物是我所有”的观念。清净不受外界干扰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我”,无我所有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恼、贪欲便没有一个我
可以去,取来作为我的怨恨,我的烦恼,我的贪欲。我都没有了何来我的痛苦。这就是所谓“无所住而住”的道理。
爱、别、离的苦:我们的心要保持清净,不要去寻求爱欲,也不要去寻求憎恨,爱欲的对象离去消失便会产生痛苦;而面临憎恨的对象也会产生痛苦。因此爱欲和憎恨是产生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心纯净不偏就没有爱欲和憎恨,也没有痛苦的束缚了。从喜爱产生了忧虑、恐惧、舍弃了喜爱之心,则忧愁,恐惧就无从产生,从贪欲产生了忧愁、恐惧、舍弃了贪欲之心,则忧虑、恐惧也就无从产生了。我们的心如果有喜爱之心,憎恶的偏见也就产生了,我们如果对生活上的外在一切事物去产生分别心,把其中的某一部分划分为喜爱,那么另一部分则变成了憎恶,由于喜爱便会产生怕失去,憎恶不希望它来临,于是痛苦便产生了。
待己如敌:人对待自己要象对待最痛恨的仇人一样,任何敌人对我们的伤害也比不上自己的贪欲,嗔恨,无知对自己本身的伤害来得大。人对待自己要象对待最恨的仇人一样残忍,躬身自省,时时刻刻要想到造成我们最大痛苦的是谁?往往是自己内心所引发出来贪婪无知的自己,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对自己也最残忍。
躬身自省 自作自受:无知而愚蠢的人,时常把自己当成最聪明的人,最了不起的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多是对的,认为别人多是错的,我行我素,因而种下了恶业,结果给自己身上带来了苦果。人的痛苦大多数是来至于自己的那颗永远不得满足的贪欲之心。与怨恨我们,仇视我们的敌人们比起来…..我们自己那颗放逸的心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一滴水:每一滴水都是海,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自在。世间外在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人感到痛苦,悲伤,恐惧…………这个感到痛苦的我,其实不是真正的我,所以不应该停留
在这个痛苦的我之中。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正确的…….同样,一切无形的内心感受也是无常的,由于无常,所以人会感到痛苦烦恼。聪明的弟子们若能这样看待,就可以不执著与外表的事物变化和内在的感受而得到解脱。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没有永恒不灭的时、事、物。能明白这个无常的道理,便会明白没有永恒不灭的我,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我可以永远拥有的。因此人要无我地超脱于外界的变化,融于这层外在的时空,无论生,老,病,死,都能坦然面对,于是再不受“小我”的执着生死之念而感到困惑和恐惧了…….没有叫做我的这个人,也没有叫做我的物。我就好象一幢房子,他们是各种因缘组合而成的,如:钢筋,水泥,黄沙,水,木板等等…..最后帮它起个名字叫做“XX大厦”。
人也是如此,人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因缘组合而成。凡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事物,佛教称为“空性”。“地”代表肉身,“水”代表血源,“火”代表能量,“风”代表氧气,四种组合元素,缺一不可。既然知道没有这个我的存在,那,又凭什么是我的物呢?如果人能够这样去了解事物的本质,他便能切断将我们与欲望连接在一起的五种烦恼“色,受,想,行,识”,简称“五蕴”。人因为有身心的观念而产生了自我和自私的想法。于是又产生贪欲,嗔恨,自以为是,无能为力,狐疑无知等五种苦恼。如果要斩断这些烦恼,唯有从无我开始,无我所有着手。
巴利文的《葛拉玛经》曰:不可因为传说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经典所载,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合乎传统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信以为真。即使你是老师或如来所说,也不可以马上信以为真。没有经过自己亲自证实,而听到就相信的叫做“迷信”。经过自己证实才相信的,叫做“正信”。怎样才能消除我们的无明呢?要从一切的“如实知”开始,如实知一切不是只听别人所言,而是要经过自己亲自去证实相信,故佛陀说的“正法眼”就是像亲自见到一样。实践是抵达真理的唯一途径,比丘们啊!不要因为你们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诲。
你们应该要像以火试真金一样,自己实践来考验我说的法。这就是“真理”,真理不能凭听到别人嘴里说而得到,真理必须自己去亲自实践和体会,才能成为自己的真理。人可以凭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就可以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裁判。从它们结出来的果子,你可以去认识它们。他们就是法………智者不依凭学说,智者不捆绑自己,他们只是仔细地看,仔细地听,仔细地观察,智慧的觉悟者们证悟出人生的道理与平和身心的方法。他们是通过观察和体验,把自己的身心当作一个观察的对象,去了解痛苦,悲伤,嗔怒等情绪的产生与消退,最后得到了降服它的方法。每个人也可以把自己的情绪作为观察对象,从中证悟出身心统一修行的方法。
什么叫邪思与正思?将虚假的误为真实,将真实的误为虚假。保持错误的观念,他就无法抵达真实。将真实的看成真实,虚假的知道是虚假,洞察自己的心,正确地看待世间的一切,他便能抵达真实。由于我们没有智慧,我们都用不正确的观念看待这个世界,于是才活在欲望,敌意,愚蠢和痛苦的苦海中。我们应该用正确的头脑去思考,去分辨,以正确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才能活在幸福之海中而感到快乐!可以验证的才是真理,最好的功德莫过于大悲心,最甜蜜的快乐莫过于心的宁静。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无常的存在,最高的宗教莫过于道德智慧的开展。最伟大的哲理能教导我们当下就能验证真理。真理是可以实践与验证的,如果是正确的真理,我们必能在实践中立刻获得甜蜜的果实。如果只是虚无飘渺地充诺来世的报酬,这可能是对无知者施展不负责任的骗术。
人由于自我的利益考虑而生出了贪欲,不满,愚痴,忧伤,悲痛,烦恼等等….因此人应该通过正确的修行了解到,诸行无常的真理,了解到宇宙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用这种观念去看待内在,外在,不要以为时空不如自己的心意,而产生了痛苦。漫漫地,就能让自我的情绪不再产生而达至轻安,喜悦的永恒,祥和的境地………
涅盘寂静: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确的修行方式来达到令苦不再生起安祥的喜悦境地。这个永恒的喜悦境界就是智慧的彼岸。简称“般若波罗蜜”。我们的痛苦是来自于我们的无知,去强求违反世间宇宙真理的事物,也就因为世事不能如人意,不符合内心自我的期望而产生了烦恼。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宇宙真理的正确认知,通过正确修行的实践慢慢向符合于宇宙真理的方向迈进,而达至没有痛苦与烦恼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智慧的彼岸,“涅盘寂静”。通往世间利益的是一条路,通往涅盘之道的又是一条路,寂静之道。接着佛陀说:比丘们啊!如果你们听任欲望的驱使,便会被它带到死亡之地,被贪欲取得之心所擒获。如果你们不跟随欲望而行,就不会被贪欲的一切虚幻事物而束缚,更不会被它所擒获而带至死亡深渊,大家要知道贪欲是猛烈的火,迷惑和妄念是无法解脱的网。同样,自己的受,想,行,识,如果随着欲望放纵,就会被欲望所驱使而陷于死地,最后被贪欲的心魔所擒获。
世尊说:在“色”的方面如果不被欲望所驱使,就不会被它带至死地,完全可以解脱贪欲之心。(注;“色”指五阴中的第一阴,是指我们的色身,色身是受因缘组合而成的,它不是真实的,它是虚幻的影子,随时会破灭,我们不要执着于虚幻的假我,更不能沉落欲望之中)。同样在,受,想,行,识方面,如果不听从欲望驱使,便不会被它带之死地,就可以解脱欲望之心了。人,如果刻意地追逐外在的一切事物,内在的感受思维随着外在的事物起伏,于是他的心也就被外在的一切事物所控制。所掳获而得不到解脱,永远在欲海之中焚烧。
苦谛:这世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也是苦,与心里所喜欢的人分离苦,想拥有而不能得到的苦,与怨憎、讨厌的人相遇的苦。若不能远离执著的人,他们的人生一直是苦,这就是苦的真理。人都喜欢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利益去评估一切,而世事并非都能尽如人意,因此,苦就产生了!一切的苦受,都来自内心,自以为的那个“我”,有了这个虚幻的“我”执着,苦也就紧紧相随了。
集谛:这些人生之苦,是如何产生的呢?苦就产生于心中的烦恼,而烦恼是从何而生的呢?烦恼是来自于人们与生俱来的那股强烈的欲望,“我要,我要,只要我喜欢的什么都要。”这种欲望就是生命中对生存本能的强烈执著,凡是遇上好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想渴望拥有,想占为己有的心念。这就是形成苦的原因啊!生命的本能就是自利,以便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继续下来。因此,凡是有利于自己的便想拥有,一切都想占为己有….但是,外在的客观环境并不顺人心意,于是想拥有的渴望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因而生出了烦恼,由烦恼便形成了苦。
灭谛:如果我们能将这些令我们烦恼的根本原因,切除灭尽,舍离一切对自己,对外在的执著….那么,因为没有形成苦的种子,苦也就消除而不生了。这就是灭苦的真理啊!要消除苦,就必须将其根源拔除,没有苦的因也就没有苦的果了。什么是形成苦的种子呢?就是“自我”,由自我形成的渴望,由渴望所造成的烦恼啊………
道谛:我们要到达,灭苦的最终目标,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八正道”的修行,那就是:正确的观念(正见),正确的思维(正思维),正确的言语(正语),正确的行为(正业),正确的生活(正命),正确的努力(正精进),正确的心念(正念),正确的禅定(正定)。这八种正确的修行,无论我们是行,是住,是座,是卧,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要时时刻刻的做到。这就是灭除苦的修行之道的真理啊!要达到苦的灭除,这终极目标,不能只闻法而不行,而要通过生活中的修行,渐渐地使自己的身心达到没有我执,没有渴望,爱欲,没有烦恼的境地。只有真正做到这些,苦才会从根本上消除。
一尘不染:莲花生于水,长于水,却高出水面,纯洁而不受污染。人也能像莲花一样,生于世俗,长于世俗,但藉由心灵的升华而高出世俗,不受世俗虚幻不净的污染。那他走对了方向。人生于时空,活于时空,应该与时空融合为一体,莫想所面临的“时,事,物”为自己所有,是苦,是乐,是净,是秽,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本体,于是这苦,乐,净,秽
都是不再污染于你了。一个人一旦觉悟,眼前的草木国土山河大地都变成天堂的美丽。为何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心如果清净,其所及之处也都是清净的,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是怎么想,如果我们的心认为世间肮脏丑陋,那么我们便看到了肮脏丑陋的那部分,如果我们的心觉得世间美妙,那么我们便看到了美妙。
如何修心:如果我们能了解得知自己的身体有如易碎的瓶子,防护心,要象固守城堡一样,用智慧来作武器与心生出来的邪魔作战,保卫胜利,决不可失守和放弃。要知道我们的身体十分脆弱,很容易受欲望控制,唯有依靠坚定的“心识”去抵抗身心的诱惑,就像战士守护城堡一样,一定要下决心去抵抗任何邪魔。如何能让自己心地清净,如果我们的心经常浑浊不清澈,行为就会被污染,一旦行为被污染了,就会不断产生烦恼,所以心地一定要清净,行为慎重,这是学道的基本条件。行为是心地的反映,心有了错误的想法,就会产生错误的行为,而错误的行为就会引来后续的烦恼与痛苦的后果。
情绪因而激动不安,心自然就不清净了。如果控制心意,我们的心如果充满着贪念,嗔怒,愚痴三毒,就不可以信任它。我们的心不能让它随意,予取子求,必须努力控制心意,以免它放纵地追随欲望。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无时无刻不停地望外张望,没有止息的时候,有时心像野马一样,随时随地地四处奔驶,没有静止的时候。禅定是学习控制心念的最佳方法,将心止于一境,不使散动,我们人在那里心就在那里,我们正在做什么,心也关照所做的事。
我们时时刻刻要和自己的心对话,告诉自己:我要保持冷静,不能冲动,不能妄想。佛陀接着说:“有荣誉的时候,不能使心高举;受侮辱的时候,不能使心生恨”。人一旦生起怨毒的心,全身就会燃烧,智慧马上消失,业障立刻先前,所谓“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然而,我们平时所做的善事都化为乌有。一夜贤者偈,不要追悔过去,不要企求将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未来的还没有到来,唯有掌握现在,仔细观察眼前的存在,
即不动荡也不摇摆。
必须如实地观察实践,努力做今天该做的事,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凡是能这样观察事物的人,他便会聚精会神不分昼夜的去实践,这就叫做一夜贤者,也叫做心止于一境的人。每个人要珍惜手上拥有的,不要去想没有的,或追悔已经失去不在拥有的事物。渴望目前还没有发生的事物,那就是“贪念”,而珍惜目前已经拥有的那就是惜福。惜福就是知足,知足就能得到快乐。
忍辱的方法:当别人伤害到我们时,我们应该这样想,“这是因为他不能控制自己的缘故”或“这是因为我自己过去的错误行为才遭致如此的因果”或“这是因为我行为上的过失才变成这样的”或“这是因为我自己的心有过失的缘故”等等。“无论是谁都会有过失呀”,“这样的逆缘对我修行有很大帮助”。我这样做会获得广大的功德啊!什么是忍辱呢?就是要能做到:此心不激动,不愤怒,不伤害任何人,也不执著,这样的心境才叫做忍辱之心。如果我生气了,产生了嗔恨心,那我就是凡夫了,和普通人一样没有区别啊。
能忍则忍,能做则做,别人不能忍的,别人不能做的,我能做到,我就是圣人了。我应该感恩众生对我的修行帮助,这样的忍辱才能感动上天!才能令诸佛欢喜啊!佛陀接着说道: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嗔世恨人,是背法远僧,常堕于恶道之中轮回,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之祸。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义,和世俗的看法不同。
世间上认为珍贵的而佛法认为不好;佛法认为好的、对的,而世人不肯实行。忠与佞(nìng)不能相容,邪的嫉正的存在,恶的不喜善的并行。贪欲的人不高兴无欲之行,在这种情形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缘,可使你早证圣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够度一切灾难;忍是病者的良药,可救人的生命之危。我能成就佛陀,独步三界,受人
天的敬仰,是因为我的心能够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
自主与定力:有必要的话才说,没有必要的话不说。做到“身口意”的守护,必须要断绝的,当下通过修持戒律来断绝,必须要修学的,要全力以赴去求取,人必须面对几个问题,“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什么事是第一优先要做的事”,完全清楚之后,再调整自己的心,对准目标全力以赴的去做。我们是自己身心的主人,假如我们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身,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心,那么我们就不是做自己的主人了。
实践是唯一的道路:不管你以前读过多少圣贤书,不管你说过多少神圣的话,如果你不去依照那些话来行动,那么这些神圣的文学和话语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实践是抵达真理的唯一途径,幸福是去体验的,而不只是知道了解,真理是用来体验和实践的,不只是知道与了解。
依教实行:如果你朗读的经典虽然少,但能遵照去实践,用正确的方法去除灭贪念,嗔恚,愚痴和愤怒的火焰而得到平静安祥的心,那么你于现在或将来便都能处在最上的幸福中了。放弃旧有的方式,抛弃欲望,敌意和愚蠢这三种增添我们身心不平和痛苦的根源,我们才能找到平和,清净解脱之心。
不见真如来 :如果有个人将手拉着我的衣摆,紧紧的跟随着我,但他还抱着强烈的欲望,激情和怨忿之心,行为放荡又无知的话,那么,就算他跟我离的很近,而我距离他也很遥远的,为什么说他离我很远呢?因为他没有看到我所说的法,没有看到法的人也不能看到我。“佛”是智慧的觉悟之意。“佛教”是智慧之教,不是迷信,信仰佛陀就是遵循他所说的言教。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践而达到平静安祥的心,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世界的境地。
如见如来:如果有个人他虽然距离我很遥远,但他不抱着强烈的欲望,不抱着激情,不抱着愤怒之心,不被错误的观念所驱使,能随时不放纵自己又有正确的知解,那么他就像跟随在我身边一样,而我也在他的身边。因为他看到我所说的法,看到法的人也看到了我,佛陀不在世,虽已过二千五百多年了,但要见如来佛还是很简单的,因为他说:“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看到我的人,就是看到法”。
涅盘寂静:有一位其他教派的人向是世尊请教,请问什么是你认为的法师?问的好,你认真谛听,我为你解说。他应该主张世间外在的一切价值欲望都应该远离,因将欲望灭尽而达到涅盘寂静的境界。人应该厌离“色”,想办法灭尽“色”的这个观念,而达到涅盘寂静的彼岸。比丘如果演说“色”的道理,演说灭尽“色”的方法,这就叫“说法师”。三归依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佛教弟子,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而什么是佛陀真正所说的“法”?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法,无非是直抵涅盘寂静之法!一个佛弟子应该执佛所交给我们的地图,依佛所指示的路去实践才能抵达彼岸啊。
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世间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有个起因,再加上条件的助缘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追根究底,追究到它的源头,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存在,一切都是因缘组合形成而已。所以我们把它简称为“空性”。假如一个种子是可以成长的因,加上土壤,雨水的助缘就成长成一棵大树了。为何会有这棵大树呢?一切都是因缘而生的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的本质就是变化无常,流转不居,变化是宇宙的实相。而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出自于因缘条件组合的作用。这些都是佛陀所证悟出来的宇宙真理。
人会痛苦是因为不明白诸行无常,一切皆因缘起的道理。而时常强求不可能得到的事物,活着就不想死,害怕死亡,贪恋短暂的美好和利益,总希望美好的事物不要变化,而这无知的妄想,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违反了宇宙的原理。佛陀说:诸比丘啊!缘
起是什么呢?因为有生才会有老死,不论众生出不出世,不论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实定律早就存在于宇宙的运行之中了。我所觉悟的,我所说的,就是缘起法的这个相依性,就是这个宇宙的法则。世间的任何事物,只要有生,就会有灭。世间的一切现象都会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这种相依变化的法则,谁都不可能停止和改变。
一切都在燃烧:人的六根一切都在燃烧,我们的眼睛在燃烧,我们的耳朵在燃烧,我们的鼻子在燃烧,我们的舌头在燃烧,我们的身体在燃烧,我们的心也在燃烧,接触这些感官和意识的宇宙万事万物也都在燃烧,由身心于外界接触而产生的苦,乐,不苦不乐也都是在燃烧。为何会燃烧呢?因为身心与外界接触而产生的“贪欲”之火在燃烧,“嗔怒”之火在燃烧,“愚痴”之火在燃烧啊。生,老,病,死,忧,悲,脑,苦,种种烦恼的火焰时时都在炽热地燃烧,人的身心若站在自私的立场上,随着外界而流转,便会产生贪念,嗔怒,愚痴三把烈火,唯有熄灭这烦恼的苦源,才能获得清凉安稳与舒适。
要想求得最高觉悟的人,必须熄灭欲望之火,就好象背负着干草的人一样,见到野火必须马上躲避,时时刻刻,要让我们保持着“觉悟”的心,时时刻刻,要让我们保持着“正确”的观念,时时刻刻,要让我们的心保持“清净”。企求解脱之道的人必须远离欲望之火。“自我”是引起痛苦的根源,我们痛苦都是跟这个“假我”有关,所发生的事物对“我”的触动愈小,痛苦也就越少,而欲望是人最难以克服的猛烈之火,有的欲望是生理性,人要克服欲望首先要做到“心要清净”,自我克制不去想,而身也要远离产生欲望的处所,以免一触即发而不可收拾。
欲望是一种陷阱:眼所见物,耳所听声,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接触,这五中有外在而来的感受最容易引发欲望,我们肉体所欢喜的,心就会被他所吸引,而忽视了它所带来的可能是灾祸,就像森林里的鹿陷入猎人所设的圈套而被捕获。不可否认,“五欲”
眼,耳,鼻,舌,身就是圈套,我们如果陷入了这“五欲”的圈套,烦恼马上就会兴起,痛苦也就如影相随了。因此,见了这五欲之灾后,就必须冷静思考如何回避,不被它陷入圈套而脱离的方法,千万不能误入其中。欲望是由我们自己的感官接触到外在的一切事物而发生的。能控制这“五欲”的方法你就觉悟了。的确,一时很难控制,所以要经过一段漫长的修行“忍辱”观。才能觉悟啊。修“忍辱”观是控制欲望的最好方法。当我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一切,我们的心马上兴起一股强烈的希望急切的想拥有念,希望成为了渴望,当我们得到了心所喜欢或达成心里所希望拥有的事物时,又期望喜欢的事物不要变质,不要离去…….因此,烦恼的基因就成熟了,痛苦随之而来。
不能忍辱的人,就不能享受所有的快乐,一个人如果不能忍辱,则嗔怒之心常积聚在心中,也因而内心失去了平静,就像毒箭射在心中一样痛苦难当,身心煎熬,因此内心不能享受宁静安详,以及任何快乐,甚至连睡觉也睡不着,噩梦缠身。嗔怒能销毁百千劫内之善根,所谓“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个人如果真能做到了布施,持戒,但他不修忍辱,那他仍然会发怒,一旦发怒,过去所布施和持戒所积聚的一切功德,在刹那间便破坏无余了。也就是说以前所做的功德都白忙了。这就是嗔怒能摧毁万善,嗔怒能销毁百千劫内所积聚的善根啊!
千劫所积聚,布施供养德,平时种善根,一念嗔心起,摧毁皆无余的道理。修道人,切记!切记!我们的身心是自己的地狱,有一个平凡人下了一个断言:海洋底下有一个地狱。这样的说法是错误,也是毫无根据的,地狱是个形容词,它是指我们自己身心的痛苦感受,地狱在那里?地狱不在那边,也不在这边,地狱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达成,渴望,贪念难以满足,而产生了欲望之渴与嗔恨不满之火,焚烧了我们的身心。这是,地狱在无形之中就显示了。
自身就是道场:一个人的身躯虽然只有六尺之长,虽然有生有死,但我却要告诉你们,
苦的起源,苦的终止与导向终止的道路都在其中。你自己的天堂与你自己的地狱都在这六尺之驱里,所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为人自招”。不要耽心过去与未来,也不要沉思世界的开始与终结之类的难题,要把关怀与努力放在这一驱之体中,沉思痛苦的起源与熄灭。若能觉醒,就能获得解脱,每个人就可成为他自己的上帝。
很多痛苦都是来至于人的“自我”观念而产生的,人执著于“自我”,执著于我的所有,因此,凡是不利于我和我的所有,那就是痛苦。这个“我执”就是骄傲,名利,荣誉,权位,金钱,自私,嗔怒,贪恋等等…………佛陀说:我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有效的掌握,何来属于我的物呢?人时常执迷于有关“自我”的一切,我的欲望,我的利益,我的骄傲,我的所有,我的本身等等……凡是跟我有关的就会因而产生喜乐与哀伤之情,因此一生都在承受束缚于这个“自我”和“我的所有”。“我执”是最大的痛苦来源,所以佛陀说:“没有我这个人,也就没有属于我的物”,如果已经知道没有“我”,那么又凭什么说:是我的物呢?假如能这样去理解,也就能斩断所有的烦恼。
如何舍弃忘我?人追随着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受爱欲与烦恼的驱使,犹如走在陡坡上,增加了命运的遭遇。有色,受,想,行,识这虚幻假合而成的“我”,既非我,也非非我。受,想,行,识都是打了死结的绳子,将人紧紧地捆绑着,使人心神动摇,被魔鬼所乘,难以解脱。人由外在世界的“色”与内在世界的“受,想,行,识”构成了一个“假我”,妄我,一生中都被这个假我,妄我所驱使。人应该舍弃这个妄我,而无我的融入所住的时空中,当妄我消失了,你就可以得到了快乐的世界,如何融入?假如我站在小木舟上来回晃动,我就会落入水中,如果我挣扎,就会被水浪卷走,我既站着不动,也不挣扎,因此,我度过了河岸。人,因为时常有“自我”。
于是他面对时空,想改变时空,与时空对立。人,若能“无我”地随时随地融入时空,
他便成了时空的本体。舍弃小我,为了家而忘却我身,为了村而忘却我家,为了国而忘却了村,为了觉悟就应该忘掉一切。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很多的我构成的,这里有,小我,中我,大我……凡夫都只为自我的短期利益考虑,斤斤计较微小而短暂的利益,为之而乐而忧。智者则舍弃小我,而朝向长远的整体目标前进。心是身的主导,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那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念了。心是身体的主导,心里怎么想,身就怎么行,人要降伏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但首先必须降伏自己的心,能够降伏自己的心,身自然就听话了。
心随意转:人的心往往都倾向于他所企求的方向,想到贪,贪心既生起,想到嗔,不满就特别强烈,想到损害别人,损害别人的心就增长,平常人的心并不长随着他的身处在一境,而是随着他的意念奔驰。因此,人应该时常清净自我的意识,不令贪愚,嗔恚和害人之心存留在自我意识里,心自然就会清净了。任何敌人对我们的伤害就算再大,也比不上我们自己的贪欲,不满,妒忌对我们自己的伤害来的大。
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所遭遇的不好后果,通常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所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将军能战胜天下,但最后却被美人轻而易举打败”。能战胜自己身心的人,是最勇敢的斗士。追逐欲望而不知满足的人,如同抓着火炬迎风向前一样,最后被火把烧伤手臂,被火焚身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欲望像大海一样,永远也无法填满,人追逐欲望,满足了一个之后会再形成令一个更大的欲望,乃至最后被欲望所毁灭。
如果有一个人真正地明白“我们有一天将会死去”,那么我们怎么还会浪费时间再去和别人争吵计较呢?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一生真是极其有限的呀”,但由于没有智慧而在很多事物上浪费了生命,唯有纯真的心灵看待这世界,我们才能以喜悦,宁静的正
确观念享受生活。一切都不要执取,如果人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喜爱追求这些,所以才被它们所缠困不得解脱。如果人能“无我”地不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思维,观念,也就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
所谓“无住而住,一切随缘”就是这个道理。但人太在乎自己的感觉和感受了,因而才被它们所缠困而不得解脱。比丘们,对外在的事物与内心的欲望,如果不能看清它们,而迷恋,追逐,沉溺其中,那么他将永远停留在是非,颠倒,迷惑的错误中,无法得到正确的智慧,更无法解脱。
“空”的感想:世间的所有现象皆生于因缘,如果我们对任何现象,事物的发展结果追究到它们发生的源头,会发现除了因缘组合条件相生之外,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使得它产生。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这就是“空”。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除此,并无原本不变不异的实体存在,这个真理叫做“空”。空,不是空无所有,空,更不是无所谓。空是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实相.宇宙的万象都是由条件的变化与互动而产生的,宇宙的本质并没有一个实质而永恒不变的东西,宇宙的这种本质属性,佛陀称之为“空性”。空,是一种状况,比如,波浪即是水,不是离开波浪才有水,即波浪而见有水,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从波浪中体会水不难,但执着于波浪,则永远只能见到生灭无常的波浪,却见不到不生不灭的实体水的本性,所以众生悟佛道,说难不难,说易不易,静下心来去细心体会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比如,冰即是水,不是离开冰才有水,即冰而联想起水,由于自然气候变化的原因,由水结成冰,但冰不是水的本性,它的本性就是水,从冰中体会水不难,但执着于冰,则永远只见生灭无常的冰,却见不到不生不灭的实体水的本性。又如,蒸气也是水的本性,由于气候变化原因而变成蒸气,它的实体本性还是水,不能执着于蒸气,否则永远只见生灭无常的蒸气,而却见不到不生不灭的实体水的本性,从这方面去思维,依此推类,你就
会发现很多事物多是这样的,这就是般若智慧。
一个人若了解宇宙中空的真理,那他在生活的实践中就不会妄想执取,任何不变的事物。也不会因为事物的成,住,坏,空,和生,住,异,灭的变化而痛苦了。因为他彻底了悟,变化不已是宇宙的规律。世间一切皆“空性”,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美好的事物人总希望永远保有,不知这种一相情愿的思维,是违背宇宙的真理。不偏不倚之道。比如说:一根木材在大河中顺流而下,它即不靠岸,也不沉没,不漂向陆地,也不被人捞取,不被卷入旋涡,也不从内部腐烂,最后它一定会流入大海。一个修行者也要像这根木头一样,即不执内,也不执外,即不执有,也不执无,即不执正,也不执歪。他虽远离迷茫,但也不拘泥于觉悟。任其一身在道的河流中浮游,最后终将流入智慧的大海,这种态度就是修道者应有的中道见解与中道生活。执著是个大陷阱,人执著于什么,就被什么所困,执著于觉悟,就被觉悟所困。
尊者罗喉罗提问,请问世尊?人应该用什么态度,什么观念去看待内在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外在世界呢?才不至于有我,有对象,有自我的骄傲,而被这些心态所捆绑束缚呢?答尊者罗喉罗:所有的外在对象不论过去,未来,现在,内在,外在,大的小的,美的,丑的,远的,近的,都是非我,但又不异于我。人处在任何时空之中,就与那时间,空间同体地完全融合,你属于那时间空间,而那时间空间也属于你。人与时空不应有我与对象之分,我即外在的世界时空,时空即我。用这种态度去看待我与外在的世界,才是“无我地融入了最高智慧”。
对于自己内在的感受,思维也是同样,不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外在,大的,小的,美的,丑的,远的,近的,这一切都不是我,但也不异于我,不应该有我与这些对象的对立二元看法。无我地把自己融入内心的世界,内心的世界即是我,我即是内心的世界,于是,就能无我,也无内心的世界,受,想,行,识也就随即消失了。以这种无我融
入的智慧去看待,我与内心的世界,即是最正确,至高无上的智慧。同修们啊!若能用这种观点看待外在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能够“无我”“无对象”“无自我的骄傲”就能断除贪爱与欲望。他就可以脱离种种捆绑束缚,远离极端的痛苦了。人活在时空中,无哪一部分是我,哪一部分是对象,应该把自己化为亿万个微粒分子,融入所处的任何时空,时时是我,片片是我,无分好,坏,顺,逆,都珍视地去品尝。师兄们:世间有两个极端,修学佛道之人不应该接近,一个是极端放纵自己欲望的享乐主义,一个是极端的苦行。如来舍走两边,走的是中道。那就是睁开双眼发出智慧,才能抵达寂静,证智,等觉和涅盘啊。只知道满足欲望和一味的苦行都不是求道者应走的道路。佛陀年轻的时候,过的是极为养尊处优的生活,后来,他一心想证得真理而苦行六年,却没有获得真正的觉悟,于是他离开的两端,领悟到中道才是正悟所应走的道路。
求道如弹琴:琴眩绷的太紧,或太松,都弹奏不出和谐的声音,惟有适当的松紧才能奏出美妙的乐曲。修行寻求觉悟之道,也如同弹琴一样,怠惰,松懈,不能得道,太过专注紧张也同样不得成道。因此我们努力向道,必须慎重地掌握适当的尺度,不令太紧,也不令太松。修行者应摆脱两种极端的生活,开启心眼,进修智慧,行走于导向觉悟的生活。什么是中道生活呢?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进精,正念,正定,这“八正道”即是中道生活。非有非我,宇宙中的一切万象,都是依缘而有生灭,没有所谓的有和无,愚蠢的人会保持着有,或保持着无的观念,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知道宇宙的实象,是超越有和无的,这就是中道的正确见解。
如果我们觉得对方比较大,比较强,那是站在外在的立场上看事物,是因为我们自己比较小,比较弱,如果我们保持这样的想法,那也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看事物。真理超越两边,既不站在这边,也不站在那边。有生就有死,有福就有祸,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人必须了解这个道理。而愚痴之人只会企求幸福而厌恶灾祸。学道修行之人,超越这两种不执著于任何一边。聪明的人知道凡是要看两边,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愚蠢
的人则是企求好的那一面,智者超越两边,他融入善恶祸福,因为他能无我,故也无好坏祸福之分。
一切都不可执著:人,当他兴起执著之心时,迷茫就开始产生了,因此,步向觉悟之道的修行者应该要做到,不坚持,不执取,不停泄,不自我拘束生活。如果我们执著,便不可能融入,生命的意义在于无论处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我地融入自己所处的境地,这时看起来虽一无所得,但其实“我们却得到了全部”。如果有人毁谤我,毁谤我的教义或是我的弟子…不要因而沮丧或烦恼,因为这样反应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害。如果有人赞美我,我的教义或我的弟子,不要因而过分喜欢得意,因为这样的反应会妨碍正确的判断。人要有自主的认识能力,我们如何做到,完全是靠我们本身,并不因为别人称我们好就变成好,也不因为别人说我们坏就变坏变质。融入一切才是智者,能正确地看清世间外在的一切,能正确地自身内心世界的受,想,行,识。能调伏贪欲,断绝贪欲的诱惑,能超越贪欲,这样才能真正称的上“智者”。
阿罗汉已达到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也没有无过去,没有无将来……..但也不是没有过去,无现在,无未来……他们无我地把自己融入所有的空间,融入所有的时间,他能达到自己的境界,所以才叫做“智者”。我是山,我是水,我是云,我是鸟,以上是我所说明的“智慧之法”,能真确看清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苦,既是明白生命的真理。能降伏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才能真正地称得上为“智慧”。能超越时空,融入时空,无我地融合于万象才称得上“般若智慧”。
世界万物皆呈现他们自己原本的样子,条件都各不相同,而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条件,能力,性同,意愿和机会,他因而发生成了不一样的结果。但每个人自己觉得快乐,幸福或是痛苦,悲伤的人生观并不取决于他自己本身的条件与境遇,而是他心里怎么想的……如果我们的心保持的错误的负面观念,我们就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我们的
心保持着正确积极观念,我们便活在快乐喜悦之中。其净其意,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净化自己的心,矫正自己意而达至清净无染的喜悦之境。
佛陀说:天堂和地狱不在外,而天堂和地狱就在我们这个六尺之躯中。人会依过去的生活经验对任何事物的好,坏,做出评断,对每天所遭遇的任何事物,他都会用心里的好坏来标准去对照。凡是对他有利的事物就心生欢喜,凡是对他不如意的就心生不满,内心的情绪也因外在的境遇生出,贪,嗔,痴,喜,怒,爱,乐,身………心因而受缚与外在的时空环境的转变,无法做到一个自由人,如果他的身心不能自由掌握,便成为客观条件变化的地狱天堂与地狱的化现场所。
远离欲望: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有四种特质,这四种特质便是:无常的变化,任何事物不能永远不变,因无常而产生痛苦,时空只是呈空,无状态存在,我只是时空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我拥有时空。得知这四种特质,对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欲求会产生厌离的心,不被它们所束缚,才能获得解脱。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因和条件所产生,原因和条件两者构成了因缘。认清事物的实质,便能看清自己的执著与妄念,因而会对它们产生厌离心。
能看清楚时空万物的实相,便能摆脱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而得到解脱,能知晓一切事物的产生这是来自原因和条件的因缘聚合,便能看清自己的妄念执著,因而会产生厌离欲望的心,就能摆脱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束缚。人由于愚痴和妄想而眈迷梦幻之中,误把灵魂想象成自己存在的实体,妄想永续长存,他们的心攀援于自我,他们渴望天堂的生活,而寻求死后的将来能进入天堂享乐。因此,他们无法发现正知,正见的无上幸福与不朽的真理。
人由于无知时常一相情愿的想获得不可能的结果。人由于愚痴,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
的事理,因此,更加不可能得到的真知。形式主义得不到成果,食肉,断食,裸体,光头,肮脏,粗造皮肤,拜火,忏悔,唱诵赞美,奉献,举行祭奠等……….这些行为都不能令自己克服疑难。也不能净化人的身心。自我净化除了解知道净化的次第方法,最重要的是自己亲自去实践,佛陀指出通向彼岸的道路,修行者只有亲自去体验实践,才有可能抵达最终的目标。路要亲自去走,形式主义的祭祀,唱诵,赞美,并不能让我们抵达终点。
持戒,禅定,智慧:寻求觉悟之道,首先必须修学三件事:戒律的遵行心念的集中和智慧的开发。戒律是什么呢?遵守戒律以控制身心,重守无种感官的大门,再小的罪过也不要去做,而对于善行应该奋力去做。
心念的集中什么呢,就是要远离欲望和摆脱所有令我们引起情绪的事物,将心导入安定不动的境界,能做到戒,定,慧这三项,觉悟的正确道路。要达到智慧的彼岸,心境犹如水恒的安详,喜悦的修行,主要是持戒,禅定,般若智慧。持戒过简单的生活,不做恶事,能令情绪不生,禅定将心止于一境不妄想,会让欲望,贪念远离。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可以真正地了解苦的形成与苦的消失。这就是“苦集灭道”的智慧。
身语意的净化:学道之人必须净化身,语,意的三种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犯邪恶的爱欲,就是净化身的行为。不说谎,不恶口,不挑拨离间,就是净化语的行为。不贪婪,不嗔恨,没有邪恶的见地,就是净化意的行为。持戒,禅定,智慧是抵达彼岸的要点。持戒要先做到有关个人的身,语,意的自我控制与净化,也就是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嗔恚,不邪见。
十善业升天道:不杀生:即不用任何方法去伤害众生的性命。其中包括:自己杀、教人杀、用不同的方法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都属于杀生。所以如果有人说这个清蒸活鱼很好吃,那么我们不要附和。这也是属于见作随喜的范畴。杀阿罗汉,杀父
母为杀生中最重的罪。属于五逆罪。不偷盗:不用任何方法将明知是他人的财物取为己有,离开原来的主人。就是不偷盗。而且包括见到他人偷盗不随喜,也不教唆他人偷盗。但是如果是相互感情深厚,有知道其必将同意的,暂时借用,为他人抛弃的,或者当做自己的东西误取。均不算偷盗。不邪淫:不发生除了夫妻之间的男女关系之外的性关系为不邪淫。
同样不随喜邪淫,不教唆他人邪淫。如果是在对方受八关斋戒期间、或者有娠有病、非男女二根行淫、大众中或寺庙等处行淫、过量而行亦属于邪淫。需要注意。
不妄语:不用虚妄不实的言语欺骗他人称为不妄语。包括见到他人妄语不随喜,也不教唆他人妄语。也不包括如果是佛法中没有证得的说证得了,没有得到的果报说自己得到了,那么称为大妄语。果报是很严重的。为了救护他人,可以作方便妄语。比如恶人要害人,问你被害的人在什么地方,你可以说个谎骗他。不两舌:不在两者之间拨弄是非,让其误会争斗。包括不在一个大的集体中组织小集体,朋党,这个需要注意。
不恶口:不用粗俗恶劣的言语对待他人,让他人烦恼仇恨。这里最常见的就是吵架,恶口相向。说话专门捅他人的痛楚。不绮语:不说杂秽言语,没有正确意义的言语。通常比较明显的就是淫秽的话语,没有意义的闲聊,东家长李家短等等。不贪欲:不对于那些不能持久永恒的东西产生喜好、贪恋并且也不想拥有或得到。称为不贪欲。贪欲的范围很广,大到比较常见的如财物、生命、身体、女色、权力地位等等,小到一个小工艺品,小装饰品都可以产生贪欲。
不嗔恚:不起恼怒毁害的心,为不嗔恚。嗔恚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上认为他人所作不对,而自己则可以对其有所情绪行为。这里还分三种。一种是不分是非的嗔恚,一种是知道是非,觉得他人所作为非,故起嗔恚,还有一种是见解不同,而起嗔恚称争论嗔恚。不邪见:不起种种不正确的见解。包括:认为没有业因果报,没有六道轮回,或者认为有天主、梵
天为永恒,或者认为世界有造物主等等均是邪见。总之邪见就是执著于那些本不正确的道理。
语行:一切语言分五种相对的形态:合乎时机与不合乎时机的语言,合乎事实与不合乎事实的语言,温和与粗野的语言,有益与无益的语言慈祥与嗔忿的语言。我们日常言谈时,要时时勉励自己,我们的心不要被外物所影响,粗野的话不因从我们口中溜出去,不让愤怒和憎恶的心生起。人的行为引起了外在的反映,而这些反映又引起了内心的感受。修行者要自我控制身,语,意的行为,因为错误会引来烦恼与痛苦。而身,语,意三行中最引起外来的纠纷,乃至影响我们的就是语行了。所谓“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
善不因为别人而改变:如果有人愚昧地对我做了错事,我将回报他无限的爱。他愈是作恶,我愈是做善,每个人要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随着时空境遇的不同而改变真正的我。一朵芳香的花朵,不会因为别人认为它美或丑而改变它的芳香美丽。一个人也一样,如果我们是善的,就不因为别人的恶而使之变为恶啊!如果有人听闻以下的这样道理,他就是多闻。世间外在的一切形形色色都是逼恼身心的东西,人应该厌离它,并以正确的修行方法灭除它,还有自身内心,世间的受,想,行,识是逼恼身心的,人应该厌离它,以正确的修行之法灭除它,以达到真空寂灭之境。
比丘们啊!如果听了这些并且能贯通领会,你就可以称得上多闻了,佛一生说法数十载,重点只是强调一件事,即如何找出苦因并将之灭却而达到真空寂灭之境。多闻就是多听佛陀所说的这个法,并能体会实践,而不是听的很多不正确或无用的空洞言词。不修戒定慧者不是求道之人,驴子并没有牛的形态,声音,犄角,即使紧跟在牛群之后而自称是牛,谁也不会相信啊!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修戒律,禅定,智慧三种道学,而自称是佛弟子,那也是十足的愚痴啊!求道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是实践智者所引的道路,朝向目标迈进。学佛既是戒定慧的实践,光是空头而谈,怎能抵达目标。怎么才能解脱苦呢?
佛陀说:我们出家人要剃发,持钵乞食来维持生活,我们过着所有生活中最差的生活是有目的的,这并不是国王所规定的,也不是被人所强迫,不是因为负债,也不是因为穷困,而是因为让我们身心陷于苦,沉于苦,被苦所捆饶。我们过这样的生活是为了除尽这种苦和解脱苦,才到这种地方来的。修行的目标是为了消除自我的痛苦烦恼而达至永恒的喜悦。修行不是为了获得成就,知名度,也不是为了高人一等,成为别人的老师。如果不能消除自己的痛苦,就是偏离修行之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苦的缘起: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一切外在有形事物的真正实相,就不能断除对这些事物的喜爱和贪求,就不可能断除痛苦,对自己的感受,思想,辨别,冲动,意识这些心智状态,如果不明白其中的不定性,就不能彻底断除欲望,也就不能彻底断除痛苦。对于世间外在的形形色色,如若能明白它们的真实状态,就能断除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喜爱贪求,就能断除痛苦。同样,对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能明白其真实的本性,就能远离欲望,断除痛苦。人往往随着身外的一切有形事物,而产生内心起伏不定的情绪感受,于是就产生了痛苦,看清外在形形色色的价值并非绝对,内心也不会随着外在事物激荡,心灵就不会受爱欲的束缚了。
善知识,技能和才干有助于成功和利益,是它们带来收获和幸福的保证。
正确美好的吉祥之兆是依循人的能力和行为,而无关宇宙量体的移动,一切是因缘,我们的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能力,条件,意念和行为所呈现的后果。而无关于命运,星相。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把命运委罪于神秘力量那是弱者的托词。
恶的果报:你们不是都害怕苦吗?你们不是不喜欢苦吗?如果你们害怕苦,不喜欢苦,就不应该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作恶,如果你们做了恶的行为,无论你们飞到任何地方,苦
一定会跟上你们的。所谓“如影随形”就是这个道理。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宇宙之中所有的事物现象都是有因有果的。所谓“事事纷纷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谁造了恶业,谁便将承受这个恶业带来的苦果,任何人也逃脱不了啊!没有被烦恼捆绑的人,他一定是很安详快乐的人,常听闻真理的人,他很容易看透烦恼和痛苦。追逐世间一切价值和追逐世间节奏起舞的人,必有苦恼。
人追逐什么,必因所追逐的事物而烦恼,如果希望获得快乐的生活,要先改变自己所追逐的对象,不追求外在的一切价值,而追求内在身心的净化,则必得大安乐。感触“五蕴”。比丘们啊!你们平时在村庄或森林里感受到的“苦和乐”,绝不要把那个苦乐变成自己的苦乐,也别把它当成别人的苦乐。主观感受是由于人以自己的标准去分析判断的,才有了好与不好之分,如果我们不去分别它,那么外在的苦乐就不会变成我们内在的苦乐感受了。往往我们觉得如何,是因为我们以后天形成的标准去评判外在的一切。不要被这平分标准左右,排除思想框框,便能返本归真,外在的苦乐也就影响不了我们的内心了。
不伤害众生: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去伤害到也在追求快乐的其他众生,将来一定不得安乐。假如我们追求自己的快乐,也不去伤害到同样在追求快乐的生命,将来一定能得到所追求的快乐。人不应该踩着别人的身躯去达成自己的目标,人在追求快乐时,不能把这追求踏在别人的痛苦上,人在追求获得时,不能把这获得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上,人,经常用“自我”的利益观点去考虑一切事物,凡是对“自我”有利的就是乐,凡是对“自我”不利的就是苦,但现前有利的乐,也是形成将来苦的原因,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一切都是遵循着生,住,异,灭的运行法则,现前美好的事物一定会有变异,变坏,变灭,而导致与心所喜欢的事物别离之苦。今天的美丽,年轻,强壮,就会变成将来的不再美丽,年轻,强壮,这就是苦的原因。所以佛陀说,一切皆苦。
一切皆苦:现前对我们不利的产生即刻是苦,现前对我们有利的虽然是乐,但他也是
将来苦的种子。佛陀说:一个人的苦,苦的起因,苦的灭除,以及达成苦的灭尽的修行之道,都存在于结合“心”与“想”的这个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每个人都可以依循佛陀的教导,终止苦而达至永恒的喜乐。我所说的法就是终止苦的方法,每个人若遵照我的指引的道路去实行,就可以成为另一个佛陀了。苦和苦的止息方法:凡是跟终止苦无关的,就不是我所说的,佛陀一生说法的目的就是要令弟子们切断因缘法而达至永恒寂静安详的涅盘之境。
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可以遵奉佛陀所传的方法去终止苦,令苦永不再生。
离欲则苦解脱:受制于外在一切有形事物的爱欲,就受制于苦,就不能得解脱。受制于自身内心的感受,就受制于苦,也不能解脱苦。比丘们啊!不受制于一切事物就不受制于苦而可解脱。同样,不受制于自身内心的感受就不受制于苦,而能得到解脱了。知道事物的无常及它所带来的苦与空,知道没有永恒的“我”,这才是正确的观念,对事物的本相的无知,不明,不断,不离贪欲,那是迷恋于有形事物的原因。人会痛苦乃是因为有“自我”的原因,有自我的内心感受,而这些感受来至于自己对外在事物的价值标准,人要断除痛苦先得要明白外在世界事物的价值与内心世界的感受,这都是自我的这颗心所造成的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