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正歌剧:莫扎特的《伊多梅纽》
2022-06-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档案 ARCH IVES 历史上的正歌剧:莫扎特的《伊多梅纽 ,pera seria i n h i sto ry: 法国声势浩大的“喜歌剧之争”以后,极盛 IJ一一时的正歌剧已显得岌岌可危,与其说正歌 剧空洞、单调、充满说教性的故事无法再征服那个 时代的观众的话 还不如说是由于启蒙思想家提倡 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声已经渐渐地深入人心。 1 8世纪后期,喜歌剧虽然渐渐开始风靡,但并 没有真正取代正歌剧,而事实上,当时的作曲家如 格鲁克、莫扎特等人还在用正歌剧的形式进行创作。 对于现代人来说,欣赏歌剧大多也是从莫扎特 的作品开始 虽然蒙特威尔第、格鲁克等人在歌剧 OPERA 20]8/7 63 档案 奥地利萨己JJ 橱 莫扎特在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天才,任 他的恭维都不会让人感到有过分或是阿谀奉刃 嫌疑。莫扎特就像是满天繁星中那颗最明亮自 弱星,他照见了卑微的生命中那不朽的创造力 格鲁克在内的很多作曲家者 上演,结果,该剧一年之 茨堡举行首演,却大获成 莫扎特的童年时期非常辉艇 嫉妒和排斥,这是幸或是刁 似乎也告诉了我们,这个 实并不真正能容忍天才。 1 769年底,莫扎特和 那里写下了歌剧《本都国 使那些自命不凡的艺术家在他的灵光下显得-q 口缺乏自信。 1 756年1月27日,这是一个值得全世界记 剧在米兰首演时,由莫扎车 管键琴,引起巨大的轰动。 的歌剧,但这种辉煌并没有 在音乐家还是宫廷奴仆的日 偶”,奥地利皇后玛利亚·} 嚣 费迪南大公,让他不要花 到处求乞的、无用的作曲豸 的大丰教皆柿顿P赫去 j4 oPERA 档案 ARCHIVES 瑞多伯爵更是把音乐家看成是小人物,他根本就不 相信莫扎特的天才,甚至认为莫扎特应该到那不勒 斯音乐学院去学习音乐。他对莫扎特的刻薄使得莫 莫扎特最伟大的歌剧都是他生命最后的十年在 维也纳所创作的。当莫扎特完全摆脱了粗暴的萨尔 茨堡大主教的干涉后,他的创造力达到了极致,那 种非凡的自由想象空间,给予莫扎特以神奇的、如 孩子般的活力。果然,这年的7月,莫扎特写出了 著名的歌剧 后宫诱逃))o这是部富有东方情调的、 德国风格的歌唱剧,也是德国歌唱剧的先驱.和 扎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愤而离开故乡萨尔茨堡, 这也是音乐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而可笑的是, 柯罗瑞多大主教仅仅是因为对莫扎特的刻薄而有幸 被载入音乐史册。 由于大主教的傲慢无理,使得生性自由、痛恨 贵族权威的莫扎特无法忍受,他离开了萨尔茨堡, 前往慕尼黑、巴伐利亚、曼海姆、巴黎等地,但迎 接他的是无助的失望和贵族对他的冷遇。也许,贵 族们在惊叹莫扎特的天才之后,对他已是厌倦了. ]791年他所创作的 魔笛》一样,有着一种天真 烂漫的色彩。和莫扎特意大利风格的“喜歌剧”充 满浓郁市民气息的情调不一样,这些带有“说白” 的歌剧往往有着童话般的纯真,且永远保持着莫扎 特天性中喜欢幽默、热闹气氛的特点。 维也纳的生活,对莫扎特来说是自由的,也是 他们仍然沉湎于走马章台、调情献媚,而不想再在 一个“下贱”的音乐家身上耗费过多的时间。 1 781年.莫扎特的杰作 伊多梅纽 在慕尼黑 获得成功,但柯罗瑞多大主教的专横和粗暴,使莫 扎特越来越无法忍受了。他不但当面侮辱莫扎特是 艰辛的。脱离了贵族的庇护,莫扎特就得靠自己的 作品来养活自己,但他无愧于一个天才在自由后所 表现出的巨大活力。《费加罗的婚礼 女人心》 唐 璜》 魔笛 这一系列不朽的杰作,使他成为歌剧 “恶棍、放荡的家伙”,并且还声称要让莫扎特走人, 两人的矛盾已经到了剑拔弩张、无法调和的地步。 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歌剧不但超越了蒙特威 尔第、格鲁克等人,也把同时代的人远远地抛在了 后面——从歌剧的发展角度来说.蒙特威尔第和格 鲁克都是歌剧史上不可忽视的伟人。但从人性的角 度和艺术观赏性上,莫扎特则是把音乐人间化、平 民化了。虽然,莫扎特的歌剧时常有些粗鄙的成分. 但美是不拒绝粗俗的,而崇高正是由于刻意而显得 终于在1 781年的6月8日,莫扎特离开了萨尔茨 堡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 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第一个脱离贵族阶层的、自 由的音乐家,他不但为以后桀骜不驯的艺术家们提 供了榜样,也捍卫了一个天才的荣耀。 OPERA 201 8/7 65 档案 ARCHlVES 有些生硬和呆板,这是莫扎特不同凡响的所在。人 们怎么会讨厌一个天使在某些方面的粗俗呢?当 这次)中突,也为他最后出走维也纳埋下了伏笔。 ((伊多梅纽》在整体风格上虽然是意大利正歌 剧,但更接近法国风格的抒情歌剧。以当时的实际 情况而言.莫扎特不可能主动去挑选剧本.也不如 他日后和达·蓬特合作时那么自由,这毕竟是宫廷 的委约,他们对剧情有着严格的规定。歌剧的剧本 由意大利剧作家加姆巴蒂斯塔-瓦雷斯科根据法国 的抒情悲剧改写而成.但原作保守而沉闷,从现在 留下的莫扎特的信件和资料来看,莫扎特在创作这 部歌剧时,大量地参与讨论修改剧本、提出建议, 而不仅是被动地按照剧本添加音符。或许这正是这 部歌剧在18世纪的歌剧中独树一帜、充满个性的 原因,里面大段优美、激情的咏叹调,活泼的弦乐, 抒情俏皮的木管都充满了莫扎特旋律的特色,让人 联想到他以后的歌剧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在嬉闹中展开时,生活中的痛苦 和忧伤都已被淡漠,这是莫扎特带给你的欢乐,让 你在短暂生命中有片刻的欢娱。 作为1 8世纪歌剧艺术的高峰,莫扎特的歌剧 题材大多是幻想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在莫扎 特的创作中,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种是意大利风 格的“喜歌剧”,如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一 种是德国风格的歌唱剧.如 后宫诱逃 魔笛 : 还有的就是风行一时的正歌剧,如 伊多梅纽 和 他晚年写的 蒂托的仁慈 等。在莫扎特的创作中, 涉猎了所有当时重要的歌剧形式,并使之达到巅峰 状态。在18世纪的歌剧大多已经被后世遗忘的时 候,只有莫扎特的仍然是目前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歌剧 伊多梅纽 是莫扎特于1 780年受托为 和1 8世纪大量类型化、概念化、歌功颂德的歌 剧相比,这部歌剧最突出的地方是充满了人性和爱。 故事分两条线索,第一条是特洛伊战争后,得 胜的克里特国王伊多梅纽的舰队在海上遇到风暴, 为了确保自己的舰队能顺利回到故乡.伊多梅纽向 海神承诺,他会把抵达故乡海岸后看到的第一个人 献给海神。但让伊多梅纽没想到的是,他第一眼看 到的偏偏是他的儿子伊达曼特。第二条线索是伊达 曼特爱上了被俘虏的特洛伊公主伊利亚,而阿伽门 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王室而作。当时曼海姆的选候卡 尔-西奥多博学多识,酷爱科学、哲学、语言与艺术, 和伟大的腓特烈大帝一样,卡尔·西奥多不但酷爱 音乐,并能演奏长笛和大提琴。在宫廷里,他还供 养了一个法国巡回剧团,专门演出经典的戏剧。他 的心理动机是,即使不能超过腓特烈大帝的柏林宫 廷,但在文化上也要具备一定竞争力。而这种思路 恰恰是我们看到欧洲文化蓬勃发展的原因。如果没 有那些有文化的君王、贵族推崇文化事业的话,那 我们今天的人是看不到这一时期出现了如此灿烂文 化的。显然,这份委约激发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 由于是宫廷的约请.萨尔茨堡大主教给了莫扎特六 个星期的假,让他专心创作这部歌剧。被大主教欺 凌的莫扎特如出笼的小鸟般来到慕尼黑.结果六个 星期被拖成了四个月,大主教忍无可忍,命令莫扎 特立刻回到萨尔茨堡与他会合,两人也因此爆发了 剧烈的冲突。不堪受辱的莫扎特写信给父亲诉说了 农的女儿埃莱克特拉也爱上了伊达曼特。 看到儿子后的伊多梅纽痛不欲生,他背弃了誓 言,命令儿子带着埃莱克特拉离开这里,这让不知 底细的伊达曼特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更因为和伊 利亚分手而痛苦。此时,海神发怒.它用海怪和巨 浪撕裂了大地。最后伊多梅纽向众人道出了实情, 由于违背诺言,伊多梅纽被海神宣布退位,伊达曼 特和伊利亚结婚并继承王位。 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一直是古希腊 神话故事中常见的题材。最著名的就是杀父娶母的 66 OPERA 201817 档案 ARCHIVES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而 伊多梅纽 的悲剧和它有 相似之处,都是不可预知的命运安排。与其说这是 一必需的,但他的爱还是受到了众人的赞美。爱是启 蒙主义时代深入人心的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 精髓。 个悲剧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个考验人的信念和誓 言的寓言。在“旧约·圣经》中,神命令亚伯拉罕 伊多梅纽 的音乐由于受当时阉人歌手风气 杀 L-?-以撒献祭,以考验他的虔诚和信仰。而伊多 -梅纽同样面临着杀死儿子、保全一方的两难选择, 的影响,剧中伊多梅纽的儿子伊达曼特用的是女高 音,至今的演出还是延续了这个古老的传统。和当 时很多正歌剧乏味冗长、慢条斯理的音乐相比,莫 如果他信守诺言,那么一方平安:如果他违背诺言, 等待他的就是洪水滔天。 在这种近乎恶毒的选择中,痛苦、彷徨、犹豫 扎特歌剧的音乐有时让人感觉是一个加速器,始终 充满动感。而莫扎特最出色的才能就是能从简单的 的伊多梅纽始终没有丧失基本的人性,因为对儿子 的爱,他不惜违背诺言。而伊达曼特也是因为爱, 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始终抗拒父亲的安排.等知道 节奏、结构中,写出漂亮的、有剧场效果的音乐. 这不但避免了冗长的叙述所造成的单调乏味,也使 人情绪激昂。莫扎特对情感、情绪的表达往往是夸 原因后,为保全一方,他又心甘情愿地让父亲杀死 自己,祭奠海神,这一切也是为了爱,爱父亲,爱 无辜的苍生。而故事结局的皆大欢喜,事实上也告 诉了人们,这只是一个寓言,一个有关爱和誓言的 故事。违背诺言的伊多梅纽最后退位,遭到惩罚是 张的,但正是因为这种夸张,才让人激情澎湃。这 部歌剧的咏叹调激越,情绪强烈而感染人,充满了 莫扎特式的情调和无处不在的优美。从这点上,莫 扎特也远远地超越了当时的作曲家。同 OPERA 201817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