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教案

2024-08-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区的位置、范围和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比较的区位优势,理解“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含义及其原因;

2.了解本区悠久的农耕历史及其对区域农业带来的影响,理解人地矛盾的主要问题;

3.了解本区农业气候、生物、土地土壤和水资源等的优势和存在问题,理解本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

4.了解本区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农业资源开发中严峻的生态建设任务。 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区农业资源优势和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综合分析和评价区域资源优劣的思想方法和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区水土流失现象及其危害的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因气候、生物、土地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本区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为本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对存在的各类问题需要在综合开发中加以充分重视,以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教学难点】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这是由其特殊的海陆位置,形成季风环流,受其影响下,气候温暖湿润,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

2.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本区人多,经济发达,能源缺乏,使植被遭受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且其危害甚至过于黄土高原地区。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图表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广大。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山区人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的物产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山区人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在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脆弱的生态系统使这里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从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关部门组织了科学考察队,对南方低山丘陵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开发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本单元就以此为典型案例,希望大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借鉴其经验,懂得山区宜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学习〕

〔显示板书〕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电脑显示)《南方低山丘陵区在我国的位置图》,(闪动画面)南方低山丘陵区整体范围,让学生明了该区在全国的大致位置。逐一闪动区域边界,学生说出其地理名称。 (电脑显示)图7.1《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大致范围》。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读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并邀请一位同学到屏幕前指图讲述,并表述该区范围。

(思考讨论)本区范围是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的全部地区吗?如不是,应去除哪些地形区?

(小结)南方低山丘陵区仅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的低山丘陵地区,不包括这一......范围内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面积较大的平原。这里是我国最为低矮的大面积连片山区。 〔显示板书〕§7.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一、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提出问题)绿洲是指干旱地区因水资源较丰富而牧草丰盛之地,课文中所指的“绿洲”是什么含义? (启发引导)电脑显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闪动南北回归线。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南北回归线附近的自然带类型,点击若干个区域,依次播放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沙漠、维多利亚沙漠等地景观图。

(学生讨论并表述)根据观察,这里所指“绿洲”,是借用绿洲概念,说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在世界回归沙漠带中的特殊性。

(电脑显示)图7.1《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大致范围》,闪烁北回归线,(讨论)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世界大部分地区形成沙漠或干旱草原,为什么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却成为了“绿洲”?

(启发引导)①简要说明该区的海陆位置;

②这样的海陆位置对本区气候有何影响? ③本区属于什么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类型?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南方丘陵山区虽处于北回归线附近,但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东面和南面濒临太平洋的海陆位置,使这里成为世界上季风最显著的地区,形成了温和湿润的环境,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小结)显示表格: 自然环境特 征 形成原因 回归沙漠带 南方低山丘陵区 气候干燥,沙漠或干旱草原景观 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环境 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背靠亚欧大陆,东、南面濒临太平洋,深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受季风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显示板书〕1.成因:特殊的海陆位置,季风影响显著,温和湿润 (提问过渡)这样一片“绿洲”地,为什么要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课文。

(电脑显示)“南方丘陵山区人地关系示意图”,学生据图表述。

人地关系问题

农业 人口密度大 人地 经济 自然 商品经济 历史 → 增长过快 → 资源 ← 不发达 矛盾 发展 ← 潜力 开发 → 可耕地减少 → 没有 ← 非耕地资源 悠久 土地负载重 明显 缓慢 充分 利用粗放, 发挥 经济效益低

(小结)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物产多样,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一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地形上山丘比重大,可耕地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负载量日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商品经济相对落后,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显示板书〕2.问题:人地矛盾明显,自然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

(过渡)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首先要摸清“家底”,才能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显示板书〕二、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教师自述)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农业,其优势和问题并存。 (电脑显示)“优越的气候资源表”: 气候要数 日 照 热 量 水 分 具 体 内 容 在1400-2300小时之间 年均气温14.5-22℃,生长期长 优 势 光合作用潜力强大 一年二至三熟 年降水量1000-2000mm,且地表水丰富 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思考:①据表概述本区气候资源的优势。

②这些优势主要得益于什么因素?

③这一因素的特点,决定了本区农业生产中必然会具有哪些气候上的不利影响? ④例举目前人们针对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减灾措施。

(学生简述,教师补充小结)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形成了较高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这些气候优势得益于季风,但季风活动及其不稳定性,使这一地区有多种农业气象发生,如春季低温、盛夏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灾害无法,但人们可根据各地实情,采取多种抗灾措施减,轻灾害程度,并通过人工调节弥补气候缺陷,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潜力。

(电脑显示)阅读下列案例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北亚热带北部地区,每年9-10月秋旱较普遍,生育期较长的晚熟种水稻后期生产用水常常无法保证。因此该地区稻麦熟制耕作中,水稻多选用生育期较短的稻种,从而造成稻麦之间有很长的白田期,浪费光热资源。而事实上该地区就水稻生育期的总降水量来,绝大多数年份能满足晚熟种水稻的总需水量且有余。

① 简要分析该地区气候资源的利弊。

② 讨论:该地宜通过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对光热资源的利用? (学生按前后4人为一组,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水热资源比较丰富,但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出现秋季干旱。具体措施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大灌溉库容量,提高调蓄能力,保证秋季农业生产用水。同时积极推广生育期较长的晚熟种水稻,以避免白田期的出现,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

(电脑显示)图7.4《本区几种农产品产量占全国同品种产量的比例》。学生读出各农产品产量所占比例,教师同步点击,图中依次显示出各农产品产量比例值:40.1%、38.6%、52.6%、39.1%、92%、95%、96%。最后说出图中农产品产量比例值按由高到低的顺序。

(先后提问)①此图说明了本区生物资源哪些方面的优势?

②为什么本区植物品种丰富,产品产出能力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山区的垂直地带性,使该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品种,且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过渡)这些产品中糖蔗、竹林、油茶籽等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所必须且难以替代,这些农产品在本区均超过了全国占有率的90%,产出能力特高;茶叶、柑橘等主要产于本区且商品率较高;稻谷的总量也很大。本区人民是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资源的呢?

(电脑显示)

大部分人力物力投向

水稻等少数几种农作物 利用 生产 未将 投入 潜力 资源 对面积最大的次生林 → 品种 → 没有 → 优势

抚育、草地管理投入少 充分 转为

单一 发挥 经济

利用 大部分生物资源的利用 优势

方式粗放

(学生简述,教师小结)在开发利用中,对生物资源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课本上所举,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于水稻生产,而忽视了其他生物品种的开发投入与管理,生物资源利用品种单一化,生物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过渡)本区丘陵山地比例很大,高达76%,使本区垂直地带性特征非常明显。

(思考讨论)这一地形特征使本区资源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农业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下表作小结: 土地特点 含 义 影 响 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 多样性 土地类型多样,适合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和多部门需要 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和分层次立体布局 坡地上的水土物质易发生变化,改不稳定性 变土地性状(利用不当产生水土流失) 组合性 地形复杂,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生态环境脆弱,利用不当易产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教师讲述)南方丘陵山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土壤是红壤,它在本区分布面积较大。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及补充阅读材料“红壤的改良”,思考回答: ① 红壤具有什么特点?

② 针对这些特点可以采用哪些改造措施?

③ 哪些植物适宜于在红壤这种酸性土壤中生长?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红壤瘦、酸、粘,分别可以采用种植绿肥作物和增施矿质肥料、施用石灰、掺入砂子等措施加以改良。茶树、杉木、马尾松等植物适宜于在这种酸性土壤中生长。

(电脑显示)图7.2《茶园》,学生观察后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该区所产名茶。 (过渡)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使南方丘陵山区河流众多,水系发育。 显示下列示意图,学生据图简述本区水资源利用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河流众多 水系发育

↓ ↓ ↓ 地表侵蚀切割 地表山、丘、盆、 水资源丰富 相当强烈 谷交错分布 ↓ ↓ ↓ ↓ 建设 发展 地形复杂 水电工程 灌溉农业 ↓ ↓ 土地资源 增加开发

类型多样 利用难度

(小结)电脑显示表格,学生对应完成空格: (显示答案) 农业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水资源 优 势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 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布局呈立体化 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 问 题 季风活动不稳,气象灾害多发 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 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低产的红壤分布广 流水侵蚀强烈,增加开发利用难度 (提问)除此以外,南方低山丘陵区在进一步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哪些的有利的社会资源? (学生思考回答)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邻近全国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等。

(归纳)尽管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光、水、热等最主要因素组合良好,因而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显示板书〕。另外还具备开发的人力与市场条件。

(过渡)本区农业发展总体优势明显,但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保障农业生产,任重道远。

〔显示板书〕三、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电脑显示)根据下列导读提纲,自主阅读课文: 1、 本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2、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这一问题将会造成什么危害?

4、 为什么说本区生态危害比黄土高原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 (边问边答,并显示板书)

1.严重的水土流失:乱砍滥伐,强取耕地和薪柴而致

单位土地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高

2.危害 石质山地破坏后恢复困难 经济损失重于

下游地区多为工农业基地和经济中心 黄土高原地区

(显示练习)读下列示意图,学生完成:

人多地少 → → → ↓ 危害 农村薪柴匮乏 → → → 根据因果关系,将下列数码填入示意图合适的方框中: ①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②水土流失 ③毁林开荒 ④砍林作薪 ⑤生态环境破坏,治理难度较大 学生思考作答后,教师显示答案:

水 人多地少 → 毁林开荒 → 土 →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 流 危害

农村薪柴匮乏→砍林作薪 → 失 →生态环境破坏 治理难度较大 (电脑显示)图7.5“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的增长”

(引导提问)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何时增幅最大?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作答:略

(电脑显示)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干流宜昌以下河段全线超过警戒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时间也持续一个多月)。洪水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造成损失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

(思考)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量与1954年同时期降水量相差不大,但河流水位远远超过1954年,为什么?

(学生分析作答)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江湖发生淤积,使河床抬高,河道容水量减少,形成较高的水位。

(教师讲述)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如此巨大影响,且破坏后治理难度较大。因此本区生态建设任务越来越重。

〔新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作为了解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背景,我们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重点对该区气候、生物、土地与土壤、水资源等农业资源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其农业资源的优势,知道这里是我国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也是世界回归沙漠带中的“绿洲”,也知道同时伴随些缺陷,使该区人地关系比较紧张,农业生产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因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生态建设尤其是水土保持工作任务艰巨。

【板书内容】(电脑显示)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一、 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1. 成因:特殊的海陆位置,季风影响显著,温暖湿润 2. 问题:人地矛盾明显,自然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 二、 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 农业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水资源 优 势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 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布局呈立体化 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 问 题 季风活动不稳,气象灾害多发 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 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低产的红壤分布广 流水侵蚀强烈,增加开发利用难度 三、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1. 严重的水土流失:乱砍滥伐,强取耕地和薪柴而致

单位土地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高 经济损失重于

2.危害 石质山地破坏后恢复困难 黄土高原地区 下游地区多为工农业基地和经济中心

7.2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 开发与生态建设 教学目的:

1、了解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目的意义。 2、掌握本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

3、使学生了解本区面临的水土流失这一主要生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1、农业资源开发的综合措施。

2、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开展农业生态建设具体的措施 教学方法:讲述及典型事例的探讨 课 时:一课时 教学提纲:

一、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南方丘陵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提问,由学生回答:

①、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优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②、为什么要综合开发?

(提示:a.南方山区农业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b.单一开发山区农业资源的弊病。) 2、意义:

a.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

该地区山地垂直地带性显著,可多层次地发展立体农业,从而获得多种农副产品资源。 b.围绕某一优势农产品发展与之配合的加工工业,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措施 1、走立体农业的道路

a.走立体农业道路的必然性:该地区丘陵山地垂直地带性显著,为该区发展立体农业提供了客观条件。

b.发展立体农业的作用与意义

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根据不同的地形、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安排相应的品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该地区农业资源。

※ 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该地区人多地少,把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该地区开发早,水土流失严重,建立立体农业可以多

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局面,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 实例: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

①千烟洲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立体农业之前的经济状况。 ②千烟洲发展立体农业中土地利用结构。

从丘上到丘下,农业布局大体为:用材林--经济林--果园--农田--鱼塘。这种立体农业结构模式可以形象地称为“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③千烟洲立体农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这种农业对土地的利用模式是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丘上发展林果业既可以改变单一种粮的农业结构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丘下渔业的养殖和发展,既使当地农业结构多样化,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

小结:千烟洲自然和人文条件和千烟洲发展立体农业的优势

自然和人文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 人多地少的矛盾 生态环境状况 山地、平原比4:1,垂直地带性显著 人多,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生态系统脆弱 立体农业的优势(必然性)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品种,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发展多种经营 将闲置劳力转去综合开发低山丘陵,促进多种经营,减轻土地压力 农、林、牧同步发展,改变单一种粮局面,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根据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为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农业资源,解决人地矛盾,通过走立体农业的道路进行多种经营,使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种植业转向多样化,贯彻因地制宜的国土整治思想,是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必然和方向。

2、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a.为什么要进行优势系列开发?

因为本区人多地少,仅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剩余农产品出售,是不能改变落后的经济状态的,只有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占领商品市场,才能扩大该地区经济收入渠道,振兴经济。

实例:河南商城县对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系列A:鸭的系列开发,从鸭的孵化、饲养,直到羽绒加工和羽绒服生产等,养殖业促进了加工业,加工业又带动了养殖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系列B:利用当地弃而不用的猕猴桃资源,通过加工获得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系列C:把原只作薪柴的残次木材,通过二次加工出售,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生态建设

1、水土流失是南方低山丘陵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原因:该地区农村生活用能源90%来自于薪柴,因此山区植被破坏严重从而导致大量水土流失。 2、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封山育林

由于该地区农村的生活能源主要是薪柴,因此要封山育林就必须妥善解决农民生活能源问题,才能避免山上林木被伐。

具体措施:

①大力推广生活用煤,以减少对薪柴的信赖

②进炉灶的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省能源 ③大力发展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 小结:(投影)“水土流失主要成因与措施”(左半部):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经济特征等区域概况,理解东北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与气候、地形条件等的密切关系。

2.了解东北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和森林资源优势,理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农林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3. 通过阅读“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东北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东北区的两大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优势和其区位优势,为建设东北地区农林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东北区的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的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为什么“东北区提供的商品粮,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区宜农荒地最多,但耕地面积为什么不宜大幅度增加?

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及师生互动式的讨论、探究教学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东北区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大经济区。这里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森林矿产等资源富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本单元将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建设为例,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开发情况。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指导读图] “东北区位置和范围”,先看地图——东北区的轮廓范围,再覆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图,要求学生表述出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并邀请一位同学代表指图讲述。,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东北区位于我国陆地的最北、最东处,所处的纬度较高,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临渤海、黄海与华北地区连接。本单元所讲的东北区同习惯上所称的东北三省有不同的范围和含义,它是指我国“九五”规划中所划的七大经济区域之一,即东北区包括了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板书]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一、区域概况

1.位置——纬度较高

2.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教师讲述]本区总面积达12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积的12.9%,人口11533万(1995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5%。

[承转]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是气候。根据本区的位置及已学知识,东北地区的属什么样的气候?这样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作物类型有什么影响呢?

[板书]3,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气温较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水量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 [表格]要求学生对应填空:东北区温度带与作物类型 地 区 南 部 中 部 北 部 温度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10℃的积温 3600℃ 1000~3600℃ 1000℃ 作 物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春小麦、大豆 [承转]本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边绘边讲]东北山河分布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同时请学生同步说出山河的名称)

[板书]4.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东北区农林基地的地貌条件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西部 山环水绕 山地 北部 东部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地 森林资源丰富 (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优势农业资源 南部 沃野千里 平原 北部 东部 辽河平原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平原面积广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提问思考]为什么说东北区是我国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 [启导解析]这里要求学生弄清两个方面:(1)经济区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人类的经济活动既包括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也包括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及与之相应的第三产业。(2)东北区是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的农业区,加上土地肥沃,农业生产的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数量大,提供给市场的商品粮数量大。东北地区又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钢铁、机械、电机、化工等生产发达,其中的农业机械生产规模之大,产品数量之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使区内农业、工业的联系紧密。因东北区内部经济联系密切,农业机械化水平高,重工业实力雄厚,所以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

[板书]5.经济特征——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

[承转]东北区的土地、森林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对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方向的重点,在于资源开发和农林基地的建设,它包括的主要方面:一是土地资源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二是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东北这两种优势资源的情况。

[板书]二、土地资源优势 东北区耕地数量、特点 在全国及全区的地位 项 目 数量(1995年) 总面积 人均面积 每劳动力负担面积 2000万公顷 0.17公顷 占全国耕地的1/5,占全区土地的16% 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板书]耕地面积广大 [提问]东北如此多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在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承转]东北地区耕地不仅数量大,而且十分肥沃。 (板书)土壤肥沃

[读图] “东北区的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填下表。 类 型 分布区 特 点 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沃,生产力高,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是亚欧大陆北黑钙土 松嫩平原中西部 部和美国中部地区) [承转]长江三角洲农业也十分发达,但农业机械化程度远不如东北区。出示景观图片“东北平原机械化生产”。问: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呢?(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而长江三角洲湖荡广布,耕地缺少成片分布。)

[板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教师小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区土地资源优势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其国土整治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 [承接]讲到东北的资源,森林资源的优势十分了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板书]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区森林资源优势 优 势 表 现 黑土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 全国最大的林区 林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 8.2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区土地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理解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基础。

2.了解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生产和作物分布等基本情况,理解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是东北区农业基地的发展方向。

3.理解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是东北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国土开发与整治核心问题。 教学重点:

黑土、沼泽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在开发利用时应确定的不同方针和措施。 教学难点:

黑土冲刷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开发沼泽要有计划地保护沼泽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黑土是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黑色土壤,在我国仅见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两侧,大兴安岭中北部的东坡以及长白山地西缘的山前坡状起伏的台地(漫岗),在三江平原等地的高阶地也有分布。黑土疏松多孔,富含腐殖质,土壤肥沃,是世界上最好的土壤之一,东北的黑土因盛产粮豆而驰名中外,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玉米带”的主要土壤。

我国的沼泽土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一般说来,在高纬地区,气温低,湿度大,有利于沼泽土的发育。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区,被列为世界重要湿地保护区。

黑地和沼泽土是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它们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其整治工作的好坏将关系到东北地区农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黑土的利用

1、黑土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黑土流失触目惊心

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这块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块黑土地之一。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有60~80厘米厚,最深可达1米,当时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潘树森介绍说,从广义上讲黑龙江省全部都处于黑土区。而在全省现有的1.4亿亩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已高达8000万亩。 目前,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在松嫩平原腹地的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也有一条骇人的大侵蚀沟。据村书记陈孝忠介绍,15年前这条沟还很窄,一步就能跨过去。随着雨水的冲刷这条沟越来越大,现在已有10公里长,平均深度5米,最宽处约有50米,而且宽度每年扩展。明水县水务局水保站站长丁洪军对记者说,明水县地处黑土带的中心,境内没有河流,加之地形平缓,50年前这里没有一座永久性的桥。而现在已经有500多座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桥涵,都是为侵蚀沟而造成的。专家们对目前黑土耕地现状极其痛心。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二说,现在黑龙江省黑土区每年流失o.5~1厘米的黑土表层。而形成1厘米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黑土区有可能退化成不可逆转、名副其实的“北大荒”。 黑土目前绝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黑土被开垦以后,由于施肥较少,耕作管理不善和土壤侵蚀等原因,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因此,对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

2、措施

坡度在1.5度至4度之间的耕地水土流失较轻,可实行必垄,坡度大于4度的黑土地有中度、强度水土流失,可修筑梯田;沟壑治理是指筑埂和塘坝等;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营造片林或保持天然林。黑土培肥中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遍的办法。 吉林省农科院进行的黑土定位试验,在同等氮、磷条件下,秸秆直接还田的第二年比施化肥增产10%,而且具有防治水土流失等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沼泽的保护

东北地区的沼泽面积很大,是我国沼泽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在三江平原一带,沼泽和沼泽化土地面积约有250万公顷。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沼泽也是地球上富有生物多样

性、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1)东北区沼泽分布面积自北向南逐_________;(增大或减少),试分析形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2)三江平原为什么有大面积沼泽集中分布?试从气候、地形地势、土质土层等方面分析其自然原因。 (3)为什么要保护沼泽这种湿地?

(4)你认为有没有一些产业部门,能利用沼泽资源,使其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护沼泽生态功能不致于丧失?

答案:(1)减少 北部降水丰富,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冷湿的环境使这里沼泽广布,而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三江平原气候冷湿特点突出,地势又低洼平坦,有季节性的冻土和多年冻土层分布,使地表水下渗缓慢,排水不良,形成草甸或沼泽。

(3)湿地是地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有其特别的功能,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 。湿地还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以及所特有的鹤类、鹮类等大型水禽和其特有的旅游价值。 (4)有。比如:用芦苇造纸,发展湿地养殖业,利用湿地特殊生物物种发生物制药等。

2000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停止对北大荒沼泽地的开垦。这显然是保护湿地的有力举措,此举在生态、经济及政治上(我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者,保护三江平原等地的湿地是我国政府承担的国际义务)都有着重要意义。停止垦荒后,耕地面积不再增加,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出路在何方? 三、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商品粮生产概况

东北区是我国传统和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水稻和小麦是东北区的两细粮作物。水稻多种植在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生长期较短的北部地区,其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玉米、高粱、谷子是东北区三大杂粮作物。玉米分布非常普遍,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东北中部的松辽平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其自然条件可以与美国的玉米带相媲美,被称国中国的“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是输出玉米最多的省。通过下表,我们来比较一下美国和中车玉米带的异同。

显示“美国玉米带同东北玉米带的比较表”

(相同点:我国的玉米带与美国的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K;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的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在与季风气候有关。) 项目 纬度 地形 土壤有机质 无霜期(天) 降雨量(mm) , 玉米面积比重 玉米单产(kg/km²) 美国玉米带 37°N~45°N 平原台地 3%~6% 160~200 500—700 50% 7500 中国玉米带 42°N~46°N 平原台地 2% 130—145 450—650 50%一60% 6750 2.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我们以黑龙江垦区为例。 ’

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共540万公顷的土地上,开垦了202万公顷耕地。

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产量柱状统计图: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垦区,从1978年至1994年翻一番,1994年后,粮食产量4年就翻了一番多。

黑龙江垦区商品率的变化折线图:黑龙江垦区粮食的商品率不断提高,1997年垦区的粮食商品率已超过80%。

显示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装备统计表: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台) 联合收割机(台) 农用飞机(架) 喷灌机械(台) 载重汽车(辆) 粮食处理中心(座) 1978年 148.5 15206 7975 0 5003 3 1988年 265.7 25387 11844 9 7748 59 1997年 290,7 22473 7287 25 1037 7327 163 黑龙江垦区从播种到大部分田间收割,基本上实现了大型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 黑龙江垦区是东北商品农业的一个缩影。但东北商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前面我们提出:黑龙江省停止垦荒后,耕地面积不再增加,其商品粮基地农业的出路在何方? 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继续发展种植业;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如大力发展养殖业等;再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生产链,促使农产品增产增值,促使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如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等,走农业综合发展的路子。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有效地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可以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林业开发的现状和林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解东北林区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的必要性。

2.了解东北林区森林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具体措施,理解该区林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教学重点: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及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教学难点:

东北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教学准备:

1.东北林区分布图,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分布图 2.东北林区森林、东北三宝等景观图片,两幅漫画 3.东北森林工业分布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林业开发现状与问题

我国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于世界的第七位,但仍属于少林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4%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50%左右,而且分布不均,特别是森林资源的各项人均拥有量,都在世界各国的后列。

因此我国森林资源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1. 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与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东北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东南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其中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通称东北林区。东北林区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位居、全国三大林区之首。森林树种从南到北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其中大兴安岭林区的优势树种为兴安落叶松,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优势树种是红松等,它们都是优质用材林区。 林 区 自然条件及森林类型 优势树种 大兴安岭林区 纬度高、气温低。只适宜耐寒树种生长, 兴安落叶松等 属寒温带针叶林区 小兴安岭林区 气候温和,林土肥沃,适于针阔叶混交 林生长,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长白山林区 红松、水曲柳等 红松、紫椴等 2、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分布

除了以上山区分布的天然林以外,东北地区还有人工防护林分布。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即东北平原西部地区。因为那里为风沙干旱区,林木稀少,风沙危害较重,其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这也是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 据统计,东北林区:

有林面积340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28.5%; 人均林地超过o.5公顷,是全国人均林地的8倍; 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

活立木总蓄积量31.32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2.9%;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7.“亿立方米,上调量占全国木材上调量的90%左右。 由此可见,东北林区在我国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 3、.我国最大的林区和最大的木材基地

东北林区的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发达,黑龙江省成为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产量占全国的18.6%,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东北区林业开发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东北的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正受到严重的破坏。 4、主要问题表现

A.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森林资源锐减,林质下降。 B.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过去100年森林覆盖率由70%下降到36%。

用材林、成熟林从解放初的1200万公顷,减少到1989年底的590万公顷。

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①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 ②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 东北虎、梅花鹿、黑熊、野猪、野山参

C.采伐方式不合理──“皆伐”(不分树龄全部伐掉) 好处少:便于机械化作业,省工。

坏处多: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及森林的更新。

由于东北林区林木超采严重,林木的更新跟不上采伐,有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森林质量也在下降,尚未开发的原始林仅呈零星分布,如小兴安岭几乎都是经过几次采伐或严重破坏后生长起来的次生林,径能小,材质差。

整个东北国有用材林、成熟林已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了51%,由于毁林大于造林,森林覆盖率大大减小,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野生的东北虎、梅花鹿、黑熊、野猪等已不多见,东北三宝之一的野山参也已罕见。 为了能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东北采伐的林地不分树龄全部伐掉,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二、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目的: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使之成为木材生产基地、绿色屏障、实现东北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持久地发挥全国林业基地的作用。

2.林业产业转移:从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及附加值。

3.主要措施

A.针对“采育失调”,提出要“合理采伐”,严格控制采伐量,对过伐林区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

B.针对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提出要积极营造人工林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积极营造人工林—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生长速度是其它木材5倍)。

C.东北西北部营造人工林(三北防护林一部分)的生态意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农牧业生产。 D.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E.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木材加工水平) 剩余物(木屑):纤维板、刨花板、纸浆、建筑材料和家具。 F.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恶化。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三北”防护林带: “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始于1979年,198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造林保存面积605万公顷,从而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提高到5.9%。该地区的风沙危害,沙化速度和水土流失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约有800万公顷农田得到林网保护,第二期工程到1990年基本完成区域性防护体系,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使周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作为“三北”防护林的组成部分,东北人民在平原西部营造了长达800千米的防护林,防护着几百万公顷的农田免受风沙威胁,对提高农业产量起了重要作用。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对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同时,目前来看,对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将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

三、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1.森林工业:木材采运业(低层次、比重大,)和木材加工业(低层次的锯木加工)。导致森林资源利用率较低。

2.森林工业发展潜力的关键: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纸浆、纸制品、人造板、林产化学品的生产。) 3.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通过多层次的林产品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 4.森林工业中心:佳木斯,牡丹江、哈尔滨、伊春、吉林等地。 工业类型:资源密集型工业 工业指向类型:原料指向型

工业部门:锯材、胶合板、纤维板、碎木刨花板、林木化学

5.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利于发展林副业: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 从事采集(野生植物:山参、木耳、蘑菇、山葡萄、橡子、榛子、蕨菜、药材) 养殖、栽培(梅花鹿、貂、熊、人参)

6.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的果园业发展迅速,是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柞蚕占全国2/3──绢纺织工业

(课堂讨论)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有理由谴责那些砍树的刀斧,但更有理由反省自己。保护森林,从我做起。请谈谈你可以用哪些实际行动保护森林?

(如:做保护森林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植树造林捐款或募集资金;不使用和制止身边人使用一次性筷子;少寄或不寄贺卡;节约纸张;„„)

9.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亚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板书设计

9.2 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大连市第十六中学 张慧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南区的铁路运输网,理解西南区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对南昆铁路案例的分析,学会从资料、图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3)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方法与过程: 通过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认识我国地大物博和人口众多的现实,理解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开发西部地区。 二、教学重点

分析发展西南区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四、教学方法:

图文综合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富集、发展最具潜力的大西南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到底是什么束缚其发展的手脚?

[学生回答]交通

[教师]西南地区的交通发展主要受到什么条件的限制? [学生回答]主要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

[教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蜀道难》一诗,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由陕西进入四川道路上的奇险景象,山高坡陡,在山区建现代化的交通路线比平原困难的多,那为什么国家还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建设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落后的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教师]那么,西南地区的交通究竟是怎样发展的?这里的交通又是如何影响这里的经济的呢? [导入新课]

[板书]9.2 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讲授] 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自古以来无论是区内还是区际交通联系十分困难。这里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要加强交通运输的建设,也就是说,交通是大西南区域发展的关键。建国后西南地区交通运输面貌有了重大的变化和改善,发展了交通运输建设,加快了这里资源的开发,促进了这里经济的发展。其中,1997年建成的南昆铁路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今天就以南昆铁路为例来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对大西南区域开发的重要性。

指导读图p97图9.6南昆铁路示意图(屏幕显示)

1.从图上分析,南昆铁路的起止点,途经了哪些省区?

[学生回答]从云南昆明到广西南宁,途经云南、贵州、广西二省一区。 2.南昆铁路同哪些铁路、哪些港口相连?

[学生回答]与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内昆铁路、枝柳铁路等连在一起,又同广西的北海、防城,广东的湛江等港口相连。

3.南昆铁路途经的地区有些资源?

[学生回答]有煤、石油、铝土、铜、铁、铅锌、钨、磷等。 铝土:广西平果、红果---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磷矿:云南昆明,储量居全国第一

煤炭:贵州六盘水,广西百色等地,号称江南煤海 硫矿:广西百色全国重要的硫矿产地 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讨论回答]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广西红水河上游,是我国西电东送的南线——水能资源丰富,盛产芒果、甘蔗等热带农产品,山地多,水热足,森林资源丰富,草地草山多——农林牧资源丰富。

[教师]假如没有这条铁路,这里的矿产开发后,外运很不方便,而有了这条铁路,可以从广西的海港运出。南昆铁路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西南内陆与拥有漫长海岸、交通便捷的南部沿海连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南昆铁路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了起来,是西南地区通往我国沿海地区最便捷的一条大通道,使西南地区物资出海路程缩短了600公里,大大加快于西南区资源的开发,如加快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矿的外运,同时也促进了红水河水能资源和广西铝矿的开发。

除了矿产、能源的开发,这里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呢?

[学生回答]利用喀斯特等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首先具有什么意义? [板书]一、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1.加速区域开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加快西南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有利于加强同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带动西南经济的发展。

[教师]资源的开发带动的工矿业、农林牧业、旅游业的发展,会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些又能带动什么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带动商业、服务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过渡]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这里经济的发展。那么,现在这里的经济又怎样呢? 指导读图p98图9.7全国贫困人口分布图 从图上能分析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南昆铁路经过的三个省区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说明这里经济水平很低。

[教师]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却成为全国贫困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这里会如此贫穷呢?

[学生讨论回答]地处内陆边疆山区,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教师]除了交通受制外,这里少数民族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里聚居了壮、苗、傣、布依、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整个西南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从中可分析出南昆铁路的建设又具有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致富, 达到共同繁荣 。

[教师]南昆铁路的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帮助沿线地区少数民族脱贫扶贫,南昆铁路是20世纪90年代国家最大的扶贫工程,这是一片相对贫困的土地,这里也是充满希望的土地。南昆铁路辐射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都很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才能使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尽快提高。

P98图9.8,云贵两省的贫困人口在南昆铁路1997年建成后已有了明显的减少,它对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如期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板书] 2.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过渡] 西南地区既是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又位于我国西南边陲。 指导读图p99图9.9 广西、云南主要的边境开放口岸图

找到一类开放口岸、沿边经济合作区、沿边开放城镇及与之相连的交通线路。南昆铁路除了联系两广的北海、防城、湛江等,陆上向西向南,通过其他铁路公路又可同哪些国家连在一起?

[学生]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等连在一起。 [小结]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地区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三沿”区位优势,我国建立了一类开放口岸、沿边经济合作区、沿边开放城镇等多种同国外合作建设的经济区。从这一点上我们又可分析出南昆铁路建设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外的门户打开了,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对外开放格局。

[板书]3.利于加快大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教师过渡]穿越在我国边疆的这条南昆铁路,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板书]4.利于国防安全。

[教师小结]南昆铁路的建设具有意义:区域发展的经济意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治意义、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及国防意义。

[教师过渡]南昆铁路的建设如此重要,西南区其他交通的建设也是如此。交通运输建设可以将西南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西南的交通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呢?先请同学们看一张表

(屏幕显示)建国前西南地区交通线路里程表(单位:千米) 地区 铁路 公路 水运 全国 西南地区合计 四川、重庆 贵州 云南 广西 西南占全国的百分比 21800 1278 —— —— 656 613 80700 15268 8038 1950 2783 3497 16.51 73600 20180 8024 1753 1803 8600 27.41 5.9 从这张表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西南交通极为落后,尤其是陆上交通。

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经济条件的落后,建国前这里的交通极为不便,尤其西藏,建国前现代交通是一片空白,运输主要靠背驮、牦牛,过河靠溜索,交通极其不便、极其危险。

因此,建国后,我国把交通建设作为西南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交通面貌的变化

指导读图p100图9.10西南三省一市和广西主要铁路分布图

[教师]本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铁路建设发展最快的地区,读图回答建了哪些铁路? [学生活动]在印发的空白图上填出表中的西南区铁路线以及铁路枢纽,

[学生回答]复建和延长了黔桂、湘桂线,新建了成昆、成渝、贵昆、内昆、川黔、南昆等线。形成了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南宁、柳州为中心的铁路骨架。

指导读图p101图9.11西藏交通分布图:西藏也发展了哪些交通?

[学生回答]修建了联系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的新藏、青藏、川藏、滇藏等公路并有公路同国外相连。

[教师]2006年7月1 日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正式通车。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铁路空白省区--西藏无铁路的历史。

大西南的陆上交通得已有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讨论,结合教材回答]西南区东部三省一市均以初步形成网络,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运网特征和西部西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运网特征。那其他运输方式又了怎样的发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

[学生回答略]

最后,我们来列表对比一下这里建国前后的交通状况。 大西南交通运输的变化表 地区 主要运输方式 交通方式的变化 四川、建国前 重庆、贵以人力州、广西 负重、畜力驮 运为主 建国后 方式 建国前 以铁路铁路 线少、标准为骨干低、运力小 以公路公路 线少,多泥土为基础 路 航道 少,多天然河道 海港 极少 航空 极少 管道 无 西藏 牦牛 公路 建国后 发展最快的地区,新建、扩建了十多条铁路,已成网。 发展更为迅速,公路网不断得到扩充和完善 川江、西东水系航道得到全面整治 改造、新建了广西沿海港口 发展快,开辟了国际航线 已发展成网 现代交通空公路运输为主,已成网,航空发展白 快,现已通铁路 这些交通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的落后面貌。但是,这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里的交通仍很不便,同区域发展的要求相比,交通运输仍是这里经济发展的“瓶颈”,仍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仍要加快这里的交通运输建设。

我们先看看这里的交通运输还存在哪些问题。 三、加快交通运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存在问题:运力和运量矛盾突出;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对外国际交往不变。

针对这样的问题,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学生讨论回答.答案开放式]针对运力和运量的矛盾,关键是要提高运力,新建和改造有关交通线路;如铁路运输可向专业化、高速化发展;针对区际铁路运输不畅,可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的建没;针对公路等级低,区际联系薄弱,可提高公路等级,完善公路网等;针对对外国际交往不便,可多开辟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等。 2. 解决措施

教师大屏幕投影出示以下表格让学生对比巩固 主要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运力和运量西南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对运输提出了更高的矛盾突出 的需求,而路网密度低、技术设备标准低、病害严重。西南区多群山峻岭,峰险壑深,自然条件恶劣,线路坡度大、曲线多、技术标准低,列车牵引重量小,线路允许速度低,运输能力小。加之地震、水害、泥石流等时常发生,经常造成线路断道、运输中断,因线路病害而慢行的地段增加,影响运输能力的正常发挥。 区际铁路运对外通道少,铁路对外通道只有宝成线、襄渝输通道不畅 线、湘黔线,黔桂线四条单线铁路,限制了西南区与外界的交往。 加强铁路建设,增加铁路网密度,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运输能力;加强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挖掘水运潜力等。 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例如提高本区北出口通道的运输能力,开辟南出口通道等。 公路等级区内地形崎岖,多群山峻岭,峰险壑深,石灰低,区内联岩广布,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系薄弱 多发,自然条件恶劣,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冻土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公路的通达性 对外国际交大部分地处西南边陲,缺乏出海口,与邻国间往不便 地形崎岖,沟通不便,加之区内开发程度低,比邻国的经济也落后,交通投入少,对外通道少且通过能力小 完善公路网的建设,提高公路等级,进一步改善区内通达度,促进区内的经济联系和协作。 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加强国际合作。 河流航运条河流多流经高山峡谷地段,落差大,滩多流急 整治河道,排除险滩 件不理想 [课堂小结]这堂课通过讨论分析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了解了交通发展对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国后大西南的交通运输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局面,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还不能适应大西南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还要加强抓好多方面的工作。

比较青藏铁路和南昆铁路限制性因素(表格投影) 青藏铁路:

自然:高原缺氧;冻土;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

南昆铁路:

自然: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横断山

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多峰林、溶洞、暗河),气候湿热。 社会经济: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

作业:屏幕显示 攀枝花地区图(图略)

1、攀枝花市附近有那些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攀枝花市成为“西南钢城”的主要条件和因素是什么?

3、结合攀枝花市资源开发实例,谈谈交通运输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0.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

⑴了解海南岛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理解我国开发海岛和海域的重要意义。 ⑵理解海南岛区位条件的变化、丰富的资源条件对海南岛开发的意义。

2.技能:利用海南岛有关的位置分布图、自然条件图表资料,分析海南岛开发中的有利和

不利条件,并从中掌握海岛和海域开发中应考虑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海岛和海域开发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 可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海南岛开发的区位优势、热带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 教学难点:我国海岛和海域开发中的海洋权益,海南岛区位条件的变化。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钓鱼岛风波谈起

[讲解] 钓鱼岛是海洋中一个孤岛,从海岸基线向四周延伸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拥有总计面积大约125600平方海里也就是42.5万平方千米海域的海洋资源管辖权,相当于12个海南岛的面积。 引言:我国是个海洋大国,岛屿面积约8.6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请同学们看绪言回答,为什么要开发海岛和海域资源?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海岛的资金和科技投入,从解决交通、能源和淡水供应等着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海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讲解] 为了加快海南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1988年,全国人大审议批准成立海南省,并划定海南岛为我

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这以后,海南岛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引导阅读图10.2] 分析海南岛迅速发展的经济

1.产业结构的变化

2.工、农、贸、旅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 1987年:经济以农业为主(占一半)

1999年: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比重增长迅速、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变化不大。 [过渡]为什么海南岛国民经济会如此快速发展呢?主要是依托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填图:琼州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雷州半岛,东南亚及邻国,港澳、台湾

珠江三角洲

画航线:向东经台湾海峡到日本,向西经马六甲海峡到南亚、西亚、非洲。

通过填图,思考回答:海南岛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怎样的区位优势?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

1.海陆区位:南部大岛,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意义:大西南出海的前沿;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经济区位: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珠江三角洲,外邻东南亚。

意义:既有经济腹地的依托,又受到经济发达区的辐射和带动,便于内引外联,发展经济。

3.交通区位:靠近东亚与东南亚之间的国际深水航道;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非洲、欧洲的

海上通道。(海运便利) 意义: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小结并过渡]海南经济在建省建特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此之前,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如何?原因是什

么?

学生看书回答:

区位变化:1.改革开放前的国防前哨,经济发展较落后。

2.改革开放后,依托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A.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开放窗口。

B.1988年建省,海南岛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小结:海南岛建立经济特区后,依托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

优化,工、农、贸、旅均得到迅速发展。发展最快行业是国内旅游业。

活动:海南经济虽然在建省建特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海南还有较大差距,

对比海南岛和台湾岛、斯里兰卡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说明海南岛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暂不作定论。

引导并过渡:虽然,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海南还有较大差距,但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除了区位优势

以外,海南岛的资源优势相当明显。根据你以前掌握的知识,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这里应该还有什么资源?为什么?

学生回答:海洋资源优势和热带资源优势 二、海洋资源优势

海南省除了海南岛外,还包括了南海中的西沙、南沙等群岛及附近海域。所以海南省又是我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南海的绝大部分都属海南省,所辖面积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一半,辖区大小岛礁600多个,如此广阔的海城,为海南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不仅能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还是极佳的旅游胜地。

2.渔业资源丰富:渔场面积大,鱼类品种多、生长快、渔汛期长。且浅海、滩涂面积广大,适宜于发展人

工养殖业。

3.油气资源丰富:南海的油气前景可与波斯湾相媲美。这也是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要争夺我国南海诸岛的

主要原因。

4.旅游资源丰富:海南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域环境良好,浴场、滨海和海下热带景观构成了别具特

色的旅游资源。

5.海南岛海岛众多,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资源广。港湾可建港口发展海洋交通,也可发展养殖,滩涂可发展

养殖等土地,岛屿在完善基础设施后,可开发成为海上渔业补给,贸易,旅游,以及热带海洋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

三、热带资源优势

从纬度位置上看,海南省是我国唯一全都地处热带的省区,所以它有更丰富的光热资源,看教材反映光热条件的数据。

[引导阅读图10.3] 图上四地分别位于海南岛的什么方位?根据降水和气温资料判断各地属于什么气候?这

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分别位于岛的北部、南部、中部和西部,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有明显旱雨两季。 [提问]这种气候类型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光照充足,夏热冬暖,降水丰富,为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5-10月,东部降水(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于西部沿海(背风坡)。 莺歌海盐场位于西部海滨,海滩平坦,降水少,蒸发旺盛,利于晒盐。 最大的优点:光热充足,夏季普遍高温,并且雨热同季

1.有利之处:热带气候和热带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可一年三熟,发展热带高

效农业,热带作物非常丰富,是全国主要的热带地区。热带农业资源繁多。海南可提供的热带农产品很多,热带水果,有香蕉、龙眼、荔枝、波萝蜜;热带经济作物,有橡胶、剑麻、可可、咖啡、蔗糖和反季节瓜菜。当北方白雪皑皑寒风刺骨的时候,海南正是生产瓜菜的最好时机,源源不断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热带花卉和热带海淡水养殖也非常可观。

2.不利之处:夏秋季节的台风和冬春的低温危害。

读海南岛地形图,分析回答:海南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如何开发利用? 回答:1.地形地势:地势中高周低,地形呈环形层状结构、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中部至沿海三大地形依次是山地、丘陵台地、滨海平原。 地形决定海南自然环境呈环带状分布

2.河流:受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影响,河流从中间向四周分流

课堂小结:由于海南岛所处的近港、望台、靠珠江三角洲、邻东南亚的相对位置,使其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今天具备了明显的区位优势;由于它所处的纬度位置,使其具备了显著的热带资源优势;热带岛屿的位置,使其具有了最突出的海洋资源优势。所有这些,都为海南岛的开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活动:说一说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南岛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

海南岛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在开发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要正确认识它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选择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海南岛的地理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交通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多数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势头强劲等方面;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热带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相关产生的旅游资源,周围广阔的海域存在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能源以及海洋空间资源;海南岛存在的优势还有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国家倾斜的开发政策和一定量的资金投入.1988年专门设立了海南省,当时成为我国第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将海南岛确定为我国的第五个经济特区都为海南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海南岛开发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开发的历史短暂,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发,设省以后才开始真正意义的大规模开发;处在我国南部边陲,国防任务明显,交通不便,岛省的状况使该岛与大陆联系较为困难,大陆的公路,铁路到此已经运力不足,琼州海峡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阻隔了岛屿与陆地的相连;珠三角的两个经济特区发展制约了海南岛的开发.当时珠三角地区已经有了我国两个正在开发之中的经济特区,由于我国经济实力还不足,开发资金投入有限,同时开发多个地区有些力不从心;基础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建成,对投资项目和资金的吸引力不强;资源开发需要大量启动资金,资金注入无法实现;处在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口,不规范的市场造成了海南岛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九十年代的经济泡沫对海南岛的开发造成了巨大的戕害,为海南岛今后经济的发展布下了严重的阴影.

客观分析海南的开发历程,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学生自己的开发建议和意见. 板书设计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

地理区位优势

海陆位置

海洋资源优势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热带资源优势

10.2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海南岛三个环带的不同特点;理解三个环带的产业合理布局,根据本岛的资源优势所发展的特色经济。

2、认识海南岛的特色经济,分析其发展的利弊条件。 3、了解海南岛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

产业合理布局与发展特色经济教学难点

海南岛三个环带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产业合理布局的影响,海南岛如何发展特色经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海南岛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是我国华南和西南海陆接合部,离经济比较发达或发展比较迅速的港、澳、台、珠江三角洲,东南亚较近,是联系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道;资源优势主要体现为有丰富的热带资源,最具优势的海洋资源和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讲授新课]开发海南,必须是从它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分析,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明确发展的方向,从而确立海南开发的措施。海南岛是如何开发和保护的?

[板书]10.2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讲授]一个区域的开发,必须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条件,合理布局产业。

一、合理布局产业

读图10.5“海南岛的环带开发布局” [提问]自然环境分布特点?为什么?

[学生回答]呈环带状分布。地形:主要有山地丘陵、台地丘陵和海岸平原,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南,海岸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山地丘陵和平原之间主要是台地丘陵,地势中高周低。气候:同属热带季风气候,岛内差异明显。

[板书]1.自然环境分布特点:环带状 [提问]合理布局产业的原则?

2.产业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3.合理布局产业

[提问]这三个带中,首先应重点发展哪个带? 为什么?

[学生回答]海岸带,海岸带位于海陆交界处,运输条件较好,城市集中,原先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板书](1)重点发展海岸带

原因:海陆交界处,运输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城市集中。 [提问]海陆交界的区位条件有什么优势?

[学生回答] 海岸带处于海陆交界处,对于岛内是内陆资源开发的前沿,对于岛外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前进基地;运输条件较好,使其成为对外联系最方便的地区,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输出,因此,这里是海南岛重点开发的地区

[补充]要大力开发海南,主要依靠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而海南原先经济基础较差,要在全省全面大规模建设是不现实的,必须选择最佳区域进行重点投资和重点开发,海岸带以其方便对外联系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基础,成为海南开发的重点。那在开发过程中,以什么建设为中心呢?

[学生回答]主要是大力建设港口。

[补充]主要是选择有优良港湾和资源腹地的港口进行建设。为什么要大力建设港口? [学生回答]方便原料输人和产品的输出,有利于就近发展工业加工区。 [提问]而工业加工区的建设,又带来什么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可以带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地改善投资环境,进而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外向型经济。

归纳海岸带的发展:

发展:建港口,发展加工业,带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外向型经济 [过渡]这是海岸带的发展,丘陵和台地环带怎样发展呢?这里有什么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地形平坦,气候湿热,土壤较好。 [提问]重点发展了什么产业? [学生回答]以热带农业为主。

(2)丘陵和台地环带:重点热带农业 原因:地形平坦,气候湿热,土壤较好。 [提问]主要有哪些农业类型呢?

[学生回答]有蔗糖、粮食、牧业、城郊等类型。

[讲解]地势较平坦的台地,可发展蔗糖、粮食等,靠近城镇的可发展城郊农业,而一些地势稍高的丘陵,可以重点发展牧业等,但还要请同学们想想,从热量条件看,这里还能发展什么同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热带作物?

[学生回答]天然橡胶。

[讲解]虽然教材上没提到,但同学们能想到,海南岛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地,是我国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而海南岛的天然橡胶就主要分布在这里。

发展:蔗糖、粮食、天然橡胶、牧业和城郊型农业,为全国提供鲜活的农产品。 [过渡]最后看看山地丘陵带该如何发展呢?先分析自然环境

[学生回答]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全岛地势最高的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足,,这里同时又是河流的源地,生物物种丰富的地区。

(3)山地丘陵带

原因:物种丰富,水源区

[教师补充]山地丘陵带是全岛最高的地区,降水丰富,也是全岛开发最困难的地方,生物资源丰富,是热带原始林主要分布区,是全岛河流的源地。也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因此,这里的开发应特别注意什么?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保护环境,主要是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发展: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过渡]丘陵带是全岛环境之源,因此,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护好这里的环境;恢复和保护植被、保护水源地。但是,这里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那又该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利用热带山区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 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山区特色工业。

[小结并过渡] 通过合理布局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以上我们分析海南的开发是从海南岛的自然环境来考虑的,我们再把海南放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的位置来看,它又该如何发展呢?

[学生回答]把海南岛的优势和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发展特色经济。 [提问]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认为如何发展经济? [学生回答] 二、发展特色经济

[屏幕显示]海南产业发展的方针

中共海南省委关于海南产业发展的方针。以农业为基础,加强第一产业;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加速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为龙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工业,以增加全省整体经济实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以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以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1.发展支柱工业: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纸浆等 根据海南资源分析工业发展的部门: 油气资源:油气化工、化纤纺织

农、林、果资源:饮料食品、纸浆、天然饮料、保健食品 海洋资源、热带生物资源:医药 铁矿丰富、区位优势:汽车制造

热带花卉:化妆品,清洁造纸、绿色化工 海南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海口、三亚等港口,西部地区。

[提问]为什么分布在那些地区呢?从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师生共同小结]西部地区港口交通方便,利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地势平坦,处于河流下游,资源丰富,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从工业的发展看到,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回忆海南岛农业的发展具有什么优势呢? [学生回答]光热条件充足,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种类丰富而独特。 [提问]可发展哪些特色农业呢?

[学生回答]可发展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热带花卉,热带经济作物,育种等。

[教师补充小结]海南是全年都很温暖的地方,冬季时,大多数地区处于寒冷干燥,海南仍能生长作物,发展成为冬季瓜菜的生产和加工基地。最典型的是冬季我们仍能吃上的西瓜,绝大多数就是从海南运来的。海南还是北方各省前来育种的基地,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主要是热带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常年高温,可缩短育种期,生物多样化,为育种提供了最宝贵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基因库。

除此之外,发展渔业,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和近海深水养殖。 这些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售,赚取利润。

2.发展商品农牧渔业: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热带花卉,热带经济作物,育种,远洋捕捞和近海深水养殖。

原因:光热充足,四季皆夏,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种类丰富而独特。 海南与大陆省份的季节差和品种差。

[过渡]海南产业发展的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发展为主导,以旅游为龙头。 3. 发展特色旅游业

[引导学生分析旅游资源]

(1)原因: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特色,海洋生态游、热带雨林等独具特色。 如何进一步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呢?

[学生讨论回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客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方针?

(2)方针:国内为基础,稳步发展港澳,开拓东亚、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提问]旅游业还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学生回答]扩大对外交流,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带动同游客吃、住、行、购物有关的行业的发展。

因此,海南省政府的方针就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整个海南岛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成了主体。

海南岛发展方向:新兴工业省份,高效农业基地,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过渡]在建设海南,开发海南的同时,还要注意海洋环境的保护。海南岛周围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为什么?

三、海洋环境的保护

1. 良好环境质量:季风气候,自净能力强,开发较晚。

随着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发展,海洋污染逐渐加重。回忆造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过度养殖,海上石油开采和运输等。

[提问]那海南岛周边海域的污染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海上油气资源开采,港口和港湾工业建设,城市化发展。 [提问]海南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2.环保工作

(1)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资金 加强污染的治理

(2)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人为破坏: 保持环境卫生,禁止开采珊瑚礁

保护和扩大红树林面积:减轻风暴潮损失和海浪侵蚀; 保持生物多样性

(3)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提问]假若你们去海南旅游,你可为海南岛的环境保护作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

[学生讨论,回答开放式]少扔垃圾,不用一次性泡沫用具,不吃野生动物,不买珊瑚等。

[教师小结]要保护好海南的环境,在生产上应注意减少污染等物的排放,管理上要加强监测和法制建设。而真正要实现这些,必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的保护。

[课堂小结]海南经济的发展关键要抓住一个“特”字,就是要利用这里特殊的热带资源、海洋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但具体的产业安排上,要根据岛内各个环带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同时也要注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尤其要注意海洋环境的保护。

11.2 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

导入新课]

1.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地区调配?

──因为我国资源的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资源布局和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2.为什么说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的使用体现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天然资源丰富,但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太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我国在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东西部存在怎样的差异?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受资金、市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得到开发,东部地区资源缺乏,但受经济水平,市场环境、用地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输入大量的清洁能源。

我国正在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就是实现东西部双赢的能源战略,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该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建设的重大意义。

11.2 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

一、打造中国能源输送的大动脉 读图: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略) (一)基本状况

1.管道运输优点: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昼夜不停等优点。 2.西气东输工程三个部分:气田开发→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 3.主干道: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全长4200多千米。 4.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有:郑州、南京、上海。 沿途经过九个省级行政区:

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有: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四个 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有:山西、河南、安徽三个 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有:江苏、上海二个

5.环境问题:荒漠化, 该工程的西段大致与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接近 6.经过的灌溉农业区有:新疆的绿洲、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

经过黄土高原地区,该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降水集中夏季7、8月且多大暴雨。人为原因是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7.目的地所属的工业区是沪宁杭工业区。 (二)西气东输的作用

1.化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能源地域分布不均。

2.实现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对接: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为目标市场。 3.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4.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 (三)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条件评价 1.可靠的资源保证。

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地区及储产量 地区 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柴达木盆地 川渝地区 南海东海 储量(亿立方米) 8.39万,占全国22% 探明7600,远景10.7万 1.05万 1.4万 8.14万 备注 可稳定供气20年 连同附近地区 2000年探明储量 我国3~3.5万,世界144.76万 主气源:塔里木盆地天然气(30年);补充气源和调峰气源:鄂尔多斯的长庆油田。 2.技术保证因素:西部油气开发经验丰富。

西气东输工程的难度表现在哪些方面?(“三山一塬,五越一网”造成的施工难度:三山即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一塬即黄土塬;五越即三次越过黄河,一次越过淮河,一次越过长江;一网即江南水网。)

3.市场前景广阔:上海及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消费潜力巨大。 二、西气东输工程的深远影响

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和经济格局,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使工程沿线崛起一条经济隆起带。

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气东输就是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东部地区,以满足东部地区对天然气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重大工程,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保持新疆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具在重大战略意义。

气田勘探开发全部投资及管道建设投资67%在中西部。 西气东输对新疆的六大好处 首先,将拉动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西气东输”最终输气量要达到每年二百五十亿至三百亿立方米。它将为新疆每年增加销售收入一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完成工业增加值八十五点四亿元,相当于目前新疆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

其二,可以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新疆财力紧张状况。据测算,每年财政可增加约十点五亿元收入,相当于去年新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一左右。

其三,将拉动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据测算仅新疆境内勘探、气田产能建设三百三十亿元、管道建设等的投资将达四百六十三亿元。今年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可增至六百三十亿元。

其四,将为社会提供相当多的新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其五,能够带动新疆化学工业,尤其是天然气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

其六,将带动邮电、通信、交通、教育科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疆的社会进步。 1.对中西部影响

利:(1)利于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经济增长。 (2)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发展深加工。

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广民用天然气,发展深加工(合成氨、尿素)。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刺激相关产业发展。

(4)促使沿线居民能源结构气化,减少大气污染,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可减少植被破坏带来的生态破坏。

弊:影响沿线植被稀疏,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易造成水土流失。 西气东输需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在管线工程穿越塔里木盆地时,为了避免对野骆驼生活环境的影响而移动了管线位置;应注意管线工程破土施工对黄土高原为主的沿线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等。

西气东输工程所经的西部地区大多是新疆和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多草,沙漠戈壁,生态环境脆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在工程建设中特别要注意生态保护。

西气东输管线为野骆驼让路

西气东输的输气管道恰好需要通过新疆阿尔金山—罗布泊野双峰驼自然保护区。双峰野骆驼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濒危物种,目前全世界仅存不到八百头。一九八六年,新疆建立了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2000年又将保护区更名扩界为阿尔金山—罗布泊野双峰驼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六点八万平方公里,其中实验区面积三点三万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一点八万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一点六万平方公里。

据介绍,输气管道穿过自然保护区三百公里中有七十公里本来要穿过缓冲区,国家目前已经决定,西气东输管线为野骆驼让路,将管线从缓冲区改到实验区。改道使管线长度增加了近十公里,而西气东输管线的平均造价是一公里一千万人民币。为了那不到八百头的野骆驼,西气东输管线从账面上多花了上亿元。

2.对东部地区的发展影响 上海的天然气消费计划

据2001~2005年天然气消费计划,上海市60万~100万户家庭在此5年中将成为天然气新用户。计划增加10亿立方米天然气替代煤气,以节约300万吨标煤,每年减少S02排放量36000吨、烟尘30000吨。2005年上海使用天然气的汽车将达到3300万辆,耗用天然气29.7万立方米/天。

(1)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2)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3)促使能源及相关工业发展,利于轻重工业结构调整。 (4)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课堂小结]

由于西部有丰富的资源、东部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工程建设有了资源、技术、市场的保证;将天然气输往东部,可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而东部也可获得清洁的能源,大大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课堂活动]课本P119活动1、2

12.2 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浦东新区建设的主要作用,新区规划的主要目的。

理解浦东新区的区位选择,新区规划的要点和新区发展的巨大成就。 通过学习浦东新区的规划目的、主要要点和发展情况,学会城市新区规划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应注意的问题。

2.方法与过程

通过观察图像、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上海市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问题,进一步树立城市建设应该同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浦东作为海选城市新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浦东新区的规划要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教学难点

浦东新区规划要点,浦东新区的布局形态、交通线路的建设所体现的生态意义。 四、教学方法

资料收集和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主要投影片:1.上海市区地图 2.浦东新区的规划 3.浦东新区示意图

4.浦东新区GDP的增长示意图 5.浦东在上海的地位 6.浦东三类产业结构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讲授提纲 [提问导入新课] 1.上海的区位优势?

──有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2.那上海为什么还要发展新区呢?

──因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道路狭窄,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用地紧张,环境质量差,用地紧张等问题。

仅仅是因为城市问题才大刀阔斧的建设城市新区吗? [引导学生读书]

课本p124:浦东新区开发的作用 [板书]

12.2 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一、浦东新区的开发作用和条件 [学生回答]„„ 1.作用

(1)解决上海发展中的城市问题,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2)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 浦东有哪些优势条件呢? 投影:上海市区地图(略) 浦东顾名思义是在黄浦江以东,同上海繁华的地区仅──江之隔,但在开发前,经济远远落后于浦西。曾有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可想当时浦东浦西的差异。浦东位置?面积?

浦东位置:位于黄浦江以东,北临长江,东濒东海。 面积:520多平方千米。 自然条件的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河渠纵横,水源供应充足。

这样的位置和范围对开发有什么有利之处?

[学生讨论回答,答案开放式]近上海老城区,同最繁华的外滩和南京路仅一江之隔.利于接受上海老城区的辐射;近江近海,有发展水运,加强对外联系的有利条件。范围相当于上海建成区的两倍,能满足上海大规模开发的土地需求。浦东以农业为主,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开发的土地成本较低。

2.条件

(1)自然条件好:地形平坦、河渠纵横、气候暖湿。 (2)土地面积大,开发成本低。

(3)浦东与上海繁华闹市只一江之隔,易于和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张白纸,才能画最美最新的图”,可以更好地规划,更合理地设计,发展的起点、标准可更高。1990年4月1日中国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那么浦东开发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多功能、外向型、国际化、现代化。 现代城市的发展以什么为中心?其发展目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以人为中心,发展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那浦东是怎样规划和开发的呢?

[引导学生读书]课本p124 [板书]

二、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 [学生回答]„„

1.城市分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

城市化地区主要用来发展工业、居住、文教科研、体育卫生、交通等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或作市区中心用地,非城市化地区主要用来发展绿化用地。城市里的绿地主要是公园、植物园。远郊绿地可发展蔬菜基地、果园、现代农业基地等。绿地同城市化地区是怎样分布的?

[学生回答]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相间分布,可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浦东新区在具体的功能小区的布局上,又采取了怎样的形态呢? 2.布局模式: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形成多核心、开敞式模式

沿黄浦江南北轴向发展,向东纵深呈综合组团发展。从北向南依次为外高桥──高桥综合区,庆宁寺一一金桥综合区、陆家嘴──花木综合区、北蔡一一张江综合区、周家渡──六里综合区;形成了多核心,开敞式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既保证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又可保证了有大片绿地的存在,既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环境。但是由于各个区之间又是比较分散的,因此。又该加强什么建设呢?

[学生回答]加强交通运输的建设。

那浦东新区是如何加强交通运输建设的呢?

[学生回答]五纵五横10条快速干道,四纵四横8条骨干河道,加强了区内联系,又过内环线、外环线、桥梁、隧道,将浦东和浦西联系起来。

3.交通发展:五纵五横快速干道、四纵四横骨干河道,内环、外环线及桥梁、隧道越江工程,把浦东和浦西联系起来

浦东新区的城区形成了怎样的形状?在这些交通干线之间最合适的用什么来隔开? [学生回答]呈方格状城区布局,交通干线之间用绿化带隔开。 既保护了环境,又使道路比较通畅。

这样的方格状布局,使许多街区相望不相及。相隔又相通,开阔通畅,大大方便了交通,减少了由交通引起的环境污染,而中间用以相隔的绿化带的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

要起到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要达到人均有林地10平方米,或30平方米的草坪,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那么,浦东新区的规划是多少?

4.加强绿化:人均公共用地面积20平方米,公共绿地占城市20%,绿化覆盖率达35%

如此大面积的绿地,众多类型的绿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绿化体系,使浦东成为一个花园式的新城。 规划合理而科学,实际发展如何? [引导学生读书]课本p125 [板书]

三、浦东新区的发展

1.大力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

主要交通设施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浦东国际机场等,还有地铁、轻轨铁路、内环线、外环线等重大工程,另外,港口,供电,供气,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也相继完成。

2.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区的基本格局

五个综合分区形成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王桥工业区,外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外高桥港区,上海华厦文华旅游区等。

这一些区域的形成,浦东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投影:浦东新区GDP的增长示意图(略)

从1990年规划开发算起,到1997年大约增长了多少倍?年增长率大约是多少? [学生回答]1997年是1990年的10倍,年均增长率超过20%。

浦东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家平均增长速度。浦东新区主要发展了哪一种产业? [学生回答]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读课本p125,表12.9“浦东在上海的地位” 从浦东的面积、人口到各项经济指标,分析一下浦东在上海的地位最突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吸引外资方面,其他经济方面如GDP外贸出口等也远超过同面积,同人口的其他地区。 吸引外资主要是为了发展什么呢?

[学生回答]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

从第二产业的部门结构看,技术含量高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家电,钢铁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构成了浦东新区主要的支柱产业,这些又体现了浦东在上海怎样的一个地位呢?

3.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浦东的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看屏幕,发生了哪些变化? 高楼大厦和一片片绿地相间分布代替了昔日的田园风光,城市环境优美。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发展的过程,浦东之所以能成为上海发展城市新区的首选是由于这里距离上海繁华区较近,开发的空间大、难度小、成本低、水源供应充足,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其他措施,浦东在基地设施、城市格局、国民经济、城市环境已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是上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堂活动]教材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