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诗》《书》
《礼》《易》《乐》《春秋》
这六部古藉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先说《周易》,这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易》源于河图洛书,夏代称《连山》,商代称《归藏》,到周代才叫《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易“,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易',即永恒不变。'易'为夏、商、周三代王室卜官所掌管。《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它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即“三古”;书中内容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即“三圣”。尤其是经过孔子对《易经》作传解说,把这部一般认为是用于占卜的书,升华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经典。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献。《尚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诗经》来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间'采诗',二是公卿大夫给周天子的'献诗'。但无论哪种诗歌,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守藏室'(即国家图书馆)删定。春秋时期,诸侯宴飨、会盟,莫不赋诗,可见《诗》已普遍流传。《诗
经》最初在先秦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因孔子很重视它,在培养从政人才时,非常重视诗教,把诗歌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到了汉代,一些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便称之为《诗经》。《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王风》则是洛阳一带的民歌。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自然,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周礼》被秦始皇彻底烧毁。西汉末年,刘向自称发现了古本并加以著录,这就是今本《周礼》。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
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孔子说:“到了一个国家,就可以看出他的教化是怎样的。其国民如果待人温和宽厚,那是得力于‘诗’的教化;如果通达而博古,那是得力于‘书’的教化;如果爽朗而和平,那是得力于‘乐’的教化;如果清净而细心,那是得力于‘易’的教化;如果谦逊而庄重,那是得力于‘礼’的教化;如果善于文辞、类比史实,那是得力于‘春秋’的教化。然而各类教化,也都有其欠缺。‘诗’教不当,容易陷于愚痴;‘书’教不当,容易言过其实;‘乐’教不当,容易奢侈;‘易’教不当,容易心存害意;‘礼’教不当,容易落入繁琐;‘春秋’之教若不当,容易引发混乱。”如果其国的国民温和宽厚又不愚痴,那就是精通‘诗’教了;通达而博古又不至言过其实,那就是精通‘书’教了;如果爽朗而和平又不奢侈,那就是精通‘乐’教了;如果清净而细心又不心存害意,那就是精通‘易’教了;如果谦逊而庄重又不繁琐,那就是精通‘礼’教了;如果善于文辞、类比史实又无混乱,那就是精通‘春’秋之教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