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自由经贸区问题研究
2024-05-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3年第1期 (总第125期) 台湾研究集刊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No.1 2013 General No.125 厦门经;齐特区建设自由经贸区问题研究 唐永红,林子荣,沈蕊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厦门经济特区与时俱进转型为自由经贸区,是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两岸经 贸活动自由化的需要,有助于保持特区先行先试的地位、角色与政策,有助于促进特区产业结构调 整与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实践中,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的自身条 件,借鉴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建设经验与发展趋势,厦门经济特区宜转型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多功能 的综合型自由经贸区。这符合WTO有关规范要求和自由经贸区的一般经济条件要求,并具备良好 的发展环境条件。 关键词:自由经贸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3)01—0038—09 引 言 厦门经济特区是中国大陆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对台工作的试验场。因此,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 试的具体使命、内容与政策应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与对台工作的形势变化而变化,特区“特”之所在、发 展模式也需相应调整。 事实上,30年前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的主要目的,是让其在中国大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 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并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而30年后的今 天,以经贸活动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已深化发展,市场经济与开放经济已在 整个中国大陆全面推展开来,中国一东盟FTA、内地与港澳CEPA、两岸ECFA等还启动了中国大陆对 外经贸活动自由化的进程。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Project Suppos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la Universities)“大陆对台经贸政策措施的社会政治效应研究”(2011221034);2012年度厦门市社会科学 重点调研项目“厦门建设自由经贸区问题研究——发展模式、区域选择与支撑政策”(厦社科联[2012]14号) 作者简介:唐永红,男,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国家“985工程”台 湾研究创新基地成员,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及国台办两岸产业合作研究 咨询小组特约专家; 林子荣,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沈・蕊,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38・ 这一方面意味着先前赋予厦门经济特区在中国大陆对外开放进程中先行先试的阶段性特殊使命 基本上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需要结合新形势赋予厦门经济特区在中国大陆对外开放深化发展特别 是经贸活动自由化中以新的先行先试使命,以及为完成新使命相应需要的支撑政策与措施;另一方面 意味着顺应形势的变化并为完成新形势下的新使命,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定位与模式 需要相应调整,有必要向自由经贸区转型发展。本文研究新形势下厦门经济特区向自由经贸区转型 发展的意义与必要性、条件与可行性,提出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有效发展模式、区域选择及支撑政策。 一、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建设经验与发展趋势 自1547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由经贸区——意大利热那亚湾里格亨自由港建立以来,世界自由经贸 区的建设与发展呈现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迁,特别是随着以经贸活动自由 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建设与发展相应呈现出一些规 律性与趋势。 (一)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发展动因 自由经贸区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特定地区,这一特定地区相对于经济体的其他地区实行更 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便利的特殊经贸政策措施。由于设区经济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自由经贸 区本身条件与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千差万别,各自由经贸区的具体目标、功能与发展形态也有所不同。 但建立自由经贸区的最终目的无不在于通过实行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便利的经贸政策措施,促 进本经济体积极稳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实现经济发展。这乃是各种自由经贸区 共同的本质特征所在。 事实上,自由经贸区系在世界各经济体不平衡发展与经济体自身内部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情 况下,经济体单边自主、积极稳妥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的一个途径与方式。自由经贸区 一方面以其在贸易、投资与金融等层面的自由化与便利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发展 的内在要求,并满足了经济体适当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并获取其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 又因将境内较高层次的经济开放性与自由化在一定阶段上局限在特定的区域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 止或化解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的风险与不利冲击。 自由经贸区是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全 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几百年来,自由经贸区在世界各地的成功发展,根本原因就在 于自由经贸区的基本精神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的发展潮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 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设立各种类型的自由经贸区作为 分享全球自由经贸活动利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可以从当今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广泛、众 多和形式不断创新得到证明。 (二)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建设经验 从自由经贸区理论与国际实践角度看,建设自由经贸区为WTO所允许,但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 与发展环境条件;实践中,需要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并综合考虑与权衡各种因素,来判定特定地点 建设自由经贸区的可行性。 建设自由经贸区,一般除了要在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等方面营造适宜开展国际或区际 经济活动的良好软环境条件之外,还在地理区位与基础条件等硬环境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包 括:有利于开展国际或区际经济活动与发挥集散功能的优越的地理区位(特别是良好的位置接触性与 广阔的服务区域)、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优良的港口与便捷的国际国内通道)、良好的发展基础与 环境等等。 所谓位置接触性是指自由经贸区所在位置都是国际航运的必经之路,对国际经贸活动起着桥梁 ・39・ 与平台作用。所谓服务区域(Area Served)是指自由经贸区所能服务的区域,既包括自由经贸区背后 的内陆地区即所谓腹地(Hinterland),也包括构成自由经贸区主要物流网络的海外区域。自由经贸区 与其内陆腹地、海外服务区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与政策差异性被称为服务区域的异质 性。一般地,位置接触性越良好、服务区域越广阔、异质性越明显,自由经贸区的经贸创造与扩大效应 就越明显。 (三)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发展趋势 顺应当时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世界上最早产生的自由经贸区,是以自由港 或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的贸易型的自由经贸区。世界自由经贸区自其以贸易型自由经贸区产生以 来,向着工业型、工贸结合型和综合型方向发展。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大致经历了二战前以贸易型自由 经贸区为主的缓慢发展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自由经贸区数量与类型增加时期、2O世纪7O 年代以来各种类型自由经贸区多元并存和蓬勃发展时期三个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 化的深化发展,当前,世界自由经贸区实践中呈现出经济自由化、功能综合化、区域规模化、联动紧密 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当前世界自由经贸区在经贸活动自由化领域与功能形态上已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随 着以经贸活动自由化为核心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深化发展,特别是随着GATI'/WTO主 导的全球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深化发展,先前以减免关税为主要政策特征的单一功能形态的货物自由 贸易区,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关税政策优势弱化、市场竞争与风险强化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当 前,卓有成效的自由经贸区都是那些能够及时顺应经贸活动自由化深化发展要求的,已进一步在服务 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生产要素流动自由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突显“特”色的,通常兼具贸 易型、工业型、工贸结合型、金融型和旅游型等多种类型自由经贸区目的和功能的综合型自由经贸区。 其次,在功能综合化与经济自由化的基础上,当前世界自由经贸区还呈现区域规模化的发展趋 势。卓有成效的综合型自由经贸区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不仅是为了满足区内可从事工业、商业、金融 业、会展业和旅游业等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更是为了发挥产业集群、规模经济与一站式服务等 优势和作用,增强其运行效率与效益以及抗风险能力。 最后,顺应经贸活动自由化深化发展的要求,世界自由经贸区不仅正从“境内关内型”转型为“境 内关外型”,以便更好地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进程,求得更快更大发展,而且正从外向型的 “经济飞地”转型为开放型的“经济洼地”,以便增强与经济体内其他地区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以及在此 基础上的联动性与协调发展。各种类型的自由经贸区通过其对货物与服务等商品以及对资本、技术、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纳和扩散功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基地”与“增长极”的作用,从而 带动了当地和邻近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意义与必要性 从当前国际经贸活动自由化深化发展、中国大陆经贸活动自由化稳步推进与厦门经济特区如何 在中国大陆对外开放深化发展中继续先行先试的角度看,从ECFA下如何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两岸 经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的角度看,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其内部厦门经济特 区与其他地区之间产业专业化分工合作发展的角度看,以及从厦门与高雄等两岸次区域合作与发展 的角度看,当前,厦门经济特区向自由经贸区转型发展有其重要意义、作用与必要性。 (一)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活动自由化的需要 随着以经贸活动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深化发展,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 的深化发展,经贸活动自由化已提上中国大陆开放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但经贸活动自由化是一把 利弊兼存的双刃剑,有必要根据自身情况与条件以适当方式与步伐积极而稳妥地加以推进,以便趋利 ・40・ 避害。在世界各经济体不平衡发展与经济体自身内部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下,设立自主的、单 边的自由经贸区是特定经济体积极稳妥推进经贸活动自由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较之于世界各经济体,中国大陆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体,其国际竞争力还相当有限。而在其 内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又非常明显。因此,中国大陆在经贸活动自由化的进程中,建设厦 门自由经贸区,先行先试较高程度的经贸活动自由化,让厦门经济特区的经贸活动自由化步伐与中国 大陆在区域层面(VIA等)和全球层面(WTO等)推进的经贸活动自由化步伐梯度衔接,不仅可以在中 国大陆整体层面因条件限制不宜实施较高程度经贸活动自由化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获取参与经济全 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的利益,而且通过厦门自由经贸区的先行先试,可以为将来在中国大陆整体层 面推行较高程度的经贸活动自由化探索经验和奠定基础,从而有助于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大陆经贸活 动自由化进程。 (二)先行先试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的需要 尽管ECFA开启了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但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 与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有着较大的内容空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依然 面临来自两岸的政治经济因素约束,需要探索突破约束的路径。 3 仅就经济层面看,当前,两岸经济体 确有制度性合作以推进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并在经济相互依 存性、经济市场规模、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经贸政策可协调性等方面已具备进行一定程度自由化与一 体化安排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经济条件,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应;但与此同时,两岸经济体在经济结构、 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与关税作用等各个层面的差异较大,这必将对推进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两岸经 济一体化的步伐形成相当程度的制约。 在此背景下,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先行先试较高程度的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让厦门经济特区 的经贸活动自由化步伐与ECFA推进的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步伐梯度衔接,不仅可以在海峡两岸整 体层面因条件限制不宜实施较高程度经贸活动自由化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获取较高程度两岸经贸活 动自由化的利益,而且通过厦门自由经贸区的先行先试,可以为将来在海峡两岸整体层面推行较高程 度的经贸活动自由化探索经验和奠定基础,从而有助于积极稳妥推进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进程。l4 J (三)保持特区先行先试的地位、角色与政策 厦门经济特区是中国大陆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对台工作的试验场。自成立以来,在相当长的时 期内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对台工作中都保持着先行先试的地位、角色与政策,厦门 经济特区因此在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与两岸交流合作中取得了亮丽的成绩。但随着市 场经济与开放经济近10余年来在整个中国大陆逐步全面推展开来,随着两岸经济交流合作自2008 年逐步迈上正常化与自由化的轨道,先前赋予厦门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的地位、角色与政策都因时空 环境变化而逐步淡出,不仅影响到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对台工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的进一步发挥,而且也影响到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 因此,新形势下应考虑与时俱进地调整先前对厦门经济特区的定位,并相应赋予其完成新使命所 需的特殊政策与措施,以便其继续保持先行先试的地位、角色与政策优势,进一步充分发挥其在体制 改革、对外开放与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5 事实上,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在中国大陆经贸 活动自由化与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的进程中,先行先试较高程度的经贸活动自由化,可以让厦门经济 特区在中国大陆对外开放与两岸经贸活动深化发展中继续保持先行先试的地位、角色与政策,继续发 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厦门经济特区较之于其他地区在对外经贸活动与两岸经贸活动中因此可以继续 享有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优势。而且,由于经贸活动自由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因此,原则 上在这一过程中厦门自由经贸区可以始终先行先试较高程度的经贸活动自由化,可以始终保持先行 先试的地位与角色,可以始终享有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优势。 (四)促进特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在区域层面渐进式推进,随着内外经济发展条件的逐步变迁,当前厦门经济特 ・41・ 区在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等方面都面临转型的压力。事实上,厦门经济特区在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土 地密集型等传统制造业方面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需要基于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着 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先行先试经贸活动自由 化,特别是先行先试货物贸易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自由化,显然将有助于厦门经济特区服务业的发展与 产业结构的调整。 另一方面,厦门经济特区30年来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对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不断推 动体制改革深化发展。新形势下,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必然对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上提出相应的要 求,必然要求厦门经济特区进一步建立与自由经贸区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 (五)促进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 在海西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海西经济区内部各地区之间如何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在海峡经 济区的形成过程中,海峡两岸相关地区之间如何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这些问题因其重要性与敏感 性而备受关注,需要思考与研究。 在强调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先行先试经贸活动自由 化,不仅有助于厦门经济特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有助于 海西经济区内部其他地区的第一、二产业特别是面向出口的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海西经 济区内部厦门经济特区与其他地区之间产业专业化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性正在逐步强化;而随 着两岸经贸关系正常与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的发展,海峡经济区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建设厦 门自由经贸区,将有助于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有关地区的竞争合作与协调发展,特别是有助于厦门经 济特区与台湾的高雄等自由经济示范区的竞争、对接与合作。 三、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模式与区域选择 借鉴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建设经验与发展趋势,考虑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目的与作用,根据厦门 经济特区的自身条件,本文认为,宜把厦门经济特区转型成为包含“厦门自由港”的多功能、综合型“厦 门自由经贸区”。 (一)确定厦门自由经贸区模式与区域的思路 如前所述,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目的与作用在于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两岸经贸活 动自由化,保持特区先行先试的地位、角色与政策,促进特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 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而当前,国际经贸活动自由化已经超越货物贸易自由化向服务贸易自由化、资 本投资自由化、金融活动自由化等更宽领域深化发展。因此,在模式与功能定位方面,当前,建设厦门 自由经贸区不能止步和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货物自由贸易区,而应顺应国际经贸活动自由化深化发 展的趋势,进一步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资本投资自由化、金融活动自由化等更宽领域先行先试。 而在自由经贸区的区域范围大小方面,与建设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自由经贸区相适应,并促进厦 门经济特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海西经济区内部乃至海峡经济区内部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 厦门自由经贸区的区域范围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以便有足够的空问可供自由经贸区内各种生产 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各个相关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与此同时,为确保自由经贸区在地方层级的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并为通过建设与自由经贸区相适 应的管理体制而进一步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的体制改革,厦门自由经贸区的边界最好就是厦门市政府 的行政边界,从而厦门市政府即是厦门自由经贸区在地方层级的管理机构。如此,也有利于厦门市经 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模式与区域定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宜把整个厦门经济特区转型成为包含“厦门自由港”的多功能、综合型“厦门 ・42・ 自由经贸区”。 其一,厦门经济特区可在其现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的条件与经验基础 上,把具有区位与服务区域条件、港口与物流条件、成本一效益条件的厦门岛建设成为一个类似香港 的“厦门自由港”,即将厦门岛建设成为一个集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金融(含离岸金融)、研发服 务、经营服务、仓储展会、物流分拨、过境转运、国际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综 合型自由经贸区。 其二,厦门经济特区其他区域(岛外区域)因不便于封关管理,除现有的海沧保税港区、大嶝对台 小额贸易市场之外,不宜作为货物的自由贸易区,但可以作为不需封关运作的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 由服务贸易等自由经贸区,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如此,厦门岛外区域、海西经济区 其他区域可作为“厦门自由港”(厦门岛)的腹地与服务区域,与厦门岛(“厦门自由港”)进行合理的专 业化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显然,通过建设上述厦门自由经贸区,可构建起新形势下中国大陆对外开放与经贸活动自由化的 一个新平台,以及ECFA下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平台,进一步发挥经贸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试验田与 先行区作用。如此,也有助于推进厦门经济特区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的有机结 合,推进特区成为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基地、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 展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和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并有 助于厦门经济特区与海西经济区的其他区域、海峡经济区的其他区域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 四、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条件与可行性 建设上述厦门自由经贸区,打造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整合平台,不仅 现实意义突出,而且具有良好的条件与可行性。这里仅从自由经贸区的一般经济条件、WTO有关规 范、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与格局等层面,考察其条件与可行性。 (一)自由经贸区一般经济条件上的可行性 从建立自由经贸区所需的一般经济条件角度看,厦门地处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大陆、台湾联系的中 心位置,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国际主航线的海上交通要冲,显然具有建设自由经贸区所需的区位与服务 区域条件、港口与物流条件。加之30年来特区在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方面的实践,为设立 自由经贸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条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成本一效益角度看,在成本方面,厦门岛不仅远离中国大陆的政治中 心,而且又是海岛地形,因而隔离成本较低;特殊的海岛地形使厦门岛内的现有企业和人口规模相对 比较确定,加之厦门经济特区经济以外向型为主且国际竞争力较强,而中国大陆目前的平均关税水平 也只有9.5%,因而建设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关税减免损失与贸易转向效应也不会过大。 在效益方面,基于其区位优势与港口条件,在大陆当前的开放水平与关税水平条件下,自由经贸 区经贸活动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必将进一步吸引国际经贸活动的进入,产生较大的经贸创造与扩大效 应;特别是鉴于国内外以及海峡两岸目前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政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相互关系 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乃至对立,通过自由经贸区对接的形式,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便利国内外以及海 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而且可以在对外经贸与两岸经贸方面产生较大的创造与扩大效应。 (二)WTO有关自由经贸区规范上的可行性 作为WTO会员的经济体的行为措施应遵循WTO的有关规范。从WTO对世界自由经贸区的有 关规范看,WTO以“原则中有例外,例外中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精神容许其成员方在其特定区域实施 特殊制度、优惠政策,但条件是不得有违透明度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即这些特殊制度、优惠政策引致的 特区的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准入水平不得低于其对WTO承诺的约束义务水平(即不得低于在其他地区 ・43・ 实施的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准入水平),并且必须以透明的方式同时对所有的WTO成员提供。 显然,一个开放性的、无歧视性的、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的单边自由经贸区符合WTO有关规范的要求。 (三)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与格局下的可行性 随着以经贸活动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深化发展,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 程的不断深化和经济起飞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大陆已经成为重要的“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 2l世纪的世界经济重心与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围绕中国大陆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 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调整与国际经贸活动的开展,既加快了中国大陆经济的全球化与自由化步伐,又 为其全球化与自由化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会。 从厦门自由经贸区的建设时机与发展环境角度看,国际经济形势与格局的上述演变,显然一方面 对作为中国大陆对外开放前沿的厦门经济特区加快全球化与自由化步伐提出了迫切要求,另一方面 也为厦门自由经贸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战略契机。 (四)厦门是建设自由经贸区的最佳区位选择 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不仅具备如上所述的设立条件与发展条件,而且从便于同时先行先试国际 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以及与内地联动发展的角度看,在中国大陆的几个经济特区 与岛屿中,厦门经济特区事实上应是中国大陆建设自由经贸区的首选区域。平潭岛至少逊于基础条 件、区位条件、思想观念与特区经验。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逊于对台优势,并不便于货物贸易自 由化的封关管理。深圳经济特区在经贸活动自由化方面还会与香港形成竞争关系。珠海经济特区在 经贸活动自由化方面又会冲击澳门、香港。汕头经济特区还逊于区位条件和与内地的联动性。海南 经济特区在区位上与内地的联动性较弱。 五、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路径与政策选择 (一)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路径选择 建设自由经贸区是国家战略,不仅是地方政府的事情,更是中央政府的事情;自由经贸区的建设 与发展涉及各种复杂的经济和法律关系;自由经贸区在生存与发展上具有特殊政策依赖性。因此,世 界上绝大多数经济体在设立自由经贸区前都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先行制定专门适用的法律、法规 及其细则,明确定位自由经贸区的功能、模式、区域以及建设与管理体制,对其建设与管理进行必要的 规范,并赋予自由经贸区以特殊权力、特殊政策、特殊管理体制等。这既是自由经贸区存在与发展的 前提及条件,也使自由经贸区的建设与发展有法可依,并有效保护有关各方权益与积极性。而在特殊 政策方面,相对于在设区经济体关税区实施的法规及政策,在自由经贸区实施的涉外经济法规和政策 通常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较大的自由度、较少的限制措施和较多的刺激机制。与此同时,当前自由经 贸区已在全世界普遍发展,各经济体自由经贸区之间在经贸活动自由化程度与税收等政策优惠程度 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 因此,为构建上述综合型“厦门自由经贸区”,中央应在厦门经济特区已扩大至厦门市全市范围、 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 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定位厦门自由经贸区的前述目的功能、发展模式与区域范围以及相应的 管理体制与海关监管模式,赋予其相应的特殊政策及试验权,并在有关配套措施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以确保自由经贸区在建设与发展上具有良好的政策与体制条件,并有法可依。对厦门自由经贸区应 实行“机构一体化、管理一元化、服务一条龙”的管理体制。实践中可采用中央与地方两层管理体系: 中央设立专门的宏观管理机构进行决策、立法、协调、审批、监督与检查,地方政府则对自由经贸区的 微观经济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和组织。对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的“厦门自由港”还应实行“一线放开、二 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境内关外”海关监管模式。 ・44・ (二)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政策建议 厦门自由经贸区将先行先试经贸活动自由化,因此需要中央在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便利化方面赋 予相应的先行先试政策措施。重点是要实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等经贸活动的自由化与 便利化政策措施,同时还应在税收优惠、土地及厂房使用费优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加速折旧、中央 预算投资与专项资金使用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从而相对于其他经济体的自由经贸区形成竞争优势。 1.货物贸易自由化方面 除个别货物外,可以完全取消关税和繁杂的海关常规手续,并准许外国货物与香港、澳门、台湾地 区货物豁免关税而依据“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海关监管要求自由进出“厦门自由港”。 如此,也有助于厦门自由经贸区配合ECFA推进两岸货物贸易自由化,先行先试两岸货物自由贸易。 2.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 可允许外国服务业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服务业尽可能参照中国大陆服务业的经营范围与门槛 条件进入厦门自由经贸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法人机构进行服务经营活动。当然,也可考虑一步到位实 行国民待遇。如此,也有助于厦门自由经贸区配合ECFA推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先行先试两岸服 务贸易自由化。 3.资本投资自由化方面 尽可能允许外商、港商、澳商、台商参照中国大陆企业的投资范围与门槛条件进入厦门自由经贸 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法人机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践中,可在厦门自由经贸区率先对外商、港商、澳 商、台商投资开放《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一些限制性行业,并降低外商、港商、澳商、台商投资 进入门槛。 4.金融活动自由化方面 可允许外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金融机构尽可能参照中国大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与门槛条 件进入厦门自由经贸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法人机构进行金融经营活动。特别是,可在厦门自由经贸区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并借鉴新加坡等经济体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经验,对参与离岸金融市场的非 居民交易不实行外汇管制,允许货币自由兑换和资金自由转移,免除外币准备金,允许离岸金融市场 业务不受国内金融政策(利率、汇率、存贷)限制。 5.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为增强自由经贸区的国际竞争力,除了减免关税,还应减免其它税收、降低土地及厂房使用费、固 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等。考虑到周边经济体实行较低的企业所得税(例如台湾实行17%的企业所得 税),建议在厦门自由经贸区实行15%的企业所得税,并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厦 f1自由经贸区内的企业予以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的优惠,对厦门自由经贸区内行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 人扩大抵扣范围,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对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予以加速折旧的优惠。特别是 应给予离岸金融市场以税收优惠政策:可免征利息预扣税和银团贷款所得税;减征或免征交易营业 税、印花税、贷款利息及海外收人预扣税;银行所得税可低于15%;允许离岸行海外利润派息自由汇 兑,离岸行及其职员收入可自由汇出,并及早解决双重课税问题。 在厦门自由经贸区启动和试运行阶段,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 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应加大对厦门自由经贸区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建 设、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及资金的支持力度;适当降低中央投资项目地方投资比例,支持发展 特色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厦门自由经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专项补助;对具有全国或区际意 义、有助于形成海西经济区整体竞争力的项目,在项目布点与审批、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 新设立的企业在场地租金、办公条件、工作人员居住条件方面可给予优惠扶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实践中,为构建上述“厦门自由经贸区”而赋予的所有政策措施,特别是更加 开放、更加自由、更加便利的特殊政策措施,宜一体适用于内资、外资以及港资、澳资与台资,一体适用 ・45・ 于大陆人、外国人以及香港人、澳门人与台湾人。如此,不仅符合WTO等国际机构的无歧视原则,而 且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经济资源与要素的流人,增强厦门自由经贸区与国内外的联动性,并克服其自身 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与市场约束。 结 语 随着以经贸活动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 与现代化建设的深化发展,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厦门经济特 区与时俱进向自由经贸区转型发展,有其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实践中,借鉴境外自由经贸区的建设经 验与发展趋势,考虑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目的与作用,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的自身条件,宜透过顶层 设计与立法,明确把厦门经济特区转型成为包含“厦门自由港”的多功能、综合型“厦门自由经贸区”。 事实上,当前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无歧视性的、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自由 经贸区,符合WTO有关规范要求和自由经贸区的一般经济条件要求,并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 注释: [1]关于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建设经验与发展趋势的详细深入探讨,参见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北京:改革出 版社,1996年;陈文灿、金晓斌:《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高洪深:《区域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邓力平、唐永红:《经济全球化、WTO与中国特殊经济区再发展》,厦门:厦 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当前,经济体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经贸活动自由化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全球多边层面加入WTO等国际经济组 织,二是在区域多边或双边层面签订FTA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三是设立自主的、单边的自由经贸区。 [3]参见唐永红:(ECFA下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发展问题探讨》,《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5期。 [4]参见唐永红:《两岸ECFA下厦门经济特区对台先行先试问题探讨》,《台湾研究集刊》,2011年第4期。 [5]参见唐永红:《新形势下厦门经济特区如何“特”:定位与模式研究》,《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2011 年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成果汇编》,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厦门市社会科学院2012年编。 (责任编辑:石正方) On Transformation of Xiam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to Free Economic Zone Tang Yonghong,Lin Zirong,Shen Rui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Xiam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to a free economic zone(FEZ)iS needed by the liberal— ization of trade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foreign counties or r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nd it is instrumentl for Xiaamen SEZ in maintaining its status of the first trial,roles and policies,in promoting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structural reforln and in contributing to the re ̄onal economic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rdinated growth. In practice.based on its own conditions as well as using for reference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EZ in the world.it iS good for Xiamen SEZ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pen and muhi—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FEZ.And this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lated rules of WT0 and the economic prerequisites for FEZ. Key Words:free economic zone,Xiamen Special Economic Zone,development model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