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 万元人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摘编自林炜圣《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有斩获,冲破
7000 万元人民币。
B. 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C. 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D. 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得以保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 《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 《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人物塑造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 《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B. 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C. 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D. 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2节是说“上古神话……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泉”,并不是“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点睛:这是筛选并整合信息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未然说成已然,范围扩大或缩小等等。比如此题C项就是曲解文意。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细节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4节中国说“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意在凸显”不同于“凸显了”,并且后面有“遗憾的
是……”的说法。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阅读原文倒数第2节可知:“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不是“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的“核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城市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打发随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军部的一个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就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象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到:“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到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长高了要笑人的!”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
“今天不明天应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察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后看到各处远近人家都有了烟子,她才离开。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侯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 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包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 作者对渡船和守船人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平静。 C. 之所以不让岳珉和大姐看痰盂,主要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的焦虑和痛苦之中。 D. 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并说话后的心理和动作,表现_厂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的心情。 5. 小说末尾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揭示了故事的结局。父亲已经不在人世,岳珉等不到他的消息。②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父亲的死使残酷的现实与急切的期待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表现了岳珉等待的徒劳。 6. )①“静”是小说描写的环境特征和营造的整体氛围。②“静”是身处乱世、遭遇不幸的小说中人物的言行特征。③“静”是小说的情节特征,小说情节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④“静”构成小说的艺术张力,表现小说悲剧主题。在寂静的氛围、平淡的情节和娴静的言行下,隐藏着时局的动荡、人物
命运的艰难悲凉、人物内心的焦虑 期盼等不安静因素。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错误,盎然的春意”使用了反衬的手法,岳珉始终处于焦虑和担忧之中。B项,“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平静”错误,她的心绪是不平静的。C项,“主要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的焦虑和痛苦之中”错误,是因为不想让她们得知自己的病情而更加担心。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分析。“日影斜斜的……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语句位于文章的结尾,“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揭示爸爸已经不在人世,显示了小说的结局。“莫非爸爸同哥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等内容可知,之前的等待都落空了,充满希望的生活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对比,增强小说的悲剧性。结合文本内容“打发随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军部的一个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军官”分析可知,父亲的死亡与岳珉等家人希望的破灭,都是战争导致的,在悲剧的结局中激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感。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的精妙之处,主要结合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为什么这样清静”“正因为这些声音,人反而觉得分外寂静”“分析可知,是小说描写的环境特征;结合相关内容“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分析可知,身处乱世、遭遇不幸的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特征;小说的情节平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标题“静”反映时局的动荡不安,人们内容的不宁静,对战争的厌恶等。
点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如本题“静”是小说描写的环境特征和营造的整体氛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说,这个名字很陌生。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
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当我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高铁功臣”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 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 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
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 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挟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20 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这个西南联大44 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
1980 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 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 年我本科毕业,1950 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后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 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 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 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
台电子束焊机。
1987 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2014 年4月4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 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 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 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
B. 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致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 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 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说法有所不同,但是部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 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9. 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7. A 8. CD
9. 基本含义: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具体表现:①潘际銮先生的学业和事业的选择与祖国紧密关联。考上西南联大,受父亲工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选择机械系;清华毕业,潘际銮意识到焊接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选择了焊接作为终身职业。②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他是我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先后在哈工大和清华大学创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焊接专业;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并为高铁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③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上。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表述不全,“年轻”更表现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与自信。B项“激动”应是出于对祖国和母校的情感。C项,后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应是正确的。E项与原文“两个驱动力”的表述不符。故选D。
8.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理解标题的基本含义及其具体表现。理解标题含义要抓关键词,“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这个标题只要理解了“焊”,就能准确理解标题的基本含义。“焊”即焊接,这里指紧密连接,再看焊在一起的是什么,这样就可知其基本含义是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结合材料分析具体表现,潘际銮先生的学业和事业的选择与祖国紧密关联。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上。
点睛:解答信息筛选类题目,通过审题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是综合信息筛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悖为相。悖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悖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成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悖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B. 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C. 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D. 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但不能用于女性。 C. 诣阙:“阙”借指朝廷或京城,“诣阙”即奔赴朝廷或都城。 D. 秩满:“秩”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秩满”即官吏任期届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邵伯温勤学好友,受到良好教育。他既得到了父亲的教导,又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
B. 邵伯温讲究礼节,懂得知恩图报。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这些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
C. 邵伯温坚守大义,不愿阿谀逢迎。章惇因为曾经师事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听闻童贯要,却躲避。
D. 邵伯温守蜀有功,深受百姓爱戴。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 (2)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恰逢西边发生了战争,欲收复西夏故地,从军的人可连升数级,邵伯温应当前往,但他却将机会让给了同僚。
(2)赵鼎年青时跟邵伯温交往,等到赵鼎做了宰相,就请求朝廷追封邵伯温,朝廷才 追赠邵伯温为秘阁修撰。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就在名词之前经常停顿。如:“元祐诸贤”“士”“伯温”“或”作主语。动词作谓语“迁”“见”“恐”“顾”。“于咸平”“于颍昌”是结冰短语作状语,常在这些词之后常有停顿。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副词或连词进行断句,比如“时”常在句首,“也”作语气词常在句末。专有名词,如“元祐”“伯温”“范祖禹”“范纯仁”等词在断句中不能断开,可以根据其作用选择在合适的地方断开。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此句的句意:此时,元祐党人大多迁读到南方,士人很少有敢去拜访他们的,但邵伯温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颖昌拜访了范纯仁,有人为他忧俱,他却毫无顾忌。
点睛:高考文言断句方法: 一般说,文言断句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
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2、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帮助。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4、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5、文言虚词断句法。文言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号或逗号看情况。 6、顶真修辞断句法。想提高文言翻译和断句的能力,就要认真了解有关文言翻译和断句的方法。如断句的方法:①通读全文,弄懂大意。②循序渐进,先易后难。③寻找标志,各个击破。④通读全文,查漏补缺。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首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对文言翻译,要重点掌握在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 B项错在“不能用于女性”,“薨”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错在“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阅读原文第一段可知: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是其父亲同辈,属于邵伯温的长辈,不是“同辈友人”。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会”:“恰逢”;“用兵”:“发动战争”;“累数阶”:“连升数级”;“推”:“推让,让”。第二句关键点:“游”:“交往”;“及当相”,省略句,应译为“等到(赵鼎)做了宰相”;“追录”:“追封”。
参考译文:
邵伯温,字子文,河南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之子。邵雍在当时颇有名望,司马光 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都到其门下与之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海,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而司马光等人也不讲名位辈份,与邵伯温父子两代为友,因此邵伯温见闻日渐广博,且特别熟当世事务,司马光入朝为相,曾打算荐举邵伯温,可惜尚未荐举,司马光便去世了。后因为受到河南尹及部使者的推荐,邵伯温被特授予大名府助教的官职,调任路州长子县县尉。等到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还未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最终还是前往了河阳,司马康去世后,儿子司马植年幼,吕大防说司马康平素认为邵伯温可托付,于是请求任命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马植。邵怕温到任后,就教育司马植说:“你是温公司马光之孙,谏议大夫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你当敬畏这个身份,”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悠,最终有了立身之本。
绍圣初年,章惇任宰相。章惇曾经师事邵雍,(故任相后)打算重用邵伯温,但是邵伯温不愿前往。恰逢按规定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温说:“我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 然后才去见宰相章惇,章惇将邵怕温举荐给朝廷,而年伯温希望补卜任郡县官职,章惇为此极不高兴,伯温最终担任永兴军铸铁监。此时,元祐党人大多迁读到南方,士人很少有敢去拜访他们的,但邵伯温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颖昌拜访了范纯仁,有人为他担忧害怕,他却毫无顾忌。恰逢西边发生了战争,欲收复西夏故地,从军的人可连升数级,伯温应当前往,但他总是将机会让给了同僚。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惇依然在宰相位上,伯温坚守大义不去京师做官,而选择接受州征召作了环庆路帅府,实际上是为了避开章惇。
他的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邵伯温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时)童贯担任该区域宣托使,许多士大夫争相处登门巴结讨好,邵伯温听说量贯要,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后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当时反贼史斌率部破武休,进入汉中,利路,窥伺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反贼最终没能进入关内,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绍兴四年,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赵鼎年青时跟邵伯温交往,等到赵鼎做了宰相,就请求朝廷追封邵伯温,朝廷才 追赠邵伯温为秘阁修撰。赵鼎为邵伯温做墓志铭说:“(邵伯温)以学识行起于元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历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①,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曲池荷 卢照邻②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①伦:同等,同类。②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李诗中“不相伦”意谓世人重花轻叶,“金盆”表现了对花的偏爱。
B. 李诗“惟有”二句与首二句形成对比,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 C. 卢诗写“浮香”绕岸,实际表现的是夏荷的盛开,以嗅觉写之,十分巧妙。 D. 卢诗“常恐”二字带角色转换,由前面诗人的观赏,变为荷花的倾诉。 E. 两首诗都描写了荷花开放、荷叶铺陈之美和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
15. 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BE 15. (1)李诗:描写了荷花与荷叶一起开合舒卷,翠减红衰的景象,表现了它们休戚与共的关系,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同甘共苦的美好人际关系的赞美。(2)卢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出准确判断。B项,“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错。对比的作用是表现荷花花叶的命运与其他花的不同。E项,都描写了“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错。卢诗中相关内容表达的是对未的担忧。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的意思,先要回答描写荷花的景象,再透过对荷花的描写赏析作者的情感表达。赏析李商隐的《赠荷花》一诗,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惟有”以下四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这首诗吟咏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三、四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五、六句的“长相映”,主要表现同衰。后四句诗从正反两面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李商隐一生不得志,怀才不遇,夹在两党之争中,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卢照邻的《曲池荷》有三层意思,层层推进。第一层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第二层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这还不够,诗人更担心的是衰弱之躯再添新病,就像秋风不相待,先入荷花池。这就很自然地转入了下一层意思。第三层写最令人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长期仕途失意,面对人生,常常自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但是,任你遮住我芙蓉如面眉如柳,却遮不住我遍体清香向外透。从中还可以窥见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
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结合诗歌内容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不相同,较为容易,结合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的内容作答即可。另外,比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手法入手,细节含蓄的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最入微的手法。如本题注释②中“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就是重要的提示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说“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要坚守美德、绝不同流合污的追求。
(2)刘禹锡《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新旧更替、生机勃勃的景象。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追慕三国英雄,发出了“_________”的感叹。 【答案】 (1). 鸷鸟之不群兮 (2). 自前世而固然 (3). 沉舟侧畔千帆过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5).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沉”会写成“乘”,“固”会写成“顾”。此外还要注意“鸷”“侧畔”“觅”“仲谋”等字易错,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我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工作中就要瞻前顾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
②张謇的《家诫》既不是自己所撰,也不完全照搬古人,而是对古代名人家诫进行辑录与凝练、最终形成的别开生面的教子书。 ....
③在高三学习经验分享主题班会上,学霸李华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复习应考方面的一得之见,同学们....听后表示受益匪浅,对下一阶段复习充满了信心。
④2017 年央视元宵晚会短小精悍,创意十足,形成了除夕夜之后的又一波荧屏小高潮,成为一种新的一....年为中国人加油鼓劲的强劲文化力量。
⑤练溪托养中心发生49 天20 死的恶性事件以后,为举一反三,严格规范管理,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
民政部门对全省社会抚养救助托养机构进行全面清查。
⑥回想大概几年前,一些地方政府也曾推出过共享单车。然而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这些共享单车大多销声匿迹。 ....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③⑤⑥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题目选的是错误的,可以用排除法。①②④成语使用正确。①“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使用正确。排除答案A项和B项。②“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使用正确。④“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使用正确。排除答案D项。所以本题选C项。其中③⑤⑥成语使用错误。③“一得之见”:一点点肤浅的见解。用于此处谦敬失当。⑤“举一反三”:反,类推,意为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用以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用于此处不合语境。⑥“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或不公开出现。使用对象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采用了六选三的测试形式,这种考查方式是2016年课标卷出现的新题型。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皆是常用常见易误成语,难度不大。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二楼南书房”是构建在一民国建筑内,旨在为南京本地知识群体打造一个满足阅读、会客、办公需求,适合开展小范围沙龙活动的文化空间。
B. 广药集团陈李济药厂严格按照古方配伍,用现代科学方法生产加工而成了独立包装小药丸,且携带方便,易服易吸收。
C. 欧洲正面临十年最严重的恐怖威胁,反恐任务十分艰巨,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并加强情报分析。
D. “部长通道”上的新闻含金量越越高,回应越越快捷,越越贴近民生关切,成为一个释放信号、引导预期、鼓舞士气、凝心聚力的窗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辨析病句时,单句先找主干,后理枝叶;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A项,成分残缺。“‘二楼南书房’是构建在一民国建筑内”中“是”的宾语残缺,可在“建筑内”后加“的书屋”,或删除“是”。B项,结构混乱。“且携带方便,易服易吸收”偷换主语,可在其前加“这些小药丸”,并且删除“且”。C项,成分残缺。“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建立信息共享”中“加快”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共享”后加“的进程”。D项,正确。
19. 填入下而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旧衣回收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值得称道。但公益指向的是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遵守公德是其基
础性要求。旧衣回① 是公益事业,就② 遵守社会公德,用公德为公益打底。然而,当旧衣回收箱“屹立”在人行道上的时候,公德③ 被丢在一边, ④ 怎样奢谈公益呢?公益事业⑤ 要有德,这是前提和基础,应该坚守而不动摇。旧衣回收箱侵占人行道,是一面镜子, ⑥ 反面提醒更多的公益事业,哪怕出发点是好的,都要用公德打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然 一定 已经 还 / 在 B. 既然 必须 已经 又 首 先从 C. / 应该 早就 又 首先 从 D. 既然 必须 早就 还 / 在 【答案】B
.....................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谷雨,顾名思义就是播谷降雨的意思。换句话说,这是①___的最佳时节。因为在谷雨时节②___,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关于谷雨是什么意思,古人还有“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意味着③___,气温开始回升,雨水增多,这时期的雨水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作用,故称“谷雨”。
【答案】 (1). 播种 (2). 雨水会增多 (3). 寒潮天气基本结束
点睛: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
要前后一致。
21. 近日,昆明市组织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户调查。调查中有一项为“市民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请根据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1)请简要概括图一、图二反映的现状。(不得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40 字) (2)请为推广志愿者活动写一句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20 字)
【答案】(1)大部分市民没有参加过志愿者活动,但是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
(2)答案示例:志愿者的微笑是城市最美的风景;同做志愿者,共创文明城;弘扬志愿精神,播种爱心火种,创建文明城市;携手共建卫生城,齐心同育文明花。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近日,昆明市组织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户调查。调查中有一项为‘市民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请根据图表信息,回答问题。”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本题需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图一和图二,比较图一和图二的百分比和不同点,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图一和图二的内容,另外要注意“宣传语”的特点,一般宣传语具有针对性、创新性、鼓动性和便于记忆的特点,同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不得超过字数限制。本题是昆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户调查图,该题由两幅图组成,图一主要调查市民参加志愿者情况,根据图可以看出经常参加占2.4%,较少参加占17%,没有参加的占80.6%,由此可以看出市民大多数没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图二主要调查市民是否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非常希望的占30%,比较希望的占63.8%,不希望的占6.2%,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市民希望参加志愿者活动;根据图一和图二的情况可以运用“对偶”“比喻”句式对志愿者活动进行宣传;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2017 年3月17 日下午2点,深圳女中学女生小陈骑单车在机动车道逆行,撞上一辆名贵轿车,轿车前保险杠附近油漆被剐蹭。女司机丁某下车拦住小陈,让她把家长叫,小陈一听吓坏了,立马大哭起。这时围观者都劝轿车司机:“算了,小事,让她快去上学吧……”但丁某不同意,说:“事情虽小,但如果就这样让女孩离开了,对她以后的人生现价值观不好,她会觉得犯了错也没有关系,就没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和勇气。”小陈只好拿起女司机的手机,给妈妈打电话,电话里小陈妈妈听说女儿剐蹭的是名贵轿车后,一直不愿露面,直到交警过与她通话,她才同意赶处理。最终双方协商私下解决。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事件中的小陈、小陈妈妈或者女司机丁某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振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做人要有担当
这次学生违章骑车剐蹭豪车,没有再现“穷有信”孩子的敢于认错、敢于担当,也没有豪车车主的善意“不计较”,而是坚持让孩子认错。按说这名女生也上中学了,从小到大,肯定没少受过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她骑自行车想必有很多年了,可她还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直到剐蹭了别人的豪车,才知道后果严重。这究竟怨谁呢?是怨奔驰女车主不近情理呢,还是女孩本身就违规在先呢?
有人说这个女生还是个孩子,奔驰女司机也太认真了,跟一个孩子较什么真儿?批评一下把她放了就行了。然而,正如女司机所言,要是这样就让女生走了,对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好,她会觉得犯了错也没有关系,就没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和勇气。看了网友的评论松了一口气;绝大多数人赞同女司机的做法,都认为有错就要承认,不管是剐蹭了奔驰还是QQ,豪车也是人家花钱买的,这就跟公交车上让座是一个道理,是情义而不是本分。损坏别人的东西就应该主动赔偿,这才是正理。这不叫不近人情,女司机的做法没有任何过错。
就在上个月,郑州新密有一名学生,在骑电动车时不慎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因车主不在现场,该学生写了一封道歉信,然后用信包着寒假打工挣的311元钱卡在宝马车门把手里。宝马车车主薛先生发现了道歉信和钱后,被深深打动,产生了资助该学生的念头,不仅没有要他的钱,还送给这名中学生1万元资助费。薛先生为什么能有如此善意之举?既是因为他看到孩子家里很穷,这么小就出打工挣学费,更是因为这个孩子诚实有信。先是“穷有信”,然后才有可能“富且仁”。
再看看这个女学生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大哭的女孩拿起女司机的手机,给她妈妈打了电话,电话里女孩妈妈听说女儿剐蹭的是奔驰车后,一直不愿露面,直到交警过与她通话,她才同意赶处理。仅女孩家长听说自己的孩子剐蹭了豪车不愿意这一点,就说明这个女孩的家教如何,这不是武断,而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女孩和其家长越是这样,女司机的做法就越令人理解甚至称道。家长都如此态度,想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是缺乏责任感,做事不愿意担当的人。
报道中称,听女司机说,她的车也有保险,如果要赔偿的话估计要赔2千元左右,最终双方协商私下解决。2千元钱对一般家庭说也不是小数目,但这与穷富无关。难道越穷就越光荣,越穷就该越不遵守规则吗?不要总拿“穷”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这样就会产生严重误导。遵守规则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不仅包括成年人,也包括未成年人。社会上并非都是“富而无德”,对“穷而无德”,也该加以警觉。
人无论贫富,人格都是平等的。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该有些教养,都必须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乃至法律法规。那些埋怨女司机不近人情的人,恐怕自己首先就是经常不讲规则还强词夺理之人吧?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叙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涉及司机、路人和小女孩三个立意角度,前三句话主要是陈述事实:小女孩违规逆性导致剐蹭他人车辆,司机打电话给家长让其承担责任。小孩女非常紧张哭了,路人围观,没有明确的情感和态度倾向;后两句是基于事实上的路人与司机的态度,表现出两种可能的情感倾向,但是并不代表就是命题者的态度倾向。因此,围绕小女孩违规逆行导致剐蹭他人车辆这一(有过错)事实产生两种不同态度:路人认为对孩子的过错不要太苛刻、不要太不近人情,要宽容有温情,因为她毕竟是个“孩子”。具体而言,围观者“觉得”应有人情味地宽容以对,不必小题大做;当事司机则主张,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是孩子,过度的宽容可能害了孩子,无关车
辆剐蹭严重程度。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1、路人角度,如:个体对他人过错应多一些宽容与温情、少一些苛刻与不近人情;处理好情理与事理(法理)的关系;法律面前就该不近人情,法不容情。2、司机角度,如:对孩子过度宽容可能不利成长;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能忽略小事;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人人有责;处理问题要找到适当的处理方式。3、小女孩儿角度,抓住“违规逆行”、哇哇大哭、没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和勇气这几处关键点去评价与思考。要有法治观念,要学会冷静处理、要勇于担当,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遵纪守法,树立规则意识;负责任是人生的必修课;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4、从家长的角度: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的言传教至关重要,这个家长的行为从反面论证了家教的重要意义。其实,材料还可以生发出其他立意,立意无法穷尽列举,但是,无论哪个角度都不可脱离材料的范围,都要从材料中提取有关可以推论的信息作为立意点才有意义,对事件、行为作合理分析,探因究,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成理。也就是说,倡导考生有自己的立意立论,但是需要建立起符合材料基本逻辑的“逻辑链”,而不是由某一点生发开去。本人认为最佳角度还是应该抓住“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句话立意,学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现代社会没有什么比规则更重要,材料的第一句话“一名中学女生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一辆白色奔驰车”就已经明确责任主体是学生,是因为学生“违规逆行”。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分为两部分,阅读材料审题和任务写作部分。要注意:(一)阅读材料并要读懂材料。我们只有在掌握材料的范围、含意后才能进行写作,所以第一步阅读非常重要;(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去发表议论的主题,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所以,考生可以从命题者给出的论题里找到中心词,关键语句,防止离题。(三)往往这样的命题材料不止一个,所以要仔细分析材料间的异同,为写作做好准备。(四)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既然是先“读”后“写”,是读后有感而发,那么,“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要有机地联系起,开头要引述材料,后面要针对材料,联系写作任务而写作。(五)就材料的范围而言、就写作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说理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说理就是思辨,就要比较辨析,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