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俄投资合作现状:规模、构成、投资行业与合作方式分析
中国对俄投资合作现状:规模、构成、投资行业与合作方式分析
2011-5-22 9:41:23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经济与管理 2011年第5期 作者高欣
·
近年来,中俄经贸关系总体发展顺利,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大方向仍不会改变。作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投资合作越来越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当前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均快速增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双边贸易额相比规模不大,仍处在起步阶段。2009年6月17日,俄罗斯与中国两国元首批准了《俄中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将大力促进中俄相互投资作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因此,深入研究当前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可以准确把握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动向,从而更好地促进中俄投资合作。
· 一、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现状
· (一)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分析
· 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末,中国企业累计对俄罗斯直接投资22.2亿美元。从1992年以来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进程来看(如图1所示),起伏较大。· 俄罗斯联邦独立以来,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流量1992—1995年一直呈大幅下降趋势。尤其是1995年,中国批准的对俄投资企业仅为1家,中方投资额仅为5万美元,跌至历史最低点。从
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开始,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开始螺旋上升,虽然跌宕起伏,但呈缓慢回升态势。1997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当年中国批准对俄投资企业7家,中方投资额119.2万美元,较1996年上升了1 390%。但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势头很快消失,1998年和1999年中国对俄投资分别为250万美元和380万美元,增势放缓,投资规模仍然很小。
· 2000年,中国对俄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额为1 386.84万美元,增幅达265%。尤其是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以来,随着中俄两国双边贸易的大幅提升,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规模也有了较快回升。2002年和2003年中国对俄投资额突破了3 000万美元,分别达到3 544.85万美元和3 062万美元,但仍不及1992年的对俄投资规模。2004年为了进一步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中俄两国制定了负责促进中俄双边投资合作的常设会议机制,即每年举办一次中俄投资促进会议,这极大促进了中国对俄进行直接投资。2004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额达7 731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53%,而2005年更快速增长到20 333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63%。2005年,中俄经济合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到俄投资兴业,提出了争取达到或提前达到2020年对俄投资累计120亿美元的目标,使得2006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额高速增长到45 211万美元,同比增加了122%。而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促进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的签订,使得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额达到了47 761万美元,是1992年的12倍,为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历史最高点。这一时期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增长幅度最大,为历史最好水平。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油价暴跌使俄罗斯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俄罗斯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得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迅速下降,根据中国在俄罗斯设立的境外企业的统计数据汇总显示,2008年中国对俄的投资流量3.95亿美元,同比下降17.7%;2009年中国对俄的投资流量3.48亿美元,同比下降11.9%。可见,当前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处于收缩阶段。
但是2009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对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世界金融体系的恢复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扬,使得俄罗斯经济显现出积极的复苏趋势,中国对俄投资的下降幅度也在不断缩小。因此,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对俄直接投资还将大幅增长。
(二)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者构成 截至2010年末,据在关部门统计,对俄直接投资企业的境内投资者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2.7%,而各省市区的投资者占了97.3%。在各省市区的境内投资者中,如表1所示,黑龙江、吉林、辽宁所在的东北地区和浙江、上海、江苏所在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山东、北京、河北、天津所在的北部沿海地区的境内投资者数量占各省市境内投资者总数的84.7%,东北地区所占比重最大,占53.6%;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占17.3%;北部沿海地区位居第三,占13.7%。而在所有省市中,黑龙江省的境内投资者数量最多,占41.9%;其次是浙江省,占12.1%;山东省位居第三,占9.2%。 从境内投资者在中国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情况看(如图2所示),2010年共181家企业,近七成的境内投资者来源于有限责任公司,共123家,占68%;国有企业次于有限责任公司,共20家,占11%;接下来依次为股份有限公司12家,占6.6%;私营企业11家,占6.1%;外商投资企业10家,占5.5%;股份合作企业3家,占1.7%;集体企业2家,占1.1%。
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如图3所示),过半数的境外投资者属于批发和零售业,共93家,占51.4%,是对俄直接投资最为活跃的领域;其次为制造业69家,占38.1%,其中木业加工及木产品制造业为19家,占制造业的27.5%,比重最高;最后,境内投资者在其他行业中的分布份额都很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共4家,占2.2%;农林牧渔业为4家,占2.2%;建筑业为3家,占1.65%;采矿业为3家,占1.65%;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为2家,占1.1%;房地产业为2家,占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家,占0.6%。
· (三)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企业的地区与行业分布
截至2010年末,经中国商务部核准并备案的在俄罗斯的中国企业达到了772家,其中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从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企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以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其中,莫斯科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经济实力十分强大,是俄罗斯投资环境最好、消费水平最高、吸收外资最多的联邦主体。在莫斯科商务处登记的中国企业有117家,包括中国友谊商城、华为公司、上实集团、中建公司等,其经营均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而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则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毗邻中国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颇具潜力的工业和科技基础,对中国资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占到了全俄罗斯的2/3以上,其天然气、石油、黄金等矿产以及动植物资源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国对俄的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这些地方。
从2007—2009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存量的产业结构来看(如表2所示),第三产业占据投资存量最大,2007年占50.7%,2008年占44.8%,2009年占49.9%,达到投资存量的一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占投资存量的1/4左右。从具体行业分布情况来看,主要涉及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建筑业等领域。其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是中国企业对俄投资最为活跃的领域,一直占据较大份额,2007年占29.5%,2008年占24.5%,2009年占比达32.1%,是投资存量最多的行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仅次于房地产业,2007年占25.4%,2008年占25.5%,2009年占比达24.6%,主要以木材采伐和农业种植为主,2009年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实施原木开采、木材加工120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9.5亿美元;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采矿业也是投资存量较多的行业,制造业的投资存量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2007年占11%,2008年占11.2%,2009年占比达12.2%,位居投资存量的第3位。另外,从3年来投资份额的增减幅度来看,由于俄罗斯相关政策
的不稳定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三产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有明显的逐年下降的趋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7年占10.4%,2008年下降为9.3%,2009年下降为8.3%;批发和零售业2007年占4.6%,2008年下降为3.8%,到2009年下降为3.5%。除此之外,其他各个行业的增减幅度并不明显。由此可见,从产业结构来看,当前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从具体行业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业、林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等领域。
(四)中国对俄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目前,中国对俄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包括设立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分支机构如代表处、办事处等,而具体采用何种投资方式则需要根据俄罗斯对外国投资市场准入的相关规定来选择。由于2008年俄罗斯颁布了《关于实施外资进入对国防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经济部门程序》联邦法律,对外国投资者或投资集团入股对国防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公司即战略性公司的法定资本或进行足以控制上述公司的交易进行限制性规定,对联邦级地下资源公司的控股权不得超过5%,对其他部门战略性公司的控股权不得超过25%~50%。这些战略性公司主要包括国防军工、核原料生产、核反应堆项目的建设运营、用于武器和军事技术生产必须的特种金属和合金的研制生产销售、宇航设施和航空器研究、密码加密设备研究、天然垄断部门的固定线路电信公司、联邦级的地下资源区块开发、水下资源、覆盖俄领土一半区域的广播媒体、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和出版公司等。因此,虽然俄罗斯政府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加工、建材、建筑、交通和通讯设备、食品加工、纺织、汽车制造等领域,但只有在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纺织等俄罗斯传统行业对外资的限制较低,中国企业对于这些领域的投资多数采取设立子公司的投资方式进行,可以拥有境外企业50%以上的股东或成员表决权,控制力较强且收益较高,而中国企业在进入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钢铁、采矿、汽车制造等俄罗斯战略资源性领域则只能采取跨国并购、设立联营公司或办事处等分支机构的方式进行投资,
且多数只能拥有境外企业50%以下的股东或成员表决权,不具有控制权。此外,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海外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于2006年3月21日共同签署了《关于圣彼得堡战略投资项目的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主要用于“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由上海海外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项目是目前中俄最大的战略合作项目,也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项目之一,是中国以投资联盟方式进行海外投资的新尝试。
· 二、中俄投资合作的特点
(一)中俄毗邻地区的投资合作仍大有可为
通过研究2009年新设立的俄罗斯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以及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主体企业的区域分布发现,具有地缘优势的中俄毗邻的边境省份及地区在中俄投资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如图4所示)。近些年东北地区的一系列经济开发战略以及2009年《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简称《规划纲要》)的批准,使得东北地区在中俄投资合作中的作用加大。从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主体区域分布来看,2009年东北地区对俄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企业达92家,占全国的59%,其中,黑龙江省74家,占全国的47%,是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主力。从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以及少数大城市,但是由于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国毗邻,自然资源丰富,且俄罗斯政府“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鼓励中方企业参与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开发,使得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吸引中国投资方面潜力巨大。由此可见,凭借地缘优势,中俄两国毗邻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之间的投资合作将大有可为。
(二)中国企业对俄罗斯跨国并购升温
Grant Thornton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2011年最新公布的《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受全球经济复苏影响,26%的中国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进行跨境收购活动,这一数据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根据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网发布的《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统计分析报告》,俄罗斯是中国企业2010年十大出境并购目标国家之一。近几年中国企业对俄罗斯企业的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矿业领域,如表3所示,最大的一笔交易为2006年7月各财团从俄罗斯国有投资公司Rosneftegaz手中收购俄罗斯油气生产商OAO Rosneft Oil Company 7.58%的股权。竞购财团包括英国石油公司(BP)、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CNPC)、马来西亚石油公司(Petronas)以及1家未披露名称的俄罗斯金融机构,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在Rosneft首次公开发行时斥资5亿美元收购其股权。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并非首次投资俄罗斯,2006年6月,该公司以35亿美元的价格从英俄油气勘探与生产公司TNK-BP Group手中收购了俄罗斯石油勘探公司OAO Udmurtneft。在该交易完成后,中石油又将其51%的股权回售给了OAO Rosneft,但价格并未披露。第三大交易为2010年香港银创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一家投资控股公司Spring Vast,该公司持有俄罗斯金矿公司Omchak 80%的股权。银创控股有限公司以3亿美元的价格真正获得了俄罗斯金矿资产的控制权。这些成功的跨国并购案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俄罗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金砖四国之一,俄罗斯将继续成为中国投资的潜在目标国。据俄新社2010年8月报道,俄罗斯TGK-2发电公司与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就兴建雅拉斯拉夫尔热电站达成一致。TGK-2不以资金出资,但拥有合资企业49%的股权,剩余股权归华电集团持有。该项目建设资金预计6.844亿美元,将于2013年投产。此外,据称俄罗斯投资控股集团Alltech正与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韩国燃气公司(Korea Gas Corporation)以及越南石油天然气公司(PetroVietnam Gas Corporation)进行谈判,计划出售其持有的天然气开采厂Pechora SPG30%~49%的股权。据传中国国有企业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最有机会收购该股权,当前价值为40亿美元。可见,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企业对俄罗斯企业的并购交易额会有所增加。
· (三)中俄投资合作互补性趋势增强
中俄双边投资合作不仅基于地缘优势,更依托两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国的投资合作主要立足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分工与交换。这种优势互补型的投资合作主要体现在两国相互投资的动机上,即俄罗斯投资中国,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投资俄罗斯,利用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工并换回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来看,绝大部分投资集中在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这八个行业,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其他均集中在沿海地区,可见,俄罗斯投资中国的动机属于资源寻求型及出口导向型,利用中国当地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部分返销国内。从中国对俄直接投资来看,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业、林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等领域。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房地产业,主要是由于近几年受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失衡、按揭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消费心理以及“炒房”、“官商黑幕”等因素影响,导致俄罗斯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投资房地产是银行投资平均收益水平的7~10倍,这种惊人的房地产市场投资回报率吸引了中国一批资本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拓展俄罗斯境内房地产市场。即使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调整期,2009年中国对俄罗斯房地产业的投资流量仍达17 235万美元,占总流量的49.5%。但是从中国对俄投资存量来看,对于俄罗斯林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的投资仍然占主要份额,主要是利用俄罗斯的森林资源、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加工制造返销国内以满足中国对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可见,中国投资于俄罗斯的动机属于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因此,通过比较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动机,中俄投资合作领域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性特点,且有显著增强的趋势。
(四)中俄两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保障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离不开中俄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扩大双边投资一直是两国政府开展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方向。2003年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经济贸易合作分委会成立了中俄投资合作常设工作小组,并于2003年10月中旬在中国哈尔滨召开小组第一次会议,确定了中俄双边投资合作的具体工作方向。2004年俄中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对俄投资总额到2020年将达到120亿美元,这充分体现了中方对不断扩大对俄投资规模的长期信心。同年,中俄两国制定了负责促进中俄双边投资合作的常设会议机制,并于10月14日中俄两国批准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2008年)》中明确提出要“定期举行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正是从2004年以来先后在俄罗斯及中国成功举办的五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极大地促进了中俄投资合作的快速发展。2005年《俄联邦经济特区法》的通过为中国对俄投资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俄联邦经济特区管理代办处和中国商务部签署了部门间的合作协议,积极发展与俄罗斯经济特区的投资合作。2006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中俄政府间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为中国企业对俄直接投资提供法律保障。2007年,中俄两国政府在海关、商检、交通运输、电力、基础电信和金融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全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存在的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实施了系列推进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效果。2009年6月17日俄罗斯与中国两国元首批准了“俄中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其中决定了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优先领域。2009年9月23日两国又批准了《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其中包括了中俄境内投资合作的重点项目。由此可见,两国政府在促进中国对俄直接投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国对俄投资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结论
通过分析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在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今后,应以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桥头堡,大力发展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投资合作,对俄投资的领域应以《俄中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为指导,大力推进与俄罗斯在能源、科技、自然资源深加工、交通运输等项目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跨国并购等主流投资方式在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中的应用,并要将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上升到战略高度,尝试构建促进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
参考文献:
[1]郑雪平.美国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及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9,(1):70-74.
[2]曲文轶.中俄经济合作须超越互补性分工局限:以辽宁省与俄罗斯投资合作为例[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11):34-39.
[3]德勤中国服务组.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M].Naveet McMahon,2010.
[4]关雪凌.透视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俄罗斯经济困境[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1):33-39.
[5]刘军梅.全球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传导机制、应对措施及中俄金融合作的空间[J].俄罗斯研究,2008,(6):19-29.
[6]郑雪平.中国企业对俄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J].西伯利亚研究,2010,(10):43-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