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达标检测40
第40课时 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和走向多极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山东潍坊一模)“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解析:选A。本题考查冷战形成的原因,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材料认为冷战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导致冷战局面的形成,故A项正确。
2.《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记载:苏联通过战争成功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日本通过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美国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战争的影响是( )
A.促使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移 B.加强亚洲的冷战格局
C.美国成功建立起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D.政治力量消长破坏雅尔塔体制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朝鲜战争使中美两国长期处于对抗状态,实际上加强了亚洲的冷战格局。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故A项不正确;朝鲜战争并没有使美国成功建立起对中国的军事包围,也没有改变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故C、D两项不正确。
3.(2015·成都七中考试)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
①控制西欧国家 ②阻止西欧崛起 ③提升英镑地位 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④ C.②④
D.③④
B.①②
解析:选A。本题属于图片型选择题,依据图片可知考查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这是冷战政策的重要举措,借扶持西欧,进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故①④正确;此举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的崛起,②排除;二战后欧洲实力下降,英镑影响力下降,故③不正确。
4.(2015·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开学考试)据《西方文明简史》,“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开创了一个新的共产党政权,同时加剧了美国对共产主义蔓延的恐惧。此后不久,又一事件将冷战拖入世界范围的争斗,最终导致全球军事同盟对峙局面的形成”。“又一事件”是指(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古巴导弹危机 D.北约组织建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时间“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应是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开始于1948年,北约组织建立是在1949年4月,时间不符,故A、D项错误;朝鲜战争发生在1950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两者都是冷战局面下的代表性事件,但据“此后不久”可知朝鲜战争更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C 项错误。
5.(2015·济南一模)《德法化解百年恩仇》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抛弃以前对德国“侵略成性”的成见,把德国作为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法德实现和解的前提是( )
A.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 B.欧洲成为冷战的主战场 C.欧洲走向联合的需要 D.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法国之所以能抛弃以前对德国“侵略成性”的成见,把德国看成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必然是战后德国的做法赢得了法国的信任,因此法德和解前提必然是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特别是对二战的罪行进行反思,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法国抛弃传统看法没有必然的联系,故排除。
6.(2015·江西景德镇高三质检)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B.朝鲜战争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解析:选D。材料强调冷战的“和平”属性,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不足以说明冷战的和平属性,故A项错误;冷战期间各国有武装冲突,表现为局部热战,故B项错误;美苏两国有利益冲突,故C项错误;冷战中大国势均力敌及核威慑,使得各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世界大战爆发,有利于和平,故D项正确。
7.(2015·宜宾诊断)下图反映了美国与西欧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该图说明( )
A.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实力下降 B.“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C.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所占份额下降,西欧所占份额上升,说明了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欧洲经济实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A项表述不准确,此时美国并未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B项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D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8.(2015·广元高三统考) 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道:“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说明了( )
①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②西欧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 ④西欧政治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依据材料“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可以看出欧洲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④表述不符合
史实,由此得出A项正确。
9.(2015·湖南岳阳一中高三质检)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
A.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家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D.在两极格局体系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选D。在战后的冷战格局中,日本作为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基地,得到了美国大量的援助和扶植,故选D项。在日本不是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马歇尔计划只适用于西欧,A项错误;B、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项。
10.(2015·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某组织规定,参加它的国家会议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那么该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 )
A.联合国 C.不结盟运动
B.华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解析:选C。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国际组织希望在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11.(2015·成都高三摸底)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文中“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不包括(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C.日本崛起
D.华约组织建立
B.欧洲共同体形成
解析:选D。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二战后力量中心的崛起。材料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项反映两极格局的形成,故与材料不符,符合题意。
12.(2015·乌鲁木齐高三诊断)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
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出表现。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 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用一个声音说话”等信息说明了欧共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5·山东滨州一模)战后持续40多年的冷战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除非有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明确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英国或其他国家就很难挺身而出,抵抗新的侵略。”紧接着,美英等国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手建立更大范围的更牢固的防御体系。
材料二 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中国在苏美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
——《冷战与中国》
材料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1)材料一中英美等国后来建立的防御体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为什么主张建立这一体系?(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苏两国“拉拢”和“对抗”中国的表现。(10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的观点?(10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1948年”“包括美国在内的、明确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可知该防御体系是后来建立的北约,原因从外部苏联威胁、内部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西
欧与美国社会制度相同等方面回答。第(2)问“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美苏的拉拢和对抗从中美、中苏外交关系发展史实回答即可。第(3)问涉及对冷战的评价,冷战对世界产生消极和客观积极两方面的影响,材料三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答案:(1)体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原因:战后欧洲自身实力的衰落;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2)特点:独立自主;灵活性。
拉拢: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交;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 对抗:中苏关系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遏制中国。 (3)材料中的观点是冷战威胁世界和平,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冷战对世界产生双重影响:消极: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积极: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冷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美苏之外的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努力寻求发展,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4.(2015·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合作中谋发展日渐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三天后,戴高乐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是如实的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材料三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与法国在欧洲联合问题上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8分)
(2)戴高乐总统的预言是否成为现实?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加以说明。(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既合作又竞争”的原因及目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联系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这一时代背景来分析美国的战略出发点,可归纳出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结合法国戴高乐主义以及美苏争霸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法国的战略出发点,可归纳出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发展,避免战争。 第(2)问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进行判断和说明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原因从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可归纳出有共同利益,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可归纳出欧洲、日本实力的不断增强,互为竞争对手;第二小问目的,结合当代日本的主要目标是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进行分析即可。 第(4)问从材料一中“美、法战略出发点”和材料二中的信息,可得出认识一: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材料一中“欧洲的联合”和材料三中“日本与欧洲的合作”等信息,可得出认识二:和平、合作有利于发展。
答案:(1)不同:法国: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发展,避免战争。 美国: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2)判断:是。
说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同中国的建交高潮(答出两点即可)
(3)原因:有共同利益,利于合作;实力都不断增强,互为竞争对手。 目的: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4)认识: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平、合作有利于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