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正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国家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枢的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是必然选择。本文从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入手,运用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协同发展理论, 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顺利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轨道。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松山湖 高新技术园区 经济一体化 协同发展
ABSTRACT
In February 2019, the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was published, which official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state i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ongshan lake high-tech park,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ccelerate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tarting from a series of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Songshan lake high-tech park into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practical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ongshan lake high-tech park into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ongshan lake
High-tech park Economic integr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目 录
一、引言 ............................................. 2 二、理论基础 ......................................... 1
1
(一)经济一体化理论 .................................. 1 (二)协同发展理论 .................................... 2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松山湖高新区带来的挑战 ......... 4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愈发突出 ................... 4 (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 7 (三)公共产品与服务难以满足市场与社会需求 .............. 6
四、推进松山湖高新区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7
(一)大力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 7 (二)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 9 (三)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11
五、总结 ............................................. 12 参考文献 ............................................. 12 致 谢 .............................................. 14
大湾区背景下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引言
在党中央的统一规划、统一决策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正式发布。此规划纲要一出,大湾区的整体构建便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讨论。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广东人民的迫切需要,也是整个中国的共同愿景。为了贯彻党中央、政府所提出的要求,认识到松山湖高新区在东莞整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东莞市常务委员会强调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是东莞创新“两核”引领之一,要把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走廊建设的重大平台。在此基础上,松山湖应迎面风险和挑战,着手提升自己的设施与优化相关政策,更应该直面困难与挑战,把握机遇与借助自身优势,明确
2
工作目标,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功能。
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下,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推动下,其在大湾区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但在邻近的广州、深圳两大一线核心城市对创新要素吸引力持续强化的背景下,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存在诸多瓶颈。倘若自身定位不恰当,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则会背腹受敌。本文以当代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立足于大湾区规划发展,对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对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有所裨益,从而推动松山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对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研究,希望能为大湾区其它各个领域的建设突破等研究有所贡献,全力促进内地与港澳合作、交流。
二、理论基础
(一)经济一体化理论
“经济一体化”一词于1942年首次出现于现代。1954年,荷兰学者 Tinbergen在其著作中指出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和区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弱化减小制约区域运作发展的因素,从而达到国际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更新。至1950年,经济学家从此将该词原始的意义确定为经济在独立发展中经过不断产生效率中逐渐融合在一起的动态。另外一种定义为一体化跨多国区域所产生的经济贸易,在多个相互交易货物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范围里,减少或取消提出各种限制进出口劳务商品的预防策略,使得商品生产资源与基本要素可以顺畅流通在不同区域内。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国家区域和贸易区域并一定是在同一个范围内。在两个区域适应商品贸易的进展,缓和两地的合作的进程中,为了满足两个区域内所保留的发展组成要素,解决在跨区域贸易之间产生的壁垒,便产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双方约定俗成与固定团队相互协调确定共同合作形成了组织上的一体化,而其基本要素便是经济的一体化。近20年以来,在跨国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加,带动了各国经济的合作与交往,拓宽了交易的渠道,增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模式,协调了进出口商品销售的机制。当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互通互利的模式深刻地展现出全球经济是与时俱进发展的,也折射出了全世界在不同领域中各司其职,又相互扶持的独特
3
关系。
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内的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机制从以珠三角一体化为特征的区域合作组织和协议,到面向港澳开放的区域合作发展。在改革开发的条件下,由于珠江三角洲、香港和澳门的主要因素之间价格的差异,香港和澳门作为“入口大厅”和内地的“备用工厂”的综合工业模式自然形成,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所提到的消除各地区之间的差别待遇。由于香港和澳门的连续收益,中央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区域贸易和投资协定,以促进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香港和澳门加强了政策协调和市场规则的统一,区域合作改善了资本、技术、信息、技能和其他发展因素的流动。
(二)协同发展理论
在互相协调的过程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进步并且按时按量完成同一个目的,最终得出的结果能够互助互利,即为协同发展。至此,全球各地将协同发展理论设定为促进社会共同进步,相互合作的基本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现实残酷下,世界各国各地区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竞争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是将对方淘汰,更应该做到相互借鉴,促使对方合理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抓住当前的机遇和迎面挑战,激发各自的潜能,携手并肩前进,为求国家的昌盛强大。
覆盖各个发达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非常完整的产业体系,每个区域城市都有着自身的劣势和优势,如,华为、腾讯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蓬勃发展,香港和澳门在国际金融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各个区域之间能互相协同将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资源流通,那么大湾区在全球的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松山湖高新区带来的挑战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愈发突出
1、高端人才存在明显短板
21世纪以来,全球对人才的重视度不断增强,与我国而言,人才强国已是重点国家战略。在大湾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浪潮下,人才对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4
根据统计,在世界四大湾区中,受高等教育以上人口占常驻人口的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旧金山湾区(46%)、纽约湾区(42%)、东京湾区(36.7%),粤港澳大湾区(17.47%)。可见,大湾区高等教育占常住人口比例明显偏低。在粤港澳湾区的各个城市中,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国际化的程度也偏低,根据数据表明,2014年国际人才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全球平均水平为3.3%,发达国家高达10%,广州作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城市,其城市外籍人才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0.2%,深圳作为大湾区发展的创新示范性城市,其外籍人才占比也仅为0.36%,而东莞所占比例更少。松山湖作为东莞的“三心”之一,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将面临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挑战。
高端人才留不住也是目前松山湖高新区面临的问题。薪资待遇、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松山湖是中高端人才的聚集所在,整个园区平均月薪高于全市的平均月薪。位于广深中间,松山湖中高端人才购房压力相对广深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才就留得住。东莞的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在2018年二季度到2019年二季度期间为-2.09%,这说明了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人才流失。引人容易,留人却难。松山湖要想在吸引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就得通过更高更多的工作职位、完善的医疗教育配套设施、较高的城市服务水平等等,形成吸引人才常住发展的工作环境。
2、科研资源缺乏
在文化多样性、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坚实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基础,并享有国际优势。例如,香港有许多全球科学研究中心。目前,
5
香港的大学在深圳设有72个科学研究机构。广州将广东省三分之二的普通高校聚集在一起,广州、深圳两大城市有上百个省级工程和研究开发中心、上百个省级优先城市实验室;不断增加的国家工程和研发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动了广州深圳在科研创新上的发展壮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区相比,东莞的高等院校数量少,高校主要只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以及广东科技学院,且东莞在科研机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而松山湖也面临着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不足的短板,国际吸引能力不够。
2020年1月,广东省政府将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将紧跟深圳光明科学城的脚步,共同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在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与光明科学城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光明科学城是广深港澳科技走廊的关键节点,其中心区生态景观资源得天独厚,数条城际、城轨线路汇聚于此,而松山湖相对起步较晚,在融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过程中将面临一定的挑战。
3、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较低
产学研一体化水平低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关键因素。目前,松山湖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建立的研发实体较为缺乏,园区大多数的研发项目都来源于与香港、台湾等地创新创业青年的合作。如何提高产业、学院、研发机构资源整合率,是松山湖在科技创新上面临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是松
6
山湖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目前,松山湖高校科研资源不足,缺乏试验基地,而企业缺乏科技开发资金,尤其是园区内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本身资金积累不够,能够用于企业自身研究开发的资金不多,因而能够用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就更少。
(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近几年,松山湖用领先全市的经济数据证明了其经济的发展,高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华为、中集等优质高新企业;早在2018年上半年,松山湖经济总量就已超过东莞虎门长安,总量位居第一。同时根据最新数据,在2019年这一年,松山湖园区GDP预计同比增长11%;税收163亿元,在全市镇街、园区中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量230亿元,全市排名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5400亿元,全市排名第一;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均超过90%,这一年,园区经济展现出巨大的韧性和生机。但经济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立足现在,松山湖高新技术园的经济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瓶颈。
1、土地资源有限
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面积72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受土地的制约。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多家高企的进入、各类人才的流入,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根据松山湖建设规划显示,至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城镇建设用地44.7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内的土地基本上都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建设,对于现有存量土地规划用于建设人才公寓。松山湖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不足的问题显而易见,难以吸引更多的高新企业、人才的流入,阻碍了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规划松山湖建设用地、加强开发周边建设用地,是松山湖在融入大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区域协调发展有待提升
松山湖高新区、东莞生态园已于2014年合并统筹发展。2017年松山湖高新区(生态园)与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边六镇组成松山湖片区,作为试点率先拉开全市片区统筹联动组团发展帷幕。2019年将横沥、东坑和企石三镇纳入进来,形成“一园九镇”的松山湖功能区。在东莞市出台的2019年改革总体规划中,在总体上提出了松山湖功能区在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要求进行全面统筹规划,通过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对周围的辐射牵动力和如今的
7
龙头企业产业效益的有机结合,把其国际高端创新资源与大湾区的发展建设连接起来、结合起来,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示范空间。
“共建共享是推进松山湖功能区统筹的工作基调和基本原则。”松山湖高新区在在松山湖功能区发展中,面临着统筹协调发展的挑战,在松山湖功能空间开发中,松山湖高新区面临着全球协调发展的挑战。各地区要全面、质的发展,辐射带动各城市、各地区,提升城市功能区品质,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导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管理水平。
3、环境资源约束
松山湖原本为一个大型天然水库,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风景区是国家4A级生态景区,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作为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在大湾区的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做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近几年,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原本用于打造松山湖生态园建设的用地变成了园区产业用地,部分绿地调整为了工业建设用地。园区内汽车、工业污染源排放量较高。园区环境质量有待提升,同时生态资源的缺乏制约着松山湖在粤港澳大湾区下可持续发展。
(三)公共产品与服务难以满足市场与社会需求
随着松山湖高新区产业不断升级,引入了许多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高技术高学历人才也不断流入。随之而来的是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但松山湖高新区的城市公共产品与配套建设供给还存在着许多瓶颈。
首先,园区商业配套服务需要增加。目前,松山湖园区商圈分散,对于整个园区来说,缺乏一个中心商业区。园区中部商圈应为城市中心商务区,代表园区高端商务发展,承担起全方位普及的作用。位于松山湖中心区的万科生活广场,总建筑面积只有3万平方米,体量小且缺乏规模,商圈就难以形成。而作为园区次商业中心,创意生活城近年来因种种原因不断落败,园区居民的总体评价是价格高质量差。目前,除了金融服务机构外,创意生活城也只有少数的快餐店在勉强维持中。
其次,医疗服务需要优化。园区严重缺乏医疗机构。目前,园区内只10%的企业有内部医疗设施解决员工的病患问题,90%的企业必须依靠外部医疗设施解
8
决员工的医疗问题。园区内大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点等医疗卫生配套都十分缺乏,满足不了居民的医疗需求。同时园区医疗设施水平低,缺乏资质。在园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内,基本上医生是全科大夫,专业水平差且医护人员较少,很多患者去了之后都要求直接转院到周边镇区如大朗镇医院或者市属医院。另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很多设备及资质不齐全,稍麻烦的检查和治疗则需要转院。
最后,教育服务有待弥补。一是目前园区教育配套中学位紧缺不足问题,即包括公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在内的公办学位严重缺乏。二是由于学位紧缺导致的系列与学位相关的问题,如学位分配间题,入学条件和标准过高问题,申请学位程序复杂问题。依据现有政策,需要按照企业纳税请款实施积分入户。初创企业或处在前期研发阶段企业以及刚入职的企业员工难以获得指标。
四、推进松山湖高新区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枢的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推动下,身处广深中间看优势,在邻近的广州、深圳两大一线核心城市对创新要素吸引力持续强化的背景下,如果自身定位不恰当,实则背腹受敌。
(一)大力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1、积极融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科技的综合竞争力,是建设发展创新体系的国家性平台。它对高层人才和主要科研项目有着强大的虹吸效应,对地区的创新研究实力起着关键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世界一流科学家聚集,为国家突破一系列科技瓶颈和科学难题。中国目前有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大湾区唯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推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是加快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切入点。目前,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形成了共建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松山湖高新区应重点建设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快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积极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携手共建;重新明确松山湖科学城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的开发、功能和空间特色,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尽快完成,提高
9
松山湖科学城增量用地建设规模,加快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形成互补效益和发展共建,奋力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为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松山湖科学城前身是松山湖中子科学城。而如今的松山湖科学城,应以松山湖高新区、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战略资源整合等面向产业需求的原则为基础,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整创新链的思路,而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一轴、一区、两中心、三组团”的布局完整创新链理念。
2、积极推进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前期工作
近年来,松山湖涌现出了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平台载体。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区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同南方光源项目一样也是多学科交叉的装置,两者建造一起将会产生更好的集聚效果。为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松山湖应依托这些大科学装置,探索创新再升级。积极推进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装置建设,同时应不断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进行,努力将松山湖打造成为大湾区的创新高地和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3、加大建设人才高地的政策支持
为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根据统计,松山湖在2019年新引进博士46名,硕士293名,各类人才总数达9.9万名。在引进各种人才的同时,向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落实新引进人才补贴、促进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等系列人才扶持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根据企业高层、科学家、工程师等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其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服务,让人才能够在园区里实现工作、生活、健康的有机融合,不断吸引更多的优质创新型人才;启用高层次人才俱乐部、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充分利用好园区人才大厦,规范高新技能人才和优质技术人员的培养体系;在留住人才继续发展上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服务支持水平;切实解决好外来人才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用真诚、宽容、信任、周到的服务,留住各类人才在园区发展,为园区提高高质量高水平的劳动力。
4、制定政策激发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目前,松山湖园区高企存量达311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2.33%。但松山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面对此情况,应着力推进科技
10
成果转化能力高效提升: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建设上,积极推动园区高校与园区科研院所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对接。以科技创新基金为依托,促进企业家、投资方、科学人才等之间的深度合作。积极促进更多资本、更多资源投向园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发挥开放共享的导向作用,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信息共享交流、协同创新发展,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对松山湖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实验室等提高在资金建设上的支持力度,同时对园区当地小型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研究开发、专利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
(二)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聚焦提升城市承载力,优化园区空间格局
严格节约集约用地,鼓励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妥善解决园区内村镇遗留的土地不交的历史问题,加大废弃地回收力度、推行土地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对工业项目实施区域统筹协调,加大推行对园区地下管网的调查分析,构建动态管线管理体系,加快市政道路规划建设,生态园区重要工业区的地下管线等生产性基础设施。
依托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完成松山湖的土地空间格局规划,提高园区人才空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团泊洼片区作为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区域的打造建设,同时要结合学校、国际著名高校、统筹谋划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基础配套设施要与园区项目建设发展规划贴切,不断改善城市功能。
2、加快探索“一区多园”运作机制,扩展功能区发展空间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从2001年成立以来到现在,经过了重重的升级整合。 2014年,国家将东莞生态园纳入松山湖,接着在2017年,将周边六镇纳入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组团统筹发展,现如今松山湖纳入横沥、东坑和企石三镇进来,形成“一园九镇”的全新格局——松山湖功能区,在此前景下,松山湖高新区应积极探索“一区多园”的格局模式,加快推进功能区统筹发展。
在功能区统筹发展方面,松山湖功能区应在总结分析近几年松山湖园区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园区城市空间格局进行规划协调、统筹管控以及方向引领,在规划编制上尽量地对标上邻近的广深港澳等发达区域,加快编制完成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城市土地利用能力的科学规划体系。
3、大力发扬园区生态优势
11
作为生态园区,松山湖在“洁净东莞指数测评”中一直稳居东莞市榜首。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方面上,松山湖在2019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松山湖实施“洁净城市″“行走东莞”等等环境质量行动。接下来,松山湖要推动提升整个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岭南老村文化旅游项目,确保年底前完成邻村“美丽村”改造,松山湖带城市质量明显提高。
松山湖在已有的生态优势上,应全面落实河道管理制度“河长制”,努力破解沿河“乱建”等行为,全面控制河道和沿河垃圾,切实提高重度污染河道整治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松木山水库水功能定位调整,努力将其打造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充分发挥松山湖园区中月荷湖的自身生态优势,将其打造为整个松山湖综合生态治理的范本;推进园区内汽车、工业污染源大幅度减少排放,严格控制粉尘污染;加强对园区高耗能区域节能监测;加快土壤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土壤环境管理。
4、大力推进高水平产业体系的构建
东莞一直以来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实力,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在其加持下,凭借丰富的产业原料、较高的技术服务水平和充足的产业配件吸引了众多高企的到来。近几年,随着华为、华勤通讯、蓝思科技等高科技企业的相继到来,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在松山湖高新区开始集聚起来。同时随着华为终端的进入,华为众多的高端供应商也一一到来。这些高端产业企业对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应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促进松山湖高精尖产业发展,推动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持续优化园区营商环境,营造公平透明、能够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对企业、优质人才、投资人的服务水平。围绕着园区重点产业链培育高精尖龙头企业,在完善园区产业链、发展产业链上,松山湖应与靠近的深圳、广州两大城市共同协同发展,与此同时,应随时对园区高精尖产业进行分析观察,加大对高精尖产业的监测力度。通过大力培育高精尖产业,加快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在园区集聚发展。
同时加快项目招引落地,扩大项目投资。目前,园区内华勤通讯、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完成增资扩产,华为团泊洼智能制造基地、亿嘉等一系列优质项目在建设中。在此基础上,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应大力聚焦项目扩大投
12
资,重点扩展生物技术产业项目,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持续巩固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并扩大对这些项目的投资力度,从而推动各新兴行业龙头企业在松山湖园区集聚。
(三)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仅有利于园区的招商引资和留住高端人才,而且也能进一步推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1、提升商业配套服务水平
首先聚焦对商业中心的升级改造,充分集合金融产业、文化创新、公寓配套等优势,根据地铁、城轨等公共交通枢纽的位置,建立地下和地上连接的商业中心,充分打造出一个适合周围白领人群的商业形态,尤其是根据中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建立适合的消费场合,满足人群的商业消费需求,从而提升松山湖园区北部商圈的品质。其次根据园区中部开发区房地产占用土地多的特点,通过与房地产商的合作,促进以社区为中心的商业配套建设。
2、提升园区医疗服务水平
首先,要加快园区市一级综合性大医院的建设,从而满足园区居民全方位的就医需求。其次要改善园区医疗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社区医疗机构负责人、提升机构内部制度体系、加大医疗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及加强医疗人员考核等形式,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水平的提升,从而能够实现园区居民预约在社区,诊断在社区,康复在社区,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同时,加强与高等级医院的合作诊治。由于园区内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较少,所以可以与东莞市的三甲医院进行合作,采取轮诊的形式,实现三甲医院名医在园区坐诊求治。而且倘若居民就近在社区接受诊治,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转诊到本市对口的医院。
3、提升园区教育服务水平
针对园区学位不足的问题,应加快建设幼儿园、公办小学、中学的建设。松山湖目前可使用的土地资源缺乏,政府可以借助园区统筹协调发展的机会,以派出师资力量、互相提升师资水平的形式,与园区周边区域合作办幼儿园、小学。其次,应充分引进全方位的优质教育培训机构,从而实现园区内的学生能就近进行各类课外培训,丰富园区教育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引入优质托管机构,满足园区学生的托管需求。
13
五、总结
本课题的研究表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枢的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在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带动下,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推动下,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身处广州深圳两城市之间,松山湖看似优势十足,但如自身定位不恰当,实则腹背受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三大挑战。作为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松山湖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应作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重点项目,从而推动松山湖在粤港澳大湾建设的高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不足,缺乏对实际参与湾区构建的工作者或群众的第一手调研数据,大部分运用了相关文献中的实际数据进行参考完成写作。在后续研究中,可以按时间节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相关论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 [2] 廖冰武.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产业结构定位——基于区域竞合关系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29):86.
[3] 陈先哲,陈雪芹.多中心之下的融合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挑战与出路[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2):18-24.
[4] 周元,陈川.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策略与实践[J].规划师,2019(11):81-83.
[5]王磊.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企业人才引进探索[J].农家参谋,2019(06):270.
[6] 宋金芳,王宋涛,李鲤.汕头湾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挑战、思路和对策[J].中国发展,2019(03):77-81.
[7]李政道.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C].辽宁大学,2019.
[8]曹秋静.粤港澳大湾区:时代背景、机遇挑战与思路探析社会建设研究,2018 (02):152-159.
[9]樊明捷.区域协同:旧金山、纽约与东京湾区借鉴[J].城市开发,2019(22):41-43. [10]刘佐菁,陈杰,余赵,陈敏.创新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湾区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20(01):126-133.
14
[11]李强.找准战略定位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N].东莞日报,2018-11-12(05).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