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1.孔子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 《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荀子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
家的思想内容。
4.道家、法家、墨家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老庄之学 庄子 法家韩非 老子 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
思想 “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主张“事异则备变”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墨家 墨子 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思维导图] 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 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该史料还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史料二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韩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解读 史料表明,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史论1 百家争鸣的社会条件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史论2 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1)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3)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4)他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5)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史论3 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1)孔子的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3)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史论4 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1.(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C.礼法并重
B.仁政思想 D.礼治为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儒家思想。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
2.(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答案 D
解析 解题时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与道家“无为”的政治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与儒家维护等级秩序的“礼”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墨家讲求实际功利与材料中“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故C项错误。
3.(2010·山东高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主要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对各家学说的区别能力。解答本题必须先弄清楚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这反映出作者主张诸侯之间要相爱,不要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要相爱,不要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不要相互残害。这是墨家的“兼爱”思想。
4.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 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经典著作(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答案 C
解析 据“热词”可知这部经典著作指《孟子》。A项反映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出自《道德经》;B项反映的是韩非的思想主张;C项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符合孟子的思想;D项反映了荀子的“性恶论”。
5.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B.墨家“兼爱”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答案 D
解析 “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儒学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一句,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故选D项。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
正确。“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 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在西汉 时期,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并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
3.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 论来源于道家思想。
4.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 治的一种策略。故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
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 社会秩序。
2.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
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 3.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 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4.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 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5.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 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7.“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 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8.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 容开放的特点。
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 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
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 经等措施。
1.罢黜百家①积极: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对思想、文化、
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影响
②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思维发散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原因: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
2.太学的出现:汉武帝时期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了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对王国的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必修1) 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必修2)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必修3)
[思维导图]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解读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史料二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解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该对话的主题,思想文化的一统有利于政治的一统,也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
史论1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背景:①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②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形成:他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3)内容: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⑤在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4)目的: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它为儒家思想跃居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
(5)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史论2 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1.(2013·重庆高考)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思想。其基本理论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C。
2.(2013·福建高考)《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 A
解析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
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D
解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再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故选D项。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
4.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
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远敬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封建的根基,不讲求民主,故排除B;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故排除D;C与题意不符;只有A项是儒家思想的内容。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法:即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 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 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课本中的什 么史实,然后根据课本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
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 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错误。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 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1.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 一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 思想的争鸣。
2.“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 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 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训练6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2.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 ③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B.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C.①③④ 答案 D
D.②③④
解析 “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3.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 B
解析 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大意是:眼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司马迁:“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大意是:如果天下都按这些思想来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他们都是在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
4.韩非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以看出,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再结合人物“韩非”,可以得出D项正确。
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D.主张“性善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项错误;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6.学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中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小张:数学老师学期初就制定规章,并严格执行,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B.小王:语文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者风范
C.小李:外语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涉,无为而治,深得老子真传 D.小代:物理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招人讨厌,这是庄子的做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主张的掌握。道家追求自然和精神自由,所以D项不是庄子的做法。
7.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答案 A
解析 这三位思想家的主张都是希望稳定秩序,让人民安心生产,这是与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分不开的。故选A。
8.《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大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符,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它三项是错误的,所以选A。
10.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康僧会明显受到( )
A.道家思想的影响 C.法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仁义心”、“治国以仁”、“为天牧民,当以仁道”、“孝顺父母”、 “至孝之行”等信息,可以了解到康僧会提倡仁、礼等思想,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11.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 答案 D
解析 材料指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将“谴告之或警惧之“,这典型地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这一唯心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天人感应”学说,劝“天子”施行仁政,这一点是对先秦儒学“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B、C两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当选D项。
12.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答案 C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人之性恶”强
B.儒家思想的影响 D.墨家思想的影响
调的是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答案 (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14.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到了秦朝,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实行“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考点3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背景
②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1.理学的创立
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 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 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
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张载 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①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
①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 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表现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
境界。2.理学的成熟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 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 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论任务已经完成。
发展①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
理也”的核心命题。
表现②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
良知”的思想,特别强调“知行合一”。3.陆王
心学
①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
影响深远。
积极
②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评价消极: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们
的自然欲求。
[思维导图]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熹《朱子语类》
解读 史料阐述了“理”和“气”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
史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朱熹
解读 史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天理”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理学实质上是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望,以维护专制统治。
史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解读 史料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史论1 “理学”的概念
史论2 两大视角认识宋明理学
(1)知识角度: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2)价值观角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史论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共同点
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 周公制“礼”“乐”,孔子强调“礼”,两人的共性是注重“礼”,因此被称为“周(公)孔
之道”。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学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大,排除D项。
2.(2013·福建高考)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 D
解析 由“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可知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百姓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故D项正确。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题,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
3.(2013·广东高考)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C.朱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可以确定与宋明理学有关,据此可排除A、B两项。朱熹的理学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贯通明理的,而题干材料主张人性存在于人心之中,即心外无物,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D项。
4.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 A
解析 审题关键是理解“随事以观理”的含义。解题首先理解朱熹对宋孝宗进言的大意,然后逐项理解各备选项的含义。A项“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大意是: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B项“存天理,灭人欲”大意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
B.董仲舒 D.陆九渊
制个人欲望。C项“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大意是: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D项指学者必须先立志。再分析材料,材料大意和A项一致。本题选A。
5.某史书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日本三岛毅博士一句诗云:“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以上材料所称颂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C.陆九渊 答案 B
解析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从材料中“仰见良知千古光”亦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1.理学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
正确。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 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2.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
错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理学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 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认为本心是“理”。
2.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 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都强调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B.王阳明 D.朱熹
考点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州地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 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①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大胆挑战正统思想。1.李贽的反
正统意识 ②反对盲从孔子,儒家经典不是“万世
思想主张 之至论”。
③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
官场的欺诈。④写作风格主张“真心”。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代表作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君臣平等 政治思想 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顾炎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生活背景:出生于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泉
王夫之
《船山遗书》 ①“循天下之公” ②抨击“孤秦” “陋宋” ③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历史运动“势之必然” ③废除“一家之法”,②提出“众治”主建立“天下之法” ④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生活背景 学说 政治思想 经济思想 评价 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经世致用之学的推动者 批判君主专制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 1成就:清初经世致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著有《潜书》。
3.唐甄2思想特点: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
3影响: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思维发散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
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必修1) 经济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必修2) 思想上: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心学日益束缚人的思想。(必修3)
史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解读 史料阐述了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主张“众治”,王夫之主张“天下之公”,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君主专制。这些主张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明清之际正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时候。在这样的时代下,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杰出知识分子和思想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多方位探索中国的出路,并最终将斗争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专制制度。
史料二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顾炎武
“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王夫之
“学问必以六经为根抵,游腹空谈,终无捞摸”,而“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黄宗羲
解读 史料表明三位思想家主张学术要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做学术与做人一致,要做到身体力行。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
史论1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专制,倡民主。
(3)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史论2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
(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范畴。
史论3 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比较 (1)相同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②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批判地继承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2)不同
①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崇实致用,积极求真并实践。 ③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总结与提升]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2011·天津高考)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被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2.(2011·新课标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天下为公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大意是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了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故选C项。
3.《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民为邦本 D.民贵君轻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黄宗羲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①②项正确;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③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是西方启蒙思想和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④项正确。本题选D。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以德治醇化社会风气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阐述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的大意是:“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可见,顾炎武主张通过德治醇化社会风气,故选B项。
5.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中指出:“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文中的“实学思潮” ( )
①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②深入批判了封建制度 ③提出了“经世致用”主张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实学思潮”是指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他们批判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②错误。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1.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并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正确。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 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文化专制。
2.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并没有彻底否定儒学的地位。
正确。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尽管激烈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理学 的不合理成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3.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是资本主义思想。
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内容、影响上看,还不属于资本主义思想。
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 期的要求。
2.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 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6.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训练7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制度
B.“罢黜百家” D.程朱理学
C.“三教合一” 答案 D
解析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阻碍自由思想的流动,把中国文化长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故选D项。
2.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政治需要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2014·乐山文综)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
A.致良知 C.经世致用 答案 D
解析 本诗反映了朱熹对于读书的感受。认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书本就像是有活水的方塘一样,要弄清楚各种问题,必须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结合各选项,A项是心学集大成的思想家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主张;C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等思想家们共同的主张;据此可知本题中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应是读圣贤书。
4.《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提倡人人平等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体现的观点是人人平等,因此答案是B。
5.王守仁的门人在夜间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让贼脱光衣服,贼犹豫说:“这,好像不好吧。”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在门人看来,这里的“良知”是指( )
A.纲常
B.羞恶
B.从天人关系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B.发明本心 D.读圣贤书
C.真理 答案 B
D.私欲
解析 从题干材料提供的情境分析,这里的“良知”即怕脱光衣服受到羞恶,选B。 6.“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句话应该出自( ) A.朱熹
B.王守仁 D.顾炎武
C.黄宗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材料意思是:你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的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反映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说。
7.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
B.③④ D.①③④
C.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末清初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中国明末清初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是受到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的影响,第一,西学东渐传过来的主要是科技文化,第二,明清之际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所以正确选项是C。
8.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倡导“存天理,灭人欲”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D.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主张维护君主统治,故应排除A;质疑孔子的权威性的是明末的李贽,故也应排除;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是在唐朝,三教合一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大一统政治发展的需要,故应排除D;《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所作,其政治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倡限制君权。此题应该选择B。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该言论反映的是( ) A.孔子的“为政以德”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朱熹的“格物致知” D.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要求明显可以看出是对事物的理的探究,故符合题意的只有C。 1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影响的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主张气节、品德和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11.王阳明(守仁)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子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王阳明(守仁)的心学及儒家思想。题干中“不敢以为是也”,是不赞同孔子的观点而非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儒学发展到明代主要表现为王阳明(守仁)的心学,故王阳明(守仁)不可能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③,答案选B项。
12.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B.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这就否定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答案为D。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二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3)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考查朱熹的思想主张及南宋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第(2)问考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对儒学发展的影响。第(3)问考查儒学思想在治国上以民为本的理念和儒家思想善于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需要的特点。
14.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孝的传承价值对今天社会仍有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
材料二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义者,故曰《孝经》。——《汉书·艺文志》
材料三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定外于吾心邪。——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予分父之身而为身。……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经》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有利于儒家忠孝观发展的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忠孝观念的新认识。
(4)据材料四回答,黄宗羲对忠孝观念又有怎样的认识?指出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因素。 答案 (1)规劝孝敬父母;倡导忠君爱国;鼓励立身行道。
(2)儒学独尊地位逐步确立;儒学教育的发展(或创建太学、天下郡国皆办学校);选官制度(举孝廉)的影响等。
(3)忠孝观念来自于心;孝亲、忠君是天理。
(4)认识:父子关系是先天的血缘关系;君臣关系是一种双向选择,类似于仆妾、师友。因素: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宋明理学的僵化。
解析 本题以我国传统美德孝道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问从材料一中概括。第(2)问要联系西汉社会的正统思想、教育体制和选官制度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紧扣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来说明。第(4)问的社会因素要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