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曾国藩故居建筑特色简析

2024-05-27 来源:好走旅游网


曾国藩故居建筑特色简析

07级景观 易术中 学号 2007012991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坐落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富乇村的鳌鱼山脚,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全宅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选址和布局与自然环境紧密融合,亭、楼、阁、山、水应有都有,建筑构思巧妙,在建筑结构上实现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它由思云馆、毅勇侯第前门、宅东门、宅西门、全宅围墙、宅南藏书楼、宅北芳记书楼、八本堂、缉园十景等组成建筑群,是清代一幢规模巨大的仿宋、明回廊风格的建筑群体。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也因此称之为“宰相府”。

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十月十一日生于双峰县荷叶塘,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与研究曾国藩本人相比,很少有人从文化艺术的角度研究其故居富厚堂。它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乡间侯府,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建筑价值与艺术价值。

一、曾国藩故居的选址与布局艺术

1、曾国藩故居的选址艺术

曾国藩故居的选址既注意宏观方面,也注意微观方面的因素。放眼望去,平地四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屋前半月形的水塘水色清澈,形同聚宝盆,水塘前面是一大片田野,田野里有大面积的荷叶,视野极其辽阔,四周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曾国藩故居座西朝东,背依半月形鳌鱼山,后山上树林茂密、古树参天、四季常青,百鸟飞鸣于其间。遥望故居

好像坐在一张大椅子上,建筑与自然巧妙融合,这正是民间所说的风水宝地。

2、曾国藩故居的整体布局艺术

曾国藩故居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沿中轴线对称,砖木结构,具有宋、明回廊式古建筑群的风格。它由全宅东门、宅西门、宅围墙、门楼、宅南的归朴斋和求阙斋两栋藏书楼、宅北的艺芳馆藏书楼、八本堂前后进主楼、思云馆、缉园等建筑组成。曾国藩故居有东、西两个入口,进门后是一个用花岗岩砌的半月形台坪。台坪内侧是门楼,仆人的住房、轿亭和马厩。门楼后面有一块宽阔的内坪,门楼正前方是八本堂前后进主楼,两边是藏书楼。南边是两栋藏书楼,较长的一栋藏曾国藩的书籍,称“求阙斋”,较短的一栋藏曾纪泽的书籍,称“归朴斋”,两楼间走廊相连。北边是曾纪鸿的藏书楼“艺芳馆”、门楼两端修走廊与主楼、藏书楼相连,形成回字形走廊。门楼外檐的墙向两端延伸,直至后山形成一周围墙。前后进两主楼以天井相隔,以过厅相连;在前、后进主楼和求阙斋、归朴斋藏书楼之间修建了花厅;在芳记书楼外侧挖建了荷花池,池中有一个三层的八角亭,以曲桥与岸边相连;在后山围墙内修建了“存朴亭”、“炮台”、“棋亭”、“鸟鹤楼”,围墙外单独修建“思云馆”藏书楼。这些形成了富厚堂以“堂为主”,回廊为仿宋、明风格的园林建筑群体。它在造园组景时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建筑、山水、植物配置等问题,突出各种自然景观的特色。整个布局严谨合理恰到好处,疏密有致,形成典型的四合院式园林建筑。

二、曾国藩故居的建筑艺术

1、建筑的功能美

建筑艺术需要与建筑的使用功能相结合,给人以功能美的享受。故居富厚堂建筑群防

雨、防潮、采光、通风、防尘、防虫等功能齐全,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高超艺术。故居富厚堂的建筑屋顶用半筒形瓦严密接合,形成凹凸曲面富有美感,同时雨水能沿着凹曲面瓦槽即滴水顺流而下,从而防止雨水渗漏。层层向外伸出的飞檐使雨水远离墙壁,屋檐上翘使屋内仍有充足的光线,故这座木构建筑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而不毁。四周设置花格窗使屋内通风透气,明亮干燥,透过漏窗,室外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阳光斜射漏窗,室内光影迷离斑驳。室外园林中设置的长廊既可遮风避雨,又可分隔、穿插、连接园林中各景点,使各景点层次有秩。正是长廊与园林内各景点巧妙融合,使富厚堂园林建筑成为美的整体。藏书楼是富厚堂的核心,其构造极为特殊,藏书楼的建筑在防雨、防潮、防尘各方面都有周到的考虑,以保护书籍。藏书楼底层以花岗岩为柱,可防止白蚁浸蚀;二楼的走廊设在书楼的四周,可用来晒书;三楼五间书屋,设置漏窗,使室内四面通风,可以防潮湿;一至三楼通体用青砖,都修有上下书籍的专用通道。整个建筑的实用功能之强与建筑艺术之美融合得天衣无缝。

2、建筑的古朴和谐美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虽是侯府规格, 有雕梁画栋,但毫不张扬,绝无富丽堂皇之感。它以石砖土木为结构、采古典回廊式风格,看上去古朴大方、色彩素净明快。

荷叶盛产花岗岩,杉木也是南方最常见的木材,青砖和半筒形小瓦在当时是南方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土坯砖就是用泥土稍加工制成,工序很简单。曾国藩故居因地取材,绝不奢华,其主要建筑材料采用花岗岩、杉木和土坯砖、青砖、青色半筒形小瓦。漏窗、窗框、屏风、门框、廊柱、梁等建筑结构上广泛地利用杉木;墙壁基本上就是由青砖和土坯砖砌成;建筑物顶盖的都是青色半筒形小瓦;廊柱的底座、门楼外的台坪、台坪外缘的插旗座、部分门框、园林内的小石路,甚至藏书楼一层的廊柱等都是用花岗岩建造,既坚固耐用,又体现了建材的朴实美。漏窗、廊柱、长廊和屋顶作为曾国藩故居的主要修饰,廊

柱和窗格等距离地安在走廊的两边,给人一种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看到整齐的廊柱和窗格,使人心情愉快。漏窗(俗称为花窗)是故居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这里的木制漏窗中间以细木构成方格、菱花、如意纹、冰裂纹等各种图案即棂子,粉墙漏窗多以植物花卉虫鱼鸟兽等自然形状的图案为题材,木制漏窗与粉墙漏窗有机结合,图案既朴素又美丽,同时饱含耐人寻味的幽雅情调和象征意义。屋檐层层外伸,顶上铺盖青色半筒形小瓦从上往下一层一层地铺下来呈鱼鳞状,阳光射在上面闪闪发光。曾国藩故居这种质朴、淡雅、古拙给人一种最纯真的古朴美。曾国藩故居建筑的色彩主要有青、土黄、黑灰、灰、白和朱红色组成。以大片青砖墙和土坯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半筒形小瓦,朱红色和木纹本色的梁柱、栏杆、漏窗。灰白相间的花岗岩石柱、门框、园林中的小径与青砖的青灰色墙面和土坯砖的土黄,与内部装修的朱红色形成对比。青色与土黄色墙面相配衬托了室外花草树木,建筑与花木随着阳光因位置与强弱而形成的投影,组成了无数变动的景象。整个建筑群没有五颜六色,色彩的基调以青色为主,给人一种优雅素净明快之感,建筑色彩的和谐美跃然其间。

3、建筑园林的意境美

曾国藩故居在立意上着重诗情画意的境界和人文气息,这些在建筑上创造性地反映出来。屋前屋后大量种植柏树、翠竹与荷花。《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象征着主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竹子象征虚心有节和高风亮节的品格。这种品格与做人的应有气节联系在一起,已成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荷花则十分高雅美丽,清香远溢。象征清廉、高洁等高贵品格。这些在给人以美的享受时也陶冶人们的情操。曾国藩故居院内山水交融,古木参天,亭阁相映;后山小石路连接着各个亭子。整个建筑群与山石花木处理得恰到好处,建筑空间与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其建筑园林的意境美语言难以表达。

三、曾国藩故居的建筑艺术与文化水乳交融

建筑总是渗透着民族文化。曾国藩的家族文化、湖湘文化乃至儒家文化贯穿于曾国藩故居建筑的各个角落。曾国藩本人是一代儒宗,曾国藩故居从建筑艺术角度反映了他的哲理思想,同时,又以建筑艺术的形式给后人立德、立言,激励后人建功立业。

故居有“求阙斋”、“归朴斋”、“艺芳馆”和“思云馆”四座藏书楼,其藏书曾达三十多万卷,超过近代史上著名的四大藏书楼,是我国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这四座藏书楼是其建筑的精华所在。曾国藩把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很重视藏书楼。南、北三座藏书楼通体是青砖,作为正宅的八本堂反而与一般民间住宅相差无几。故居采用四合院的结构形式,而这种形式住宅有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内向院落小环境,这样保持了住宅所特别要求的私密性和家庭生活所要求的安宁。也为子孙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其成为读书的净土,在建筑艺术中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修身治学思想。匾和对联装饰建筑物是我国的传统,可为建筑平添浓厚的书香气息。故居有大量的内匾和对联,其内容典雅精辟,书法刚劲有力,与庭院相映,使整座建筑充满着诗情画意。前厅神龛上有“八本堂”匾,堂上挂着一幅:“战战兢兢即生不忘地狱苦,坦坦荡荡虽逆境亦惕天怀”的对联。其它的亭院都有匾和对联装饰。这些内匾和对联从形式、色彩、字体到内容,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熔语言与艺术于一炉,使整个建筑充满着生机,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精辟地反映了曾国藩家族的修学、养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同时也是湖乡文化和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堂内有大片的菜地,种植大量的竹柏,住宅建筑古朴大方而藏书楼却十分讲究,体现了曾国藩坚持“以读书为攻,以耕地为守”,进退兼顾的辩证思想。这也与儒家要求的生活简朴、虚心谨慎、世代学习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见,整个建筑群既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又达到了艺术与文化的水乳交融。

四、结束语

建筑艺术是使用功能、艺术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现实生活中,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的雷同现象比比皆是,没有将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去,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就没有历史文化的厚度。曾国藩故居的选址和布局与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就地取材,在建筑结构上实现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建筑与装饰能汲取乡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营养,建筑形式生动活泼,富有乡土气息,把传统文化的古朴与和谐贯穿其中。同时,曾国藩故居也是解读曾国藩的家族文化、湖乡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一把钥匙。要领略其建筑的艺术意境,必须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总之,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建筑特色,曾国藩故居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