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年级 文科综合练习(二)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
1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3.“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14.19世纪六十年代,方举赞投资,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七十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八十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九十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发昌机器厂的兴衰说明了
A.近代民族工业只在19世纪获得发展空间 B.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昙花一现 D.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15.经济学家陈翰笙在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16.光绪十四(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荣,以至华商连年折闽,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荼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对此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已不具备竞争优势 B.工业革命推动了印度、日本茶叶生产 C.外商向中国倾销茶叶导致商人茶农破产 D.不平等条约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17.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 D.建立社会主义
18.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主题的变化。以下高频率语汇中可能属于 19的是
A.帝制、实业救国、国体 B.民主、约法、南北议和 C.新政、预备立宪、议会 D.八国联军、赔款、拳乱
19.观察《19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外商企业 华商企业 厂家数 16家 25家 开工纱锭数 338960锭 484192锭 布机数 1986台 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0世纪二十年代初,爱因斯坦途经上海后在日记中写道:“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材料中“革命事件”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1.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22.布罗代尔写道:“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为止,它成功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的主体,而国内市场是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场所。”以下阐释与布罗代尔的这一历史叙述不吻合的是
A.英国工业化的天然市场只是在英国农村 B.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C.农业的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D.农业经济的市场化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23.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东京审判 D.雅尔塔体系、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37. (32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1924年提出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4分)从19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12分)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以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5分)
39.(60分)11月8日~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探讨如何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同非洲合作八项新举措。
材料一:我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源远流长。14至1433年间,中国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就曾经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有何意义?(6分)
材料二: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9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另有5个国家派代表列席。这次会议的成员代表了占世界面积1/4,人口2/3的国家的人民.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亚非国家自己发起、自己举办,并且没有一个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并为推动会议的成功举行发挥了巨大作用。
(2)第一次亚非会议又被称为什么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在当时情况下,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具有什么历史意义?(14分)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年级 文科综合练习(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12 B 13 B 14 D 15 C 16 A 17 A 18 A 19 D 20 C 21 A 22 A 23 C 二、非选择题
37.
(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或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6分)。核心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或中华民族获得国际平等地位)(4分)。
(2)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欧洲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2分)
(3)核心内容: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4分)论证: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分()
39. (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分)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3分)
(2)①万隆会议。(2分)②“求同存异”。(2分)③万隆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2分)。从那时起,亚非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新兴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2分)。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2分)。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激励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民族振兴和推动人类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2分),有力地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