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析《民国荥阳县城图》
□王丽霞刘良超
《民国荥阳县城图》(图1)原载于《续荥阳县志》[1]58-59,现载于《荥阳文物志》[2]70,图中较为详细地标注了民国时期荥阳县城内的重要建筑,是了解荥阳县民国时期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县治规划、建筑特色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荥阳县城的由来
荥阳之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的韩国在荥泽之西①筑城,名荥阳[3]231。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不仅频频出现于《战国策》《史记》等古籍中,还先后成为三川郡[4]、荥阳郡[5]的郡治所在,位于现荥阳城东北22公里的郑州市惠济区古
荥镇周围,亦称荥阳故城,简称古荥[6]。魏晋以后,荥阳地区烽烟不绝,民不聊生。“晋荥阳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流杂保固,名为大栅坞。至太平真君八年(447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
图1
民国荥阳县城图
焉。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邑,省州置郡。”[7]192-193故改大栅坞为荥阳城[3]148。自宋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荥阳县[8]后,荥阳城作为县治未再迁移,人们习惯称之为荥阳县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了争取更大
①笔者注:亦有称“荥水之北”的。“荥水之北”一说,盖因《嘉靖荥阳县志》中“以荥名县者,取济水溢而为荥之义
也,在荥水之北,故曰荥阳”的记载。但根据荥泽、荥阳故城共处郑州西部广武山的地理位置可知,此种解释颇为牵强。而从古人的“水北为阳,水西亦为阳”来解读,更为合适。
2020.02华夏文明
5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考古发现与研究┃
的发展空间,荥阳开始在索河东岸建设新城区。随着荥阳县政府和其他党政机关陆续迁往新城区,荥阳城结束了1500年来长期作为一方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走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同索河东岸的新城区相区别,人们习惯上称索河西岸的荥阳城为荥阳老城(也有称其为大索城者)[2]69。为了行文方便,笔者仍以荥阳县城称之。
这里的争夺战也数不胜数,如隋末农民起义部队瓦岗军大败隋军大将张须陀,攻占荥阳城等。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城的职能在不断扩大,但某些建制依然承绪旧时的礼制。礼制中最为核心的理念是等级森严。虽然官方对于县的大小规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基本维持在“方百里左右”[12]330,对于越制的县城治所官方要做出相应的处理,如汉初于荥阳东南部的京城置京县时,截取“过百雉”的京城北部为京县治所[3]161,所以荥阳县城的面积基本维持在60万平方米左右。在城市总体布局上,采取“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执行“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择中立宫”[12]543等具体规划制度。具体至荥阳县城,以地方行政治所为主体,在城中部高亢地带建县衙,彰显“以高为贵”的儒家礼制观念;教育机构紧邻县衙,形成了官署区与文教区的合二为一,是“学而优则仕”的最好诠释。尽管荥阳县城在功能区规划上,依然体现出“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格局,但不得不承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严格而封闭的功能分区也受到了冲击,尤其是集中市制。在唐宋之际,原来集中商业区逐渐升级为若干新的功能分区,“肆”发展为专业性“行业街市”区,“廛”演变为仓库区,原来的集中市场,也逐渐转化为新的中心综合商业区。由此,以“行业街市”为主干,结合这些新的功能分区和散布全城各街巷的诸行业基层店铺,组合而为一个庞大的城市商业网[12]545。反映在荥阳县城则是西南部虽然有仓库、店铺的分布,但以利供销的商铺则多集中于西部街道,此种景象直至20世纪80年代还清晰可见。
再次,在设计上更强调道法自然。虽然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讲究“辨方正位”[13]639,涌现了隋大兴、元大都城等一批平面严整规则的都市,但因为地理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城市做不到这一点,故也有“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9]的变通,由此荥阳县城内十字形道路的变异及平面图并不规整可以被接受。
二、《民国荥阳县城图》的特点
荥阳县城在中国古代长期作为一方治所,即使到了除旧布新的民国时期,仍然有着浓厚的传统风格,这在《民国荥阳县城图》中有真实的反映和显示。
首先,在选址上它严格遵循了依山傍水的原则。这是对“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思想[9]的继承。观此图可知,在城的东、北两面有索水环绕。索水即当地人所说的索河,其“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北迳大栅城东”,“又屈而西流,与梧桐涧水合”[7]192。豫州刺史崔白改建大栅城时,向东开广旧城,阻截此水使其绕城西流,成为大栅城之护城河[3]155。它不仅有输水、排水、城池防御等作用,还一度承担漕运的功能。宋时汴京筑砖城,城砖多赖荥阳供应,而荥阳烧制之砖赖索水漕运至汴,故有“七十二窑,夜转汴京”之说[10]。索水是荥阳县城乃至境内最重要的河流,而荥阳县城这种东、北依索水,南面嵩渚山,西为广阔原野的地势凸显了其高地优势,与齐临淄古城的城址颇有相似之处[11],使得荥阳县城既能在防御、交通等方面占有先机,又能在1500年间多次扩充。
其次,在规划上满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需要。荥阳最初为“邑”[3]231,带有明显的氏族公社聚落性质,但在战国时期逐渐转化为奴隶制国家统治据点的政治军事城堡[12]125。而荥阳县城则在建城之始就延续了其作为军事城堡的城市功能,此后的1500年间发生在
54
华夏文明2020.0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考古发现与研究┃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通使得中国古代城市因为所处的地理山川与人类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灵魂个性,而这种灵魂个性又与某种生物的形象性质相像。于是,古人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模仿某种生物的形态建城,赋予这座城市此种生物的灵气,这样中国古代社会便出现了“仿生学”的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和布局[14]106。所谓“仿生”,就是把城市“取象”于某种生物的形象与灵气,取之于当地特有的山水灵气,形成这一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个性。中国历史名城中有不少这样的“仿生”布局,如龟形的春秋时期苏州古城、卧牛状的明代开封古城、凤凰形的明代大同城、鲤鱼状的元代泉州古城、三国时期就已建成的虎踞龙盘南京城等[15]。观《民国荥阳县城图》,其似一只东西横卧的龟,而它的这种形态不是此时才出现,根据唐代诗人秦金《宿荥阳喜雨》中“下马龟城笑口开”[3]101可知,至少唐代就已如此。令人遗憾的是,此后这种说法再无诗文提及,仅限于坊间流传,而当初规划者的意图更是无从知晓。笔者仅能依据全国众多“龟城”的设计理念推测,其规划者的意图大概出于三种考虑:一是龟为长寿之物,以此象形寓意其城长久不衰[14]107;二是龟被看作祥瑞神灵之物,《礼记·礼运》中有“麟、凤、龟、龙,谓之四灵”[13]1425之说,加之祥瑞之物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的玄武也是指龟,以此象形取意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三是龟作为易卦的重要源头,更多是从风水角度来寻求城池的稳固[16]。
虽然《民国荥阳县城图》对于那一时期的现代建筑的标注只是星星点点,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先人们不为所知的孜孜以求。虽然荥阳素有兴学重教之地的美誉,但不得不承认,隋唐以后便寂寂无闻[17],清末张旭初“选授”荥阳县令后,看到的是“百端规避,利莫能兴”,为此“每接见绅民”“以兴学之益,舌敝唇焦”;并“遣训导姚鋆省,车马局长张炘二君赴鄂取
学校办法而则之”,“筑室购书,延师招生”,“慨然捐廉,遣人留学于四方”,从而使得荥阳“学校萌芽如春雨过而百草滋也”,“风气渐开”。为此,他憧憬着“荥虽蕞尔,人才略备,十年后其为新国乎”。事实证明,当“文明种留荥邑,儿童知感”[2]169时,此内陆腹地又焕发了勃勃生机:留学于日本的韩凤楼归国后即投身于民主革命中[18];张云归国后在家乡“创设师范讲习所、女子小学校,复联同志组赵村蚕桑中学校”,开始了自己的“兴学救国”①之路;进入民国后,荥阳“高小学始次第落成,局势宏敞,为豫西冠”———根据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荥阳县志》中的“荥阳全县学务统计表”统计,境内县立师范讲习所、县立小学校、县立女子小学校、县立乙种蚕校等学校共有82所,教职员127人,在校学生3089名,其中女生
156人[1]145-154。教育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民智
之蔽,教育不昌”的状况,还为荥阳的传统农业迎来了转机:随着“赵村之蚕桑、天王寺之农业、城内之工艺”的“林立”[18],现代技术开始扎根于此,“养蚕制丝改用新法,较前绰有进步”;“设草帽辫传习所学制劈草辫”,“草辫帽亦从此产出”[1]181。据《续荥阳县志》记载,民国十三年所补《荥阳县工厂统计表》,共列全县有规模有影响之工厂14家,以生产草帽和草辫、缫丝、丝织业为主[1]155-156。也就是从这时起,“草帽、柿子和教员”成了荥阳“三大产”[19],也使得荥阳县城日趋繁华,居城中央的“市廛”“逢单日有集”,其中“西街”成了“全市之精华萃焉”[1]190。此外,荥阳县城“东通汴京,西达洛阳、长安”的优越地理位置也使它搭上了现代交通的快车,“城东北五里有火车站,西可达观音堂,东通徐州,至郑县转京汉车,南通北达,畅行无阻”[1]176。尽管民国时期荥阳县城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气息,但观图不得不承认它依然是一座传统的中小城市:县城内并不存在任何现代工厂,就连用于孵化现代工业的学校都需
①《汤阴县知事润苍张君墓志铭》,现存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2020.02华夏文明
5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考古发现与研究┃
参考文献:
要寄居于祠、庙,十字会、农会等现代机构也被众多寺观包围,犹如汪洋大海中的片片孤舟;城镇中最基本的“商业素不讲求,加以工乏师承,商无资本,以是振兴无由”[1]283,可以想见其转型之路漫长而艰难。
[1]卢以治,等.续荥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2]荥阳文物志编纂委员会.荥阳文物志[M].郑州:中州
古籍出版社,2011.
[3]陈万卿.嘉靖荥阳县志[M].扬州:广陵书社,2006.[4]薛瑞泽.论河洛地区的三川郡[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8):2-3.
三、余论
荥阳县城作为一座有15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建城就与其重要地位相伴,战时它凭借城墙坚固、地势险要等成为军事要地,和平时期则依靠交通要道而成为“三秦锁钥”的枢纽。因此,它从来没有被废弃,岁月的叠加让它文化底蕴深厚。如何让它在昔日的荣光中重现魅力,是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以《民国荥阳县城图》为基点,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对于荥阳县城的独特个性是否已掌握?对照荥阳以往县志可知,《民国荥阳县城图》基本反映出了明清时期甚至可能更早时期的全城原貌,应该忠实表达了中国古代县级城市建设的理念,但具体到它本身,龟形的全城图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貌似以东西为中轴线的出格做法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二,对于荥阳县城的不同时期建筑如何取舍?近年来,不断有人发文追思荥阳县城的种种过往,其中既有古建筑,也不乏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式建筑,但若全部保留,难免会有时空错乱之感,如何完成古今建筑的平等对话、完美融合,需要找到契合之路。
第三,对于荥阳县城的民国历史如何挖掘?《民国荥阳县城图》基本形象化地点出了那一时期荥阳县城的些微变化,虽然佐之《续荥阳县志》可以进一步具体些,但不得不承认,仍有大量的空白难以填充,如城内的居民区如何分配,城内的商业史料如何钩沉等。唯有让县城的历史丰满起来,才能真正找到除了时局所囿之外造成荥阳县城乃至中国传统县城难以转型为现代城镇的根源。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416.[6]郑州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郑州市文物志[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56.
[7]郦道元.水经注校证[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
局,2007.
[8]脱脱,等.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M].北京:中华
书局,1985:2119.
[9]李山.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41.
[10]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卷[M].北京:中
华书局,1985:2325.
[11]吴庆洲.中国古城的选址与防御洪灾[J].自然科学
史研究,1991(2):195-196.
[12]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6.
[1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于希贤.中国古城的仿生学文化透视[J].北京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03-109.
[15]吴孟显.取象比类与城市意象:中国古代城市的形
象塑造:以泉州城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0-54.
[16]吴庆洲.龟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M]//中国建筑学
会建筑史学分会,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
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8:98-102,108.
[17]王天奖.民国时期的河南学校教育[J].河南大学学
报,1996(5):62-63.
[18]陈万卿.覆清讨袁声震云贵:一代名将韩凤楼事略
[N].荥阳学习,2017-09-08(2-3).
[19]付东菊.荥阳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51.
(作者单位荥阳市博物馆)
孟昭勇]
[责任编辑
56
华夏文明2020.0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