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谱写金融改革新的篇章 ---十二五规划

2024-02-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谱写金融行业新的篇章

2010年10月18日,首都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指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就是俗称的“十二五”。众所周知,“十二五”时期将会是我国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我国金融行业的协力配合与强烈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有不少学者在会后指出,未来的五年,金融业将迎来一个机遇跟挑战并存的局面,那么,“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始于2011年,万事开头的第一步都至关重要,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将会影响接下来的一系列进展。新的一个五年规划,衔接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跟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将使得金融业可以以自身固有的强大核心竞争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发育基础。“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会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持续推进,低碳经济理念方兴未艾,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更加关注民生领域,大力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加注重支持就业和内需平稳增长,不断促进区域协调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这个方面,金融业势必坚定支持国家的宏观战略,把握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接受这一战略任务,顺势开展金融改革,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工商银行属于我国金融业的一份子,我行在金融改革方面将会是一个勇敢的排头兵,牢牢地坚持两个基本点:一、金融改革,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与国民经济结构转型保持高度契合;二、金融改革遵循金融业科学监督标准的变化趋势。 第一个点的坚持,是坚持改革道路的趋向;第二个点的坚持,是坚持选择道路的正确。这两个关键点,也将会是金融业改革坚持的两个出发点。在“十二五”这样的大环境下,必将产生大量新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

行业抓住时机把握机遇,将在更高平台上实现与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并由此转变其自身的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步是转变增长方式:金融行业的前几年迅猛发展,离不开投资的驱动,投资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资产规模跟盈利能力大幅度提升。但这种类似扩张的发展方式,也不断地显露出了缺陷跟隐患。譬如导致了银行业单一的盈利能力,主要靠息差收入支撑利润;基于投资拉动的盈利模式,使得金融行业将出现“大户指向性”机构等“傍大户”现象。厚此薄彼之下,贷款基本向大企业方面倾斜,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将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大企业发展越来越好,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十一五”时期的实践表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加快重化工业发展和将房地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明显势头,这使得银行贷款在行业结构上向重化工业、房地产等领域集中,在期限结构上向中长期贷款集中,在客户结构上向大企业集团和政府融资平台集中。这不仅仅使金融行业的风险的集中度提升,更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旦经济环境逆转或某些大企业所在行业的环境恶化,信贷风险就会集中爆发,带来无法逆转的损失。再如目前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市场化运作,而过高的息差会压缩我国产业资本的利润,使产业利润流向金融行业,这大大遏制了企业的发展需求,也不利于银行业的自身发展。因此金融行业要勇于迎接和化解接下来的产业结构长期调整对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

“十二五”的这五年,我国经济将进入“刘易斯拐点”时期,今年也已经出现大量节前节后“民工荒”的现象。民众的收入持续增加在带来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社会财富将快速积累,包括各种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人们对未来收支规划和财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银行业在转变增长方式的同时,能进一步丰富个人金融服务品种,提高财富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中国工商银行在确立了“十二五”规划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基本点的前提下,还要确立好一个主攻方向,即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而这又主要体现在信贷方面,信贷的转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我行的信贷历来秉承稳健的企业文化。不以追求较高的贷款增速换取净利润扩张为目标,因此针对近来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甚至不排除今后将严控存款准备金的这一压力,我行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贷存比,没有出现准备金的瓶颈,更不会影响我行对贷款的释放能力。因此在转变增长方式这一方面,我行将会迅速做好准备,顺应改革格局进行相应制度化、产业化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步是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的商业银行乃至各行各业在创造价值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过去的几年,我国的金融信贷资源不断向东部地区、城市地区和大企业方面集中,这一方面使我们的信贷风险集中度不断提升,同时也扼制了广大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了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设创新性国家以及城乡统筹等一系列战略转型目标,金融业应该积极顺应这一转变趋势,不断提升对县域经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合理化,优质化。这既是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均衡银行经营风险、拓宽盈利空间的必然要求。

银行业要勇于迎接和化解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银行安全稳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银行业要勇于迎接和化解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这对于正在实施“走出去”的中国银行业机构而言,无疑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给银行持续安全稳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国际国内实践表明,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其直接影响是导致银行业净息差缩小和利息收入水平下降。现在看来,从2011年起,推进利率市场化已进入行动的轨道,这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定价、持续盈利能力等带来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一些资金实力有限、风险定价能力不高、金融创新能力不强的中小银行带来了生

存的压力。这需要我国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找寻到差异化竞争和创新发展的成功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三步是审慎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几年经济的强劲增长所带来的货币超发,使得未来几年通胀的压力始终存在;另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剧烈波动,使我们的调控难以稳定地保持连续性。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连续多年大幅超越GDP的增长速度,货币超发态势较突出,人民币对内贬值和通胀压力不断提高。而CPI指数也远远超越当前市场的利率,即便是在政府已经屡次调高的情况下。央行行长周小川2011年年底前在公开场合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作出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进展情况、所需条件,以及下一步工作设想等。他表示,下一步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目前全球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通胀环境及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对金融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持续安全稳定发展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全球经济由于次贷危机至今仍在低位徘徊,为刺激经济增长,以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代表,包括美欧日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抢着实施一轮又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全球市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期望通过这一特殊手段拉动本国经济回升,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源源不断地流向经济发展较快、后续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在政治上对我国人民币对外升值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全球性大宗商品通胀的形成、蔓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大起大伏,过几年就会爆发出一次个别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将来不排除再次发生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可能。这对于正在实施“走出去”的中国银行业机构而言,无疑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国际国内实践表明,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其直接影响是导致银行业净息差缩小和利息收入水平下降。现在看来,从2011年起,推进利率市场化已进入行动的轨道,这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定价、持续盈利能力等带来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一些资金实力有限、风险定价能力不高、金融创新能力不强的中小银行带来

了生存的压力。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需要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地加以变化,更加审慎地选择我国各项调控工具的出台时机和力度,尤其在利率和汇率的搭配使用上,更是需要我们去智慧地处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四步是实行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标准:此次金融危机过后,各国都在反思以往的金融监管标准,探讨金融监管的标准和趋势,现在看来,以下几点趋势已经呈现:一是金融监管的深度、广度和严厉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强,原来不受监管或只受到轻度监管的金融机构,包括评级公司、股权基金等,都要纳入监管范围;流动性和金融产品的风险透明度都将有明确要求。二是对风险的认识更加强化。各国尤其关注市场风险,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投资产品、金融衍生品价格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三是关注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平衡。防止因管理团队的扩张冲动,而导致商业银行处于无限放大的风险中。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同样需要严格的金融监管标准,一方面要对商业银行因投资冲动而引发信贷扩张、因产品创新而引发市场扩张、因混业经营而引发的机构扩张进行控制。另一方面要对商业银行提高监管标准。既要关注单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也要关注宏观风险和系统风险,选择性地利用逆周期调控手段,保障经济和金融的安全运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步是处理好中央金融与地方金融的关系:金融要素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应该保持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但近年来,地方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力和渗透力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搭建地方融资平台,以地方政府的财力和信用作为担保,大量获取银行信贷资金,已经对国家的金融体系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按照监管部门的统计口径,目前银行业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的贷款接近8万亿元,其中不少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而从2010年4月开始加大力度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前不可能出现松动,还将严格执行下去。来自这两个方面的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银行机构不从长周期防范信贷风险、维持银行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那么将有可能面临经济减速周期和某些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暴露、房地产泡沫挤破后产生的较大风险。应该看到,地方金融的自身利益冲击和中央金融宏观调控间的矛盾已经凸显,“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面对这种矛盾,勇于迎接和化解。一方面要严格规范地方政府的金融行为,将其纳入国家宏观调控范围,按照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步规范;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推进地方政府筹资的透明化和阳光化,更多地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功能,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让社会资金进入地方政府的投资管道,以增强其资金使用的约束力,同时让社会资本分享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尽全力完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和严格实施房地产调控可能对银行的资产质量稳定带来的这一严峻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部曲的完美结合,将是金融改革深化的主旨方向,而实现这一战略意图,还必须确立以下三个战略目标:

一、确立适合大国经济复兴要求的、有序的金融开放格局。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表明,作为今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追求大国经济进一步复兴的理想,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才能不断享受经济全球化的收益。这自然包括要对汇率、资本流动的各种行政干预机制予以改革。但是,其他国家改革开放中的教训也表明,当今的世界经济,在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周期、货币、汇率体系影响下,世界“非中心货币”国家的政策、制度的配置,稍不留心,同样会导致这些国家经济产生巨大风险,甚至发生全球化收益的急速逆转或金融危机。因此,这些国家在汇率、资本流动管理政策等方面,必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阶段水平的,有序、有限的金融全球化政策。中国是一个“非中心货币”国家,但是中国又是一个正在转轨中的经济大国,鉴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身潜在的快速增长速度和巨大的贸易、金融规模,为适应大国经济复兴的要求,有必要追求人民币区域化的利益。又鉴于汇率、资本管理政策只能采取渐进开放的原则,人民币区域化利益的追求,只能暂时通过创建人民币离岸市场,相对隔离

外部风险,去实现有序的金融开放,即适应当时境内外经济金融状态,渐进调整汇率、资本管制政策,应有意识的围绕人民币区域化进程这一核心内容展开。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金融战略在特殊的过渡期内,在融合汇率、资本管理、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等涉外金融内容在内的金融改革开放时,须始终追寻的目标。

二、主动推进国际金融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外部金融环境。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埋头发展国内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行业和进行有序金融开放部署的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外部金融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加快推动全球金融合作,改善国际货币体系,同样是贯彻中国金融战略核心意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中金融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迄今的中国已不是小国,中国经济发展已离不开全球经济。外部稳定的环境是中国内在高增长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基本条件。因此中国必须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影响力,特别是抓住美国危机后中国地位相对提高的积极因素,积极推动国际金融合作。但是对此,既不应抱有过高的幻想,又要宜“小不忍,则乱大谋”,以求同存异、包容甚至作出适当妥协的态度,尽可能一点一点去实现国际金融体系的改善,努力营造世界主要国家能基本接受的,互利、共赢的外部金融环境。通过各项国际金融事务的合作,以一定的战略思维,在埋头搭建人民币区域化环境基础的同时,追求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稳定的货币、汇率环境,确保长期增长的利益。这是在战略过渡期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身份进一步参与金融全球化过程时所必须确立的目标。

三、建立适应人民币区域化初步形成后的央行调控体系和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随着战略过渡期内金融对外开放新内容、新特点的逐步出现,中国央行必须及时适应新的环境,清理阻碍在新局面下货币政策有效操作中的各类制约性因素。主要是探索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区域化后,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操作平台与政策体系的困境及其对策。

抓紧完善在全球经济调整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操作中的汇率、利率、资本流动制度的改革及与其它各项改革间的有效配合机制。着重选择好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区域化发展后,弹性汇率和市场化利率调控工具的启用时机和力度,资本账户逐项放开的程度与方式,确保境内货币运行状态的稳定。

针对当前金融监管协调不力、行政管制过度、“金融滞后”的状况,在战略过渡期的前期,一是必须加快,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倒逼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从中保障制度间的平衡,这是过去改革的经验。但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中国的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不历经新的部分的经济不协调,不可能取得金融开放条件下新的经济协调。二是改善金融监管与协调,抓紧形成现有监管部门设置基本不变但监管协调有效的机制,以过渡到战略过渡期后期,“水到渠成”地彻底解决“一行三会”在有效监管上的部门设置问题。在到战略过渡期末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处理好加强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分阶段、基本清除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管制。

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影响着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十二五”规划强调的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盲目追求速度,更加注重结构调整,金融业要充分发挥信贷的引导作用以及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肩负起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使命。历史正在翻开新的一页。自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中国已经完成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此时此刻,“十二五”规划的新鲜出炉,将为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金融业改革开放谱写新的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