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时期龙里精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信息专报
第四期
签发:陈学宇
中共龙里县委宣传部 2012年7月27日
在实践中实现三个畅通
龙里县龙山镇民情精细化管理初见成效
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龙里县龙山镇积极转变观念,依托党员爱心服务站、服务队建设,在党员爱心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创建民情精细化管理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
一、在困境中萌芽
龙山镇水桥村位于县城近郊,距县城2公里,全村辖区面积9平方公里,有茅草冲、吴家庄、水桥、斗篷山等4个自然村寨,
1
现有村民391户140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现有正式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17名;2012年上半年接收预备党员4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名。村民依靠从事个体经营、运输、餐饮、批发零售、种养殖、以及进厂务工等增收。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
2012年初,在新时期龙里精神的感召下,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地处县城城乡结合部的水桥村成为了龙里县西城区开发的重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水桥村大部分农户土地和房屋面临被征收,土地承包证、房产证、户口薄等证件就成为了征收工作中赔赏的重要依据。为防止农户因证件丢失,导致在征收工作中相关依据缺失而产生民怨,水桥村村支两委审时度势,萌发了通过组织村党员爱心服务队上门为群众收集资料档案的想法。决定为每户农户建立一户档案,实施民情精细化管理。
二、在探索中形成
为抓好一户一档工作,水桥村借助镇党委开展党员爱心服务网格化工作的契机,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组建党员爱心服务站,将全村35名党员,按照区域位置,划分为4个党员爱心服务队,明确每名党员分别联系和服务8至12户农户,采取定期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民情,开展一对一服务。每名党员负责收集所联系农户的相关资料,如:土地承包责任书、房产证、结婚证、户口簿等重要档案资料。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
2
作用,党员爱心服务站召集各服务队党员,集中到村办公室义务进行整理、归档。通过责任的层层分解,水桥村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农户重要信息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及录入工作。
截止2012年6月,水桥村建立“一户一档”村民档案资料391盒2092件,相册若干,同时配备了2名专职管理员,加强了对农户档案资料的管理。
三、在实践中彰显
在开展民情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全村党员定期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想法,为群众出点子、想办法,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实现了民情诉求、纠纷排查渠道、困难解决渠道的三畅通。
(一)通过开展党员爱心服务网格化建设,畅通了民情诉求渠道,编织了民情信息网。广大党员积极定期深入所联系的群众家中,利用上门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畅通渠道、反馈及时,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求,使群众的问题和需求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引导,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效能。
(二)畅通纠纷排查渠道,编织了矛盾化解网。通过服务站指导服务队、服务队指导每个党员开展工作,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党员爱心服务网络,发挥分层次逐级解决问题工作原则的效用,通过党员联系群众,细化协作分
3
工,使服务站、服务中心第一时间掌握服务队内各类群众矛盾纠纷和群众利益诉求,畅通了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把矛盾纠纷合理分流,实现了多种纠纷处理方式的有机互动。
(三)畅通困难解决渠道,编织了志愿互助服务网。各党员爱心服务队本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理念,着眼于全方位、经常性地联系和服务。根据掌握的信息,面向孤寡、残疾、空巢老人等特殊对象,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针对困难弱势群体,及时做好物质和精神慰问,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
开展“一户一档”工作以来,水桥村共为农户提供查询服务168次、免费为群众复印个人档案91次,化解群众矛盾纠纷20余起,工作做法得到了群众好评。民情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服务群众、化民怨、解民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