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再生产理论解读大学农村生源下降

2023-03-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实证分析

文化再生产理论解读大学农村生源下降

◆周 睿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现今大学农村生源不断下降,这必然会对社会带来重大影响。本文旨在借用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来解读大学农村生源下降这

一现象。  【关键词】布尔迪厄 文化再生产 大学农村生源  若回顾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发生在教育上的大事件,不得不提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纲要里明确写道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和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可见公平在国人心中的神圣分量。这不禁让我想到温总理去年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所作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中,说到“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总理的话引起我们思考,不争的事实让我们警惕,而探究原因,相办法去化解,更值得我们去做。本文将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解读大学农村生源下降这一现象。

  一、关于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教育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研究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可以说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贯穿着他整个学术生涯。很多学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社会学就是一门揭示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学,而他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是一种揭示学校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理论。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4类,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尤其强调文化资本对文化再生产的意义。何谓文化资本?是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并可以通过教育证书的形式予以制度化。它以三种形式存在: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续“性情”的形式存在;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存在,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体制的状态:以客观化的形式存在,以各种证书的形式存在的客观事实。他认为,“文化资本的最初获得方式是“借助自身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使用和强化而获得了承认和延续,从而学校教育的效果与持久性也与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出身紧密相关”,如此一来,“最初的文化资本上的不平等便经由学校演绎为某种学业资格,引导着社会空间中特定位置的继承者走向与其前辈相似的社会位置,并拥有适合该位置的一系列社会资源,进而再生产出既存的社会等级制”。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并非如某些信奉“教育民主化”的教育学家及社会学家鼓吹的那样,是一种铲除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相反,“是一个以‘遗传’的方式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此类不平等正当化和永久化的必要手段”。因此,这个理论的实质就是家庭社会背景和文化资本的阶级差异影响着孩子的专业选择,学业成绩、升学机会、地位升迁,从而在孩子中间再生产出一个相应的社会、文化的地位等级。  二、经验与实证的研究的举例

虽然这一理论是研究法国的教育体系得出的,它真实地刻画了法国的教育状况,这是它的特殊性,但是我们要重视它具有的普遍意义,而我国学者的经验与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的意义。

根据杨东平教授的调查发现,北京市大学生生源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18.5%下降到1999年的16.3%,清华大学从1998年的20.7%下降到2000年的17.6%。农民子女与工人、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进入高等学校的可能性之比为1:2.5:17.8:12.8:9.4,其中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是1:4:31.7:22.6:17.4,农民阶层与整个非农阶层的整体差距是5.6倍,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是9.2倍,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另一方面,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和农民的子女,与作为脑力劳动者的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的机会差距也很大:在高校总体中为9.6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接近15倍,工农子女的合计份额不到45%,而低阶层子女在高学历阶段的优势也正在消逝。

又据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统计,从1990年至2004年,清华大学在

84

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录取新生的比率为44%至51%,县市以及县级以下,包括农村的学生录取率较小。以2004年为例,清华大学新生中,北京学生占13.7%,4个直辖市共录取677人,占新生总人数的20.7%,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新生比例为46.2%,户籍是农村的新生为21%。

三、理论解读现象  

1.制度?文化资本。首先,要肯定的是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平的,因为在分数面前,所有考生平等,计算机录取时,并不是看你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与城市。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因此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普遍存在,这让很多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同等录取标准下,考分相对低的农村学生被好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这也正应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的研究,经济条件较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子女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优于弱势阶层,而这种早期接受基础教育所呈现出来的质量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阶段享受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能力。高阶层子女早期接受的高质量教育被布尔迪厄称为“优势文化资本”,不同的阶层对优势文化资本的占有是不平等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影响着农民的子女享有的文化资本,于是导致了进入不同层次高校所享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等。

2.学校?文化资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每年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若按布尔迪厄的理论解释,这是因为城市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而为了顺利就业,不仅需要通过教育获得的文化资本,还需要调动个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而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会影响到大学的排名和专业招生的规模,可见学校出于自身的考虑和城市学生拥有的相对优势,在共同起着作用。

也要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况,部分农村考生成绩优异,但是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会选择不收费或收费少的军事类,师范类院校。因此,若是看提前批次院校录取中的农村生源,比例应该是上升的。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社会二千年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因为有着一个比较畅通的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制,莘莘学子通过苦读而非钱财、出身、关系、背景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学农村生源下降,体现了教育上的不平等,这会降低社会的流动性,也有可能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并且永久化,世袭化。怎样化解呢?我们看到《纲要》里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法]布尔迪厄,帕斯隆,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7.

[4]张似韵,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等级制的再生产———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述评[J].社会,2002,(1).

[5]朱伟钰,一个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J].社会科学,2006,(3).

[6]王晨,权力再生产的教育机制—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7]王宇晖,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负向功能[J].江苏高教,2008,(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