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 级: 学校代码:10075 分类号: 学 号:20100012
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罗素摹状词理论析评
学位申请人:张晓林 指导教师:张燕京 教授 学位类别:哲学硕士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答辩日期:二○一三年六月
Classified Index: U.D.C.: CODE: 10075 NO:20100012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Philosophy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Russell’s Description Theory
Candidate:Zhang Xiaolin Supervisor:Prof. Zhang Yanji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ty:Marxist Philosophy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June, 2013
摘 要
摘 要
20世纪,哲学领域发生了“语言转向”的革命,人们开始用现代逻辑的方法对语言进行分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称作“哲学的典范”。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受弗雷格专名的涵义和意谓理论的启发,但罗素认为,弗雷格的理论仍不能解决“非存在物指称难题”、“迈农悖论”、“同一性难题”、“替换难题”、“排中律失效问题”等哲学问题。罗素把专名和摹状词区分开来,并对摹状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罗素用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和含有限定摹状词的命题进行分析。他把语言的逻辑结构揭示出来,使历史遗留的哲学问题得到解决。当代哲学家斯特劳森、唐奈兰、克里普克、金岳霖等都是在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当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罗素 摹状词理论 现代逻辑 分析哲学
I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20th century, “linguistic turn” revolution of philosophy took place. People began to use modern logic to analyze language. Russell’s description theory was regarded as “the model of philosophy”, which was mainly inspired by Frege's proper name theory on sense and meaning. But Russell thought that Frege's theory could not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non existence reference problem”, “Meinong paradox”, “identity problem”, “replacement problem”, “The problem of law excluded middle” and so on. Russell distinguished between names and descriptions, and classified the descriptions, based on which he used modern logic to analyze the proposition which contained non-definite descriptions and definite descriptions. He revealed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anguage, which solved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left over by history.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such as Strawson, Donnellan, Kripke, Jin Yuelin, further developed the descriptio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Russell. Russell’s description theory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Key words Russell Description Theory Modern Logic Analytic Philosophy
II
目 录
目 录
引 言··································································································································1 第1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背景·················································································3 1.1 迈农的对象理论·······································································································3 1.2 弗雷格关于专名的涵义与意谓的理论····································································4 1.2.1 专名····················································································································5 1.2.2 专名的涵义与意谓····························································································6 1.2.3 专名的涵义与意谓对罗素的启发·····································································8 第2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10 2.1 摹状词及其分类·····································································································11 2.2 对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的分析······································································12 2.2.1 专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12 2.2.2 对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的分析·······························································13 2.3 对含有限定摹状词的命题的分析··········································································14 2.3.1 专名与限定摹状词的区分···············································································14 2.3.2 对含有限定摹状词的命题的分析···································································15 第3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对当代哲学的贡献···································································19 3.1 非存在物指称难题的解决·····················································································19 3.2 迈农悖论的解决·····································································································20 3.3 同一性难题的解决·································································································21 3.4 替换难题的解决·····································································································22 3.5 排中律失效问题的解决·························································································23 第4章 当代哲学家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26 4.1 斯特劳森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26 4.2 唐奈兰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28 4.3 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30 4.4 金岳霖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32
III
目 录
结 语····························································································································35 参考文献····························································································································36 致 谢····························································································································38
IV
引 言
引 言
分析哲学家把哲学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本体论时期、认识论时期、分析时期。在本体论时期,哲学家思考的是世界由什么构成,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知识是如何获得,等等;在认识论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以笛卡尔哲学的出现为标志,哲学发生了第一次转向,哲学家更多关注的是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我们的心灵如何表达世界,从而产生了认识论哲学。在分析时期,对语言的关注成为一个显著的特点,人们把研究视角转向怎样来解释自己所认识到的世界,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语言转向”被称为20 世纪哲学的一场重大变革,这是哲学史上的第二次转向,这一时期的哲学被称为分析哲学。
自从语言哲学成为分析哲学的一个分支,语言就成为分析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哲学家认为,很多哲学问题的产生来自哲学家们对语言的误用,这种观点与当时蓬勃发展的现代逻辑有关系。许多哲学家认为,英国哲学家罗素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直接受到弗雷格思想的影响,罗素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采用分析的方法,分析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中的命题的逻辑结构,以求澄清混乱。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主要出于两个目的:
其一,罗素为了解决存在悖论,他对迈农的对象理论和自己早期的观点进行反驳。在《数学原则》中,罗素的观点同迈农的观点相似,即在句子中做主语的表达式都有与 表达式相对应的对象。这个表达式所指称的对象,或者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质事物,或者是客观存在的抽象事物,也或者是一些在现实世界不实存的事物。例如,不论是“当今的英国国王”,还是“当今的法国国王”,甚至是“所有的人”、“每一个人”、“任何人”等等,表达式都指称一定的对象。“所有的人”这个表达式指称的是就整体而言的人这个类的成员,“每一个人”这个表达式指称的是就个别而言的人这个类的成员,“任何人”这个表达式指称人这个类中作为变项的成员,等等。在罗素看来,只要是在语句主语位置出现的表达式,都应该对应一个对象。但是,罗素在《论指称》 中反对这种观点。罗素以“圆的方不存在 ”为例,这个命题如果有意义,那么“圆的方”所指称的东西存在,可现实世界中“圆的方”所指称的对象并不存在,我们不能把“圆的方不存在”这个命题理解成“圆的方”所指称的东西不存在,罗素曾认为,“圆的方”充当命题的成分,我们一般把命题的成分与命题相对应的事实成分挂钩,既然“圆的方”在现实世界中不
1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存在,则它不能作命题的成分,否则会导致自相矛盾。
其二,罗素认为,如果承认语言在现实世界有对应物,则会造成一个“拥挤的世界”,所以必须 用构造原则/奥康姆剃刀,减少形而上学的本体 论承诺,消掉各种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实体,还哲学一个真正的本体论。在罗素看来,哲学的本体应该由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构成,尽管哲学家尤其是逻辑学家研究一些比 较抽象的和一般的特征,但我们不能因 此承认像“独角兽”这样的东西有非语言的对象物,我们在最抽象研究时也应该保持“健全的实在感”。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当代哲学作出突出的贡献,他对“非存在物指称难题”、“迈农悖论”、“同一性难题”、“替换难题”、“排中律失效”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独到的见解。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为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也具有不完善之处,后来,很多国内外学者在他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在国外学者中,斯特劳森针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写了《论指称》一文。之后,唐奈兰和克里普克等人也在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从而发展了摹状词理论。在国内学者中,金岳霖针对罗素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见罗素摹状词理论的重要价值和学术意义。
2
第1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背景
第1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背景
奥地利哲学家迈农的对象理论是通过引入虚假实体,来维护专名有指称这一观点。与迈农相似,德国逻辑哲学家弗雷格也强调专名应该有指称,他甚至引入“空类”,来维护这种观点,但弗雷格还提出,专名不仅有指称还应该有涵义。英国哲学家罗素是在弗雷格专名的涵义与意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摹状词理论,罗素认为,指称一个对象的单称词既包括专名又包括限定摹状词。
1.1 迈农的对象理论
有些哲学家只重视研究现实之物,而忽视非现实之物,这些哲学家把非现实之物看成虚无,并且他们认为,这些非现实之物没有研究的价值。而迈农把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他在意识的理智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应用了意向性理论。他认为,如果这个东西是对象,那么这个东西就被我们的思想所意向。并且迈农还认为,虚存的东西要比实存的东西多得多,我们可以谈论虚存之物,它们是心智和思想的对象。一些观念对象,比如,“上和下的关系”、“判断和推理”、“小说里虚构的人物”,虽然它们在现实世界不指称实存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对这些观念对象进行思考。在此观点上,迈农提出对象理论。
迈农的对象理论认为,对象既可以是用感官感知到的现实存在着的具体事物(比如物质事物),也可以是一些常存的共相(比如“红”、“白”、“大于”等等),还可以是非现实存在着的事物。也就是说,对象既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可能的,还可以是不可能的,在迈农看来,任何符合语法规则的指称短语都代表一个对象。迈农把非现实存在着的事物分成两种:第一种事物与它存在的特性不矛盾,比如太阳系的质量中心;第二种事物与它存在的特性矛盾,比如金山、圆的方等等。对于这样的事物,虽然我们找不到一个与事物相对应的实存物,但是迈农认为,所有对象都是相对独立的。在总体上,对象的范围要远远超出现实世界中实存东西的范围,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这些非实际存在的东西做出判断,虽然它们实际上不存在,但人们还是可以对这些事物进行思考和谈论。总之,迈农认为,只要在句子主语位置上出现的表达式都应该对应一个对象,即使这类表达式的指称在现实世界中没有非语言的对应物,也应该假设一个实体与之对应。
迈农认为,有一类表达式在现实世界中即使没有实存物,但这类表达式也可以有对
3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象。他还认为,含有这类表达式的句子应该具有意义。例如,对于“太阳系的质量中心”、“金山”这样的表达式,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确实找不到一个对象与这类表达式对应,但在谈论“太阳系的质量中心不存在” 和 “金山不存在” 这类句子时,我们能够理解这样的句子的意义,并且我们知道这类句子是主谓形式的句子,在句子中充当主语的部分为“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和“金山”,充当谓语的部分为“不存在”,那么,这些不存在的东西到底指什么?迈农认为,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太阳系的质量中心”、“金山”等表达式没有现实的指称,但是它们处在主语的位置上,可以被人们思考和谈论,实际上在潜意识里人们已经承认了它,在思考和谈论的同时,人们已经赋予“太阳系的质量中心”、“金山”一种存在属性,所以我们可以谈论这些东西,也能思考含有这类表达式的命题的意义。
总之,迈农通过假设实体,来解决非实存的表达式如何进行指称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会产生矛盾,如果有人问:“你所说的不存在的东西是什么?”回答:“是金山。”在某种意义上,这似乎承认了金山的存在性,可不存在的东西怎么会既存在又不存在。于是弗雷格、罗素在此基础上,各自提出理论。弗雷格通过引入“空类”,并把专名的涵义与意谓区分开来。罗素则认为,迈农和弗雷格的处理方法都带有人为性,罗素通过对命题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来解决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存在物的表达式进行指称的问题,从而提出摹状词理论。
1.2 弗雷格关于专名的涵义与意谓的理论
在专名与对象相对应方面,弗雷格与迈农的观点相似,他们都认为,专名应该与对象相对应,但这个对象不一定是现实世界实存的东西,这个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不确定的东西,也可以是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为了维护像“金山”这类专名的指称,迈农假设了对象,而弗雷格通过定义给出人为的、约定的所指,像“金山”这类的专名指称“空类”。但弗雷格同迈农的观点不是完全相似,弗雷格不但讨论了专名的意谓,而且讨论了专名的涵义,以及专名的意谓与专名的涵义所具有的关系等。弗雷格关于 专名的涵义与意谓的思想,主要集 中在1892年《论涵义和意谓》这篇文章中。该文以同一性关系开头,弗雷格把同一性关系分为两类:“a=b”和“a=a”。如果把同一性关系理解为对象之间的关系,则“a=b”和“a=a”相同,例如,晨星和昏星这两颗星 星,经过天文学家的科学证明是同一颗金星,“晨 星 = 昏 星”可以 用“晨星 = 晨 星”表示,但转化后
4
第1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背景
的表达式不能显现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果把同一性 关系理解成名称之间的关系,“a=b”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名称。这种理解行不通,难道我们可以随意地给事物取名字?为了解释“a=b”比“a=a”提供更多 的信息,弗雷格认为专名有涵义,他说:“与一个符号(名称,词组,文字符号)相关联,除要考 虑被表达物,即可称为符号的意谓的东西以外,还要考虑那种我要称之为符号 的涵义的、其间包含着给定方式的东西。”
[1]P96
“a=b”中的“a”和“b”不同在于,“a”和“b”的给定方式不同,即它们的涵义
不同。例如,“晨星是昏星”的指称虽然是同一个对象,但由于晨星和昏星提供了不同的给出方法,所以“晨星”是代表早晨出现的金星,“昏星”是代表晚上出现的金星。在认识价值的理解上,“晨星是昏星”提供了新的知识。
1.2.1 专名
弗雷格认为,专名的概念非常广泛。我们可以把代表一个对象的符号理解成专名,也可以把一个涉及用词的所指的陈述句理解成专名。弗雷格说:“一个单一对象的标记也可由多个语词或其 他的符号组成,为简便起见,这些标记可称为专名。”[1]P96在弗雷格看来,专名包括所有指称单个对象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可以是指称单一对象的普通专名,如“亚里士多德”、“晨星”、“昏星”,等等,这样一个人、单一事件、地点、事 物的名字。专名还包括 摹状词,如“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逻辑学的创始人”、“《工具 论》的作者”、“那个穿蓝衣服的人”,等等。除了这两种专名以外,弗雷格认为,地点、日期、时间间隔都是对象,而关于特定地点、时间的状语从句也是专名。弗雷格甚至认为,把关系子句处理成同 位语,关系子句也是专名。他 以“4的小于0的平方根(the square root of 4 which is smaller than 0)”为例,用“4的负平方根”(the negative square root of 4)这个同位语表示“4的小于0的 平方根”。弗雷格还在其他著作中,把句子处理成专名,“一个真正的句子是一个专名”
[1]P228
。而这些是特殊涵义的专名。总 之,从逻辑意义的
角度看,弗雷格所说的专名所起的作用相同,他认为,专名充当名词,起逻辑主词的作用,而不起谓词的作用。
弗雷格认为,专名和概念词是不同的。弗雷格对专名和概念词的研究是从语言出发,来揭示语言所表达的东西,虽然专名和概念词都是语言层次的东西,但它们在意谓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专名的意谓是确定的一个对象,不描述任何东西,而概念词的意谓是概念,概念具有描述的作用。概念和对象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有关系,即一个对象处于
5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个概念之下,这种观点离不开弗雷格关于函数和概念的论述。弗雷格认为,对象与概念的关系就像自变元与函数的关系,概念需要对象来补充,因为概念是不完整的,而对象完整,比如,哲学家是概念词,哲学家的意谓是概念,可以用“F()”这个符号表示,这里F表示“哲学家”。而诸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可以填充“F()”,从而变成“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和“柏拉图是哲学家”这样的句子。我们区分专名和概念词的一种方法是,将句子中的两个表达式前后对换,看句子的意义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名称是专名,则在一个句子中,指称同一个对象的两个名称经过前后对换,句子的意义不发生变化。例如,“晨 星是金 星”这样的句子,其中“晨星”和“金星”是代表同一个对象的两个名称,进过对换句子的意义仍不变,所以“晨星”和“金星”都是专名;而如果专名和概念词前后对换,则含有它们的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例如,“晨星是一颗行星”这样的句子,经过前后对换,这个句子变成“一颗行星是晨星”,我们都知道行星包括晨星,而晨星只是行星中的一颗星星。这个句子的意义会发生变化,是因为专名所指称的对象隶属于概念词所指称的概念,所以“晨星”是专名,而“行星”是概念词。
1.2.2专名的涵义与意谓
弗雷格把专名的意谓分为三种情况:有意谓、不确定和没有意谓。首先,有意谓的专名。弗雷格说:“一个专名的意谓是我们以它所表达的对象本身。” [1]P99也可以说,专名指称的那个东西就是专名的意谓。例如,“柏拉图”这个专名的意谓是指柏拉图这个人,“《工具论》”这个专名的意谓是指《工具论》这本书,“晨星”这个专名的意谓是指金星这个天体,“斯塔基拉”这个专名的意谓是指斯塔基拉这个地名,等等。一般情况下,一个专名与一个现实存在的对象相对应。其次,没有确定意谓的专名。例如,“离地球最远的天体”和“最小的收敛级数”这些专名,它们有涵义,但没有确定的意谓。就“离地球最远的天体”而言,对于每个离地球远的天体,还可以发现比那个天体更远的天体。就“最小的收敛级数”而言,对于每个收敛级数,还可以发现比那个收敛级数更小的级数,所以它们是没有确定意谓的专名。最后,没有意谓的专名。神话中的专名就是没有意谓的,例如,“奥德赛”、“有六张嘴的西拉”这类专名,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任何实存物与之对应,弗雷格把这种没有意谓的专名称作“虚假专名”。按照弗雷格的理解,这种没有意谓的专名按照语法规则构成,一般具有某种涵义,如果没有涵义,
6
第1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背景
则这种专名就变成一串空洞的声音。
关于专名的涵义,弗雷格只是说专名除了具有意谓外还有涵义,他没有明确定义专名的涵义,但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专名涵义:
第一,专名的涵义和意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通过弗雷格关于专名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专名是一种完整的东西,一个专名指称一个单一的对象,即一个专名有一个意谓。但弗雷格并不认为,一个单一对象只能是一个专名的意谓,也不认为一个专名只能有一种涵义。弗雷格认为,具有不同涵义的专名可以指称同一个对象。例如,“晨星”和“昏星”这两个专名,虽然,它们有不同的涵义,但它们指称同一个对象,即它们指称同一颗行星。
第二,专名的涵义是专名对它的意谓的一种给出方式。通过专名的涵义可以把握它的意谓。就“亚里士多德”而言,我们可以用“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生于斯塔基拉创立逻辑学的那个人”,等等,刻画亚里士多德的不同的社会关系,从而,通过不同的涵义,以不同的方式表示亚里士多德这个人,从不同侧面入手识别亚里士多德这个人。
第三,专名的涵义也是句子表达的思想的一部分。句子表达的思想是句子的涵义,句子的涵义由句子部分的涵义构成,专名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所以专名的涵义是句子表达思想的一部分。
第四,我们不可能把握专名的全部涵义。虽然我们对自己的语言有足够的认识,我们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我们要谈论的意思,我们也能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但由于我们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经历等方面不同,所以当别人说出一个专名时,我们不可能把握这个专名的全部涵义,而只能把握这个专名的某一方面的涵义,也不可能使别人对这个专名的涵义达到全面的把握。所以不同的人对专名有不同侧面的理解。例如,对于“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有人理解为“柏拉图的学生”,有人理解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也有人理解为“生于斯塔基拉创立逻辑学的那个人”,等等,这些都是“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的涵义的某一方面的刻画。由此可见,对于有意谓的专名,我们不可能把握它的全部涵义。
第五,专名的涵义是客观的、固定的,可以被许多人共同把握和使用。虽然我们不可能对专名的涵义有全面的把握,每个人对专名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是弗雷格认为,当我们解释专名涵义时,我们能对专名涵义的解释达到一致的认识。弗雷格说:“符号的
7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涵义可以为许多人共有,因而不是个别心灵的部分或形式。人们大概不能否认,人类有共同的思想财富,它们代代相传。”
[1]P99
专名指称同一个对象,可以有不同的涵义,但并
不意味专名的涵义是主观的东西,专名的涵义是客观的,它可以被人们理解和把握。
弗雷格认为,虽然专名的涵义是客观的,但我们必须区分专名的涵义与和专名相关的表象。涵义是客观的,表象是主观的,对此弗雷格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我们用望远镜观察月亮,需要用到三个东西:一是月亮、二是望远镜、三是眼睛。月亮比作意谓;月亮呈现在望远镜上的真实图像比作涵义;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图像比作表象。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弗雷格所说的意谓就是专名所指称的对象。涵义则不同于表象,它所表示的内容或思想,是客观的、固定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直接谈论和使用。而表象本质上是主观的东西,是根据感觉印象和记忆形成的内在的图像,具有不确定性和暂时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站在同样的角度观察到同样的图像。这说明专名的涵义可以被许多人共有。
综上所述,专名的意谓分为三种情况:有意谓、不确定和没有意谓。通过专名涵义的性质分析,我们得出专名的意谓与涵义不同,但专名的涵义与意谓并不是完全割裂,而是有联系的,“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涵义;相应于这种涵义,又有某一意谓;而对于一个意谓(一个对象),不仅有一个符号”。 [1]P97
1.2.3专名的涵义与意谓对罗素的启发
弗雷格关于没有意谓的专名如何指称的问题的处理,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产生影响。弗雷格认为,在逻辑语言中,专名的意谓必须是确定的,而对于不确定、没有意谓的专名,他只是将其规定为“空类”,而没有对其加以论述。弗雷格说:“逻辑完善的语言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由已经引入的符号作为专名而合乎语法规则地构造起来的每个表达式,实际上也表示一个对象,并且一个符号的意谓若不确定,这个符号就不能作为一个专名而被引入。”
[1]P110
在弗雷格看来,逻辑完善的语言中的每一个专名都是有涵
义和意谓的,一个专名必须有它自身的涵义,也同样在客观现实世界中有其指称,所以,弗雷格认为,意谓不确定、没有意谓的专名是不应该出现在真正逻辑语言中。例如,“奥德赛”这样的专名,就不应该在真正逻辑语言中出现。但是罗素认为,虽然弗雷格的理论,可以避免迈农在对象理论中所产生的矛盾,可是弗雷格引入“空类”的方法,也是有人为的假设。罗素举例说,“英国国王是秃头”是关于专名有所指的一个真实的人的
8
第1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背景
陈述。然而,对于“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命题与上面的命题具有相同的形式,所以“法国国王”也应该有所指,否则,“法国国王是秃头”这句话毫无涵义,但这种处理带有人为性。罗素为了更好地处理没有意谓的专名如何指称的问题,他将专名和摹状词作了严格的区分,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弗雷格在对专名与概念词作区分的方面,也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有影响。弗雷格认为,专名指称的对象是“完整的”,而概念词指称的概念是“不完整的”,概念词本身不构成句子,它需要专名的补充,这样我们才能判断句子的真值。例如,“人”这个概念词,它需要“苏格拉底”这样的专名来补充,而得到句子“苏格拉底是人”,而这个句子是真的。但是,把“耶稣”,代入“人”这个概念词中,则这句话是假的。虽然弗雷格区分了专名和概念词,但他在没有指称的词项上走入歧途。罗素区分专名和摹状词,他通过逻辑分析,把摹状词变成谓词,即弗雷格所说的概念词,将句子转化成含有命题函项的命题,通过常项代入变项中,我们再根据知识和经验,判断命题的真假。
总之,虽然弗雷格没有从理论上严格区分专名和限定摹状词,但是他提出了专名既有涵义又有指称的思想,他指出,一个专名的意谓是它所表达的对象本身,专名的涵义决定专名的意谓,同时,弗雷格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也影响了很多逻辑学家,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哲学家“源于弗雷格的东西远比他们所承认的要多,他们每人的理论模型都是从
[2]P31弗雷格提出的哲学方法中得来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弗雷格理
论的启发,罗素在构造自己理论时,采用了弗雷格做出的专名的涵义与意谓的区别,而为他自己的理论服务,罗素说:“在逻辑分析的所有问题上我们主要是从弗雷格那里获得教益。” [3]P14
9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当代分析哲学家把哲学研究重点转移到语言分析方面,他们认为,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只有对语言经过细致地分析,恢复语言的正确使用,才能使一些哲学问题得到澄清,而现代逻辑的发展恰恰为当代哲学家提供一种解决哲学疑难问题的新方法。分析哲学的先驱堪称弗雷格,弗雷格对语言进行分析,这为以后的分析哲学家打开新思路,弗雷格把一切指谓一个对象的表达式统称为专名。罗素看到这种理论的局限性,这种理论不能很好地解决,像“金山”这样没有指称的专名的问题,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他把弗雷格所统称的专名进行划分。罗素认为,有些类似专名的表达式,其实是摹状词,罗素的这种观点离不开现代逻辑手段,在罗素看来,语言经过现代逻辑手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语言的逻辑结构,从而把语言隐含的一些东西揭示出来,于是一些哲学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罗素创立摹状词理论的目的实质上是为了消除像‘当今的法国国王’、‘金山’这样的指谓短语所指谓的多余的实体。罗素采用一种新技术解决一些哲学问题,他把含有摹状词做主词的命题改写成一个含有变元的命题,从而罗素对专名形成新的认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他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个理论对他自身的哲学和当代分析哲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罗素被称作20世纪分析哲学的奠基人,该摹状词理论又被称为“哲学的经典”。刘放桐高度评价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他认为:“摹状词理论显示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语言结构与命题结构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的基本论点,即逻辑是哲学的本质。从而显示了他哲学研究的基本风格。”[4] P393
然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却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在撰写《数学原则》时,罗素持一种极端实在论观点,他认为语言在实在中具有它的非语言的对应物,名称具有它所指称的对象,任何充当句子主语的名称都有一个对应物。之后,罗素觉得这种观点,不仅造成非存在物指称的矛盾,而且造成世界的过多拥挤,这种世界图景难以让人忍受。于是,罗素采用现代逻辑手段砍除不必要的虚拟对象,在1905年发表的《论指称》这篇文章里,罗素系统地提出摹状词理论,该理论后来在《数理哲学导论》、《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等文章中都有详细论述。
10
第2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摹状词及其分类
摹状词理论涉及三个层次:语词、概念和所指。语词指的是摹状词,摹状词是一类起描述作用的短语。罗素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英文来表达该术语。在1905年《论指称》中,罗素使用denoting phrase(指称词组),在1911年发表的《哲学问题》及1919年发表的《数理哲学导论》以及其后的著作中,使用descriptions (摹状词),从罗素对“指称词组”的论述以及对“摹状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就是所谓的“一个某某(a so-and-so)”或“这个某某(the so-and-so)”等形式的短语。罗素把摹状词分为两类:“一个某某”形式的短语是非限定摹状词;“这个某某”形式的短语是限定摹状词。
首先,分析非限定摹状词。罗素的非限定摹状词在《论指称》(1905)、《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数理哲学导论》(1919)中都有论述。
在《论指称》中,罗素以变元作为基本概念,用“C(x)”表示含有“x”作为自身一部分的命题,“C(x)”是命题函项,其中“x”是不确定的。在考虑命题真值时,如果“x”是非限定摹状词,就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C(每个东西)意谓:C(x)恒真; C(没有东西)意谓:‘C(x)假’恒真; C(某个东西)意谓:‘C(x)假’恒真是假的”
[5] P51
。罗素把“每个东西”、“没
有东西”、“某个东西”称为指谓词组,它们没有独立的意义,但含有这些指谓词组的命题有意义,这个观点与罗素的量词理论分不开,因为在《论指称》发表的时候,罗素正全力以赴研究现代逻辑,并试图从现代逻辑推出全部数学,这时他正与怀特海合写《数学原理》,虽然一阶理论已趋成熟,但罗素为了照顾当时的读者,仍然使用传统的逻辑表述量词。
在《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中,罗素也谈到非限定摹状词。罗素是在“一般命题和存在”的标题下,论述非限定摹状词,但他没有明确使用摹状词这样的字眼,仍然用量词进行论述。罗素把命题分为关于“所有”的和关于“有的”的,这两类命题可以互为否定。例如,“所有的人都有死”的否定是“有的人没有死”,我们只需论述肯定量词,这样表达就自如多了。
在《数理哲学导论》中,罗素是在“摹状词”的标题下,论述非限定摹状词,这是
11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第一次明确地使用摹状词这样的字眼。非限定摹状词是“一个某某”的词组。比如“我遇见一个人”,其中“一个人”就是非限定摹状词。“一个某某”就是具有某个性质的一些对象,与前面的“每个东西”、“没有东西”、“某个东西”以及“所有”、“有的”,它们在实质上一样,只是这样的表达更简便了。罗素的非限定摹状词与他的量词理论密切相关,但是量词是对谓词和概念词的说明,而不是对个体的说明,也就是说,谓词和概念词是以个体为自变元,而量词是以概念词或谓词为自变元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罗素所说的摹状词本身没有独立意义,只有含有摹状词的命题有意义。
其次,分析限定摹状词。罗素的限定摹状词是含有定冠词“the”的指谓短语,由于汉语语言形式,我们可以用“这个”、“那个”表示。比如“这个当今的法国国王”、“那个当今的英国国王”,罗素在论述限定摹状词时举了很多例子,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又可以分为有指称对象的限定摹状词,如“这个当今的英国国王”,没有指称对象的限定摹状词,如“这个当今的法国国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针对后一种限定摹状词。
总之,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摹状词和限定摹状词,非限定摹状词是不定冠词a(或an) +单数词,比如 a man,用汉语表示就是“一个某某”,罗素给出了“一个人”、“一个独角兽”等事例。限定摹状词是定冠词the+单数词,比如 the man,用汉语表示就是“这个某某”、“那个某某”,罗素给出了“这个当今的法国国王”等事例。非限定摹状词与限定摹状词的根本区别在于限定摹状词具有唯一性。
2.2 对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的分析
2.2.1 专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罗素认为,对于专名和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别,我们以“Jones(琼斯)”和“a man (一个人)”这两个词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专名是简单符号,而非限定摹状词是复杂符号。按照罗素的理解,“Jones”是专名,它是一个简单符号,有独立的意义,我们不能对这个符号进行分解。如果把“Jones”进行分解,就变成“J”、“o”、“n”、“e”、“s”,这就标识不出“Jones”这个专名的意义。但是,“a man”是非限定摹状词,它是一个复杂的符号,它没有独立的意义,它的意义由“a”和“man”这两个符号的意义构成,也就是说,“a man”这个符号可以分解成“a”和“man”, “a”这个符号的意义是“一个”,“man”这个符号的意义是“人”,“a man”是“一个人”的意思。
12
第2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其次,专名和非限定摹状词的逻辑性质不同。专名在逻辑命题中起主词的作用,而非限定摹状词起谓词的作用,专名可以指称一个确定的对象,而非限定摹状词不能指称一个确定的对象。“Jones”指称Jones这个人,这个对象是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而“a man”在现实世界找不到任何一个东西与之对应。在罗素看来,“a man”是起描述作用的词,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实存物符合“a man”这个属性,例如,“a man”可以修饰“Jones”,也可以修饰“Tom”,等等。由此我们得出,像“a man”这样的非限定摹状词,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确定的一个对象符合这个属性。
2.2.2 对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的分析
罗素认为,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同含有专名的命题一样是有意义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是将非限定摹状词看成“不完全符号”,进过逻辑分析,将含有非限定摹状词所隐含的东西揭示出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类命题的逻辑结构。罗素将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定义为:一个具有性质φ的对象有性质Ψ,可以理解为“φx和Ψx的合取”有时真。例如,“我遇见一个独角兽”和“我遇见一个人”这类命题是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不能找到一个唯一对象符合“一个独角兽”、“一个人”。对于“我遇见一个独角兽”这个例子,根据罗素的定义,性质φ为“我遇见x”,性质Ψ为“x是独角兽”,这个命题可以改写成一个含有命题函项的命题:“‘我遇见x’合取‘x是独角兽’有时真。”罗素通过现代逻辑分析,把非限定摹状词“一个独角兽”转化成一个具有独角兽性质的变项x,使得“一个独角兽”不起名词的作用,使它从起名词作用的位置上转移到起描述作用的位置上,我们只要找到某一个东西,符合“我遇见x”和“x是独角兽”并存的性质,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如果我们在现实世界永远找不到符合“x是独角兽”这个性质的东西,就可以明确的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再比如“我遇见一个人”,这也是含有“一个人”的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我们把“一个人”分析成“x是人”,使“人”变成一个性质。“我遇见一个人”用含有命题函项的命题表示为:“‘我遇见x’合取‘x是人’有时真”。如果我实际上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人,那么这个命题是假的。如果我遇见琼斯,那么把“琼斯”代入“‘我遇见x’合取‘x是人’”这个命题函项中,命题函项变成“我遇见琼斯”合取“琼斯是人”这两个支命题,并且这两个支命题都为真,所以合取命题也为真。
罗素强调,“我遇见一个人(I saw a man)”与“我遇见琼斯(I saw Jones)”是两个
13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的命题。虽然这两个句子的形式相同,都是主语+及物动词+宾语。但这两个句子在逻辑性质上存在根本区别,“我遇见一个人”是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而“我遇见琼斯”是一个含有专名的命题。“一个人”可以转化成一个表示性质的谓词,用命题函项表示为“x是人”。而“琼斯”是一个专名,是完全符号,不能用命题函项表示。“我遇见琼斯”可以语义地推出“我遇见一个人”,而“我遇见一个人”推不出“我遇见琼斯”。“我遇见琼斯”指出一个确定的人,而“我遇见一个人”这个命题没有指出任何确定的对象。
由此,我们可以把含有“一个某某”形式的命题叫做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一个某某”可以理解为一个x具有某某性质,如果用φ表示性质,则这个表达式可以写成“φx”。罗素利用命题函项这把“利器”,把在现实中没有指称的名称转化成谓词,从而去除“虚构对象”,将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语句进行重新改写,使非限定摹状词在改写后的句子中不再出现,从而揭示原先语句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逻辑形式。
对于非限定摹状词,我们可以用“存在”断言。如果“x是独角兽”这个命题函项有时真,我们可以用“独角兽存在”或“一个独角兽存在”表示。“一个人”用命题函项表示为:“x是人”,是对这个命题函项的断定,也可以说“人存在”或“一个人存在”。总之,形如“一个某某”可以表示为:“x是一个某某”,对这个命题函项的断定,也可以用“某某存在”或“一个某某存在”表示。
2.3 对含有限定摹状词的命题的分析
2.3.1 专名与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罗素把专名和摹状词(限定摹状词)定义为:“(1)一个名字。一个名字乃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并且凭它自身而有这意义,与所有其他的字的意义无关;(2)一个摹状词。一个摹状词由几个字组成,这些字的意义已经确定,摹状词所有的意义都是从这些意义而来。”[6] P164我们主要从语形和语义两个角度,来谈论专名与摹状词的不同。
从语形上看,专名是简单符号,摹状词是复合符号。例如,对于“Plato(柏拉图)”和“the author of Waverley(《瓦弗利》的作者)”这两个表达式,它们在句子中都可以作主语成分,“Plato”指称一个人,“the author of Waverley”描述一个人,但“Plato”是简单符号,“the author of Waverley”这个限定摹状词是复合符号,复合符号可以由简单符
14
第2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号构成。“the author of Waverley”这个限定摹状词由“the”、“author”、“of”和“Waverly”这四个简单符号构成。
从语义上看,专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限定摹状词没有独立的意义。专名是完全符号,专名的意义不依赖于任何其它语词的意义,它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意义来源于它的指称,是亲知对象,即个人通过直接感知和经验得到的对象,专名自身有完整的意义。例如,“Plato”这个专名,它的意义就是Plato这个人。它的意义不是取决于“Plato”的字母的意义。我们是通过直接感知或者经验得知“Plato”的意义。而限定摹状词是不完全符号,它的意义不是它所摹状的对象,限定摹状词的意义由它的构成部分的意义构成,仍以“the author of Waverley”为例,如果我们分别理解“the”、“author”、“of”和“Waverly”各自的意义,再把这几个词的意义组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明白“《瓦弗利》的作者”的意义,即使在独立的状态下,没有上下文和语境,也可以明白它的意思。
从其他方面看,专名可以直接指称说话者所亲知的对象,具有命名功能,专名是常项,专名指称的对象必须存在。而摹状词则是对对象特征的描述,它不是直接指称说话者所亲知的对象,它具有描述功能。摹状词是命题函项,摹状词摹状的对象不一定存在,例如,专名“Plato”指称的人一定存在,而摹状词“the author of Waverley”摹状的人可以不存在。我们可以对摹状词的存在断定,但不能对专名的存在断定。因为摹状词在命题中作谓词的成分,存在是对谓词的说明,而专名表示一个个体,所以存在不能对专名做出断定。例如,我们说:“亚里士多德存在。”如果把“亚里士多德”当作专名讲,则“亚里士多德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亚里士多德”当成缩略的摹状词,那么,这个句子是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指称一个对象的名称不一定都是专名,专名和限定摹状词无论从语形、语义,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有区别的。
2.3.2 对含有限定摹状词的命题的分析
罗素认为,含有限定摹状词的命题也是有意义的。罗素将限定摹状词看成不完全符号,把命题函项的概念引入对包含限定摹状词的命题的逻辑分析之中,将命题改写成一个含有命题函项的命题,把隐含在命题里面的东西清楚地揭示出来。通过罗素的分析,我们认为限定摹状词即使摹状某个东西,也不能在命题中充当主词成分,它只能起谓词
15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作用,限定摹状词只是对某种东西的性质描述。罗素是用一种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把一些模糊的句子转化成一个含有变元的命题函项的命题,也可以说,罗素把我们传统谈论的某些事物的属性,转化成谈论具有某些属性的事物是否存在。
在罗素看来,我们可以经过分析将限定摹状词转化成一个命题函项,使限定摹状词与专名区分开来,让限定摹状词充当谓词,起描述一个对象的作用。同时,罗素也认为,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别集中在辖域上。限定摹状词表示唯一性(可表述为“至少有一个且至多有一个”,或者也可以表述为“有且仅有一个”),而非限定摹状词不表示唯一性(“至少有一个”)。按照罗素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限定摹状词是在非限定摹状词的基础上对辖域的约束。罗素以“(那个)写《瓦弗利》的人是苏格兰人”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该命题包含这样3个支命题: (1)“x写过《瓦弗利》”不恒假;
(2)“如果x和y写过《瓦弗利》,那么x和y同一”恒真; (3)“如果x写过《瓦弗利》,那么x是苏格兰人”恒真。
即(1)至少有一个人写过《瓦弗利》;(2)至多有一个人写过《瓦弗利》;(3)谁写过《瓦弗利》谁就是苏格兰人。用现代逻辑符号表示:(1)(∃x)Wx;(2)(x)(y)[(Wx∧Wy)→(x=y)];(3)(x)(Wx→Sx)。(1)(2)(3)的合取(∃x)﹛Wx∧[(y)(Wy→y=x)∧Sx)]﹜。原命题为真值取决于三个支命题的真值。我们可以把第一个命题和第二个命题简化为:“存在着一个唯一的东西c,使得x是c时,‘x写过《瓦弗利》’真,x不是c时,‘x写过《瓦弗利》’假的真假值。”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达:“存在着一个唯一的对象x,x具有‘写过《瓦弗利》’这个词表示的性质”,再合取第三个命题“x是苏格兰人”。也就是说,罗素用存在量词(“有”),新的谓词表达式(“写过《瓦弗利》”)和原有谓词(“是苏格兰人”)以及一个常项(“c”)和那个表示等同关系的词代替原命题,使原有谓词(“是苏格兰人”)的位置上的东西由一个新的谓词表达式(“写过《瓦弗利》”)代之,再将这个新的谓词与原有的谓词结合起来,就构成上述罗素所说的含有命题函项的命题。如果我们在现实世界未发现有人写过《瓦弗利》,那这位作者就不能存在,则“写《瓦弗利》的人是苏格兰人”这个命题为假,如果有两个人写过《瓦弗利》,这位作者也不能存在,只有发现正好有一个人满足这些特征,那这个命题才是真的。再例如,“(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命题,也可以用3个支命题改写: (1)至少有一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
16
第2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2)至多有一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 (3)谁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谁就是秃头。
(1)(2)支命题强调限定摹状词的唯一性。我们可以把这个命题简化为:“巧好有一个x,x是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且x是秃头。”“当今的法国国王”不再处于逻辑主词的位置,因为当今的法国是共和制,所以在现实世界我们找不到唯一的东西,使其具有“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些性质,由此得出,这个命题是假的。以上的命题是满足“非限定摹状词存在”的一个特例,罗素给出这个分析,涉及一个纯粹的语言的复合物,即用一组符号取代命题中作语法主词的表达式,将包含限定摹状词的命题,改成一个与其相等的命题,使原来的语法主词消失,转变成命题的谓词,表达某种性质。由此我们得出,语句的语法形式并非等同于它的逻辑形式,包含摹状词的语句的逻辑形式也并不是主谓命题。
罗素认为,我们能断定一个对象具有限定摹状词所表示的性质,任何一个以限定摹状词做主语的语句都蕴涵着一个限定摹状词所描述的对象存在的问题。按罗素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限定摹状词用存在表述,把含有限定摹状词的命题转化成存在命题。例如,“法国国王”这个限定摹状词,也可以说:“恰好有一个法国国王存在。”“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语句,也可以表达为:“恰好存在一个法国国王,并且任何是法国国王的人是秃头。”总之,表示那个F存在的意思是“恰好存在一个F”。“那个F是G”就是“恰好存在一个F并且任何是F的东西是G”。
在罗素看来,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以及含有限定摹状词的命题都涉及到用存在表述这类命题,由此可知,存在是修饰谓词的谓词,实际就是把存在当作命题的一个属性。存在只能用于摹状词,含有“那个某某存在”的命题是有意义的,而专名是不能用存在表示的。罗素认为,许多哲学家相信,存在是一种可以归之于事物的性质,存在的事物具有这种存在的性质,不存在的事物不具有这种存在的性质,这是废话。例如,“柏拉图”这个专名,用“柏拉图存在”或“柏拉图不存在”表述是无意义的,因为专名必指某个特定的东西,我们不能说一个存在的东西存在,同时专名不可能用一个命题函项表述。但是,罗素认为“荷马存在”是有意义的,因为他把“荷马”看成一个缩略的摹状词。
通过罗素对含有非限定摹状词的命题和限定摹状词命题的分析,我们得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在专名与摹状词这两类表达式相区分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的摹状词理论结
17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现代逻辑的手段,把日常语言转化成含有命题函项的命题,也就是说,把包含摹状词的命题还原为它的等值式,使我们对语言的分析从语法层面转入逻辑层面,但摹状词理论提供的并不是一种翻译规则,而是一种释义手段。罗素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他揭示了语言逻辑层面隐含的东西,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语言模糊而带来的哲学问题,阐明真正的本体论,他认为,摹状词和专名的混淆是引起各种哲学混乱和错误的根源。同时,罗素也认为,他的摹状词理论是在维护专名的意义等于专名的指称,为了与这一观点保持一致性,罗素甚至提出“缩略的”摹状词,比如“独角兽”这个词出现在主词位置上,但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指称,于是罗素提出“缩略的”摹状词。
通过以上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阐述,可以得出:一方面,这个理论在罗素整个哲学中占据重要阶段,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连接他的逻辑学、本体论、认识论。这种理论对他的逻辑原子主义作出重大贡献。罗素认为,世界的结构同逻辑体系是同构的,逻辑体系的基础是原子式命题,原子式命题是由逻辑专名以及谓词构成,因为专名是实体的灵魂,专名同谓词一起构成一个简单命题,原子式命题也就是简单命题。这些原子式命题同逻辑联结词构成分子式命题,分子式命题的连接构成复杂语句,复杂语句的总体构成一个理想的逻辑体系。穆尼茨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评价是:“这个理论对他的逻辑原子主义的一般哲学的若干主要目标和原则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提供了重要的例证。罗素声称这个理论解决本体论和语义学的某些哲学问题。罗素坚持奥康姆原则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少人们的本体论承诺的数目,而摹状词理论便实现了这个目标。它以清除而又比较简明的方式表明怎样才能用新逻辑的那些特性和符号来阐明包含在这个理论中的见解。”[7]
P164
另一方面,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分析哲学中占据很高的地位。罗素通过现代逻辑分析
的方法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他的摹状词理论促使哲学向前发展。虽然一些哲学家批判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但很多分析哲学家都受到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影响。B.玛吉认为,罗素引入的分析方法是为分析哲学家提出清楚论证的标准,罗素勾画出一个纲要,他建立了所有当代分析哲学蓬勃发展的框架,英语世界中几乎每个有过贡献的哲学家都曾追随过他的理论。
18
第3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对当代哲学的贡献
第3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对当代哲学的贡献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实质是强调语句的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两者不能等同,通过对专名和摹状词的区分,以及对含有摹状词命题的分析,罗素否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他认为,专有名词才是实体的灵魂。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在当代哲学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分析使传统的一些哲学问题通过现代逻辑的分析得到解决,这对当代哲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1 非存在物指称难题的解决
关于非存在物指称难题,从柏拉图以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家。我们以“金山存在”为例,“金山存在”的论证如下: (A1)“金山存在”是有意义的。
(A2)一个命题有意义,仅当它能够识别出某一个别事物,并把某个属性归属于那
一事物。
(A3)要使(A1)成立,那么“金山存在”的主项识别或指称任何存在的事物。 (A4)然而,像金山这样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看到有矛盾。对于非存在物指称这样的难题,当代哲学家通过语言分析的途径来解决,但迈农、弗雷格没有认识到专名与摹状词是不同的,他们都没有区分自然语言结构的句子和逻辑命题。迈农认为,只要是在主谓结构句子中充当主语的表达式都有指称,像“金山”这样的表达式,虽然在现实世界中确实没有指称,但可以引入一个虚假的对象做它的指称,这样也能使表达式有意义。而弗雷格认为,做主语的个体词不必要指称一个对象也有意义。像“金山”这样的非存在物有涵义但没有意谓,弗雷格通过区分专名的涵义和意谓,来解决非存在物如何指称的问题,弗雷格的分析,捍卫了不论语句的主语是否根本上具有指称,但主谓句具有意义,他确实对非存在难题的解决作出了贡献。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提出,也是要解决虚拟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罗素同迈农和弗雷格的观点不同,罗素认为,自然语言结构的句子的主语跟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不等同的。比如,我们一般认为,“金山存在”这个句子中的“金山”在自然语言中做主语,但罗素认为,只有专名才能充当逻辑命题的主项,因为专名有指称,可像“金山”这样的主
19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词在现实世界中没有指称,所以“金山”不是专名,“金山”只能看做摹状词。同时,在罗素看来,摹状词表示某种性质。例如,对于“金山存在(The golden mountain exists)”这个句子,按罗素的理解,这个句子可以改写为:“至少有一座山是金的,并且至多有一座山是金的,并且有这座山。”这是一个由三个支命题构成的合取命题,这个分析也可以简化为:“对x的一切值来说,x是金的而且是一座山。”罗素认为,只要有一个支命题是假,则整个命题为假。而现实世界中没有一座山是用金子做的,所以“金山存在”是假的。这个句子经过改写后,“金山”本身不再作句子的语法主词,存在量词(有)代替了原有句子中的谓词(存在),摹状的表达式“是金的”和“是一座山”是从原有的限定摹状词中抽取出来的,它们是改写后的句子中的谓词,罗素赋予“金山”的实在性就在分析中消失了。总之,摹状词理论将人们误认为句子主词的专名,转移到谓词的位置上,这就解决了自然语言中非存在物的指称问题,重建了精密化的逻辑语言,即使我们没有识别出任何特定的个体,句子也是有意义的。
3.2 迈农悖论的解决
“金山不存在”是非存在物指称难题的一个特例。一般我们认为,“金山不存在”是一个有意义的真命题,因为在日常语言中,“金山”没有与它相对应的对象,但要使“金山不存在”有意义,句子中的每个词都应该有意义,“金山”也有意义,可一个在现实世界没有与之对应物的词,是没有意义可言的,所以要使“金山”有意义,必须有一个实体与之对应,这就变成“金山存在”,这与原命题矛盾。而迈农认为,“金山不存在”这个命题是真的,“金山”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但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实体,“思想的任何可能对象——让它在虚拟世界中存在,威廉·G·莱肯认为,迈农是在说,
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对象——都具有某种存在(being),虽然这样的事物中只有很少几个幸运地在现实中存在(exist)。”[8]P16在迈农看来,要否定这个作主词的东西似乎必须预设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否则,它们的出现是没有意义的。假设我们把“金山不存在”称为语句S,如果S是有意义的,那么,在某种涵义上(在某一世界中)必定存在(或虚存)金山。论证如下:
(B1)“金山”是语句S的主词。
(B2)如果S是一个有意义的语句,那么S就是一个关于金山的语句。 (B3)如果在某种涵义上没有金山,那么S就不是关于任何东西的语句。
20
第3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对当代哲学的贡献
(B4)因此,要使S是有意义的,那么在某种涵义上必定存在或虚存着金山。 迈农通过假设一个不实存的实体在虚拟世界存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种方法沿着人们传统思想发展,但这会造成本体论的拥挤,所以这种方法不被罗素接受。
罗素认为,迈农的观点会导致矛盾。罗素说:“由于没有命题函项这个利器,许多逻辑学家被迫得出一个结论:有虚构的对象。例如迈农就是这样的申辩,我们能够谈论‘金山’、‘圆的方’等等。我们能够作出以它们命题的真命题,所以它们必是某种逻辑上实在,否则,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命题会是没有意义的。”[6]P209在罗素看来,要使命题有意义,必须使逻辑主词有指称,像“金山”是不能作逻辑主词,而迈农正因为没有采用命题函项分析句子,所以假设了虚构物体的存在,造成本已拥挤的本体论世界更加拥挤,罗素认为,必须除掉像“金山”、“圆的方”、“独角兽”这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罗素把“金山不存在(The golden mountain does not exist)”这个句子改写成:“至少有一座山是金的,并且至多有一座山是金的,并且这座山是不存在的。”注意“不”不是作为对动词“存在”的限制,而是作用于这个句子的整体,因此“金山不存在”这个句子,也可改写成:“并非‘至少有一座山是金的,并且至多有一座山是金的,并且这座山是存在的’。”用现代逻辑分析,这个命题也可表现为:“‘对于x来说,没有这样一个值,x既是金的,又是一座山’这个命题函项有时真。”总之,“金山”、“圆的方”等这些稀奇古怪的事物,罗素都可以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消除,这样可以杜绝本体论承诺。
3.3 同一性难题的解决
罗素认为,他的摹状词理论能更好地解决同一性难题。他认为,弗雷格对同一性难题的论述没有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弗雷格提出,表示同一性关系的两种形式:“a=a”与“a=b”。这两种形式具有不同的认识价值,“a=a”形式的命题是分析命题,这个命题可以通过先验确定真值,它与经验无关,是先天为真,它并没有扩展我们的知识。例如,“晨星是昏星”这个命题中的“是”指关系词,我们不需要任何关于“晨星是昏星”的知识,就可以断定这个命题是恒真的,但这个命题没有让我们得到任何关于“晨星是昏星”的知识;而“a=b”形式的命题是综合命题,与先验无关,这个命题必须靠经验断定真假,这个命题使我们的认识得到扩展。例如,“晨星是昏星”这个命题中“是”指联结词,这个命题需要我们依靠知识、经验来判断它的真假,它也可以扩展我们对晨星的认识。“a=a”与“a=b”这两种形式,如果都只是分析各自等号两边的表达式指称一
21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对象,那么它们是相同的,“a=b”形式的语句也不会比“a=a”形式的语句增加信息,可这并不是对同一性关系的真正认识。弗雷格认为,“a=a”与“a=b”不同点在于“a=b”有认识上的价值,这是由于符号有涵义,“涵义”是一个表达式对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呈现方式的描述。但弗雷格对偶然性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
罗素采用的是逻辑分析的方法,更好地说明了为什么“a=b”在认识上比“a=a”有价值。以“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创始人”这个命题,用现代逻辑进行分析,可以将其改写为:“至少有一个人是亚里士多德,并且至多有一个人是亚里士多德,并且谁是亚里士多德,谁就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这个命题由3个支命题构成,从中我们获得,一些既关于亚里士多德又关于逻辑学的创始人的知识。但这个陈述明显带有偶然性,因为亚里士多德可能没出生过,可能出家当了匠人,也可能只是一位普通的商人,等等。但我们通过经验、知识能对这个命题的真值作出断定。因此,罗素认为这个命题只在表面上是一个等词的陈述,而实际是一个判断。通过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分析,我们不仅认为“a=a”与“a=b”是不同的,还能更清晰地了解到“a=b”这个命题的真值带有偶然性。
3.4 替换难题的解决
弗雷格通过运用符号有涵义的方法,对同一性问题进行解决,但还是出现问题。弗雷格的“a=a”形式命题中的两个“a”在涵义上无差别,呈现它们所指称的对象的方式无差别,这没有向我们传达任何知识,但是罗素认为,“a=b”形式的命题中的“a”和“b”之所以具有不同的认识意义,不是因为一个符号既有涵义又有指称,而是因为符号分为专名和摹状词,它们是根本不同的两种单称词项。以“司各特是《瓦弗利》的作者”为例,弗雷格认为,“司各特”和“《瓦弗利》的作者”由于呈现它们指称对象的方式有差异,所以它们在涵义上有差别。但“司各特是《瓦弗利》的作者”这个命题中的单称词项指称同一个对象,我们在包含其中一个词项的语句中,用这两个词项中的另一个词项来替换第一个词项,而不改变该语句的意义,也不改变真值。例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特是否是《瓦弗利》的作者”这个命题,“司各特”和“《瓦弗利》的作者”都指称同一个对象,经过替换可以变成:“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特是否是司各特。”但这不是乔治四世想知道的东西,经过替换真值发生变化,因为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特是否是《瓦弗利》的作者,他对司各特是了解的,他不了解的是《瓦弗利》的作者。这样的
22
第3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对当代哲学的贡献
替换既不能够说明两者的认识意义有何不同,也改变了命题的真值。弗雷格正是由于没有区分专名与摹状词,使同一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区分专名与摹状词,按照罗素的理解,专名与摹状词在逻辑性质上是不同的。“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特是否是《瓦弗利》的作者”这个句子,用现代逻辑进行改写变成:“乔治四世想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是司各特,并且至多有一个人是司各特,并且谁是司各特,谁就是《瓦弗利》的作者’。”用司各特替换《瓦弗利》的作者,那么就变成:“乔治四世想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是司各特,并且至多有一个人是司各特,并且谁是司各特,谁就是司各特’。”司各特与《瓦弗利》的作者都转变成命题的谓语成分。罗素认为,只有经过知识、经验的判断,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有且仅有一个这样的对象存在,这个命题才是真的,这个命题不会经过替换改变命题的真值。总之,罗素为替换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3.5 排中律失效问题的解决
排中律失效的难题在罗素那里得到解决。排中律的逻辑形式是﹁(A∧﹁A),命题A只有两种情况,如果A真,则﹁A假,反之亦然。这种排中律隐含着作命题主语的对象存在。例如,“当今英国国王存在”与“当今英国国王不存在”这两个命题,如果第一个命题为真,则第二个命题为假,两命题不能同时为真或假。可是,如果句子的主语在现实世界没有所指,那么排中律就会失效。例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和“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这两个命题都为假,因为我们发现当今现实世界,法国根本没有国王,因为当今的法国不是君主制,而是民主选举的共和制。罗素开玩笑地说:“爱综合的黑格尔主义者们可能会得出他戴着假发的结论。”
[5]P58
排中律失效问题一直困扰着
哲学家,哲学家一直没有对排中律失效的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罗素认为,“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和“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这两个命题都是假的,“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用摹状词理论进行改写:“至少有一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且至多有一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且谁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谁就是秃头。”或者“有且仅有一个x是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且x是秃子。”这样,“当今的法国国王”与“秃子”都转化成命题的谓语成分,它们都起谓词的作用,“当今的法国国王”从主词的位置转移到谓词的位置上,我们分析就可以不假设当今法国存在国王,直接对改写后的这3个支命题分析,如果有一个支命题为假,则这个命题为假。经过分析第一个支命题为假,所以
23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是恒假命题。同理,“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这个命题经过改写:“至少有一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且至多有一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且谁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谁就不是秃头。”或者“并非‘至少有一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且至多有一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且谁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谁就是秃头’。”这个命题经过分析得到,第一个支命题是假的,所以整个命题是假,可见“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与“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头”都是假命题。在罗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绕过传统所谓的只有识别出一个个体,才能谈论这个表达式是否存在。
同时,我们应该区别罗素的摹状词的“主现”和“次现”,否则会造成认识的混乱。“主现”和“次现”指摹状词的辖域,摹状词的辖域不同,则意义也不同。在罗素看来,我们把摹状词代入形如“φx”的命题函项中得到整个命题,则摹状词是“主现”。如果我们把“当今的法国国王”代入“x不是秃头”这个命题函项中,则得到“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头”,从而整个命题是假命题。如果把摹状词代入形如“φx”的命题函项中得到的只是命题的一部分,则摹状词是“次现”。例如,我们把“当今的法国国王”代入“x是秃头”这个命题函项中,则得到“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一部分命题,再用“并非”否定,才能得到“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头”整个命题,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同一个命题有不同的真值,这是与摹状词的“主现”和“次现”有关,所以我们用摹状词理论分析命题,可以避免排中律失效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罗素通过区分专名和摹状词,得出摹状词理论的实质是强调自然语法结构的句子与逻辑命题两者是不能等同的,罗素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从语法层面转入语义层面来解决长期困扰着哲学家的五大难题:对非存在物的指称难题、迈农悖论、弗雷格的同一性难题、替换难题、排中律失效的问题等。通过罗素对这五个问题的解决,显示了现代逻辑分析手段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语法形式与逻辑形式的差异性,取消了虚构事物的本体论。罗素把逻辑分析运用于语言哲学的研究,为英美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拉姆塞称罗素摹状词理论为“哲学的典范”。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也有局限性,罗素是从语义的角度分析,脱离了语境。
首先,罗素把语言当成哲学研究的任务,语言是我们用于思维交流的物质外壳,哲学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它是对思维的思维,哲学中的概念、命题、推理、判断都离不开语言表述,所以对语言的研究,可以力求揭示一些隐含的东西,使概念明确化、推理严密化。而罗素采用的现代逻辑手段,确实使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命题明确化了,
24
第3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对当代哲学的贡献
也解决了一些哲学遗留问题,但他把哲学研究的任务放在语言上,这否定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存在,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的基本问题也会随着社会实践、科学进步以及哲学本身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分析哲学问题。其次,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中夸大了逻辑分析手段解决哲学问题的作用,并且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中片面强调分析,而忽视概括性的理论结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只是从语法或逻辑的角度机械地分析语词的意义,没有注意考察人们在使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意义的多义性和变异性问题,忽视语词和对象之间的许多中间环节,不考虑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以及语言行为的效果。最后,罗素提出“缩略的摹状词”理论,他认为专名指称亲知的对象,可同一个对象对于有些人是亲知的,有些人是描述的,如“鲁迅”一词,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或者人们是通过不同的因果关系学会一个语词的,那怎样保证大家使用同一个语词时的意思一样呢,再如把“鲁迅”当专名讲,可世界上叫这个名的人也许很多,怎么能保证大家在说同一个人呢,罗素并没对这些情况进行论述。
25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 当代哲学家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尽管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成就很大,但仍有许多哲学家对罗素摹状词理论进行发展。例如,斯特劳森的《论指称》、唐奈兰的《指称与限定摹状词》、克里普克的《命名与必然性》以及金岳霖的《罗素哲学》等都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过发展。
4.1 斯特劳森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斯特劳森与罗素是在不同层面上对语言进行研究。罗素从静态的语义角度对语词和语句进行研究,罗素把语句的逻辑特性作为对象本身,而斯特劳森从动态的语用角度对语词和语句进行研究,斯特劳森则强调语词与语句的使用。
斯特劳森的《论指称》一文明显针对罗素的观点。《论指称》(On Denoting)被认为是罗素最著名的论文之一,指称被看作是抽象形式的表达式与这个表达式所指物之间的一种关系。而斯特劳森在《论指称》(On Referring)一文中认为,指称(referring)不是表达式与事物之间的一种抽象关系,而是人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所完成的行为。
斯特劳森认为,罗素所谓的摹状词只是唯一指称用法表达式的一种。唯一指称用法表达式包括:单称指示代词(“这个”和“那个”),专名(“威尼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单称人称和单称非人称代词(“我”、“你”等等),以及限定摹状词(the+名词词组),它们用来指称一个对象、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地点等。而罗素只讨论了专名和摹状词,并且他还认为,专名本身可以指称一个对象,这个指称对象是现实存在的,如果指称对象不实存,则转化成摹状词。斯特劳森认为,唯一指称用法表达式本身无指称,只有使用时才能指称一个对象,这种新观点与斯特劳森区分语词或语句本身与使用语词或语句的观点有关系。
斯特劳森认为,表达式本身不指称任何东西,是人们为了指称的目的,而使用表达式来指称。例如,我们说出或写下“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表达式,它不指称任何东西,除非我们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这个表达式。例如,在路易十五时期两个人都说了同一个语词:“当今的法国国王。”他们在用这个语词指称路易十五,而不是这个语词本身指称路易十五。同理,含有唯一指称用法表达式的语句本身也无指称,在使用语句时才有指称。例如,当说出或写下“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句话时,语句本身不指称某个人,因为不同的时期,我们谈论这句话会有不同的指称,在路易十五时期,人们谈论这句话
26
第4章 当代哲学家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指“路易十五”,而在21世纪谈论这句话,则不指任何人,所以,斯特劳森认为使用语句时的指称与语境有关。也就是说,人在指称,而非语句本身指称。
斯特劳森对罗素所谓的语句真假的陈述也作了发展。罗素认为,“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命题,经过现代逻辑分析,转化成含有命题函项的命题,可是,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一个个体常项满足于这个命题,因此这个命题是假的,但是罗素认为,语句有意义是根据语句的逻辑形式分析出来的,所有有意义的语句都可以用来陈述真假,这种观点使斯特劳森吃惊。斯特劳森认为,假如有人说:“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人们不会回答:“那是假的。”斯特劳森认为,说话者说出的只是一个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表面的指称表达式,它没有指称任何东西,这个语句本身也没有机会得到一个真或假的判断,对于这个语句,听者会反过来问:“当今法国有国王吗?”这就揭示出句子预设或隐含的东西。斯特劳森认为,“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语句有意义,因为我们可以很好地使用这句话。斯特劳森避开“命题”,认为语句本身并非是语句真假的载体,当说话者成功谈论某事物时,所作出的陈述使语句有意义。
斯特劳森对罗素的断言也作出发展。罗素认为,“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句话本身能断定当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法国国王。斯特劳森认为,这种断言不合理,因为这句话只是预设当今法国有一个国王,而非断定。斯特劳森的这种观点是站在罗素假设的立场上,而罗素本人没有明确表示过这样的断言,这好比“琼斯有1.68米”这句话,虽然蕴含琼斯不到1.7米,但罗素并没有断言“琼斯不到1.7米”。
斯特劳森认为,罗素的摹状词不受语境约束。例如,“这张桌子上放满了书”(The table is covered with books)这个命题,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分析:“至少有一张桌子,至多有一张桌子,任何东西是桌子,则它上面放满了书。”由“至少有一张桌子”合取“至多有一张桌子”推出世界有且仅有一张桌子,罗素这样的分析是不考虑语境。斯特劳森认为,结合语境谈论这句话,我们不用分析就知道是在说哪张桌子。
罗素在《我的哲学的发展》一书中,针对斯特劳森反驳自己的观点,罗素也作出反驳,他认为,斯特劳森混淆了摹状词和自我中心词。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中不谈自我中心词,例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命题中的“当今”这个词没有固定的指称,因为随着语境的变化指称也在变,但摹状词和自我中心词不是同一个问题,如果把“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改成“1950年的法国国王是秃头”,那么,罗素的观点就成立了。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站在语义的角度,用静态的观点研究命题真值,采取现代逻辑
27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方法,对命题进行精确的分析,这种分析不结合语境、说话者意图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所以,罗素得出意义即指称的观点。而斯特劳森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他结合语境用动态的观点判断语词及其语句的真值,这当然使不同的语词和语句在不同的使用中,会产生不同的真值。总之,虽然斯特劳森不同意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但斯特劳森看到了罗素所忽视的人对语句的使用,这是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
再次,罗素只是谈专名的指称,而摹状词根本不是真正的表达式,所以要用现代逻辑手段对摹状词进行改写,似乎斯特劳森没有看到这点。但斯特劳森的工作的另一个值得肯定的方面在于,他区分了意义与客观的指称对象,意义并不等于客观所指物,斯特劳森对意义作出新的说明,他认为,意义就是语词或语句的一般用法,作为语词的意义,在使用中确定语词的指称对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一般性的归属习俗。我们可以按照对象是否具有表达式所描述的属性,将对象归属于某一类;另一方面,一般性的指称习俗。它按照语词描述意义之外的语境要求,为确定指称对象提供一般指导。因此,对语言表达式意义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其本身的涵义、所指,而应考虑到语言表达式使用的语境,也就是说,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其语境。这也为唐奈兰合理地解释摹状词使用的两种形式奠定了基础。
4.2 唐奈兰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唐奈兰看到了罗素所忽视的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他于1966年发表《指称与限定摹状词》一文,文中区分了限定摹状词的两种不同用法——归属性用法(attributive use)和指称性用法(referential use),并据此对罗素理论作了发展。
限定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是“在一个论断里以归属方式使用一个限定摹状词的说话者,述说有关凡是如此这般的(摹状词的)人或东西的某件事情” [9]P121。而指称性用法是“在一个论断里以指称方式使用一个限定摹状词的说话者,使用该摹状词以便使其听者能够辨认出他在谈论的是谁或什么东西。并且,这个说话者述说有关那个人或那个东西的某件事情” [9]P122。以“杀害史密斯的凶手是丧心病狂的”为例,无论犯罪行为人是谁,他都是丧心病狂的,丧心病狂是对杀害史密斯凶手的一个属性的描述,再如,如果有人问禁酒协会的主席:“那个饮马丁尼酒的人是谁?”主席可能也不知道是谁,但他知道有人饮了马丁尼酒,这就是限定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我们还以这两个语句为例,如果
28
第4章 当代哲学家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没有见到尸体,也不知道这件事的具体情况,只知道琼斯被捕并控告有罪,我们参加他的开庭。这时当我们说:“杀害史密斯的凶手是丧心病狂的。”我们在用限定摹状词“杀害史密斯的凶手”指称看到的这个人,而没有涉及这个人的属性,听者也知道我们在指称谁,这个限定摹状词只是引起别人注意的工具,我们只是想让听众知道我们在指称谁。再如,在宴会上我指着一个我认为喝马丁尼酒的人(其实杯子里装的不是酒而是水)问:“那个饮马丁尼酒的人是谁?”听者即使意识到那个人喝的只是水,他也能明白我所说的目的是问那人是谁,这就是限定摹状词的指称用法。综上所述,在形如“The φ is ψ”的归属性用法中,如果没有任何东西是φ,则没有任何东西被说成ψ,而在指称性用法中,即使没有任何东西是φ,我们也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
根据限定摹状词的这两种用法的区分,唐纳兰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出了发展。首先,唐奈兰认为,罗素的限定摹状词不是指称性用法。“那个φ是ψ”蕴涵“有且仅有一个φ”,这对于限定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成立,而对于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不成立。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中最接近限定摹状词指称性用法的是专名。其次,罗素没有区分指谓与指称。唐奈兰说:“无论是以指称方式还是以归属方式使用一个限定摹状词,这个限定摹状词都可能具有指谓对象。因此,指谓和指称是有区别的,而罗素的看法仅仅认识到前者。” [9]P131唐奈兰认为,指谓和指称应该加以区别,如果不加区分,那么说话者会在不知道某个东西的情况下,指称某个东西。例如,如果一个人在1960年对外宣扬:“1964年由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将是一位保守主义者 (假如这个人是戈德华特) 。”那么,这一限定摹状词便是说话者以归属方式使用,因为说话者没有指称戈德华特。而如果我们混淆了二者,就变成说话者在1960年便指称戈德华特,而说话者本人可能并不知道。
对于限定摹状词的这两种不同用法,罗素认为,专名是直接指称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它的全部意义,而摹状词作为若干语词的组合有其自己的意义,通过其意义间接地指称其对象。显然,罗素已经注意到指称和指谓、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之间的区别,只是罗素把它们分别指派给专名和摹状词,即专名只有指称功能(指称性用法),摹状词只有归属功能(归属性用法)。而唐奈兰认为,罗素这样做是基于一个错误的观点,即摹状词不能具有指称性用法,任何专名只要附带摹状词的作用便失去指称功能。其实,罗素的错误是在专名和摹状词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不是混淆指称和归属之间的区别。唐奈兰所说的罗素完全没有区分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这两种功能,这是
29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妥的,只能说罗素没有注意到摹状词和专名各自都具有这两种功能。
总之,唐奈兰比罗素对限定摹状词的研究更加细致,而罗素只是从语义角度分析语词、语句,没有注意到说话者的情况。同时唐奈兰强调了说话者意向与说话时的语境等语用因素,但唐奈兰的理论也有局限性,他只是过分强调限定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和指称用法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对于一个限定摹状词作归属性使用时,它的摹状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时,也部分地发挥指称功能,而对于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它的指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时,摹状功能也部分地发挥作用。比如,当着那个凶手的面说“杀害史密斯的凶手是丧心病狂的”这句话,则我们知道摹状词指称那个凶手,但摹状词也包含“杀害史密斯的”、“凶手”等摹状成分,所以不能把这两者绝对地划分开。
4.3 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罗素认为,日常语言中的普通专名都不是真正的专名,普通专名是一组缩略或伪装的摹状词,他的这种看法表明,普通专名有内涵(意义),专名的对象通过专名的全部内涵来指称。对于“亚里士多德”这个普通专名,罗素认为,“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等同于“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生于斯塔基拉创立逻辑学的那个人”、“《工具论》的作者”等一组摹状词,这组摹状词揭示出“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的内涵,并且我们通过这组摹状词的内涵辨认它的指称,总之,普通专名的指称依赖于我们对专名所指称对象的知识的把握,可我们不可能把握这个专名的全部知识,于是,罗素认为,把握代表对象最本质的摹状词也能达到对普通专名的所指。关于罗素的专名有内涵和指称的观点,克里普克认为,上述有关那组摹状词所指称的对象,并不指“亚里士多德”,他不同意把上述摹状词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内涵。
克里普克认为,专名(日常用语中一般的专名)不是缩略或伪装的摹状词,专名只有指称而没有内涵,他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础上,提出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命名的因果理论)。克里普克认为,专名是固定(严格)指示词,而限定摹状词与专名形成鲜明的对比,限定摹状词是非固定(非严格)指示词,“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这个限定摹状词不同。固定指示词是这样的一个词,它在一切可能世界都指称同一个对象,它不会因世界不同而变化其指称,但这并不是说,所指称的对象应当在一切可能世界都存在,比如“鬼”,对有些人是必然存在的,对有些人是偶然存在的,对另外一些人是不存在的,而克里普克把必然存在的指示词称为强
30
第4章 当代哲学家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固定指示词,比如“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是固定指示词,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指称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的根本属性,不会因为所在世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可亚里士多德的偶然属性则不同,会随着世界的不同发生变化,在反事实世界中,亚里士多德可能并不是像现实世界中那样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可能作了医生,一生都在救死扶伤,也可能我们从未听过这个名字,但这不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本质,可以说,这个专名的指称对象始终是亚里士多德。克里普克认为,把专名看成固定指示词,不需探讨专名所谓的内涵,因为专名有他们各自的固定指称,专名的指称由命名仪式和历史因果链决定,而非取决于对象的某些特征。他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指称不光依赖于我们自己所想的东西,而是依赖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依赖于该名称如何传到一个人耳中的历史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正是遵循这样一个历史,人们才找到了指称……当这个名称‘一环一环地传播开来’时,我认为,听说这个名称的人往往会带着与传播这个名称的人相同的指称来使用这个名称。” [10]P75例如,“费因曼”这个专名是由他的父母命名的,首先是进行命名仪式,这是因果历史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接着有人从他父母那里听到这个孩子的名字,另一个人又从那个人那里听到这个名字,一个传一个,我们也知道了费因曼这个人。而对于摹状词来说,它们不是固定指示词,它们只是一些偶然属性的反映,跨越可能世界可能会改变摹状词的指称。
对于专名和摹状词的区分,克里普克还给出了一个语句框架来检验,“N可能不是N”。如果把N代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词,我们得到“亚里士多德可能不是亚里士多德”,这种说法很奇怪,难道能说他不是他自己吗?可能他做了不同的事,但我们认为,亚里士多德仍然指称亚里士多德本人,所以像这样的词就是专名,而如果把像“《工具论》的作者”这样的词代入,我们得到“《工具论》的作者可能不是《工具论》的作者”,即那个称作《工具论》的作者可能不是真正的《工具论》的作者,像这样的词就是摹状词。总之,克里普克通过区分专名与限定摹状词,认为专名不能通过一组摹状词指称对象,所以专名只有指称而没有内涵。
克里普克认为,通名也是固定指示词,因为它们在一切可能的世界指称同一个对象。通名可以分为自然种类的名称、物质名称、描述自然现象的词、形容词等,我们以“水”为例,有一个人看到无色、无味流动着的液体,还能用于做饭、洗涮等等,于是他把这种物质命名为水,接着另一个人问这是什么,他告诉那个人是水,一个传一个,大家都把这种物质称作水,“水”在任何世界的指称都不变。而罗素对像“水”、“黄金”、“哲
31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家”等这样的通名几乎没有谈论。
罗素认为专名有内涵,反对克里普克的专名没有内涵。人类是通过语言进行思想交流,思想的内容是概念,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反映事物的特性,外延是具有事物特性的对象范围。例如“《英美语言哲学概论》”这个专名的内涵含有“英美”、“语言哲学”、“概论”等涵义,我们从书名的字面意思就能明白这本书谈论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从“北京”这个专名中,我们知道北方有一座京城;我们甚至从名字中也能分析出一些涵义来,如“娜娜”一般是女孩的名字,等等。克里普克认为,摹状词只是一些偶然属性的反映,专名不具有这些偶然属性,但是摹状词也反映专名的一部分内涵。我们不因为它具有一部分内涵,而全盘否定专名的内涵。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在于,他结合了社会因素的观点是对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不应该单独地只在语义方面分析,而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研究,因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因素,孤独地看待语言。
4.4 金岳霖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罗素认为,摹状词没有独立的意义,摹状词本身没有所指,而包含摹状词的命题是有意义的,而金岳霖认为,摹状词单独有意义、有所指。根据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离骚》的作者是屈原”这个命题中的“《离骚》的作者”这个摹状词没有所指,它没有独立的意义,“《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才有意义,因为罗素把这个命题改写成“有x写了《离骚》,并且x是屈原,而且如果y写了《离骚》,y就是x。”这样,摹状词转换成谓语,摹状词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原来所说摹状词有无所指的问题变成命题的真假问题。这个命题如果是真的,那么,有符合摹状词性质的所指物。如果是假的,则没有符合摹状词性质的所指物。而金岳霖认为,“《离骚》”有概念,“《离骚》的作者”也有概念,概念有内涵与外延,内涵是它的意义,外延是它的所指物,“《离骚》的作者”本身很明确,如果无法指出屈原,可用“《离骚》的作者”把屈原指出来,那摹状词就把命题更明确化了,而“当今的法国国王”也有意义、有所指,至于所指的那个东西存在不存在是另一件事。金岳霖说:“按图是可以索骥的,按概念的所谓是可以索它之所指示的,至于得到所指示的东西与否,至于该东西存在与否,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11]p101
金岳霖认为,主谓命题是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是它的对象,它的内容是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属性的概念。以“柏拉图是人”为例,“柏拉图”是客观事物,“人”
32
第4章 当代哲学家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是属性,这个命题的内容是概念,反映客观对象的概念。而罗素认为,“事物”或“对象”才是命题的内容,可一个不存在的物怎能构成命题的组成部分,难道这个命题没有主项,而没有主项的主谓命题本身是一个矛盾。金岳霖认为,罗素的看法本身就存在矛盾,他自己的观点没有矛盾,他认为“当今的法国国王”和“《离骚》的作者”这两个表达式,都可以作命题的主项,它们是概念,有独立的意义,而罗素把句子经过分析,主项不存在,命题也就不成其命题。总之,金岳霖认为:“不存在法国现在的国王,对我们不是困难,它不是命题的主项的内容;法国现在的国王,这一概念才是命题的主项的内容,那个人不存在,这个概念还是存在。对罗素说,那个不存在的人是主项的内容,是命题的组成部分,因此,他有困难,而且这困难很难克服得了。” [11]P104
金岳霖认为,罗素用摹状词理论分析命题,会把命题强调的重点抹杀掉。罗素摹状词理论其实是用一种新技术把包含指谓短语作主词的命题,改写成一个包含命题函项的命题。例如,“这张桌子是四方的”这个命题,传统的形式逻辑认为,不论在语法中还是在命题中“这张桌子”都作主语。而罗素把语法上的主语转化为逻辑上的谓语,这个命题经过改写变成:“a是桌子并且a是四方的。”从而把一个句子改写成两个用联结词联系的命题。金岳霖认为,这种改写虽然有道理,但也有局限性。“这张桌子是四方的”改写成联言命题中的两个命题:“a是桌子”和“a是四方的”,这两个命题没有次序,它们是平等的地位。所以“a是桌子并且a是四方的”和“a是四方的并且a是桌子”这两个命题的真值相等。可见“这个四方的东西是桌子”和“这张桌子是四方的”这两个命题也相等。但在日常用语中,这两个句子并不相等。假如一个人知道四方,但不知道什么是桌子,我们用“这个四方的东西是桌子”这个语句帮助他认识桌子,假如他知道桌子,但不知道四方在说什么,我们就用“这张桌子是四方的”这个语句帮助他理解四方。而“上述罗素的那个分析就是把这个分别抹杀了。但这个分别是不能抹杀的” [11]P85。原命题“这张桌子是四方的”是有侧重点的,它肯定了这张桌子的四方性,如果改写成“a是桌子并且a是四方的”虽然做了两方面的肯定,但侧重点抹杀了。由此可见,“这张桌子是四方的”和“这是桌子并且这是四方的”它们的真值虽然相同,但它们并不是相等的命题。金岳霖认为,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忽视了这点,由此可见,“文法上的主词是不太容易转化为逻辑上的主词的” [11]P86。
罗素认为,存在不是针对个别事物,而是针对命题函项,命题函项的存在与一般事物的存在不同。而金岳霖认为,一般事物有存在的性质。按金岳霖的理解,存在是物质
33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运动在时空两个形式上的集中表现,存在的根本标志是占时空位置。对“x存在”或“x是存在的”这样的命题,如果把“存在”看作性质或关系是有问题的,因为“就客观事物说,存在是有没有性质或关系的先行条件。这一条件不满足性质或关系都无从谈起。谈不存在的事物的性质,所谈的是悬空的性质,谈不存在的事物的关系,所谈的是没有关系者的关系”[11]P91。存在并不是性质或关系,存在是不能用来下定义的,如果存在能被下定义,按照定义,被下定义的事物就存在,这就变成随心所欲地捏造事物。金岳霖认为,罗素并不是就命题函项说存在,如“桌子存在”可以改写成“有x且x是桌子”。x是变项,把常项c代入变项,且如果c又指桌子的话,上面的命题函项就变成一个真命题。它并没有摆脱个别事物的存在。x这个变项的值可以有x1x2x3 ,如何确定c那样的值,是要靠耳闻目见的,它也需要在感官经验中感觉到客观事物的存在。所以,金岳霖认为:“客观事物存在的主要标准,却是它占有时间和空间的位置,也就是在官感经验中官感得到,这一标准的主要地位不能降低,更不能用别的标准来代替它。罗素的存在论,以命题的正确性来代替客观事物的存在性,这是不正确的。”[11]P96
金岳霖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很有深度,他看到了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分析后的支命题没有次序,而日常用语中的句子是有侧重点的。同时,金岳霖认为,“存在”不是性质,事物本身带有存在,罗素所谓的针对命题函项的存在,最终得回归到事物上。但金岳霖的思想受传统逻辑的影响,难免会误解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命题的内容是对象,可以把命题进行逻辑分析,把命题隐含的东西揭示出来,摹状词可以转化成表示性质的谓词。而金岳霖认为,主谓命题是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命题的内容是关于概念,存在不存在是针对概念,而不是针对对象,这好像与金岳霖所认为的主谓命题是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相矛盾。
综上所述,无论是当代国外的学者,还是国内的学者都对罗素摹状词理论有过发展,可见罗素摹状词理论在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4
结 语
结 语
当代分析哲学家认为,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只有对语言经过细致地分析,恢复语言的正确使用,才能使一些哲学问题得到澄清。而专名是否有指称是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迈农的对象理论是通过引入虚假实体,弗雷格通过引入“空类”来维护专名有指称这一观点,弗雷格把一切指谓一个对象的表达式统称为专名。罗素是在弗雷格专名的涵义与意谓的基础上,提出摹状词理论。罗素认为,指称一个对象的单称词既包括专名又包括限定摹状词。通过对专名和摹状词的区分,以及对含有摹状词命题的分析,罗素否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实质是强调语句的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两者不能等同,罗素的这种观点离不开现代逻辑手段,在罗素看来,语言经过现代逻辑手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语言的逻辑结构,从而把语言隐含的一些东西揭示出来,于是一些哲学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在当代哲学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分析使传统的一些哲学问题通过现代逻辑的分析得到解决。
罗素摹状词理论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尽管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成就很大,但仍有许多哲学家对罗素摹状词理论进行了发展。斯特劳森的《论指称》是从语用方面对摹状词理论进行研究。唐奈兰的《指称与限定摹状词》对罗素提出的限定摹状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限定摹状词有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克里普克的《命名与必然性》主要结合社会因素对摹状词进行研究。而金岳霖在《罗素哲学》中认为,摹状词单独有意义和指称,并且命题函项的存在与一般事物的存在不同。总之,斯特劳森、唐奈兰、克里普克以及金岳霖等是在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摹状词理论。
总而言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学习和研究当代分析哲学的基础,他为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方法。
35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美]彼得·弗朗奇.分析哲学基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英]罗素.逻辑与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英]罗素.数理哲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8]威廉·G·莱肯.当代语言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涂继亮.语言哲学名著选辑[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0]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1]金岳霖.罗素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2]贾可春.罗素意义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涂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5][英]罗素.哲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6][英]罗素.人类的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7][英]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8]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9]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0]王路.走进分析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1]王路.逻辑与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2]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3]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4]江怡.分析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6][英]苏珊·哈克.逻辑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7]张燕京.达米特意义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8]张燕京.真与意义:达米特的语言哲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 [29]燕宏远,韩民青.当代英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0][英]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6
参考文献
[31][美]怀特.分析的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2]周小华.专名与摹状词区分的一个哲学前提[J].哲学研究,2006,(1). [33]江怡.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指称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4). [34]王路.涵义与意谓[J].哲学研究,2004,(4). [35]王路.如何理解存在[J].哲学研究,1997,(7).
[36]刘晓红.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现代哲学,2000,(3). [37]冯艳.“限定摹状词”的逻辑分析[J].哲学动态,2008,(7). [38]冯艳.一个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 LFMDTK[J].哲学研究,2007,(8).
[39]贾国恒.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40]贾可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哲学研究,2004,(9).
[41]贾可春.罗素的专名意义理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 [42]张家龙.论名称和指示词[J].哲学研究,2002,(12).
[43]梅文.克里普克和《命名与必然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4). [44]柴生秦.论弗雷格的同一性难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6).
[45]郑伟平.罗素《论指称》研究的一个教条[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46]李娜,魏燕侠.谓词抽象及其哲学作用[J].哲学动态,2008,(5).
[47]陈晓平.评唐奈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摹状词理论的批评[J].学术研究,2011,(10). [48]Russell,B.The Problem of Philosoph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9]Russell,B.Logic and Knowledge[M].New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71.
37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论文已完成,我真诚地感谢那些曾经关心过我、指导过我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们。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珍贵的生命,让我能够成为人,让我能够在人生道路上体验酸甜苦辣。我非常珍惜父母给我的生命。感谢父母的辛勤付出,让我能顺利地完成研究生学习任务。“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看到父母一天天衰老,而我一天天成长起来,我意识到自己虽然不优秀,但为了给父母争光,自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父母老了,现在女儿就是你们的希望。感谢父母教会我做人要表里如一,真诚的对待每个人,做事要有吃苦精神,在此祝愿我的父母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恩师,张燕京教授。在刚开始学习哲学时,面对哲学我就像走进了迷宫,不知从何处入手,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旁听了数理逻辑,终于有了方向。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对我受益匪浅,在课堂上,张老师会引导我们展开讨论,不断鼓励我们动脑筋,在深入浅出的讨论中,我们就把知识吸收了,重要的不仅是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过程,张老师教会了我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从张老师身上不仅看到了新时代学者的智慧,而且张老师的品德不断地感染着我。张老师对学生非常负责,他就像我的父亲,非常亲切,非常和蔼可亲,张老师对我的帮助不仅在学业上还在生活上。师恩浩荡,我唯有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祝愿您万事如意,幸福健康。
再次,我要感谢宫敬才老师、张小燕老师、李和平老师、黄云明老师、许春华老师等等。宫老师教导我们学习要读原著、要读老师发表的文章。张老师教会我思辨地看待问题。李老师是我的专业英语老师,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英文发音有所提高。黄老师教会我做人的道德。许老师的一句话对我受益匪浅:“做人要诚实,做事要精明。”我把它已经当作我的座右铭,不断拿来反省自己。祝愿老师们幸福美满。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舍友和同学,感谢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感谢他们对我的关照和鼓励,祝愿他们事业有成,平安一生。
谨此,向所有培养、帮助、关心过我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