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VANGJSIHGYAUYUZ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
阅读教学探究
□贵港市港北区教学研究室
姜树英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广积累”中建构语言,通过梳理、整合建立语言系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032-04
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界的热词,把学科教学推向新阶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囊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语文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性化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聚焦在四个关键词,即在语文实践中“积累”“梳理”“整合”“运用”语言。基于此,本文以这四个关键词为切入点,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放到课内阅读教学实践中去探究。
一、引导学生在“广积累”中建构语言(一)在反复朗读背诵中积累建构语言
朗读背诵作为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从古至今,为师者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以此方式积累语言,因为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最直接的方式。古人讲究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四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性,耳醉其意。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编写开始,就有意识地增加古诗文、名言警句的背诵积累篇数(较之于人教版),以课后要求背诵经典段落及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板块的方式呈现。教材主编陈先云对此编写意图的阐述是:“古诗文和名言名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先贤的文采和智慧。通过朗读、背诵,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获得多样的情感体验,培养起对文学美的感知,进而提升阅读、审美能力。教材所选的古诗文不仅是历代经典作品,更蕴含着作者的家国情怀、高尚情操等,学生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感染,这对他们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怀有重要作用。”除了指定背诵积累的内容,教材编写
者还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提出一些特殊积累的内容,以三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是“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七单元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可见,教材把背诵积累语言置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关于朗读背诵指导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胜枚举,笔者拟介绍如下两种颇有趣味性的方法:
1.“和韵脚”式趣读。一年级、二年级的课文短小精致,读起
来朗朗上口,“和韵脚”的朗读方法,增加了读文的音乐性。如部
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树》中的句子“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拍着小手,打着节奏读“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和“像—手—掌”这三个韵脚。这样的读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同时,学生的脑海中会形成这样的一种语言表达结构“什么像什么”。
2.“问答式”诵读。就是教师根据文本中的问句或者句子的
内容提问,学生用课文的句子回答读。如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的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来试试,老师问,你们用课文的句子回答。师:蜻蜓在半空做什么?生:蜻蜓半空展翅飞。师:谁在花间捉迷藏?生:蝴蝶花间捉迷藏。
师:(出示蚯蚓钻土图)谁在哪里干什么?生:蚯蚓土里造宫殿。……
这么一问一答的朗读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的表达形式“谁在哪里做什么”,把语言深深印在脑海里。
(二)在理解品味中建构并积累语言
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步骤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即“理解—积累—运用”。理解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读进去,才能记得住,乃至用得上。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作为单元的语文要素,即单元学习目标。在教学本单元《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重点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先让学生一边读第二自然段,一边用笔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如“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词语;再指导学生反复读含有这些颜色词语的句子,然后切入课文的小泡泡提示语“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
322021.2GVANGJSIHGYAUYUZ词语的方法;再者,教师利用追问:“除了五彩缤纷,你还能用别的词来形容这么多颜色吗?”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说出“五彩缤纷”的近义词,如“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等;最后,教师小结:“这是运用‘找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积累语言水到渠成。
二、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整合建立语言系统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或学习的知识结构化,逐步建立起言语体系,为运用做万全之备。
(一)“同类项”整合法
语言的“同类项”可以是表达的内容同类,也可以是表达的形式相同,或者表达的类型相同,表达的形式有细微差别。
先说表达的内容相似的“同类项”整合。如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中有好几首诗写到雨,教师可以梳理表达内容相同的诗句,通过设计一道练习题引导学生归类整合:“诗人笔下的雨多姿多彩,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采薇》中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萧萧暮雨子规啼’。”
再说表达的形式相同,或者表达的类型相同,表达的形式有细微差别的“同类项”整合。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中的一个句子:“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青蛙的歌唱。”教学时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两个拟声词“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说说它们的特点。学生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叠词,只是表达形式有细微差别,即ABB式与AABB式。这样梳理整合,学生在课后小练笔中描写声音时,就会学着运用这两种形式的拟声词。
(二)“列公式”整合法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主体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建构客体意义理解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这一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探索、理解知识,换一种角度、思维整合知识。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词句段运用”中,有一个知识点,用“列公式”整合法引导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运用能力颇为有效。
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照样子写句子,注意引号的用法。◇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套啊!”◇“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课改论坛·师:你很善于观察、思考,表达得很清晰。我们把这个人物说话称为“说”,把人物所说的话称为“话”,加上冒号和双引号,就可以把句子的表达特点整理成如下公式:
(1)说:+“话”。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第三个句子,用第一个句子的列公式法,也试着用公式概括这两个句子的表达。
……(师板书)
(2)“话”+说。(3)“话”+说,+“话”。师:通过列公式,我们知道了这三个句式的表达特点,并体会到逗号、句号的不同用法,了解了冒号、双引号的用法。下面,请同学们学着用一用这三个公式,照样子写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
……
国际阅读测试PISA和PIRLS评估体系中阅读能力的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思维表现为“整合、推导、分析、评价、创造”等阅读能力。以上教学片段,教师采取扶放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利用三个句子的语言支架,“扶”一个句子的公式整理概括,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两个句子的表达。学生在整合、推导、分析中,整理出三条体现句子表达特点的“公式”,并通过照样子写句子的练习,培育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
(三)课内外结合法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语文教学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内容,还应该利用鲁迅其他作品中描写人物的资料片段,引导学生从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走近鲁迅”,初步体会鲁迅“描写环境全面细致,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的高超写作手法。如《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描写的景物“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鲁迅笔下环境描写的美;再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然后出示鲁迅小说《药》中描写华老栓的片段: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对比,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
师:请你读读第一个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这个句子的表达,人物在前说话,中间用冒号,所说的话用双引号引起来。
332021.2·课改论坛
GVANGJSIHGYAUYUZ人句的特点都通过动作把物写成人,这些动作的词语有“探头”“率领、踏步”“唱歌”,使学生了解这一表达特点之后,再仿写一句拟人句。
2.仿段
语段教学是第二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经典的段落,探究段落的结构,了解段落的语言表达特点,强化段落仿写意识,为“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年级教材中主要编入了“总分段”或“分总段”,即段落的组织围绕中心句展开,这些在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等课文中均有所呈现,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设计相应的仿写“总分段”的练习。
“四素段”在一个段落里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如四年级上册《观潮》第二自然段开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清楚明了地交代了“四要素”,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以“游民族公园”“游北海银滩”“回外婆家”“割稻谷”等为素材说说“四素段”。
3.仿篇
仿“篇”如同书法临摹,有很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点”,如篇章结构、叙述顺序、开头结尾的构思、组织写作素材的方式等。篇章结构中,最经典的是围绕全文中心句构建全篇,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经典的课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完成“这儿真美”的单元习作,让学生模仿这三篇文章的结构去写。还有一些文章的结构很有特色,如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整篇文章由四篇短文组成,每篇都有小标题,层次分明。这样的篇章结构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到写班级同学中的几个不同特点的同学等。
再如,关于文章的取材、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乡下人家》。《乡下人家》一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描写一个空间中的一种或两种景物,屋前瓜藤爬架,屋后鲜花盛开、雨后春笋,河中群鸭戏水……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平平凡凡的事物,在作家陈醉云先生的笔下却呈现乡村景致别样的美。文思来源于生活,立意于生活,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学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观察实践活动——周末到乡下去走走看看,选取最感兴趣的几幅画面拍照,回到家给画面配上文字,再加上题目、开头、结
的。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梳理整合出鲁迅写人的表达方法特点之一——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外貌、动作)。
三、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也进行了多处阐述,如“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语言实践运用的途径虽然有很多,但都不应该离开“操作性”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
(一)以仿写训练进行语言实践运用
模仿是给学生一个“脚手架”,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练习写作,能从教材这个“例子”,仿词、仿句、仿段、仿篇,在模仿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1.仿句
要引导学生学习仿写句子,教师必须先仔细研究原句,弄清楚它的基本结构之后再引导学生模仿它的样子进行创造。
如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的教学,“蜻蜓空中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虽然教师都明白这是“三素句”(人物、地点、事件),但是不能跟一年级的学生讲语文专业术语,这时,就可以采用“问答朗读法”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写的是“谁在哪里做什么”,再出示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仿写:
蜜蜂鱼儿
蜗牛青蛙尾,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学生在取材、构思、语言方面,都是在模仿《乡下人家》的基础上再创造,写出来的习作都不错。
(二)紧扣语文单元要素进行语言实践运用
语文要素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写的一个显著特征,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单元导读中都列出语文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这是教师解读教材,把握单元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落实语文要素,是用好部编教材的关键之笔,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语言实践运用训练,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途径之一。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以语文要素为单元核心表达训练要素特点进行编排的内容不少,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
(下转第36页)
然后,让学生把仿写的句子接读在《动物儿歌》的后面,让它变成这首儿歌的续写创作,使儿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再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拟人句,如: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
再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谈谈自己的发现——以上三个拟
342021.2·课改论坛
GVANGJSIHGYAUYUZ能形成较高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父亲的话的看法。
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说出:“看人不能只看外表,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很光鲜,但品行不好;有的人外表朴素,但心灵很美,我们要先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再评判人物的好坏。”“我知道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这不仅是父亲对孩子们的期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的。”“我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做一个既重视外表又重视内在的人,这样才能更快得到别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否则,你的才华就很容易被埋没。”这些都是学生结合生活所谈的切身感受与体会。对学生的这些阅读感受和体会,教师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即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感受和体会,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升华情感,提升思维认知水平,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另外,通过同伴所描述的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学生从中会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文本情感的体悟自然也更加深刻了。
总之,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向,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有效凭借与抓手。因此,教师要把语文要素与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及生活等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深度的理解。
作者简介:梁妮(1983—),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行言语实践运用呢?举个例子,冰心先生的《繁星》(七一)这首现代诗的教学,在充分带领学生朗读品味诗歌的韵味、体会诗歌表达的对充满母爱的童年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之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在“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这个句子统领下,是整齐的句式“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表达“这些事”,最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主动思考还有哪些情境,先说后写: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的的的,,。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就无法启发学生变通思维,灵活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语文要素,更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其实,仔细研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会发现它其实与学生前面学习过的第五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学《大自然的声音》《带刺的朋友》这两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变通思维,对与本单元相关的语文要素进行整合,从而明白观察是感受的前提,凡事只有留心观察,才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仿照着学过的表达方法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的学习任务,就能够促使学生深入阅读和内化文本,学以致用。如此教学,学生学“法”、得“法”、用“法”,既落实了语文要素,又充分发挥了语文教材的范例价值。
四、链接生活资源,形成高阶思维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犹如无根之木。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秉承大语文教学观中“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把所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巧妙链接起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使学生形成高阶思维。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基于这个语文要素,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作者想借助落花生表现什么。当学生明白作者想借助落花生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时,为了使学生感悟到“人要做有用的人……”这句话的内涵,(上接第34页)
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第七单元的
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六年级第二单元“了解文章是怎样店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不胜枚举。
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言语实践运用训练,需要教师备课时先将语文要素细化。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教师要明确,引导学生明白“动态描写怎么写,静态描写怎么写,如何体会这两种描写的表达效果”,在上《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这三个问题,深入文本去体会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动感十足,这是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使人感受到生机、活力;而描写威尼斯夜晚看戏散去,小艇停泊在码头上的画面,此为静态描写,表现了水城夜晚静谧之美。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了解了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表达特点以及表达效果,再进行语言实践运用练习,联系“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照例子,选择‘放学后的校园’‘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其中一个去写一写”,读写结合,得“意”又得“言”。
(三)依托文体特有的语言现象推进语言实践运用
陈先云在“用好部编教科书的六种意识”中提出第三种意识就是“文体意识”,并从当下语文教育改革存在文体意识淡薄的现象,提出要重新重视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言语体系,比如,同样写“桥”,三年级下册的《赵州桥》属于说明文,文章的话语体系是使用说明方法表达;而六年级上册的《桥》是小说,则是通过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去表达。
诗歌的话语体系尤为特殊,在学习诗歌时,如何引导学生进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寻找教材中可供学生实践语言的切入点,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创设最契合的情境,使学生从教材这个例子,习得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最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9B2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姜树英(1979—),女,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贵港市港北区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黎雪娟)
36202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