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

2022-02-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过滤

C. 加热液体 D. 熄灭酒精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有以下注意事项: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A错;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尖嘴部分要紧靠烧杯内壁,故B错;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是: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夹试管时从底部往上套,套到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故C正确;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D错。故选C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炼钢 料 【答案】B 【解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氧气炼钢,氧气具有助燃性;B、铜制作导线,具有导电性;C、硫酸除铁锈,具有酸性;D、二氧化碳制碳酸饮料,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选B。

点睛∶物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物质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B.铜制作导线

C.硫酸除铁锈

D.二氧化碳制碳酸饮

3.下列实验操作中,操作完全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A.干燥氨气 【答案】C 【解析】

B.测定某溶液的pH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D.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A.氨气显碱性,能溶于浓硫酸生成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故A错误;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B错误;C.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试剂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正对掌心,故C正确;D.NaOH易潮解有强腐蚀性,称量时应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故D错误;答案为C。

4.实验室中配制100mL10%的稀硫酸,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A.烧杯 【答案】B 【解析】

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液体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装入试剂瓶贴上标签,量取时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稀释用烧杯和玻璃棒,没有用到托盘天平,故选B

B.托盘天平

C.量筒

D.玻璃棒

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的是( )

A.给液体加热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C.闻药品气味

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答案】A 【解析】 【详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标签未朝向手心,错误,符合题意。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固体药品的取用时,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避免沾在试管壁上。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以下我国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A.酒曲捣碎 B.酒曲发酵 C.高温蒸馏 D.泉水勾兑

A.A 【答案】B

B.B

C.C

D.D

【解析】 【详解】

A、酒曲捣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酒曲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高温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泉水勾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7.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在现代有继承和发展。下列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陶瓷 B.玉石雕刻

C.黄酒酿造 D.火药爆破

【答案】B

【解析】A、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玉石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黄酒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火药爆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8.央视的“诗词大会”近年来火遍全国,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 C.诸葛亮草船借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过程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A选项正确;

B、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过程中,烟雾缭绕,是因为物质的状态改变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错误;

C、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 D.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A。

B.日照香炉生紫烟 D.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 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移走蒸发皿

【答案】B 【解析】

A.过滤操作中注意事项较多,可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液面低于滤纸边远、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烧杯尖嘴靠在玻璃榜上、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的中间、漏斗下端靠在烧杯的内壁上,无玻璃棒引流,故A错误;B.液体药品的取用时,瓶口紧挨、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故B正确;C.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等,故C错误;D.移走加热的蒸发皿需要用坩埚钳完成,以防烫伤,故D错误;故选B。

10.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关于化学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 B.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 C.你的身体就是你摄入的化学物质做成的 D.看不见的东西都不属于化学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选项说法正确;

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C.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我们摄入的物质也不例外,选项说法正确; D.世界上的物质包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都是化学物质,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11.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分离溶液中的NaCl和CuSO4

B.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

C.检验CO32- 的存在

D.测溶液pH

【答案】B

【解析】A、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错误;B、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即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正确;C、未知物中滴加盐酸产生气体,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还有可能是金属,错误;D、测定溶液的pH值不能将pH试纸湿润,否则使测量结果不准确,错误。故选B。

1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铜丝弯曲的过程

B.铜丝折弯

C.瓷碗破碎

D.纸张燃烧

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瓷碗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纸张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3.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的使用 【答案】D 【解析】

A、火药的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氮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用铁矿石炼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烧结粘土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 点睛: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B.用铁矿石冶铁

C.烧结黏土制陶瓷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是利用几种成分的沸点不同将物质分离,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A选项错误;

B、小苏打焙制糕点的过程中,由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是化学变化,故B选项正确;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

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D。

B.小苏打焙制糕点 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

15.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

16.下列实验操作,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 A.急于加药品时,也不可用手直接抓取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可让试管口对着自己和旁人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有的药品有腐蚀性,用手直接抓取可能腐蚀皮肤,故是从安全因素考虑,错误;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酒精逸出导致失火,故是从安全因素考虑,错误;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可让试管口对着自己和旁人,防止液体沸腾溅出伤人,故是从安全因素考虑,错误;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防止读数出现误差,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正确; 故选D。

17.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______) A.用托盘天平称取12.62g的食盐 C.用10mL量筒量取8.76mL蒸馏水 【答案】D 【解析】

A、托盘天平一般准确到0.1g,不能称得12.62g食盐,故错误;

B、普通温度计上读数不可能精确到0.01,所以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数据不合理,故错误;

C、10ml量筒实际精确到0.1mL,只能量出8.7mL的蒸馏水,不能量取8.76mL蒸馏水,故错误;

D、10ml量筒实际精确到0.1mL,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是正确的;故选D。

B.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 D.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

18.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B C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火焰为什么向上?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A.A 【答案】D 【解析】 【分析】

B.B

C.C

D.D

【详解】

A选项的回答属于结论性回答;B选项的回答属于解释性的回答;C选项为解释性的回答;D选项的回答属于验证性的回答,故答案选择D。

19.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气密性的检查,保证装置中只有一个进出口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A、用手握住试管,若燃杯中有气泡产生,则气密性好,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中短导管与空气相连通,无法进行气密性检验,图示错误,符合题意; C、缓慢推动活塞,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水柱不下降,则气密性好,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关闭开关,向长颈漏斗内加水直到形成一段水柱,且水柱能保持一段时间不下降,则气密性好,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种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检查原理是装置要与空气进行隔绝,只有一个气体进出口,能够在检查中看到明显的现象。

20.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向量筒中倾倒溶液 B.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

C. 熄灭酒精灯 D. 取用粉末状药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往量筒中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向着手心,量筒倾斜,量筒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拇指不能按着试管夹的短柄,图中试管内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以防着火,图中用嘴吹灭酒精灯,故错误;

D、取用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而不应用手拿,以防污染试剂或腐蚀手,图中用手拿,故错误。 【点睛】

倾倒液体时,需要注意的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