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璐 袁文芳
来源:《成才之路》2024年第03期
摘要:部分高校在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缺少以产出为导向的总体设计,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滞后,实践教学项目缺乏多维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早期教育专业,应构建“三横三纵”的实践教学目标,融通“岗课赛证”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式多元、层次清晰的实践教学项目,打造校内外“双师型”的实践师资队伍,建立多维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这对促进职前早期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OBE理念;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3-005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OBE理念下高专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XJK21BZJ067)、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双元育人视域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课题编号:21B0854)研究成果
OBE是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简称,该理念强调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聚焦学生毕业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对课程和教学进行反向设计,配置教育资源,并以此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基于OBE教育理念,聚焦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探讨高校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体系框架,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项目、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路径,对促进职前早期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缺少以“产出”为导向的总体设计
(1)照搬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早期教育专业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专科类专业,在本科层次还未开设。一般高校都是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开办早期教育专业。因此,高校对早期教育专业的总体设计很多都是以学前教育专业为“蓝本”进行一些调整。早期教育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上有共同之处,但也有较大差异,两个岗位所需人才的能力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早期教育教师比幼儿园教师更侧重婴幼儿的保育、照护,并要求有更强的婴幼儿家庭教育与咨询指导能力。因而,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应只是在学前教
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做“加减法”,而应在做好早期教育教师岗位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
(2)仍以学科为导向进行实践。高校早期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在早教机构从事过保教相关工作,由他们设计的实践教学倾向于以学科为导向,与早教机构的需求严重脱节,不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专业能力的掌握。
2.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滞后,不能有效对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学生实践能力的真正形成必然要“在实践中学习”,又要“更好地服务实践”,所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数高校早期教育专业在描述实践教学目标时都有目标描述不具体、缺乏可评可测目标的问题。这会导致教师无法通过笼统的目标表述,确定学生实践后的专业能力应具体达到何种程度,进而忽视了实践教学[1]。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托育”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托育的新形势下,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应该有相应的调整,但是部分高校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仍没有变化,滞后于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和实践内容的滞后,会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缺乏应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无法快速适应早教、托育机构工作的实际需求。 3.实践教学项目缺乏多维性
早期教育专业因社会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高校又缺乏实践教学体系总体设计,所以一般开设的是传统的实践教学项目,这些实践课程只是把学生安排到早教机构、托育机构等实践基地观摩,缺少多渠道、多维度的实践项目。学生实践机会的缺乏,会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水平提升有限。
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如上文所述,部分早期教育专业教师对早期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他们多以讲授理论课为主,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都是“边学边教”。因而,这些教师缺乏有关岗位实践经验的有效指导[2]。 5.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应以产出为导向,根据早期教育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确定评价内容和要求,且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部分高校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追踪,无法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引导。
1.构建思路及体系框架
(1)构建思路。基于OBE理念的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早期教育相关领域工作要求,如婴幼儿照护、早托机构保教、早教咨询等,确定早期教育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并根据能力需求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和内容,开展实践教学项目,改革评价方式,全方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水平[3]。 (2)体系框架。
2.实现路径
(1)建构“三横三纵”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实践教学目标既是建構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4]。基于OBE理念的早期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需以社会对早期教育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强调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实践的智慧。因此,高校要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建构“三横三纵”的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横向实践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1)基础层次的目标,主要为专业技能的培养,如手工、绘画、讲故事、弹唱、表演、课件制作等。(2)专业层次的目标,包括婴幼儿卫生保健与安全防护能力、婴幼儿生活照护能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能力、婴幼儿发展环境创设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3)综合层次的目标,包括婴幼儿融合教育能力、婴幼儿家庭教養科学指导与咨询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实力的培养。各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都指向“实践能力发展”这个核心。
在搭建好三个层次的横向目标后,高校要做好学生三个学年纵向的阶段目标,即每个横向目标在学生每一学年结束时应能达到的实践教学目标是什么。实践教学目标应细化,要具体到每一门课程,形成一整套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能力目标为例:
(2)融通“岗课赛证”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载体。基于OBE理念的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分解实践教学目标,以实践能力的获得为核心,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实践内容的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技巧和专业能力,胜任早期教育相关领域的工作。
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要以解决岗位典型任务的方式出现,使学生能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任务紧密结合,也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把握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要能够紧跟托育的新形势。在我国积极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落实和巨大的托育市场需求背景下,早教和托育机构对教师的需求在激增。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与“1+X”幼儿照护证书融通,让学生在学校和托育机构进行双重实践,以便能较快地适应托育相关工作。 (3)设置方式多元、层次清晰的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项目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形式,是以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项目可以有多种形式,有理实一体化项目、集中性实践教学项目,还有个别性实践教学项目[5]。
1)理实一体化项目。理实一体化项目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边讲授理论边进行实践操作。这一类实践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实训场地和设备,设计实践场景,对所讲授理论内容的直接演示和实操,能让学生直观体验,快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2)集中性实践教学项目。集中性实践教学项目一般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利用多种平台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来开展。在早期教育专业的集中性实践上,一般是高校组织学生进入早教、托育机构见习、短期实习。也有的高校在校内创设实训室,并提供实训材料和实训环境,让教师集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是提高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6]。 在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高校应坚持“持续、递进”的理念,采用“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校的三年间,持续、递进地到早教、托育机构进行实践。整个实践教学安排依次可分为认识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参与式实践、顶岗实习四阶段。
认识性实践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校外实践条件便利的,可以结合各学期的课程进行随机的实践安排,校外实践条件有限的可每学期集中安排1天~2天让学生进行实践。认识性实践主要以观摩、参观为主,让学生了解早教、托育机构,了解0岁~3岁婴幼儿的特点,以及早教教师的工作性质、内容与特点,对这一职业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形成基本的职业印象。 体验性实践安排在第三学期,一般1周为宜,以观摩、交流和体验为主。在学生学习了婴幼儿生活照护、婴幼儿亲子活动设计、婴幼儿游戏指导和婴幼儿早期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础上,高校可组织学生观摩早教、托育机构的环境,早期学习、游戏、亲子活动及对婴幼儿的生活照护,并尝试配合早教教师开展各项早期学习、游戏及亲子活动,配合教师完成婴幼儿生活照护中相对简单的环节,增强学生对早期教育活动的认识与了解,体验早教、托育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与特殊性。
参与式实践安排在第四学期,为期2周,以观摩、组织游戏活动和协助教师进行婴幼儿生活照护为主。在校内实训室,由校内或校外教师指导学生训练1周。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专业技能考核题库和“1+X”幼儿照护考证实操考题进行专项式模拟训练,主要包括:婴幼儿意外伤害现场救护、婴幼儿生活照护、婴幼儿生长发育评估、早期学习、游戏及亲子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校内实训1周后,学生再去早教、托育机构实践。在机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协助教师进行1天生活照护,获得关于早教、托育机构保教的直接经验,体验职业角色,练习保教实践能力,提升职业责任感。
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学生转变角色,以“顶岗教师”的身份独立承担早教、托育机构的岗位工作。这一阶段能锻炼学生的婴幼儿生活照护、活动组织等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精神。
3)个别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个别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是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综合社会实践等。高校应为学生搭建技能训练与竞赛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以
形成积极向上的备赛氛围。高校要与周边社区合作,组建“亲子早教社团”,为学校周边社区家庭0岁~3岁婴幼儿提供亲子早教活动服务。高校提供校内早期教育实训场地,由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参与亲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向学校周边社区提供0岁~3岁亲子早教活动服务,社区负责宣传和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这样的实践教学项目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0岁~3岁的婴幼儿组织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打造校内外“双师型”的实践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高校可将教师送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挂职实践,承担早教、托育机构的保教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还可引进校企合作单位的骨干教师来校开展教学研讨,承担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这样,校内外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能打造校内外兼具的“双师型”实践师资队伍,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横向实践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1)基础层次的目标,主要为专业技能的培养,如手工、绘画、讲故事、弹唱、表演、课件制作等。(2)专业层次的目标,包括婴幼儿卫生保健与安全防护能力、婴幼儿生活照护能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能力、婴幼儿发展环境创设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3)综合层次的目标,包括婴幼儿融合教育能力、婴幼儿家庭教养科学指导与咨询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实力的培养。各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都指向“实践能力发展”这个核心。
在搭建好三个层次的横向目标后,高校要做好学生三个学年纵向的阶段目标,即每个横向目标在学生每一学年结束时应能达到的实践教学目标是什么。实践教学目标应细化,要具体到每一门课程,形成一整套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能力目标为例:
(2)融通“岗课赛证”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载体。基于OBE理念的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分解实践教学目标,以实践能力的获得为核心,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实践内容的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技巧和专业能力,胜任早期教育相关领域的工作。
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要以解决岗位典型任务的方式出现,使学生能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任务紧密结合,也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把握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要能够紧跟托育的新形势。在我国积极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落实和巨大的托育市场需求背景下,早教和托育机构对教师的需求在激增。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与“1+X”幼儿照护证书融通,让学生在学校和托育机构进行双重实践,以便能较快地适应托育相关工作。 (3)设置方式多元、层次清晰的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项目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形式,是以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项目可以有多种形式,有理实一体化项目、集中性实践教学项目,还有个别性实践教学项目[5]。
1)理实一体化项目。理实一体化项目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边讲授理论边进行实践操作。这一类实践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实训场地和设备,设计实践场景,对所讲授理论内容的直接演示和实操,能让学生直观体验,快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2)集中性实践教学项目。集中性实践教学项目一般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利用多种平台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来开展。在早期教育专业的集中性实践上,一般是高校组织学生进入早教、托育机构见习、短期实习。也有的高校在校内创设实训室,并提供实训材料和实训环境,让教师集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是提高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6]。 在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高校应坚持“持续、递进”的理念,采用“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校的三年间,持续、递进地到早教、托育机构进行实践。整个实践教学安排依次可分为认识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参与式实践、顶岗实习四阶段。
认识性实践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校外实践条件便利的,可以结合各学期的课程进行随机的实践安排,校外实践条件有限的可每学期集中安排1天~2天让学生进行实践。认识性实践主要以观摩、参观为主,让学生了解早教、托育机构,了解0岁~3岁婴幼儿的特点,以及早教教师的工作性质、内容与特点,对这一职业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形成基本的职业印象。 体验性实践安排在第三学期,一般1周为宜,以观摩、交流和体验为主。在学生学习了婴幼儿生活照护、婴幼儿亲子活动设计、婴幼儿游戏指导和婴幼儿早期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础上,高校可组织学生观摩早教、托育机构的环境,早期学习、游戏、亲子活动及对婴幼儿的生活照护,并尝试配合早教教师开展各项早期学习、游戏及亲子活动,配合教师完成婴幼儿生活照护中相对简单的环节,增强学生对早期教育活动的认识与了解,体验早教、托育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与特殊性。
参与式实践安排在第四学期,为期2周,以观摩、组织游戏活动和协助教师进行婴幼儿生活照护为主。在校内实训室,由校内或校外教师指导学生训练1周。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专业技能考核题库和“1+X”幼儿照护考证实操考题进行专项式模拟训练,主要包括:婴幼儿意外伤害现场救护、婴幼儿生活照护、婴幼儿生长发育评估、早期学习、游戏及亲子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校内实训1周后,学生再去早教、托育机构实践。在机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协助教师进行1天生活照护,获得关于早教、托育机构保教的直接经验,体验职业角色,练习保教实践能力,提升职业责任感。
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学生转变角色,以“顶岗教师”的身份独立承担早教、托育机构的岗位工作。这一阶段能锻炼学生的婴幼儿生活照護、活动组织等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精神。
3)个别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个别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是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综合社会实践等。高校应为学生搭建技能训练与竞赛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备赛氛围。高校要与周边社区合作,组建“亲子早教社团”,为学校周边社区家庭0岁~3岁婴幼儿提供亲子早教活动服务。高校提供校内早期教育实训场地,由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参与亲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向学校周边社区提供0岁~3岁亲子早教活动服务,社区
负责宣传和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这样的实践教学项目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0岁~3岁的婴幼儿组织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打造校内外“双师型”的实践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高校可将教师送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挂职实践,承担早教、托育机构的保教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还可引进校企合作单位的骨干教师来校开展教学研讨,承担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这样,校内外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能打造校内外兼具的“双师型”实践师资队伍,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