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2020-10-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0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1.本课的一个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吃福橘”“说‘长毛’”这两件事,以及阿长那些“麻烦的礼节”。要提醒学生,不要只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事,还要从一个没有文化的、不幸的农村女人和一个关爱“我”的保姆的角度来理解。要读出荒诞可笑背后的苦难与希冀。 2.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童年和阿长的,但是最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儿时的感受使文章富有童趣,成年的视角则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深沉的怀念,并揭示出阿长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 3.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用词准确生动外,教学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大词”(如“霹雳”“震悚”“谋死”),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意蕴,理解作者为何“大词小用”,提示学生注意词义的不同之处。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学法 指导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环节二 自 主 学 教 学 内 容 大家还记得给少年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吗?这个“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和童年时期的鲁迅还发生了哪些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1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等。 2.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本文是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教师随笔: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骇(hài) 孤孀(shuānɡ) 惶急(huánɡ) 悚(sǒnɡ) ....掳(lǔ) 诘问(jié) 霹雳(pī lì) 渴慕(mù) .....玑(jī) 疏懒(shū) 惧惮(dàn) 颈(jǐnɡ) ....疮疤(chuānɡ bā) 矩(jǔ) 懿(yì) 灸(jiǔ) .....2.词义 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惶急:惊慌急迫。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文中是震惊的意思。 情有可原: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2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勾画直接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说说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是一种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师随笔: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对比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首先,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其次,“阿长”是俗人俗称,《山海经》是典雅古籍,一俗一雅相连,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第三,全文近半部分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的好奇:这样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一、深层探究 1.分角色朗读第6~17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写“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3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特别的敬意”。 2.齐读第18~28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在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3.文中哪些地方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4.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在文中找出来并感受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1)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对比、映衬法: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二、语言赏析 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 2.“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4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4.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惊叹的,从“成年的我”角度来看,不免有滑稽之感。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如从“童年的我”角度分析认为作者真的认为是这样,理由充分也可) 三、探究写法 1.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前面部分略写了长妈妈“切切察察的毛病”“管我很严,喜欢告状”“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等几件让作者厌烦、讨厌的事,大揭其短,这些都可以算“抑”;但后面又详写买《山海经》,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述出自己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这样详略得当、欲扬先抑,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用“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束很严”“摆成‘大’字的睡相”写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用“元旦早晨塞福橘”“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写她“淳朴善良、迷信、关心孩子”的性格特点;她为“我”买回《山海经》表现她的真诚热情、乐于助人,这些事情有详有略,但都是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例,更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文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章 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现了阿长朴实善主 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5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旨 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我先让学生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时我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主要在加强诵读(速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的同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读,通过讨论与归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在学生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互相合作的兴趣。 模仿本文的写法,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介绍一位你认为最有特点的同学,尽可能说得真实、生动、传神。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