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

2021-10-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

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与

思考

随着南京市各项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持续增长,就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比重提高。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在产业及职业的分布逐步优化,劳动人口及其就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主要根据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市劳动人口及其就业现状作分析和探讨。

一、劳动适龄人口的基本状况 1、 劳动适龄人口呈增长态势

劳动适龄人口是人力资源中的主要部分,按照《劳动法》规定,我国劳动力资源为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男性16-59周岁,女性16-54周岁的人口。“六普”资料显示,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为万人,其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已达%,比2000年%上升了百分点,比1990年%上升了百分点(见表一)。 表一:1990-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变化情况 指标 劳动适龄人口(万人) 总人口(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00-2010十年间,劳动适龄人口增加 万人,年均增长%,而1990-2000十年间,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万人,年均增长%,两个时期的总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和%。十年来,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均快于总人口的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南京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吸引力增强,外来人口增加; 二是上世纪80年代后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1981—1990)影响所致;三是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2、女性劳动力资源增长较快,性别比有所下降

从性别上看,女性劳动力资源增长%,比男性劳动力资源增长%,还快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由2000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见表二) 表二:男女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情况 年份 2010年 2000年 人口数(万人) 合计 男 女 比重 合计 100 100 男 女 性别比 3、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变化

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结构关系着劳动力的动态供给状况,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16—2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比由%提高到%,满足了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同时,25—44岁和45—59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分别由%和%,下降到%和%。2010年全市45岁以下劳动适龄人口为万人,占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比2000年的%,有所下降,年龄结构趋向老化(见表三、图一)。 表三: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结构 年龄 总计 1

2000年 100 2010年 100 人数(万人) 比重(%) 人数(万人) 比重(%) -

16-24岁 25-44岁 45-59岁 图一: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分布(万人)

120100806040200合计男女9岁4岁9岁4岁9岁4岁9岁4岁16-120-225-230-335-340-445-450-555-59岁

4、外来人口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来劳动适龄人口达到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万人的%。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快,南京市的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其中,外来人口的增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们在城市中大部分从事苦、脏、累的劳动,为南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外来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万人,占%;女性万人,占%,男性大大多于女性。 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其中16—29岁青年是外来人口的峰值年龄,占%,30—44岁壮年占%。相比之下,本地户籍劳动力中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低于外来劳动力个百分点,外来劳动适龄人口的年轻化对于南京市户籍人口老年化的趋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见表四、图二)。

表四 劳动力资源年龄结构

单位:万人 年龄 总计 16-19岁 20-24岁 25-29岁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50-54岁 55-59岁 常住劳动力 合计 男 女 合计 户籍劳动力 男 女 合计 外来劳动力 男 25 女 9 2

-

706050403020100户籍劳动力(万人)外来劳动力(万人)16-1920岁-2254岁-2930岁-3354岁-3409岁-4445岁-4509岁-5455岁-59岁

5、在校大学生是南京市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在校大学生数为万人,比2000年万人增长%,占20—24岁的人口比重由%上升到%,提高了个百分点,这一年龄人群是南京市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2010年,全市高校毕业生有万人,而同期新增就业人员万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外地就业。如何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南京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6、劳动适龄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1)高学历人口增长幅度大,低学历人口显著下降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增加迅猛,使劳动适龄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有万人,与2000年的万人,增加%,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上升到2010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有万人,增长%,所占比重由%上升到%,提高了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很多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继续学习,从而导致低学历人口呈显著下降趋势,文盲、半文盲人口减少了%,所占比重由%,下降到%,减少了个百分点,拥有小学教育文化的人减少了%,所占比重由%下降到%,减少了个百分点(见表五)。 表五:劳动适龄人口文化结构变化 文化程度 合计 文盲、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及以上 2010年 100 2000年 100 2010年比2000年 总量(万人) 比重% 总量(万人) 比重% 增减量(万人) 增长% (2)性别比差距缩小

随着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人数不断增加,劳动适龄人口的性别比差距在缩小。从2000年的(女性为100,下同),到2010年的,减少了。特别是女大学生增加很快,大专程度的性别比下降了,也就是说:现在每100个女大专生,就有个男大专生;3

-

本科及以上,性别比更是下降了,由原来的,下降到现在的(见表六)。

表六:劳动适龄人口按文化程度分组的性别比(女性为100) 合计 文盲、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及以上 2010年 2000年 2010年比2000年下降 二、人口就业状态的初步分析 1、在业人口的基本状况 从总体上看,全市劳动力在业人口比2000年增长%,全市16岁及以上人口在业率为%。男性在业人口占全市在业人口的%,女性占%,男性在业人口多于女性在业人口。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思想观念及客观条件的影响,部分单位对女性就业或多或少存在岐视现象;二是受学历、技术、体力等方面的限制,失业女性再就业存在困难;三是我国的现行退休制度的规定,女性比男性早5年退休,就业时间少于男性就业时间。 2、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

南京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全市在业人口快速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在业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比2000年下降了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同比上升了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同比上升了个百分点。

3、在业人口行业集中度高

全市在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这4 个行业吸纳了全市%的在业人口(见七)。

表七: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及性别结构状况

单位:%

行 业 总计 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比重 100 性别结构 男 女 4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 南京市在业人口集聚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占%,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同时,从性别结构上看,建筑业男性比重最高,达%;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女性比重最高,达%。

4、职业分布渐趋技能化

在业人口的职业分布及性别结构(见表八):

表八:在业人员的职业分布及性别结构

单位:%

2010年 职业 总计 一、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二、专业技术人员 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四、商业、服务业人员 五、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七、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比重 100 性别结构 男 女 比重 100 2000年 性别结构 男 女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列第一;商业、服务业人员占%,列第二;专业技术人员占%,列第三;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占在业人员比重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个、个、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占%,大幅下降了个百分点。技术性人才占在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在业人口职业分布结构正逐步趋向技能化。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比由2000年的%,上升到%,提高了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了。

5、不在业人口的基本分析

不在业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中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从未工作人口的结构状况看,全市达到劳动年龄而未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在未工作的人口中,男性占%,女性占%,5

-

男性低于女性个百分点(见表九)。 表九:未工作人口性别结构及分布状况(%) 未工作原因 总计 在校学习 丧失工作能力 毕业后未工作 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 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 承包土地被征用 离退休 料理家务 其他 合计 100 男 女 (1)、不在业未工作的原因: 一是在校学生。在未工作人口中,正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占有较大比重,达到%,其中,男性在校学生占%,女性在校学生占%,男性高于女性个百分点。南京各类大学很多,在校学生数列全国第三位。

二是离退休。因部分适龄劳动人口未达到退休年龄即离开工作岗位,增加了全市的离退休人口,其占未工作人口总数的%,在各项原因中,排列第二;其中男性离退休人数占%,女性离退休人数占%,男性低于女性个百分点。

三是料理家务。在我市,不参加工作,专职在家料理家务的人口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占%,主要是一些“全职太太”,女性居多,占料理家务的人口的%,高于男性个百分点。

四是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曾经有过工作,但因各种原因失去了工作,现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其占未工作人口总数的%。

五是丧失劳动能力。因丧失工作能力而没有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也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女性占%,比男性高个百分点。他们是社会和家庭需要关爱的对象。

六是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这部分的人口以毕业的学生为主,他们刚从校门跨入社会大门,正在寻找工作的机会,其占未工作人口总数的%。其中,男性占%,男性高于女性个百分点。

七是其他。占未工作人口总数的%。男性比重低于女性比重个百分点。 (2)、失业人口是未工作人口中最值得引以关注的群体

在未工作人口中,有三部分人口组成了失业群体,一个是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另一个是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还有承包土地被征用,无法继续务农的人口,这几部分人口占未工作人口的比重达%。这些人口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但未找到有收入的社会劳动。因为失业,影响到这部分人口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一旦失业人口过多,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因此,做好解决失业人口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

从失业人口的分布状况看,城区高于二县(见表十)。 表十:未工作人口各区县失业率 全市 玄武区 白下区 秦淮区 建邺区 浦口区 栖霞区 雨花台区 江宁区 六合区 6

-

鼓楼区 下关区 4 溧水县 高淳县 在13个区县中,六城区的失业率除白下区外,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栖霞区最高,为%;建邺区第二,为%;玄武区第三,为%。

三、人口就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综合上述对我市人口就业的现状及特点的分析,由此对我市的人口就业构成所呈现的发展趋势作出下列基本判断:

一是男性就业人口呈相对上升趋势,女性就业人口呈相对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中等年龄组表现尤为突出,但在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的在业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中有所差异,因为,在低年龄组内,男性入学就读接受教育的机会多于女性,就业人口呈相对上升趋势;在高年龄组,由于女性普遍比男性至少早5年退休,而且要料理家务,所以,女性就业人口呈相对下降趋势。

二是第一产业人口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人口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人口持续上升。在各行业人口结构中,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逐步减少,从而导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是南京的经济基础,也是吸收就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就业人口保持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是南京大力发展的重要产业,就业人口持续增加,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三是在各职业人口结构中,农业劳动者将持续下降,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将会保持稳定,商业、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将会大幅度上升,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也会有一定程度上升。

四是在未工作人口结构中,离退休、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员将会增加,在校学生及其他不在业人员将会有所下降。

四、人口就业面临压力的主要原因

1、劳动适龄人口持续上升带来的就业压力 我市目前正处于劳动适龄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活动人口持续上升阶段,劳动适龄人口长期上升,将形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超过总人口增长率,因此,总人口就业率需大幅度上升,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可是目前劳动就业岗位的增加量滞后于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为我市人口就业带来压力。

2、城市化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成趋势,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涌入必然对城市就业形成压力。同时,制造业产品已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方向转变,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这种产业结构性变革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群体,给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

3、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带来的就业压力

我市经济增长正在经历迅速的“资本和技术深化”过程,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吸纳新增劳动力有限,而且需要的都是高素质的人才,如“十五”、“十一五”期间出现的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并没有拉动较高的人口就业增长,反而使就业增长弹性系数有所下降,因为这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技术的投入,而劳动投入的贡献较小,并没有出现人口就业的大幅度增长。

五、缓解就业压力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加强对劳动力资源的引导与管理

一要建立真正有效统一、大覆盖的劳动力信息化体系。形成统一的 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纳入南京市信息化工程系统,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劳动力供需信息交流;二是建立相对先进的劳动力分析系统,根据本市的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作出科学预测,尤7

-

其是对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预测;三是要根据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以外来劳动力为主的特点,对外来劳动力结构调整和引导。积极发挥用人单位管理外来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外来劳动力特别是高层次外来人口生活工作环境质量,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来南京创业发展。

2、促进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完善

一要不断完善人才流通渠道,遵循市场规律是根本,双向选择是主要方式,中介机构是主渠道,网络登录求职是发展方向。政府部门需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二要发展非传统就业方式。如人才租赁、柔性流动、隐性就业及非正规就业等,与国际接轨,与现代信息传媒系统联接。

3、正确处理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们在制定就业发展战略时,要寻找就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服务业,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迅、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饮食、修理、洗浴、理发等生活性服务业;商业、流通、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等中介性服务业;软件、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发展性服务业;旅游、会展等综合性服务业等。

4、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岗位,继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用工多的产业和产品的比重来吸纳农业劳动力,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吸纳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实施中心扩张与周边强化并举,吸引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向新城区和小城镇转移。

拟稿人:吴忠林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