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价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湛江测试)周代,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 )
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解析:选C 材料中“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干预朝政”“谤王”说明国人的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这里所体现的民主是一种原始民主,是对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故选C项;材料中提到“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是国人积极参与国家管理的行为,不是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导向的表现,排除A项;“左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周代实行的政治体制是君主制,不是近代民主,排除D项。
2.(2020届高三·广东六校联考)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刖、宫、大辟五刑的惩罚极其残酷;而《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时( )
A.礼乐制度并不完备 C.出现礼法并用思想
B.宗族治理建立起来 D.社会等级色彩明显
解析:选D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刑罚制度完备,但却明确提出贵族犯法可以通过缴纳罚金免刑,这实际上说明当时社会等级色彩明显,故选D项;西周时已建立比较完备的礼乐制度,排除A项;西周宗族治理即宗法制度,这与材料中的刑罚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西周的刑罚制度及贵族免刑,并未涉及礼,排除C项。
3.(2019·雅安三模)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夏、商、周三族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
第 2 页 共 7 页
帝族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各族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项;夏、商、周三族之间没有世袭,排除D项。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矢、刀等,甲骨文与周代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周代金文中。这表明( )
A.商周的风俗完全一致 B.甲骨文是古老的成熟文字 C.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 D.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解析:选C 材料所述为周代在文化和货币方面与商代趋同,体现了周代对商代文化的继承,即文化的发展是其渊源,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对商代文化的继承,并未体现其文化水平高于商代的信息,排除D项。
5.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 B.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 C.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 D.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
解析:选A 材料中的“血缘”“亲情”“社会秩序的本源”等字眼意在强调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并未明确的体现,排除;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西周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并未实现人际间的和谐,D项排除。
6.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解析:选D 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
第 3 页 共 7 页
执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故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A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B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C项错误。
7.(2019·潍坊二模)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科举制度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实行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
8.(2020届高三·四川教考联盟考)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
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
解析:选C 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而只有秦国继承了商周文字,继续发展,这反映了秦国通过文字的继承传承了华夏文化,故选C项。
9.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解析:选B 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代“劝勉”结婚,三者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国家财税收入,故选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第 4 页 共 7 页
只符合汉初,排除A项;人口增多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C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负担而不是生活质量的改善,排除D项。
10.据青铜器铭文记载,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C.抑商政策弱化
B.世袭制度解体 D.礼乐制度崩坏
解析:选A 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下的土地是不允许买卖的,但是裘卫购买耕地,体现的是井田制的松动,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世袭制度,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抑商政策弱化,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
11.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位弑君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古代中国( )
A.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 B.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 C.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 D.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
解析:选A 孔子曲笔作《春秋》,意在维护周礼,《春秋》中蕴含着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材料中阐述不论是“为人君父”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不懂《春秋》”,即在强调《春秋》的作用,旨在用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故选A项。
12.“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
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B.思想内容较庞杂 D.在先秦并未出现
解析:选B 据材料“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和“‘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可推知法家思想内容较庞杂,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的比较
第 5 页 共 7 页
《墨子》 信鬼神 兼相爱,交相利 信奉天意 反对奢靡 崇奉圣人 尚贤能 崇尚教化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观点 人物、学派 普罗泰格拉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斯多亚学派 《论语》 信亦不信 仁爱;由己及人 信奉天意 礼:享受与节制 崇奉圣人 举贤才 教罚并用 《韩非子》 不信鬼神 无爱;利己 不信天,信暴力 张扬私欲 反对崇圣 不尚贤,以术御臣 崇尚法治 主要观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 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 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 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与墨家、法家相比,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6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墨子》中的“反对奢靡”和法家的“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思想,并结合所学墨子的主张“非攻”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对比儒家与墨家、法家的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守法即正义”“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强调理性”“人生而平等”等信息分析;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比较,从价值取向上分析。
答案:(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为何成为主流: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
第 6 页 共 7 页
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并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
(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
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
——摘编自《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可以拟定论题: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其次,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与古希腊两个角度,进行论证这种不同。
答案:论题: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
阐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儒学代表自己阶层的利益,提出“仁政”和“德治”的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力图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古代希腊的一些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出现了智者学派,他们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索主题,以人的眼光考察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第 7 页 共 7 页
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