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开口说话
作者:于红军 于春旺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09期
著名教育专家张志公说:“忽视了口头语言,就是对语文教学缺乏现代化的眼光。”现今社会是一个高交际化、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的社会,它对人们的说话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论是搞公关交际,还是从事各种服务行业,都离不开流畅的说话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番话精辟地阐明了“听”、“说”、“读”、“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中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听、写,轻说、读”的弊端,这种“重文轻语”的教学方式,片面强调了听、写能力,忽视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根本就不顾学生毕业后的实际需要,完全挤掉了说话能力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每一个中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因为说话训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通过说话训练,锻炼了学生快速选词造句的能力,这对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敏捷性都是很好的培养,对学生一生都会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心理学表明,成功能使人感到愉快,从而产生兴趣。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功感。例如,教师使用学生课文朗读的最佳录音,让学生范读文章、朗诵课文等。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师生承认,就会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心理满足感和喜悦。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调查、访问,让他们做一回“小记者”,这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
为了让学生说话训练的兴趣持久而稳固,就要注意训练的渐进性和阶梯性,让学生意识到每次训练都有新鲜的东西、新的进步。例如,初中学生可以侧重训练“表情朗读”、“课文复述”、“讲故事”、“口头作文”等,高中学生可以侧重训练“演讲”、“辩论”、“专题发言”等。训练过程要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单向到综合,由易到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有了兴趣,也就有了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一套规律性的方法,开辟专门的说话舞台,使他们掌握各种讲话的艺术,从而更好地提高说话的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辩论时,不妨组织的到位一点、正规一点。并且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辩论者,要准备两手,一是进攻的一手,即准备如何驳倒对方——冷静听辨,善于捕捉对方论断中的矛盾点和疏漏处,并立即反驳;二是防御的一手,即准备对方的质问,预先想好怎样一一驳回。另外,要告诉学生,辩论的时候要采用普通话,说话要不卑不亢,有条不紊,要有礼貌等。通过具体的指导,学生就会逐渐掌握一些辩论的技巧,反复几次,学生的说话技巧就会大大提高。
要想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还要加强训练,因为说话是一种技能,光靠兴趣和方法是不行的,毕竟说话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速战立决”的事情。
首先,训练要反复多次,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课文阅读教学,要求每个人每周在课堂上口头提问或者口头回答至少一次,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自我介绍”、“推介一本书或者一部影视剧”等活动。制定计划,指定负责人,要求在一学期内,人人轮齐。做到“人人有训练,个个有提高”。其次,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避免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训练效果。说话训练体系主要应该包括“基础训练”、“独白训练”、“对话训练”等三大部分。指导学生训练时,可以依次按这三个训练系列进行训练。教师应该按照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从而显示出训练体系的科学性,使学生感到训练目标明确,训练形式丰富,训练循序渐进,真正找到一条培养口才的可行之路。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提升认识是关键,激发兴趣是动力,加强指导和训练是途径。作为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出于至诚”、“精于思想”、“合于伦理、工于表达”的境界。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我们的课堂将会是活泼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这也正是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的本色。如此,我们将无限欣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