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预制空心方桩施工方案

2024-07-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1.施工准备

(1)施工前应做到“三通一平”确保设备车辆及履带吊机的安全; (2)施工用电量应满足400KW,作业区配足照明设施,以便夜间施工。

(3)边桩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4.5m。压桩区域内的场地边桩轴线向外扩延5m范围内铺碴,厚50cm压实。

(4)桩基础的轴线控制网,和标高测定完毕,应经有关单位复核,办理复核鉴定手续。 (5)施工前组织有关人员对图纸进行自审和会审,发现有问题时会同设计人员、监理单位、勘察单位、甲方及有关单位技术人员协商解决。

(6)主要机械设备进场安装、调试:

主要机械设备

机械名称 液压静力压桩机 履带式起重机 电焊机 调试、检查主要内容 液化系统、电路系统、关键结构 行走机构、起重把杆、钢丝绳等 防护罩、接地、接零装置 备注 DTZ818B W1001—25A 氧气瓶、乙炔瓶、液化石安全阀、压力表、胶管阀门、回火防油气瓶、乙炔发生器等 止器等 (7)测量仪器校核:

仪器名称 校核内容 备注 水准仪 光学系统、调平装置等 S6 经纬仪 光学系统、调平装置等 J2 钢尺 热变形特性、刻度、精度等

压力表 抗震性能、精确度等 (8)焊接材料检查:焊条质保书、出厂合格证等的检查。 2。桩的验收、起吊、搬运及堆放等

(1)桩由专业生产厂家提供,我公司派专人和监理一起有关条款进行外观检查验收,验收时厂方需提供桩的出厂合格证;

桩的允许偏差

项目 长度 端部倾斜 外径 壁厚 保护层厚度 弯曲矢高 平面度 外径 端 板 内径 厚度 允许偏差值(mm) ±0。3%L(L为管节长度) <0。5D(D为方桩外径) ±4 +10~-3 ±5 <L‰,且<20 2 0~-1 ±2 +不限,-0 备注 用钢尺量 用直角尺测量 用卡尺测量 用卡尺测量 尺量 拉线与尺量 用卡尺测量 用卡尺测量 用卡尺测量 用卡尺测量 方桩外观质量 项 目 粘 皮 桩身合缝处漏浆 局部磕损 内外表面漏筋、断筋、脱头 桩端面平整度 不允许 方桩端面混凝土及主筋墩头不得高出端板平面 内 容 局部粘皮和麻面累积不大于桩总面积的5%,每处粘皮麻面的浓度不大于10mm 深度不大于10mm,每处长度不大于20mm 磕损深度不大于10mm,每处面积不大于50CM

桩端面凹陷 桩身裂缝 凹陷深度不大于10mm 不允许 (2)桩的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得产生不均匀沉陷,堆放层数不得超过两层。 3.施工流程

本工程采用液压静压桩机进行施工,施工工艺流程为:

施工准备  测量放线、定桩位  桩位复核  桩机就位  焊接桩头(冷却)对中  校核垂直度 压桩  对中调整  接桩再压桩、送桩  稳压  标高停止 移机。 4。施工工艺 (1)测量放线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点,首先用全站仪和测距仪放出控制点,然后由测量高级工程师采用经鉴定合格的J6型经纬仪,钢尺量距、用经纬仪导线法放出二级控制网(点)作补充,以控制整个建筑区域。控制点采用混凝土浇注,并分别在场地四周外围做4个永久控制点,以便随时检查场内控制点是否松动.二级控制点采用经纬仪观测2个测回,测回误差不大于±15″。测量控制点必须有一人计算、另一人复核,将测试结果交监理核验、签字后方可采用.

根据测放的控制网(点),利用J2经纬仪,钢尺量距,采用极坐标法,根据设计图纸上的尺寸,测放具体的桩位。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对控制网(点)进行检查,以防车辆的损坏。

根据提供的水准点,用S3型水准仪进行观测,以闭合导线的方式进行引测,闭合不大于20mm以内。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出工程桩的桩顶标高并做好记录。 (2)桩位定位

根据甲方提供的轴线测量基准点,用经纬仪、水准仪建立基准点和分基水准点,并建立明显保护标志。测出桩位轴线、桩位点及标高,并执行测量复核、检验制度,经甲方监理复检验收后施工。在正式压桩前对桩位进行再次复验。对测量基线要定期复核,并及时修正,保

存记录。 (3)桩机定位

将压桩机就位至压桩桩位上将桩段吊入压桩机内,然后将桩端定位于桩位中心,起门架,校正平水和桩中,由负责桩位检查的人员检查是否就位准确,再请监理人员核准确认。 (4)吊桩

根据地质资料、相关资料合理配桩,并按配桩规格进行选桩,捆绑好桩,起动吊车吊起方桩慢慢移至桩机,使桩垂直对准桩位. (5)校正桩的垂直度

调整桩机支腿油缸油塞杆的伸出长度,使桩机平台保证水平,桩入土1~2米后,用互相垂直方向架设的铅锤吊线测桩的垂直度,直至施工达到规范及质量检验标准。 (6)压桩

由压桩机操作人员做好施工记录,开始压桩时,记录每沉下1米油压表压力值,送桩完毕要及时观察压力表读数并做好记录,桩顶标高控制在±50mm之内.

压桩时启动压桩油缸,当桩入土至50厘米时,再次校正桩的垂直度和平台的水平度,保证桩的纵横双向垂直偏差不超过0。5%,然后启动压桩油缸,把桩徐徐压下,压桩在进入砂层土层时适当加快压桩速度,以保证桩尖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到达持力层或油压突然加大时,应放缓压入速度,防止断桩。压桩过程中,由中间向两边或从中心向外施工,先深后浅原则施工且要控制施压速度,一般不宜超过3m/min,压桩应连续同一根桩中间间歇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同时机身应调平,桩尖遇到地下障碍物造成桩倾斜位移时,应将桩拔出,清除障碍物后再压. (7)接桩

采用端板焊接联接预制桩,为了保证接桩的质量,焊接时应做到上下垂直对齐,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大于2mm,接点弯曲矢高不大于0.1%桩长,且不大于20mm。检查桩端板是

否平整,干净,端板破口上的浮锈应清除干净,接桩的焊缝采用对称施焊,焊缝应饱满连续不得虚焊漏焊,不少于二层并自然冷却2分钟方压入土中。 (8)送桩

压桩至原地面时,使用送桩管,送桩管的中心线应重合,送桩管的标记应清晰,准确,将桩压至设计标高,保证压力值达到设计要求。 (9)稳压

当压桩力已达到2。5倍以上设计荷载并桩端已达到持力层时应停止施压,并即时进行稳压,稳压次数为5次. (10)截桩

因有个别桩在施工时地质上的变化桩高出地面,此时虽切割桩头后桩机才可行走,在切割桩时采用专用割桩机,割桩机装在外箍边缘上,沿方桩外围在所需的位置上切割,切割位置上下可调校内箍而定,确保桩头不损、桩机行走安全. (11)场地要求

场内运输道路铺设要平整,方桩堆放合理,周围做好排水系统,保证场地畅通和无积水 四、常见质量问题现象,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1.沉桩困难 (1)主要原因

1。桩设备桩选型不合理,设备吨位小,能量不足. 2.压桩时中途停歇时间过长。

3.压桩过程中设备突然出现故障,排除时间过长;或中途突然停电.

4。没有详细分析地质资料,忽略了浅层杂填土层中的障碍物及中间硬夹层、透镜体等的存在等情况。

5.忽略了桩距过密或压桩顺序不当,人为形成“封闭\"桩,使地基土挤密,强度增加。

6。桩身强度不足,沉桩过程中桩顶、桩身或桩尖破损,被迫停压。 7。就位插入倾斜过大,引起沉桩困难,甚至与邻桩相撞. 8。桩的接头较多且焊接质量不好或桩端停在硬夹层中进行接桩。 (2)预防措施

1。配备合适压桩设备,保证设备有足够压入能力。 2.一根桩应连续压入,严禁中途停歇。

3.进场前对设备进行大修保养,施工时进行例行检修,确保压桩施工时设备正常运行.避开停电时间施工。

4。详细分析地质资料,清除浅层障碍物。配足压重,确保桩能压穿土层中的硬夹层、透镜体等。

5。制定合理的压桩顺序及流程,严禁形成“封闭”桩.

6.严把制桩各个环节质量关,加强进场桩的质量验收,保证桩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7。桩就位插入时如倾斜过大应将桩拔出,待清除障碍物后再重新插入,确保压入桩的垂直度。 2.桩身断裂 (1)主要原因

1。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过程中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

2.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3。稳桩不垂直,压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移架方法校正,使桩身产生曲折。 4。两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弯曲。

5。制作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够,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 (2)预防措施

1.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不宜使用.

2.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惩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执行。

3。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用。 3。桩顶损坏 (1)主要原因

1。预制的混凝土配比不良,施工控制不严,养护措施不足. 2.桩顶面不平,桩顶平面与桩轴线不垂直。

3。桩顶与送桩杆的接触面不平,桩沉入时不垂直,使桩顶面倾斜,造成桩顶面局部受集中应力而损坏。 (2)预防措施

1.桩制作时,要离心均匀,桩顶的加密箍筋要保证位置准确;桩成型后规定要求养护。 2.沉桩前应对构件进行检查,检查桩顶有无凹凸现象,桩顶面是否垂直于轴线,桩尖有否偏斜,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宜使用,或经过修补等处理后才能使用。

3。检查送桩杆与桩的接触面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才能使用。 4。沉桩时桩要垂直. 4.桩顶位移 (1)主要原因

1.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2。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曲折。

3。桩数较多,土饱和密实,桩间距较小,在沉桩时土被挤到极限密实度而向上隆起,相

邻的桩被浮起。

4.在软土地基施工较密集的群桩时,由于沉桩引起的孔隙水压力把相邻的桩推向一侧或浮起。

(2)预防措施

1.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

2.在压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

3.采用井点降水、砂井或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

4.沉桩期间不得开挖基坑,需要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相隔时间应视具体地质情况、基坑开挖深度、面积、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来确定,一般宜两周左右。

5.桩偏移或倾斜过大 (1)主要原因

1.压桩机大身(平台)没有调平。 2.压桩机立柱和大身(平台)不垂直. 3.就位插入时精度不足 4.相邻送桩孔的影响.

5.地下障碍物或暗浜、场地下陷等影响。

6。送桩杆、压头、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或桩顶不平整所造成的施工偏压. 7。桩尖偏斜或桩体弯曲.

8.接桩质量不良,接头松动或上下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 9。压桩顺序不合理,后压的桩挤先压的桩。

10。基坑围护不当,或挖土方法、顺序、开挖时间、开挖深度不当等. (2)预防措施

1。压桩施工时一定要用顶升油缸将桩机大身(平台)调平。 2。压桩施工前应将立柱和大身(平台)调至垂直满足要求。

3。桩插入时对中误差控制在10mm,并用两台经纬仪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校正其垂直度. 4.送桩孔应及时回填。

5.施工前详细调查掌握工程环境、场址建筑历史和地层土性、暗滨的分布和填土层的特性及其分布状况,预先清除地下障碍物、处理暗浜等。

6。施工时应确保送桩杆、压头、桩在同一轴线上,并在沉桩过程中随时校验和调正。 7。提高桩的制作质量,加强进场桩的质量验收,防止桩顶和接头面的歪斜及桩尖偏心和桩体弯曲等不良现象发生.不合格的桩坚决不用。

8。提高施工焊接桩质量,保证上下节同轴,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9。制订合理的压桩顺序,尽量采取“走长线”压桩,给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提供尽量长的时间,避免其累积叠加,减小挤土影响.

10.压桩结束10天左右,待超孔隙水压力充分消散后方可开挖;且围护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避免侧向土体位移;机械开挖至桩顶30cm时采用人工开挖,避免挖斗碰撞桩头。 6。压桩阻力与地质资料或试验桩所反映阻力相比有异常现象 (1)主要原因

1。桩端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

2。地面至持力层层间存在硬透镜体或暗浜。 3。地下有障碍物未清除掉。 4.压桩顺序和压桩进度安排不合理。 (2)预防措施

1.按照持力面的起伏变化减小或增大桩的入土深度,压桩时以标高控制为主外,还应以压入力作参考。

2.配备有足够压入能力的压桩设备,提高压桩精度,防止桩体破损。 3。用钢送桩杆先进行桩位探测,查清并清除遗漏的地下障碍物.

4.确定合理的压桩顺序及合适的日沉桩数量.对有砂性土夹层分布区,桩尖可适当加长,压桩顺序应尽量采用中心开花的施工方法,严禁形成“封闭”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