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建设规划

2020-12-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2010年-2012年)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卫生部 “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健康重庆”卫生行动计划(2008~2012),落实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方针,紧紧围绕培养能适应重庆、西部和全国经济建设、健康事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并具有高潜质的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制定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2012年)护理专业建设规划,并通过规划的实施和落实,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和发挥“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的办学特色,积极构建服务型护理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融入国际护理教育标准、加强“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和管理,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护理专业“发展、改革、创新”的社会辐射及引领作用。

一、背景与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提高,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根据卫生部报道:目前中国注册护士人数为218万人,但每千人仅拥有1.4名护士,医生与护士的比例为1︰0.87。这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护士人数仍然短缺。而重庆市的每千人口护士数和医护比还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护理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60余年的专业办学培养了8万余名高质量的护理人才。现主要开设三年制大专、五年制高职的学历教育和面向行业、面向社会的各级职业培训。现在校生4200人,近三年来非学历培训护理人才6021人次。学生护理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为98以上%,平均就业率92%,专科对口就业率97%。

护理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96人(高级职称38人,占39.65%;中级职称39人,占40.6%),硕士16人,博士5人,98%的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其中有

重庆市名师1名、重庆市“十大园丁”1名,有获得2010“感动重庆十佳教师”提名奖获得者1名,有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专家1名、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护理教育分会专家1名及重庆市护理学会副主任委员1名。近三年来,教师共参编各类护理教材78本(主编26人次,副主编27人次);主持市级以上教改及科研课题32项,成果2项;发表论文108篇。《护理实践技能》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健康评估》为校级精品课程;基础护理教研室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教研室。目前学校是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的主要建设成员之一。

护理专业现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和44家校外实训基地。由此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承担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执业护士技能考核 等多项任务。

二、专业基础与特色 1.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大力推进“院校合作、校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行业办学,院校同源”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了“院校合作,职业导向,立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1)目前已以“1+2”等形式与非直管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及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进行了深层次的联合教学,即专业课程由行业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真正做到了“在医院里面设课堂”,使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2)充分共享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优势和条件,目前已与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两届。

2.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及教学指导委员会,逐步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整合、调整和优化。形成了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素养,充分与护理职业资格鉴定和护士执业资格要求相配合,具有“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现

代护理理念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了原来的“三段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岗位,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专业课程,有计划地安排了临床见习;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61%。护理专业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教改试点,学生职业能力显著提高,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就业入职快,得到社会的认同。

3.特色的教学团队

建立了有行业专家参与的紧密型课程组

(1)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紧紧围绕岗位群的技能及能力要求,定期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要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的需要。

(2)创新性地建立了跨系部,跨学校,有行业参与的专业核心课程组,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3)创新性地建立了有行业参与的教学教育督导机制,成立了系部层面的有行业参与的院校结合教学督导组,定期督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4.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

充分实现与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的实践教学

(1)校内实训基地 近年来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尤其是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真正实现了“在学校内建病房”。专业课程实现了理、实一体化,学生能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训场所与岗位情景的结合和素质培养与岗位要求的结合。

(2)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与西南医院、大坪医院、新桥医院等42家实习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见习和教学实习,搭建起工学结合的立交桥。

5.特色的培养方式和就业通路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与重庆市九龙坡区一院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订单培养”的新模式,

开辟了学生优良就业的新途径。学校还为重庆市及各区县卫生局及各级医院“订单式”培养培训了大量护理人才,为护理队伍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立足重庆,服务西部,面向全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为主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本着“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按照“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拓展创新性、兼顾适应性”的建设原则,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理念,参照国际护理人才培养的标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特色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2.建设目标

进一步深入以行业主导、学校与医院共育人才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校院“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机制;构建体现现代护理理念和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全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国际护理视野的"双师型"护理教学与科研团队;校院共建护理实训基地,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考核、职业技能鉴定、护士执业考试、职业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护理实训中心;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提升护理教育国际竞争力。通过三年的努力,大幅提升我校护理专业整体水平,形成以护理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助产专业、社区护理和涉外护理方向等整个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实用型护理人才,形成以创新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鲜明特色的护理专业示范点。

四、建设方案

(一)院校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现行的“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探索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

(二)优化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1.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护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即职业基础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综合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人文素养、护理服务意识与专业技能。在今后三年中,将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模块,拟将模块完善为四个课程群,即基本护理技能课程群、人文护理教育课程群、临床护理教育课程群以及特色社会护理服务课程群。基本护理技能课程群包含的课程如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健康教育学等,目的是通过护理基本技能教育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人文护理教育课程群包含的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人文修养(伦理学、护理美学与礼仪、人际关系与沟通)等,目的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临床护理教育课程群的目的是满足现代护理专业的要求,培养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包含的课程除内、外、妇、儿、急救护理、康复护理和老年护理;特色社会护理服务课程群的目的是增强护理社会服务功能,包含灾难护理、残障护理等课程。

2.调整课程结构,形成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减少医学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增加社会、人文学科课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实践;适当增设一些能够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反映学科前沿、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如在专科生中开设前沿讲座、心理辅导等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通过课程结构调整,使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 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在总结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进一步完善现在的市级精品课程《基础护理实践技能》。完善目前的校级精品课程《健康评估》。争取三年内申报市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发展,促进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未来的3-5年内,我们将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努力争取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 3门校级精品课程。 (三)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评体系

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如在《护理基本技术》中临终护理、压疮的护理,其余内容均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护理导论》中护理程序等内容试行PBL教学改革;《内科护理》中呼吸、循环、消化等内容试行PBL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法,《健康评估》中身体评估、心电图检查等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对重点、难点、图示、操作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达到80%以上,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进一步改革考试及考核方法:考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贯穿于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理论和实践试题库,坚持教考分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所有课程均摆脱以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将平时理论及技能考核、实训报告、阶段综合考试、实习前三站式综合技能考核、实习出科考核、毕业前三站式综合技能考核等以不同的权重计入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四)加强专业特色教材的建设

1.通过院校共建、合作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工学结合的高水平系列配套理论、实践教材。编写理论教材4本:《基础护理实践技能》、《健康评估》、《内科护理》、《精神障碍护理》;编写实训教材3本,分别是《基础护理实践技能实训指导》、《健康评估实训指导》、《外科护理技术实训指导》。

2.教材编写以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知识,满足护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教材采用“双师型”教师主编或和行业专家合作编写的模式,把执业护士考试标准导入教材内容。

3.开发制作3套与优质核心课程配套、高质量的特色专业课件。 4.全面构建资源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 计划到2012年,搭建专业教学资源的网络平台,建立专业教学网站,发挥教学资源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浏览课程标准、教案、教学录像、题库等,进行自主学习。网站设有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定期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习。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以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推行科学管理,使实训中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力争在近三年内建立一所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设备完善,具有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的示范性护理实训中心,实现教学、培训、考核、职业技能鉴定、护士执业考试、职业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使之成为向重庆、西部、全国乃至国际输送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基地和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1.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化(仿真医院)。 进一步完善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及手术护理、重症监护、急救护理、产房及儿童保健等实训室的建设。并为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制定了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技能操作规程及考核标准。教育部完善集示教与训练为一体的模拟病房建设,使学生与实际护理岗位的零距离,使学生能逐渐熟悉医院工作环境。

在原有实训中心基础上,新建2间急救护理实训室、社区护理实训室;改建基础护理实训室3间、观摩型手术室1间等实训室。同时不断对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更新医疗、护理仪器,开发模拟病人仿真软件。在新建社区护理实训室中增设临终关怀区,使学生在训练中提升多元化服务理念。

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平台,建立一体化实训软件系统,包括教学软件(技能操作流程、技能影视录像)、管理软件(实训室全程运作记录、监测);配备一流的实训中心管理人员;聘请信息技术软、硬件管理专家。

聘请行业护理专家,对现有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和专科护理操作项目进行技能操作考核认证。突出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2.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病房里面设课堂)。 建立有效的实习管理办法,确保实训实习质量。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计算机管理系统,试运行院校双方通过网络系统联合进行教学管理;校院联合制订学生校外实习管理手册、专兼职教师管理手册、学生实习跟踪记录表(医院和指导教师签字)、医院反馈信息统计表。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护理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 1.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具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护理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引进或培养专业建设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8名;培养约50名兼职临床老师;使在职教师与临床护理发展充分接轨,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护理教学团队。同时进一步完善护理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2.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引进或培养专业建设带头人2名,要求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管理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临床实践及出国培训等途径,使之成为具有国际护理视野,能引领和把握护理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并对护理专业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使我校护理专业在国内护理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3. 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并送派到国内外高校、高等级医院进修访学使之能熟练主讲一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具备高超的实践带教能力,能独立指导主要的实训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

4.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派送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聘请国内外知名护理专家来校讲学,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

5.建立与培训临床兼职教师队伍

广泛遴选临床现有护理带教师资,通过严格执行兼职教师试讲、聘用制制度,选取合格师资人才为学校固定兼职教师,由其承担专业课程的全部或部分课堂教学任务;负责学生课间见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期间的现场指导等,要求选择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为保证护理教学质量,学校每年举办兼职教师培训班,要求兼职教师与校内对应学科教师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从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中选聘50名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加达到1:2.5。

(七)加强素质教育,夯实学生职业潜质

1.以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注重实验课程的学习。针对护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改变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实验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加以引导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研究,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整体素质。

(4)改革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以高度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3.以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生中开展符合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学以致用,服务社区和社会。开辟社区服务基地,以团支部为单位,在实习医院的社区服务基地的基础上稳步增加基地数量,并注重提高基地建设质量,使社区服务基地不仅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目的,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发挥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

4.在假期通过组建社会实践服务队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开展健康知识咨询宣教和康复训练活动,同时对残疾人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干预。另外,积极开拓固定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保证学生每年都能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能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 教学资源库建设

通过与行业密切合作、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动态更新积累的方式,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开发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综合考试需要,为护理专业人才终身学习搭建公共资源平台,发挥示范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能力。建设内容有①专业教学标准库:包括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力模块、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训项目等内容。②精品课程资源库:包括专业群内精品课程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训大纲及实训指导、习题集及参考答案、实训操作流程、技能考核及评分标准等。③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建成基本护理技

术、健康评估、内科护理、精神障碍护理4门课程的网络课程。每门网络课程包含:课程标准、网络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在线练习、网络测试、在线论坛等。

五、保障措施

(一) 成立护理专业项目建设小组

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每项建设内容,实行专人负责制,并鉴定责任保证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协商解决建设中的难题,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同时邀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

院校双方共同参与建立管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明确院校双方职责,建立完善的生产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姓名 职务 职称 组织分工 组长:总体项目的规划、安排和组织实施; 杨红 系主任 教授 负责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副组长:具体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 江领群 系副主任 副教授 条件建设、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 副组长:具体负责护理实训中心建设、1门特 王瑞敏 教研室主任 教授 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组员:具体负责1门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 张朝鸿 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 程、精品课程建设。 组员:具体负责1门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 陈历健 组员 副教授 程、精品课程建设。 姓名 职务 职称 组织分工 组员:具体负责1门特色教材、优质核心课 彭奇 组员 副主任医师 程建设。 黄毅 罗中元 罗彬 李雪涛 黄吉春 董志甫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高级实验师 组员:具体负责实训条件建设。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组员:具体负责实训条件建设、1门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具体负责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组员:负责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资源库、相关科研工作和实训基地建设。 组员:协助完成1门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5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及相关科研工作。 组员:协助完成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 组员:协助完成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 贾佳 组员 讲师 设、资源库建设。 组员:协助完成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 组员:协助完成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 组员:协助完成特色教材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 祁俊菊 雷宁 刘春江 组员 组员 组员 讲师 (二)制度保障

引入开放式项目管理模式,促进实践基地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加强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专业建设成绩显著、效益突出的项目参与人员,予以奖励。制订并认真实施项目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项目进行考评,对考评不合格的给予相应的处

保证资金高效运行,保证资金专款专用,不被侵占、挪用。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与监督,脚踏实地的做好重点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确保本建设项目圆满完成。

六、预期效果

通过三年的专业建设,形成具有“院校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成5门优质核心课程、学习课件及专业相关教材的编写;能为其它院校提供教学共享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总体教学实力,构建一支具国际视野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的护理教学与科研团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现代护理理念和高超护理技能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材,为社会提供服务功能,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训基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