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_中国湘莲之乡_湘潭县_王建军

2024-01-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农民日报/2007年/2月/16日/第003版 读者・视点・专题

“中国湘莲之乡”———湘潭县

王建军 张治湘

湘潭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地处长株潭核心区,总面积2512平方公里,人口114万,辖7个乡、15个建制镇,756个行政村、38个居委会。湘潭县是一个人文名县,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曾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帅彭德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湘潭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有农业人口103万,耕地101万亩,水田95万亩,粮食、生猪产量近几年一直位居湖南省首位,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十大标兵县”。作为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该县被誉为“中国湘莲之乡”。在新农村建设中,湘潭县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始终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开展工作。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以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抓好了粮食、生猪、湘莲三大传统产业,通过增加优质稻种植面积、加大生猪品改力度、扩大湘莲流通市场,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规模壮大、品种调优和市场搞活。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84.6万亩,比2001年增加36.7万亩,粮食总产量88.5万吨,同比增加32.7万亩,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十大标兵县”;出栏生猪252.2万头,同比增长30.2%,居湖南省前列;湘莲种植达到10万亩,三大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民增收。二是以强化市场运作带动农民增收。坚持面向市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抓好湘莲、楠竹、蔬菜等特色产业开发及红菜薹、香菇、玉米等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扶植宏兴隆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积极扶持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了享誉三湘的“公司+协会+农户”的青竹模式。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全县与聚宝、金健、新皇粮等数家米业有限公司签订优质水稻稻谷订单达60万亩。三是以发展劳务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该县有劳动力资源63万人,为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该县积极拓展外出渠道、提高劳务者素质、完善劳务服务。开展“阳光工程”就业培训,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定期发布劳务供求信息,搭建劳务输出的平台;健全劳务输出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门路更宽,农民增收步伐加快。近几年,全县每年约有2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劳务收入达20多亿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大力兴修水利。该县坚持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改造重点渠道、塘坝等水利灌溉设施。近两年共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工程20044处,完成土石方2050万方,完成劳动工日2056万个,完成水利建设资金1.92亿元。通过建设,全县共增加旱涝保收面积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新增加蓄、引、提水量1200万方,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水利建设十强县,2006年被湖南省政府授予防汛抗旱先进集体。二是加快道路建设。该县将乡镇公路的改造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列入县政府“十件实事”,四年来,共新建扩建县乡公路、通村公路227.5公里,硬化公路259公里。2005年,共利用国债资金和自筹资金3790万元,硬化通乡公路59公里、通村公路50公里及通达公路80公里。三是加快农网改造和沼气池建设。四年来,农网、城网改造共投入资金3亿元,370个村完成了农网改造。同时,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目前全县已建设沼气池4万余口,通过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既节省了农民开支,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三)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一是着力打造高素质的乡村干部队伍。全面推行村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推行村支委交叉任职,村级班子得到精简,战斗力得到增强。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2002年以来共举办村干部和青年农民培训班10余期,共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

第1页 共2页

600多人。该县还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一创三满意”活动,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党员示范工程”,目前,全县已建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24个、示范基地18处,农业结构调整党员示范户674户。二是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综治网络。以创建“平安县”为目标,切实推行治安防范“村为主”,严格实行综治维稳工作责任制,夯实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充分调动村组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强化村级责任,确保“村为主”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小纠纷不出组,较大纠纷不出村,重大纠纷不出乡镇”。三是大力倡导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在全县广大农村组织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着力破除封建迷信、打牌赌博、人情风泛滥等陈规陋习,开展了“计划生育明星村”、“计划生育示范户”、“科技示范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村群众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县花鼓剧团每年下乡演出200余场次,电影公司每年为群众放映1150场次。农民自发组织的“龙舟大赛”、唢呐演奏比赛、卡拉OK比赛颇具声势,县文化部门组织的32家业余文艺团体及149支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县城乡各地。县内青山桥唢呐被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桥被授予“中国唢呐之乡”。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4.9%。四是不断完善科学、民主的农村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全面推行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了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等民主议事制度,实现了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账乡镇代管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县已建设村账乡镇代管会计服务中心22个,实现村账乡镇代管的村600余个,占全县总村数的80%以上。

(四)实施典型引路,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2006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该县全面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发动。2006年2月,召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人动员大会,从全体县级领导到各村支部书记全部参加会议,明确2006年的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村级经济。3月,全县确定的50个示范村的20多位联点县级领导、42名机关办点干部全部进驻到村上,入驻到农家。各示范村建设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一是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县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遵循科学性、超前性和可行性原则,由市县两级共同投入资金100万元,全面组织50个示范村编制规划。二是全面推进“四大工程”建设。示范村计划投资3672万元,硬化道路211公里,目前已完成241公里,超额完成任务。冬修水利全面启动,现已硬化渠道51.34公里,新建机埠17处,整修机埠28处,整修塘坝近129口。去年有9个示范村计划进行农网改造,另有24个村计划进行电力增容,示范村有线电视入户数达5608户,去年新增1556户,除部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村落外,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到村。同时,各示范村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积极开展“五改一整治”活动,去年已打沼气池1100余口,96%以上居民使用安全饮水,改厕、改灶、改栏面都在30%以上,新建垃圾中转站8个,垃圾围子66个。三是加快发展村级经济。各示范村立足村情,以优质水稻、湘莲、楠竹、西瓜、红菜薹等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基地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去年共发展优质稻种植面积34655亩,经济作物22086亩。如石潭镇八角村去年上半年种植香菇270亩,全年净增收入500万元以上;河口镇三联村引入宏兴隆公司发展湘莲基地1000亩,引进浙江客商开发西瓜基地240亩。此外,还形成了几个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如易俗河京竹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响水乡雅爱村的水果基地、青竹村的生猪养殖基地、谭家山镇荷叶坝村的肉兔养殖基地。各示范村共引进、新办企业31个,投资额达6397万元。县农民素质办公室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在46个村举办科技培训班,共讲课292堂,培训约2万人次。同时,继续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切实抓好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技能。去年上半年示范村共输出劳动力22655人,同比上年增加5873人,示范村外出务工人员超过总人口数的30%。

壮县雄风在,莲乡颂歌扬。目前,湘潭县“十一五”规划宏伟蓝图已经规划,全县上下正朝着“经济总量翻番,进入全省十强”、“在省内有好名次,在全国有好位置”的奋斗目标而开拓进取。

第2页 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