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办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2021-09-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12卷第1期 2012年3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m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Vo1.12.No.1 Mar.,2012 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办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董晓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摘发展规划处,上海201620) 要:通过对学科链、专业链、产业链内涵及地方高校角色定位的分析,阐释了三链对接的必要性,进而剖析了目前 三链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从实践中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求高校在为社会、企业的服务过程中找准 自己的立足点,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三链对接;办学模式;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644(2012)O1—0070—04 在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 为社会服务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不仅要通过培 养人才、发展科学间接地为社会服务,而且正通过多 种渠道直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在高校的功能 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分配等项工作;学生按此进行 学习,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专长,为未来职业 活动作准备” 。若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 存在着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并在人才培养的实施 过程中,前后关联的专业存在着资源共享和相互激 励,产生共生效应,由此而形成一条专业链。 (3)产业链:产业链是指产品生产的原料加工、 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 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 链的办学模式是地方工科院校服务社会的最佳选 择,该模式将学校与社会、知识与生产以最恰当的方 式紧密连接起来。 1 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必要性分析 1.1三链的对接是其内涵所使 赫希曼在1958年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最早 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产业群”是产品生产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为了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需要多 三链的对接主要体现在学校的院系设置、专业 个产业部门、或者同产业内的多个行业部门集聚在 一设置、学科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等如何与社会需求相 适应,使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它所要求的理 想目标是教育与产业社会达到无缝对接、最优匹配。 三链概念的具体内涵为: (1)学科链: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 学的分支。亚里士多德将学科分成三大类,即理论 性学科、实用性学科和生产性学科 J。学科群的结 构越来越类似生物群的结构,一个学科可以为另一 起来完成,“产业群”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是 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按复杂度可以分为二个 比产业链更高层次的行业部门之间的组合。 层次:第一层次的对接通常有“单体对接”和“链式 对接”。单体对接是指单门学科、单个专业与单个产 业的孤立的对接;而链式对接是指以链状形式出现 的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全面的对接。链式对 接比单体对接更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 的客观要求。第二层次的对接通常是“群集式对 接”,即学科群与课程群的对接,以及课程群与人才 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这种营养联系可称 之为学科链接。若干个学科链接构成一条学科链。 首尾相接的学科链可称之为学科环 J。 规格的对接。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常常是以组群 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单项的形式存在。在学科组 群、专业组群与地方产业组群的内部又是各自以一 (2)专业链: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 专门领域”。专业一般“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 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与社会发展需 要划分。高等学校据此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 收稿日期:2011—12—28 定的方式形成有一定连接顺序和结构方式的学科 链、专业链与产业链。 作者简介:董晓玲(1965~),女,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第12卷第1期 董晓玲: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办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71 在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过程中,三者的 角色、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J。学科链代表系统 化的知识与理论,它既有自给自足、自我完善的倾 向,又有寻找“最终消费者”的倾向(按实用主义的 分类“实用性学科”和“生产性学科”)。产业链代表 一种依靠科技与人才谋求科学发展的、现代意义上 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实践,它是以学科形式出现的知 识与理论的“最终消费者”之一。由此,学科链与产 业链分别处于知识与理论的供给者与需求者的地 位,它们之问客观、内在地存在着对接的趋势与可 能,因为,只有通过对接,学科链从产业链那里既可 以获取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也可以通 过知识的实际运用体现其自身的实用价值。 1.2三链对接是地方高校的角色定位所使 就宏观方面,地方高校的基本宗旨是为地方经 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 高级专门人才和提供科学、技术支持的 。因此地 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就必须以学校的这种定位为基 础,突出地方性、区域性,以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为 导向,使学校的学科设置、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布 局相对应。 现代大学一般是按学科建制的,而大学的学科 建设又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基础的。随着 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和专 业方向,大学教学和研究也在学科门类的基础上细 化为专业。学科建设也因此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 同时,现代科学又具有高度综合的特点,新的交叉学 科和综合性学科层出不穷,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 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密切联系,日益形成统一的学 科体系,大学的学科建制又因此表现出学科群和大 专业的通识特征。 学科建设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和实际进程,而且要适应于国家和社会需求。现代 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及机器化大生产导致了社会分 工,而社会分工又使得职业不断分化并日益专业化, 职业的专业化则反过来要求教育培养专门化的人 才,因此,对教学型大学来说,学科建设则应该根据 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以最大限度满足 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其设置既要保持一定的系统性 和稳定性,符合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和关联,又要及 时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分离。“九五”期间,大 学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的重视下,投入经费大幅度 增加。但由于前些年高教的停滞留下缺口太大,大 多数专业的办学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变,而地方高校 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又基本上是相分离的,学科 建设重点是硬件建设较少考虑专业需要,专业偏重 “软件”建设而影响效果。另外,学科也没有充分利 用自身优势为本科教学提供服务,从而大大降低了 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口径与复合度不适宜。 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行业设置专业,因此学科、专业 口径的宽窄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由于经历了几 十年的计划经济,国内大学的办学深深打上了这个 时代的烙印:专业设置口径按计划经济要求细而复 杂,比如会计学还要分商业会计、工业会计、审计等 等。即使现在,本科的专业仍然是按三级学科设置。 这种专业设置的好处是学生毕业后如果专业对口, 不用培训,马上能用。但是从长远看,过于专门化的 知识过时快,很容易被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所淘汰。 以学院制来保证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 接存在缺陷。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培养的学生是最受 用人单位欢迎的。但学院制本身在师资队伍的组 建、学科梯队的建设方面有不少限制。首先表现在 学院制是以行业知识组成要求来组建师资队伍,而 不是以学科,因此常常出现师资队伍因学科繁杂而 难以覆盖所有行业需要;其次,由于学院制不可避免 的行业知识小而全的要求往往会使学科力量单薄, 不容易组成学科梯队难以形成有深度、影响力大的 学科专业群。 3措施与对策 要改变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分离的现状,可以 从学校的学科优势出发,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 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设置与招生的 晴雨表,增设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从社会发展趋势 着眼,不同时期社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是不同的, 学校应该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变化。通过做好毕业生 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与分析,及时调整专业招生人数 甚至专业方向与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量大、并有发 展前景的行业,根据学校的特点及时增设专业,对条 件尚有欠缺、但人才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很好的专业 则应该创造条件增设,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 务力求使人才的培养尽量与社会相吻合。 针对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口径与复合度不 7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2卷第1期 适宜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国内有部分院校比照美国的大学,录取新生时不 分专业或只分文理两科,到大学二年级之后再分专 业。专业口径应该大还是sb?应该复杂还是简单? 应视办学的层次而定。例如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行 业设置专业,因此学科、专业口径的宽窄应该与行业 发展相适应。行业发展目前有两个趋势:一方面是分 工越来越细,出现高度专业化趋势;另一方面是技术 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现高度综合化趋势。因此,在 专业口径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首先,在实际工 作中,不同行业的复杂程度及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互通 程度很不相同,这决定了培养人才的专业口径必然是 宽窄不一,片面地提倡专业“宽口径”对人才培养并不 合适。有些工作领域比较复杂,内部分工非常专门 化,专业口径就不宜过宽。其次,要高度重视复合型 专业的设置。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现代工程师 应该具有从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寻 求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无论是传统的工程技术专 业还是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专业都体现了这种发展趋 势。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发现,对问题的了 解才能是全面与立体的。根据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 需要,根据学校学科门类分布的特点与优势,一方面, 通过跨学科选课,形成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另 一方面,通过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第二学士学位 等途径,培养拥有两个学科或两个专业以上的系统知 识和能力训练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课程改革,调整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适应社 会产业所需。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课程体系 及课程内容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使课程设置与内涵 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智能结构的要求。 近几年,学校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重心是专业课程体 系的改革与优化,虽然所做的专业调整的幅度是比较 大的,但调整的依据是1998年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 目录》,该目录虽然增设了管理学学科,但整个大学科 的格局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在原来的学科大类内进 行,这与当前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和学科之间的融 合、渗透、交叉的增长点形势是不相符合的。最近国 家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 专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原则意见》,正式提出为了适应 经济全球化进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启动新一 轮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学校应该抓住这一时 机,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来增设交叉学科专业、 综合学科和新兴学科专业,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经济 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链结构调整需要。 通过“产学研”办学途径及时调整人才口径。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要“走出小天地,面向大市 场”,建立与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把 高校雄厚的教育、科技优势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加 快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从办 学体制上保证高校科研走上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这是工程教育主动 适应和积极引导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强调行业、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实现共同 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对学生进行 评价和管理,同时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规格难以定 位的问题。学校通过认真听取行业意见,抽取共同 特征,建立规格模型,形成学校、工商界、社会各界多 方结合,共同参与教育培养的有效机制,以便全面揭 示和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要 求,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变化,并及时作出反馈 和调整。 克服学院制的弊端,通过建立由学校统管、院系 专职主任牵头、学科带头人负责的学科建设三级管 理体制,由学校统一规划,院系和学科带头人组织实 施,把学校、院系、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统一起来。 从组织上保证学科建设的统一性、计划性,从学校、 院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的统一结合上建立一 种较为紧密的新的管理体制,加强学科链、专业链的 密切程度;打破院系限制,成立校内跨院系的学科研 究中心或研究所,以项目为纽带,使校内有关学科的 教师形成新的组合,建立起结构互补、资源共享、智 力共用的校内学术团队,通过项目的不断开展与深 入,形成有一定凝聚力、有一定研究方向的学科队 伍,从而反过来更有利于项目的开展与成果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800. [2]潘云鹤,顾建民.大学学科的发展与重构[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1999(3):8—12.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127—2128. [4]沈勤,叶聚丰.地方工科院校创建特色的基本规律[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4):76—78. [5]柳青.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58—60. (下转第76页) 76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第12卷第1期 4 结论 总之,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既 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 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需 要时间,需要实践,更需要扎扎实实地研究探索。全 方位地借助优秀企业文化理念,促进校园文化和企 业文化的对接和相互融合是高职院校跨越式可持续 发展的坚实支撑。 [1]邓虹.关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t ̄,OT-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1):2l一22. [2]江燕.於红梅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 [J].文教资料,2010(1月号上旬刊):76—77. [3]张璇.高职校园文化引进的企业文化[J].企业导报,2011 (3):195—196. [4]卢诗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入企业文化 [J].中国校外教育,2009(7):111.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Campus Culture and Corporate Culture under C0llab0rat0rship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MA0 Zhi—fang (J7、70 ng Institute ofInd ̄tu Technology,Nanifng 210046,China) Abstract:C0llaborat0rship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culture and corporate culture,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ir interconnec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the interconnection. Key words:collaboratorship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campus culture;connection;corporate culture (责任编辑周晓芸) (上接第72页) Discussion of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Chain, Professional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DONG Xiao—l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discipline chain,professional chain and industialr chain and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chains,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 and causes in the integr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olutions in order to help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to locate their positions and optimize their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business services. Key words I integration of three chains;school—operative mode;discussion (责任编辑周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