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著格式]孙鹏,唐友军,张永生,等.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 13
(32): 1〜6.
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孙鹏,唐
友
军
(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1 00)(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 00037)
张永生,彭渊
[摘要]林西组(P3I)是松辽盆地外围勘探的重要层位,以林西县官地剖面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机质 生源构成、沉积环境、成熟度进行了探讨。P:1烃源岩饱和烃气相色谱呈现出单峰型、前峰态,其主峰碳 为C23,表明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混合有机质;P/Ph (姥鲛烷/植烷)介于0.04〜0.26,呈现出植烷 优势,指示强还原的沉积环境;P:1烃源岩以C23三环萜烷作为主峰,三环萜烷含量丰富,藿烷/甾烷介于 0.6〜.0(平均0.84),揭示细菌和藻类对有机质的贡献呈现出均势;检测到了一定含量的伽马蜡烷,其 值介于0.12〜0.16 (平均0.14),说明应为微咸水-半咸水环境;甾烷系列中以C27甾烷分布占优势为特 征,C27甾烷/C29甾烷为.13,说明烃源岩母质的生源构成以低等水生生物藻类来源为主;同时检测到一 定含量的甲藻甾烷,说明P:1曾受到过海侵。
[关键词]官地剖面;林西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图分类号]TE122.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1409 (2016) 32 0001 06
近年来,随着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深人,林西组 (P3I)烃源岩单层厚度大、分布广的特征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前人[1~6]对卩31烃源岩进行了岩石热解、 有机碳、干酪根元素、镜质体反射率等测试分析,综合各项指标认为,P:1烃源岩主要为中等好烃源 岩,有机质类型为:H1型,达到高过成熟演化阶段。但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的认识 较少。目前,对P:1的沉积环境尚存一定争议:黄本宏[7]认为在晚二叠世为陆相沉积;朱如凯等[]发现 了淡水双壳类化石与相关的植物类化石,认为P:1的沉积环境为浅湖相;余中和[9]则认为P3I早期应为 海相沉积,到了晚期逐步演变成海陆交互相;张永生等[10]在?:1发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海相化石,认为 其应为海相沉积。鉴于此,笔者在对P:1建组位置林西县官地剖面详细观测的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 色谱质谱技术,从生物标志化合物角度人手,剖析P3I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解译其蕴含 的有机质生源、沉积环境、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以求从生物标志化合物角度佐证P:1的沉 积环境[11〜15]。
1样品与试验分析
该次研究样品采于林西县官地剖面P:1,其剖面位于林西县官地镇大井村-翟家沟,起点坐标: 43°4142\"N,118°1511\"E,终点坐标:43°45')7\"N,118°0523\"E。剖面具体位置及岩性特征见文献 [4]。共采集7件暗色泥岩样品,分别做了岩石热解、有机碳、氯仿抽提、族组成分离、饱和烃色谱、 饱和烃色谱质谱等分析,上述试验分析的条件参见文献[5]。
[收稿曰期]2016 06 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顶目(4丨572098)。
[作者简介]孙鹏(1991-),男,硕士生,现从事油气地球化学方面的学习与工作,youi7789@163.com。
石油天然气地质2016年1月
2样品基础地球化学特征
该次采集的暗色泥岩样品主要位于P1的一、二段。测试结果表明,7件样品总有机碳质量分数 (TOC) )分布在0.41%〜117%之间(平均0.87%),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A”))
分布在0.0038%〜0.0118%之间。因为露头样品受风化作用影响,生烃潜量较低。从™ (TOC)来看, 除1件样品未达到烃源岩标准外,其他6件均达到了中等好烃源岩标准。
3样品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1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烷烃
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可用来判识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和成熟度,以主峰和奇偶优势为主要分析依 据;类异戊二烯烷烃则是一类能指示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11~15]。图1显示P:1烃 源岩饱和烃气相色谱峰型为单峰型、前峰态,主峰碳为C18或C19,轻重比介于0.61〜1.20之间(表 1),Pr/Ph (姥鲛烷/植烷)为0.04〜0.26,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指示P3I为强还原的沉积环境;同 时由图2可以判断P:1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Hi型。
表1
样品编号14-LG-15-114-LG-29-114-LG-29-314-LG-30-114-LG-34-114-LG-D-1-114-LG-D-4
主峰碳
Ci 8C1 9C1 9C1 9Cl 8C1 9C18
林西县官地剖面
P3I烃源岩饱和烃色谱参数表
Pr nC'17
Pr
PrPh
2nC-
SnC+
(nC'21 + nC'22)
(nC:28+nC29)
CPI OEP0.0.0.0.1.0.1.
21 8311
注:CPI为碳优势指数;OEP为奇偶优势。
图1林西县官地剖面P3I部分烃源岩饱和烃气相色谱图
3.2长链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
长链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系列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不同性质烃源岩中,其分布、组成
第13卷第32期孙鹏等: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特征及浓度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三环萜烷主 要由微生物细胞膜中三环类异戊二烯醇形成, 可能与某些菌藻类有一定的成因联系[11];丰富 的四环萜烷系列常认为与煤系烃源岩有着密切 的关系[6]。从图3中可以看出,林西县官地剖 面P3I烃源岩长链三环萜烷含量较为丰富,碳 数组成为Ci9〜C3。,其中以C23三环萜烷为主 峰,C24四环萜烷与C26三环萜烷呈现均势,暗 示其有机质来源主要为细菌类。3. 3 五环三萜系列
五环三萜系列包括藿烷系列和非藿烷系 列,其中藿烷系列在生油岩提取物与原油中普 遍存在,是指示细菌生源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 物[18];在非藿烷中,伽马蜡烷参数是判断咸水 沉积环境的指标,高含量的伽马蜡烷往往存在 于强还原和超盐度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烃源岩和 原油中,也是水体分层的标志[19]。
官地剖面P3I烃源岩藿烷系列碳数分布较全,其主峰为17a (H)、21卩(H) -C3。藿烷,C31〜C35藿 烷丰度依次降低(图3)。三环萜烷/五环三萜介于2.2〜2. 68之间(图4),说明有机质成熟度较高。 在非藿烷系列中,检测到一定含量的伽马蜡烷,伽马蜡烷/C30藿烷分布在0 12〜0 16之间(平均0 14) (图4),表明官地剖面P3I烃源岩存在于半咸水强还原环境。
3.4甾烷系列
甾烷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受有机质输入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来判识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和成 熟度,以C27、C28和C29规则甾烷的相对质量分数、重排甾烷(C2920S/ (20S + 20R)、C29郎/ (即+ aa))等为主要分析参数[。]。
从图5中可以看出官地剖面P3I烃源岩呈现出孕甾烷、升孕甾烷、C27甾烷丰度较高的特征,显示 其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藻类为主。甾烷与藿烷的比值可表征藻类和高等植物与细菌对烃源岩源岩的贡 献。所分析的7件样品甾烷与藿烷比值为1.14〜1.31之间(图6),表明藻类和高等植物贡献略高于细 菌的贡献。
石油天然气地质206年1月
图4林西县官地剖面P3丨烃源岩五环三萜系列比值柱状图
样品编号
图6
林西县官地剖面P3l烃源岩甾烷/蕾烷柱状图
在该次的研究中检测到了一定含量的甲藻甾烷(图7)根据前人的研究表明[21~23],甲藻甾烷可以 作为典型的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同时甲藻留烷也可作为海侵指相标志物。针对区内所存在的争议,
第13卷第32期
孙鹏等: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并不能通过所检测出甲藻甾烷而断定P:1为海相沉积环境,其曾遭受过海侵是可以确定的。
4成熟度特征
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一些
o
ooooo
.6<.5(.4{J<2{.1<
__
9
特殊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会向稳定的 热力学构型转化,因此利用各异构 体比值可获得相关成熟度方面的信 息。如甾烷系列中20R构型向20S 构型转化,14a (H)、17a (H)构 型向14[3 (H)、17[3 (H)构型转化, 藿烷类Ts向Tm转化等,但仅适用 于未熟到成熟阶段[1〜13]。
官地剖面P 31烃源岩甾烷异构化 成熟度参数C29 2 0S/ (20S+20R)分 布在0.45〜0.53之间(平均0.48), 已**衡终点;Ts/ (Ts + Tm)介 于0.49〜0.51 (平均0.50),表明烃 源岩已达到成熟阶段(图8)。
s'
orsl+soe/so'u
图8林西县官地剖面P3l烃源岩Ts/ (Ts+Tm)和
CM20S/ (20S+20R)散点图
5结论
1) 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剖面P:1烃源岩饱和烃气色谱以单峰型、前峰态分布,主峰碳为C23,
Pr/nC17、Ph/nC18关系图揭示其有机质来源为Hi型;藿烷/甾烷介于1.14〜1.31之间,表明细菌和藻 类对有机质的贡献处于均势;甾烷系列中以C27甾烷丰度较高为特征,C27甾烷/C29甾烷为1. 30〜1. 54, 显示其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藻类为主。
2) P:1烃源岩伽马蜡烷/C30藿烷分布于0.12〜0.16 (平均0.14),说明烃源岩形成于微咸水-半咸 水环境;Pr/Ph主要介于0.04〜0.26,植烷优势较明显,指示为强还原的沉积环境。检测到一定含量 的甲藻甾烷,说明P31经历过海侵。
石油天然气地质2016年11月
3) P1烃源岩甾烷异构化成熟度参数〇9 2(以/ (0S + 20R)分布在O 45〜O 53之间(平均O 48
已**衡终点值;Ts/ (Ts + Tm)介于0.49〜0.51 (平均0.50),表明烃源岩已达到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丄]张健,卞雄飞,陈树旺,等.大兴安岭中南部晚二叠世林西组烃源岩特征及页岩气勘探前景[J].地质通报,2013,32 (8): 1297
〜丄306.
[]方慧,钟清,李晓昌,等.内蒙古扎鲁特盆地深部林西组发育特征一
1289 〜丄 296.
[]陈树旺,丁秋红,郏月娟,等.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新层系—
丄丄47〜丄丄58.
[]公繁浩,陈树旺,张健,等.内蒙古陶海营子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泥岩热演化程度研究[].地质与资源,2012, 21 (): 129〜
133.
[]张兴洲,周建波,迟效国,等.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资源[].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 38 ():
719 — 725.
[]张永生,王延斌,卢振权,等.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特征[].地质通报,2011, 30 (2-3): 214〜220.[7]黄本宏.东北北部石炭二叠纪陆相地层及古地理概况[].地质论评,1982, 28 (): 395 — 401.
[]朱如凯,旭怀先,邓胜徽,等.中国北方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古地理学报,2007, 9 (): 13 — 24.[]余和中.松辽盆地及周边石炭纪-二叠纪岩相古地理[].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 21 (4): 70 — 83.
[0] 张永生,田树刚,李子舜,等.兴蒙地区二叠系乐平统林西组上部发现海相化石[].科学通报,2013, 58 (3): 3429 — 3439.[11] Peters K E, Moldowan M. The biomarker guide: Interpreting molecular fossils in petroleum and ancient sediments [ M]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1993.
来自大地电磁探测的依据[].地质通报,2013, 32 (8):
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与认识[].地质通报,2013, 32 (8):
[12] Eglinton G, Scott P M, BeskyT, et al. Hydrocarbons of
145: 263 — 264.
biological origin from a one-billi()nyear-()ld sedi
[3] Eglinton G, Calvin. Chemical fossils [] . Scientific American, 19 67 , 261 (): 32〜43.[2] 卢双舫,张敏.油气地球化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201 — 212.[3] 侯读杰,冯子辉.油气地球化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201 — 242.
[4]翟 大兴.内蒙古东部及邻区晚二叠世古地理特征与油气远景[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5] 唐友军,陈践发.额济纳旗苦水沟地区下石炭统白山组烃源岩分子化石特征及意义[].地质通报,2011, 30 (): 888 — 894.[6] 赵孟军,肖中尧,彭燕.煤系泥岩和煤岩生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 25 (): 8 — 10.[7] 陈建渝.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的新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995 , 30 (1): 35 — 44.
[8] 傅家谟.有机地球化学标志化合物一生物标志物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1988, 36 (): 12 — 14.[9] 张立平,黄第藩,廖志勤.伽马蜡烷-水体分层的地球化学标志[].沉积学报,1999 , 17 (1): 136〜140.[20] Huang W Y, Meinschein W G. Sterols
are
ecological indicators [J] .
Geoshimica
et
Cosmochimica
[1] 侯读杰,王铁冠,张一伟.中国东部第三系陆相沉积中的甲藻甾烷一海侵指相的标志物[].地质论评,1997 , 43 (5 ): 524 —
528.
[22]傅宁.辽东湾地区C30甲藻甾烷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中国海上油气,1995 , 9 (5): 301 — 306.
[3]袁文芳,曾昌民,陈世悦.济阳坳陷古近纪咸化层段甲藻甾烷和C3/甾烷特征[].沉积学报,2008, 26 (4): 683 — 687.
[编辑]邓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