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24-02-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姓名:鹿美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韩仁生

20080401

摘要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成人以后的生活。个体的自我中心水平如何、采取什么应对方式都直接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所以研究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陈明辉修订的《假象观众量表》、《个人神话量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以及SCL-90对10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学阶段个体自我中心发展模式是曲线式的,中学生自我中心在初中阶段发展迅速,15岁时达到顶峰,此后虽然有所起伏,但发展相对稳定。中学生自我中心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中学生只在个人神话高人一等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契合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不被了解、高人一等上差异显著。2、中学生面对应激情境时较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不同年级中学生在应对方式自责、合理化、求助、幻想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中学生在自责、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求助应对方式。3、中学生总体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存在的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抑郁。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初二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初一学生最差: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男生。4、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应对方式相关非常显著,自我中心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因子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相关指向恰好相反;自我中心对自责、解决问题、幻想应对方式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5、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心理健康相关非常显著;自我中心对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和抑郁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6、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非常显著;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自责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尤其明显。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增强中学生自主感和自信心,促进中学生自我中心良性发展,以及引导中学生克服消极应对方式,提高积极应对能力的教育建议,以期能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AbstractIntheanperiodofmiddleschool,allindividualdevelopsrapidlyinallaspects.Itisalsoapefiodinwhichanindividualgrowsfromjuvenilitytomaturity.Thestateofindividual'smentalhealthmayaffectandevendecidehisafterlife.Thelevelofthestudents’egocentrismandthekindofcopingstylesthestudentsareadoptdirectlyreliedtotheirmentalhealth.So,itissignificanttOstudymiddleschoolstudents’andtheaffectiontomiddleschoolstudents’mentalhealth.egocentrism,copingstylesBasedonoverviewsofformerresearch,theImaginaryAudienceScaleandthePersonalFableScalerevisedbyChenminghui,theCopingStyleScalecompliedbyXiaojihuaandtheSCL-90wereusedtoinvestigate1022middleschoolstudents.Thestudyexploredthemiddleschoolstudents’egocentrism,copingstylesandthea.ffectiontomiddleschoolstudents’mentalhealth.Theresultsshow:schoolstudentspresentsacalve1.Theegocentrismdevelopmenttendencyofmiddlemodel.Egocentrismofmiddleschoolstudentsdevelopsrapidlyinjuniormiddleschoolstage,peakedattheageof15.Althoughthererelativelystable.Thereonaresomeupsanddownssincethen,butthedevelopmentofegocentfismisa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concerningtheegocentrismofmiddleschoolstudentsuniqueness,thereal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urbanandgender.Withregardtosuperiorpersonalruralstudents.C.oncemingthesocialconjunctionsuperiorpersonaluniqueness;。therearein豫西rlaIyaudience,unknownpersonaluniquenessand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onlychildandsmangs.problem-resolutionand2.Middleschoolstudentsinstressfulsituationmainlyadoptstylestocope,whicharelle岫内蛐positivecopingstyles.Concerningtheautopunction,rationalization,help-seekingandfantasycopingstylesofmiddleschoolstuden坞,therealesignificantdifferencesongrade.Also,therealesignificantdifferencesongenderconcerninguseautopunction,help-seekingandrationalization.Inaddition,itshowsthatfamalestudentshelp-seekingcopingstylemoreoRcnthanmalestudents.3.Middleschoolstudentshavemildmentalhealthproblemsingeneral.Accordingtothedescendingorde.r,theyareobessivealesymptoms,interpersonalrelati.onsensitivity,hostility,paranoidanddepression.Th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concerningthementalhealthstateofmiddleschoolstudentswithregardtogradeandgender.Indetail,eightgradestudents’mentalhealthstateislx塔t,butWorst.Inaddfion,famalestudents’mentalhealthstateisbetterthanthatofmalestudents.seven舯de4.Thereis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egocentrismandcopingcorrehtionstylesofmiddleschoolstudents,withdifferentfactorsbutimaginaryaudienceandpersonalfablehavel"eVel"seof。0恤ngof卿嚣.Egocentrismcanobviouslypredicttheautopunction,problem-resolutionandfantasycopingstylesmiddleshcoolstudents.25.Thereis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egocenttismandmentalonhealthofmiddleschoolsensitivity,obessivestudents.Egocentrismhasobviouspredictiveeffectinteq)emonalrelationsymptoms,mentalhealthtotalstateanddepression.6.Thereis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students.Copingstylescancopingstylesandmentalhealthofmiddleschoolobviouslypredictmentalhealthofmiddleschoolstudents.Autopunction,onproblem-resolutionandfantasycopingstyleshaveespeciallysignificantpredictiveeffectmentalhealthofmiddleschoolstu..dents.Accordingtotheresults,twopiecesofadvicealeproposed:ofmiddle1.Enhancethesenseofownershipandsounddevelopmentoftheiregocentrism.self-confidenceschoolstudentsandguidcthe2.Developingthemiddleschoolstudents’positivecopingstylesandovercomingtheirnegativecopingstylestopromotethelevelofthestudents’mentalhealth.Keywords:middleschoolstudent;egocentrism;copingstyle;mentalhealth3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在口划“v”)-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口论文《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口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彦荔嘲日期:矽寸,Y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在口划“v”)《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口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口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砉签名:彩髟勿日期:钞詹办厂导师签名:勿形∥杉日期:矽9矿J7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1研究问题的提出1.1选题的来源及其意义1.1.1选题的来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各方面急剧变化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个体心理的健康状况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成年以后的生活,因此,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已有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99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1414名中学生中,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市的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53.2%中学生有心理危机(陈家麟,2002);在沃建中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的研究中,对北京、河南、浙江、重庆和新疆五地的10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中度心理行为问题的初中生占14.2%,高中生占14.8%: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初中生占2.9%,高中生占2.5%(沃建中,2002)。针对这种情势,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999年8月,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置于重要地位。以上内容提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把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是心理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自我中心对于了解青少年认知的本质来说,已经被证实为公开且稳固的建构【11。国外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中j心对青少年的许多心理和行为现象都有重要影响。青少年较高的自我意识、压制、炫耀、追求冒险行为、羞愧或害羞、亲子互动中的拒绝与控制取向及青少年对父母亲的知觉等都与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有关【2捌。国内也较关注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研究,但侧重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青少年日常表现出来的以自己的想法、兴趣、利益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以及因此导致的不良心理和行为现象探讨较[41。综观国内外研究结果,自我中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也有密切关系,不同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15’6'7】。但应对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Lazarus的压力认知模型认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评价和应对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认知过程【81。个体的应对是在对冲突的评价基础上进行的。评价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认识过程,是个体在对情景的评估,对自己的能力、期望等认识的基础上对冲突的认识。自我中心作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与个体压力认知有怎样的关系,对个体应对方式的采用有什么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而且有意义的课题。综上所述,以往理论支持青少年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关系密切。鉴于目前国内缺乏对青少年自我中心及自我中心与其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拟通过问卷测量的方式,以中学生为被试,在了解当前国内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以期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1.2研究的意义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出现了不同的解释,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本研究对中学生自我中心特点的探讨将为不同的解释提供实证支持,促进这一理论的改进和完善。其次,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将促进这一理论在国内的应用和对国内青少年自我中心特点的揭示。再次,以往研究缺乏对青少年自我中心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本研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丰富了相应的理论内容。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冲突和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冒险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极大地困扰了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研究探讨了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培养中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能力,加强中学生自主感和自信培养,克服消极应对方式,提高积极应对能力的教育建议,这将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对学生引导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2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1.2.1概念的界定1.2.1.1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界定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毕生发展中一个蓬勃成长的时期。青少年的界定往往因为不同学者的观点而有所不同,心理学上一般从时序年龄和教育的角度来界定。青少年起止时间的标志在时序年龄上讲指从达到社会所规定的青少年期开始的年龄12、13岁到达到社会所规定的成年期开始的年龄20岁;从教育的角度讲则指从进入初级中学到完成正式教育【9】。因此,目前国内包括初、高中生在内的中学生都属于青少年的范畴。自我中心概念最早出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在某些情境下,个体无法区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皮亚杰将这一思维特点定义为“自我中心”(cgoccntrism),即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10l。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会逐渐认识2到这一点,当他们进入到前运算阶段时,自我中心程度逐渐下降,儿童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增进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D.Elkind在皮亚杰幼儿自我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自我中心(adolescenceegocentrism)的概念,即指青少年无法区辨自己关心的内容与别人所关心的内容是否相同,因此,在面对外界事物时通常以自己的想法推估他人的想法【1ll。根据Elkind的观点,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包括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个方面。前者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并没有这样的众人存在;后者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全能的、独特的、不可毁灭的。这一理论建构得到了后来许多研究者的支持【121。本研究中,采用了D.Elkind对青少年自我中心概念的界定。具体测量上,自我中心包括假想观众与个人神话两个分数。假想观众方面,以被试在经过改编的Waiters等人所建构的假想观众量表上的得分为代表,分数越高表示假想观众的程度越高;个人神话方面,以被试在经过改编的Laps!ey所发展出来个人神话量表上的得分为代表,分数越高表示个人神话的程度越高。两个量表的总分则为个体自我中心分数。此外,自我中心与自私、自负、自恋等相关概念的厘清也是必要的。Liottill3】研究自我中心与人格疾患的认知治疗认为,自私、自负和自恋这些名词都带有情绪与动机的成分,自我中心与自私、自负或自我中心与自恋在发展过程中或心理病理上不一定会同时发生。一个婴儿是自我中心的,并不表明他就是自负的。孩子对父母的爱,希望占有父母的一切,不一定是自恋的,即使孩子是用自我中心的方式来了解他的父母,这种对父母的爱应该说是一种合作式的伙伴关系。早期皮亚杰也认为自我中心并非是自私的,而是个体以自我为中心所做的理解,是儿童有限思考的基础。1.2.1.2应对方式的界定应对和应对方式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概念,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差别很大。综观各种文献中提及的关于“应对’’的诠注,国外学者Lazal'llS认为应对是指当内部环境的压力刺激对人体的需求增加或改变,超出了个体应对的资源时,个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去消除或处理这种需求或改变的策略【引。指出应对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1.S。m国yth41内学者黄希庭认为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而应对方式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115J。肖计划将应对界定为个体在面临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161。由上述定义可见,虽然具体的界定不同,但研究者在应对的构成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应对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因素,即应激环境的状况;二是主观因素,即个体对应激环境的评估和应对环境所采取的方式和努力。对于应对方式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也说法各异。肖计划、许秀峰认为,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了解决因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带来的行为问题,3或为了平衡西应激事件或环境带来的情绪润题,丽采取的种种对付办法和策略阳。黄希庭等人认为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为减轻其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程度f攫。壬振宏搀凄应对方式是个体瑟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焉的认知和行荛方式f13l。综上可知,应对方式是一种主观因素的体现,是个体认知、情绪、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分析上述定义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应对方式定义为个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蕊临压力情境时,为了重新建立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所采取的处理或解决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肖计划等人对应对方式的界定和测量方法。重…213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是现代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形势下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其已终了大量的研究,键迄今药止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以下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引爝较多且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定义【19J:1946年,第三屠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麓,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马烦洛和米特尔曼曾提出了经典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j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铡情绪;9、在符合颦体要求的{j|誊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国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揍调,心糖良好;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环境;6、保持人格完整;7、符合年龄特征。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强调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以及个体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是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界定的共识。所以,考察个体心理是否健康,我们可以从他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来把握。本研究拟从症状学角度,运用SCL--90对被试进行施测,考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2.2宣我中心的理论综述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自1967年D.Elkind提出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以来,这一理论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他的假象观众秘个人神话观念被缀多研究者认可和接受,有关的解释从最初强调认知发展到强调社会认知发展,再到最近强调自我认同的发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120,2¨。.1.2.2.1传统的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传统理论的形成受到了皮亚杰认知发展中自我中心概念的影响,因此这一概念被认为和愚维发展密切相关,是作为认知发展的剡产品被提出来的l捌。1.2.2.1.1理论架构青少年期是个体鸯我意识发生第二次飞跃酶阶段,这~时期的个体戮自我为中心,遣4求时尚又很理想主义,还可能体验到强烈的对个人事务的自主愿望和独一无二的感觉I捌。Elkind把这些现象定义为青少年自我中心【11J。他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并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l矧。在皮亚杰自我中心论的基础上,Elkind认为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特征,而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是形式运算阶段(11.17)自我中心的产物。青少年由于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关注点产生了假想观众观念,却由于在对自己过分关注的基础上,过度地区分了自己的感觉而产生了个人神话观念。这一理论认为,形式思维的稳固建立会减弱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并预测青少年自我中心是以曲线模式发展的。也就是说,形式运算思维早期的青少年自我中心水平比具体运算思维或完全的形式思维时期都要高。1.2…212实证研究在Elkind的理论基础上,研究者对青少年自我中心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研究确实证实了中学生有比较高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24御。但在验证自我中心和形式运算思维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勿,在对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两观念是否会在青春期减退126加的研究上,以及在对青少年自我中心性别差异122弘,26】的研究上,结果存在着彼此矛盾的地方。同时很多青少年实际上都没有达到形式运算思维,这使得传统理论的基础受到了质疑。1.2.2.2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社会认知理论由于传统理论存在以上的问题,Lapslcy和Muriphy等研究者认为用认知逻辑中的自我中心来解释青少年自我中心是不够的;他们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理论模型【24,26]。1.2.2.2.1理论架构在这一理论中,青少年自我中心被界定为“人际理解中的问题"【24·281,Lapslcy和Murphy用Sclman的社会观点采择和人际关系理解理论来解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产生和消退【22洲。他们提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可能是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水平3.上的结果。10到15岁的青少年正处于这一水平,他们能从第三者(旁观自我)的角度同时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这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并且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反映,与此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自身的独特感和无所不能感【22,例。Lapsley和Murphy认为观点采择能力水平4的获得削弱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在达到这个发展阶段时,青少年有能力通过思考和协调多个第三者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Sclman所谓的“普遍性的社会观点力[24,291。这样,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看到自己和整个社会中其它观点的关系,由此减弱了自我意识。同时,达到水平4的青少年对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有更正确的理解,这降低了他们的个人神话观念【21】。1.2…222实证研究目前,关于这一社会认知模型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个人神话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水平3有显著相关,但没有发现假想观众与水平3有相关【224,29】。因此,5当前有限的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这一模型对于个人神话的理论构想,但不能支持对假想观众的构想,尚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总体来说,尽管社会认知模型单纯的认知发展模型似乎更合理,但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1.2.2.3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新视点一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一个来源【24,291,这一观点又被称为“新视点"理论。1.2.2.3.1理论模型O’Connor认为,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关注和社会要求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混淆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关注点。他提出这样的假设:有自我认同问题的青少年比没有经历自我认同焦虑的青少年有更高的假想观众,也就是说自我认同危机可能会导致假想观众的增加00l。Lapsley和Rice等人以自我认同理论为依据,提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青少年时期的分离.个性化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Ⅲ捌,以进一步说明自我认同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之间的关系。分离.个性化是青春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标是建立家庭关系之外的自我,同时又保持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是影响自我认同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有助于缓解青少年在青春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焦虑【28,29,31】。当分离.个性化这个心理过程发生时,青少年会更加关注家庭以外的关系,并开始思考或幻想自己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的表现,假想观众使青少年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角色,而个人神话强调的个人独特性和无懈可击性,有助于青少年在家庭关系之外发展个性,建立新的自我阱,291。1.2.2.3.2实证研究“新视点"的理论模型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O’Connor和Nikolic的研究证实了有自我认同危机的青少年,特别是男孩,与假想观众观念之间存在正相关【30】。Lapsley、FitzGerald和Rice等人的研究证明假想观众与分离.个性化中的“客体关系特点",如美化、共生、社会化焦虑等有正相关,个人神话观念与拒绝依赖、自我关注等存在正相关,和社会化焦虑存在负相关【31l。Lapsley等人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对于焦虑和潜在丧失的关注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密切相关【冽。总之,这三个理论模型对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的起因和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新视点”理论注意到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它在解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个观念的性别差异上更有说服力,比前两个理论构想似乎更具优势。1.2.3应对方式的理论综述应对方式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研究者众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研究将应对方式定义为个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面临压力情境时,为了重新建立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所采取的处理或解决方法。关于应对方式的理论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两种理论,分别是强化作用理论和防御机制理论,及至20世纪80年代,由Lazarus提出了一种新的、更为广泛接受的理论,即认知—动6机—关系理论132∞’34l。1.20.1强化作用理论这一理论来自动物实验研究,在实验中通过逃跑、回避等行为训练个体降低不良环境所引起的身心困扰。这是一种强调驱力、强化作用的理论,将应对看作个体对恶劣环境的有效控制,不考虑个体内在的认知评价活动,是一种还原论倾向的理论。人类的行为显然比动物行为更加复杂,仅把应对视作机械的条件反射,还不足以正确理解入类的行为。1.2.3.2防御机制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把人们碰到各种威胁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称为“防御枫制"。因为在研究中他们发现,当面临潜在的压力情境时,个体会有目的地做出合理的努力(例如拒绝、合理化等方式)以减轻在压力情境下的焦虑。那么,应对方式是否就是防御机制?事实似乎表明,应对方式并不等同于防御机制。虽然应对方式的外部表现类似于防御机制,但其内在机制还包含了个体在应对过程中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应对涉及到目的、选择,防御则是被动的、刻板的;防御机制只是暂时减轻了心理上的焦虑,没有消除实际存在的压力;而应对方式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解决问题,消除压力。1,2,.t3认知一动机一关系理论20世纪80年代,L,3zart]s将强调自我防御转向更广泛的认知概念化,并把评估作为压力反应的基本调节器,即当个体认为环境压力超磁自身资源并危及健康时就会有觉褥有压力。这个过程包含有两个认知评估阶段。在初级评估阶段,个体对应激情境进行评价;在次级评估阶段,个体对应对策略进行评价。在次级评估阶段,若个体认为危险可以克服,就着手解决问题(问题指向>i反之,个体则调整自己的情绪,减缓压力(情绪指向)。如此强调评估的作用是因为压力通常是以个人一情境的关系表达,对一个人是压力的东西对另一个人不一定就是压力。在认知一动机一关系理论中,个体的作用是提供处理内部与外部要求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着的思考和行动。这里的要求。是充满紧张性的刺激物,它涉及到当事入网环境闻的关系,这些刺激可以是知觉到的威胁,也可以是某种丧失或觉察到的挑战。依据Lazarus的理论,可知:1、应对是复杂的,应对策略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对情境的评价;2、各种应对策略在不同情境中各有效用;3、个体用来应对压力情境的方法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异性。Lazarus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应对方式,即应对方式是问题指向的,还是情绪指向的。l。20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综述1.2.4.1自我中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扶以往的理论解释可以得是,青少年自我中心是青少年时期个体极端自我意识的体现,是个体的一种认知功能。以往研究表明,自我中心与青少年特有的很多思维和行为模式密切相关。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也被用来解释青春期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如冒险行为、抑郁、分离.个性化过程等。当前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青少年阀题行为和犯罪呈上升趋势。违规乱纪、偷窃破坏、7冒险等青少年凡乎都有尝试。一些研究表明,缓想观众和个入神话麓念对一些臀险李亍为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35,361。Elkind认为假想观众与一些中度的行为问题有关,如偷窃和破坏公物。青少年认为这些行为可数使他们免受假想的或真实观众的轻视lnl。台湾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青少年的吸烟、酗酒等偏差行为存在正相关,有高假想观众的青少年可能由于希望博得假想观众的关注而用一些不正常的手段表示出来,而个人神话常使得他们更易于出现偏差行为p6,371。青少年自我中心对青少年抑郁、自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Elkind认为自我中心实际上是青少年建立了一个歪髓的自我世界l硼,丽议知的歪益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水平和抑郁存在密切关系,自我中心水平高的青少年报告了更多豹抑郁症状,并且这种相关从青春期早期到后期有跨年龄的一致性刚。在之意的研究孛,Goosscns和Beyers发现假想观众和抑郁呈正相关,个人神话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成分与抑郁呈负相关【26l。抑郁直接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自杀。有研究者发现,假想观众可能会导致个体的消极体验和自我批评,而由此造成的低自我价值感很可能引发自杀。但也有学者认为个人神话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成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青少年的自信和独立感,从而可以缓解他们的自杀意念。在社会认知框架中,假想观众和个入神话成为预测青少年抑郁和自杀的有力因素,但个人神话的不同成分对抑郁和自杀的预测作用是不同的,需要更多的研究做出解释}硼。当然,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中心对其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分离.个性化是青少年在青春期面临的一大闻题,这一过程中他们一方瑟渴求独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同父母保持情感上的联系,因而会经历更多的社会焦虑。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种观念正反映了这一过程中青少年与父母分离与亲密的心理特征,对分离.个性化的整个过程起到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亲密感呈芷相关,个入神话中无所不能成分与健康的个性化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6’加l。假想观众可以缓解青少年的分离焦虑,‘让它趋向一种正常、适度的状态;丽个入神话作为一种防御性的观念可以使青少年在分离过程中,避免或尽量少地体验到相关的负性情绪体验126捌。因此,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震。总之,自我中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确实存在某种关系,既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丰富相应的理论内容。1.2.4.2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围绕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这一主题,国内外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应对是影响疾病康复、协调应激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射,而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不一致的。有学者扶廒对功簏的角度出发,将应对方式分为情绪关注应对和阀题关注应对,发现在应激情境中,倾向于使用情绪关注应对的被试报告出较多的躯体和心理症状;相反,倾向于使用问题关注应对的被试报告的躯体视心理症状较少l钢。但是,应对的这两种功麓并8不是独立的维度,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有些应对方式兼具两种功能,缀难确定是问题关注型的,还是情绪关注型的。瞧有学者根据应对的效果,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143l。积极应对指敢于面对困难和压力,接受现实和寻求支持,努力解决问题等方式:消极应对指逃避现实,否认或歪曲事实,面对应激采取逃避、否认等方式。研究发现消极应对具有增加应激反应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被试更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143,44]。廖胜兴以COPE量表为工具,也发现:积极的、计划应对方式可降低心身症状,提高健康水平;而退行或回避型的应对方式则会提高身心症状的表现,降低健康本平。按照应对的功能来划分,积极的再评价属于情绪关注型应对,与以往情绪关注型应对导致身心症状增多的发现是相反的【451。囊予从应对的功能和应对的效果上进行划分都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国内有学者将应对放在能否促进问题解决的维度上,即应对的适应性.非适应性问题上来探讨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一般非适应性应对方式与抑郁和恐怖呈正相关;社会与家庭方面非适应性应对方式的使用与抑郁和躯体化症状相关:入际方面的非适应性应付策略与恐怖症状相判棚。这说明不管是情绪应对还是问题应对,无论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只有能够使问题得妥解决的应对才有利于心理键康,不能使闻题褥到改善麴应对就誉利于心理健康。这对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1.2.4.3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前文论述表明,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具体关系是怎样的,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1.3研究假设鉴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特点以及以往研究结论,本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中学生自我中心呈曲线式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差异。锻设二: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两两之闻存在显著相关。假设三: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应对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中心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泰安、济宁两地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本研究共计抽取泰安金桥中学、宁阳四中、兖州东方中学、曲阜师范大学附属高中、曲阜市实验中学5所学校,共发放问卷1100份,。正式施测闻卷回收后,剔除填答不完整,填答方式错误与填答明显呈现规则形式等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102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2.9%。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2.王:9袭2-l轿究对象嚣分露馕凌2.2互具2.2.】:‘假想观众量表该量表豳陈明辉1471改编鸯Waiters等人所建毒奄的假想观众壁表,共有薹O个题项,采耀4点诗分。该爨表包括印象整饰假想观众和社会契合假想观众2个嚣素,前者指个体调整自己的言行,使他人对自己形成特定的知觉,丽此他入可能并不存在:后者指个体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社会情境相契合。两因素的分数越嵩,表示个入的假想观众程度越高。研究者对国内学生所作穗关的研究表鹳,本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l鹉l。本研究中,量表整体Cronbacha系数为0.77。2.2.2个入神话量表.该量表囱陈弱辉l碍,j改编自Lapsley所发展趱来的新个人神话量表,共痒重个题项,包括全熊性、不被了解独特毪、离人一等独特性鞠不可毁灭性4个因素,采用5点计分;各因素分数越高表示个人神话水平越高,其中王0、羔3、王4、熏7、2熏、22、23、筋、34、38题为反向计分。具体施测过程中,针对国内学生做了个别语词上的修改。本研究中,量表整体Cronbacha系数为0+79。2。2.3应付方式闻卷【49】本研究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付方式翊卷,共配个题项,采用“是、否”两点计分法,选“是嚣计1分,选群番搿计2分。该阍卷包括6个因子,根据各因子与“解决问题’’应对霹予相关系数的大小排序,6个因子分别为解决闻蘧、合理纯、求助、良责、幻想、退避。本研究中该闻卷的信度必鑫拦疆78。2.2.4SCL.901491本量表共∞个题顼,采用泓五点计分法。此量表包括lO个因子,每个因子可以反映出被试在某一方面受困扰的程度,透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鑫特点。均个因子依次为:躯体诧、强遍症状、入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耩神瘸性和其它。在临床应用中,总分超过70分就可考虑筛选阳性,单个因子分超过1分即可看住是阳性因子嗣。该量表的信度麓a=O.98。102.3研究程序本研究由研究者和班主任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整个问卷。主试在场巡视和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问。测试完结后,主试当场回收所有的答卷。剔除废卷,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l3.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3研究结果3.1中学生自我中心的特点这一部分探讨了不同背景变量上中学生自我中心整体层面和各分层面上的差异情形。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学生自我中心的特征,个人背景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住址与是否独生几方面,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3.1.1中学生自我中心的年龄发展特点奠g霉Z图3-1中学生自我中心的年龄发展特征图3-1表明,中学生自我中心发展趋势是曲线式的。11.15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中学生自我中心水平的快速上升期,15岁时达到最高值,此后虽有起伏,但自我中心水平相对比较稳定。3.1.2中学生自我中心的性别差异比较由表3-1可知,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自我中心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同时可看到,在假想观众两因子和个人神话高人一等性上女生均分高于男生,而在个人神话全能性、不被了解性、不可毁灭性三个因子上,男生均分高于女生。表3-1不同性别中学生自我中心得分的差异检验3.1.3中学生自我中心的城乡差异比较表3-2城乡中学生自我中心得分的差异检验表3.2表明,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只在个人神话高人一等性上差异非常显著,在自我中心其他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高人一等性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学生。.3.1.4中学生自我中心的独生与否差异比较表3-3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自我啦心得分的差异检验独生子女项目非独生子女MSDMSD.tP12表3-3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契合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不被了解性、高人一等性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契合假想观众、不被了解得分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高人一等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3.2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下文主要探讨了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在年级、性别维度上的差异,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是F检验、事后多重比较和独立样本f检验。3.2.1中学生应对方式现状表3-4中学生应对方式现状‘表3-4表明,中学生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按得分高低排列,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和自责,说明中学生面对应激时较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3.2.2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比较表3-5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表3-5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应对方式自责、求助、幻想、合理化因子上差异均显著。对差异显著的因子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自责、合理化两种应对方式上,初一与初二差异显著0<0.001,p<0.05),初一得分明显高于初二;求助因子上,初二与高二差异显著p<0.05),初二明显高于高二;幻想应对方式上,初二与初三差异显著p<0.05),初三明显高于初二。3.2.3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表3.6不同性别中学生应对方式得分的差异检验由表3.6可得出,男女中学生在自责、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自责、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而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求助应对方式。在问题解决、幻想、逃避等应对方式的采取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3.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下文探讨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及心理健康各因子在年级、性别上的差异。其中年级差异使用的统计方法是F检验、事后多重比较,性别差异运用的统计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3.3.1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表3.7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根据SCL-90评分标准,总分超过70分就可考虑筛选阳性,单个因子分超过1分即可看作是阳性因子。观察表3.7可知,中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为79.06分,超过了70分,可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单个因子上超过1分的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可考虑筛选为阳性因子。此外,得分较高的因子还有敌对、偏执、抑郁。可知,依严重程度排列,中学生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抑郁。143.3.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比较表3.8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检验表3.8显示,除初二学生以外,其余五个年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都超过了70分。各年级在症状自评各因子上,单个因子分数超过或接近1分的,依大小排列,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抑郁。此外,F检验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差异均显著。对差异显著的因子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三因子上,初一与初二差异显著(p<O.05,p<0.01,p<0.05),初一学生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初二学生;强迫症状因子上,初·与高一差异显著p<0.05),初二与高一、高二、高三差异显著p<0.01),高一、高二、高三得分明显高于初一、初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初二与高一、高三差异显著p<0.01,p<0.05),高一、高三得分明显高于初二;抑郁因子上,初二与高一差异显著p<0.05),高一得分明显高于初二;敌对因子上,初一与初二、高二、高三差异显著,函<O.01,p<0.05,p<0.oa),初一得分明显高于初二、高二、高三;恐怖因子上,初一与初二、高三差异显著p<0.01),初一得分明显高于初二、高三;偏执因子上,初一与初二差异显著0<O.05),初一高于初二,初二与高一、高三差异显著p<0.05),高一、高三明显高于初二;在心理健康总得分上,初二与初一、高一差异显著p<O.05,p<0.01),初一、高一得分明显高于初二。总体看来,症状自评总均分显示,初一年级得分最高,初二年级得分最低,其余年级按得分高低排列,依次为:高一、高二、高三、初三。总之,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差异的,他们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级所面临的主要压力和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3.3.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比较表3.9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检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加加29.63.70.77882m∞92.74.76.81.6804o28lB5.65册蚴堋舵舶删加雕惦筋口晤巧毖眨∞那舵册刀彤Ⅳ舯刀包犸3册圳Ⅲ册舵2%舯忍彤汜56.244瑚珊抛舶册搬鼍;2憾炳撒堋哪咖饼眈∞铆卯鹏;与蹦阱董积呈;拿呈蛳脚表3-9表明,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上,不同性别学生得分差异显著(p<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上,男、女生得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三因子上男生平均得分也均高于女生。总体上看,中学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男生平均得分高于女生,这提示中学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3.4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在上文探讨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特点与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教育工作者正确处理三者关系,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提供实证依据。3.4.1自我中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表3.10中学生假想观众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注:·‘.P<O.001,‘叩kO.01,.P‘O.05,下同。IAI:印象整饰假想观众;IA2:社会契合假想观众;SFl:个人神话全能性;SF2不被了解性:SF3:高人一等性:SF4:不可毁灭性,下同.表3.10表明,中学生印象整饰假想观众与其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16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问题解决、求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社会契合假想观众与自责、幻想、退避的应对方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个人神话全能性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求助两因子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退避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个人神话不被了解性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各因子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问题解决、求助因子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个人神话高人~等性与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求助两因子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各因子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个人神话不可毁灭性与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求助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3.4.2自我中心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表3.11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表3.11显示,自我中心假想观众两因子、个人神话不被了解性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前九个因子和症状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个人神话全能性、高人一等性和不可毁灭性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前九个因子和症状总分均呈极显著负相关。3.4.3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表3.12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由表3.12可知,问题解决、求助的应对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前九个因子和症状总分17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自责j幻想、退避、合理化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前九个因子和症状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53.5.1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以中学生自我中心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分别对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种应对方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3.5.1.1中学生自我中心对解决问题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表3.13自我中心各因子对解决问题应对方式的同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13。结果表明,自我中心两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解决问题应对方式12.5%的变异量。其中,个人神话对解决问题应对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假想观众对解决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个人神话的预测作用较大。3.5.1.2中学生自我中心对自责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表3.14自我中心各因子对自责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自责应对方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14。结果表明,自我中心两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应对方式13.7%的变异量。其中,假想观众对自责应对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个人神话对自责应对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假想观众的预测作用较大。3.5.1.3中学生自我中心对求助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表3.15自我中心各因子对求助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18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自责应对方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6。可知,只有假想观众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并只能解释求助应对方式1.3%的变异量。3…514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幻想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表3.16自我中心各因子对幻想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幻想应对方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16。结果表明,假想观众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能解释幻想应对方式12.1%的变异量,且对幻想应对方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515中学生自我中心对退避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表3.17自我中心各因子对退避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幻想应对方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17.。结果表明,自我中心两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能解释退避应对方式6.0%的变异量。其中,假想观众对逃避应对方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个人神话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假想观众的预测作用稍大些。3.5.1.6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表3.18自我中心各因子对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合理化应对方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18。结果表明,只有假想观众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能解释幻想应对方式1.8%的变异量。‘3.5.2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心理健康的回归预测以中学生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分别对症状自评量表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及所得总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193.5.2.1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强迫症状的回归预测表3.19自我中心对强迫症状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强迫症状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19。结果表明,自我中心两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强迫症状17.7%的变异量。其中,假想观众对强迫症状有正向预测作用,个人神话对强迫症状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假象观众的预测作用较大。3.5.2.2中学生自我中心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回归预测表3.20自我中心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tL,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20。结果表明,自我中心两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变异量的19.9%。其中,假想观众对人际关系敏感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个人神话对人际关系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3.5.2.3中学生自我中心对敌对因子的回归预测表3.21自我中心对敌对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敌对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21。结果表明,只有假象观众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中学生敌对的10.6%的变异且夏。3.5.2.4中学生自我中心对抑郁因子的回归预测表3.22自我中心对抑郁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抑郁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22。结果表明,自我中心两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中学生抑郁14.O%的变异量。其中,假想观众对中学生抑郁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个人神话对中学生抑郁有负向预测作用。3.5.2.5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偏执因子的回归预测表3.23自我中心对偏执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偏执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23。结果表明,假想观众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中学生偏执的10.8%的变异量。3.5.2.6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回归预测表3-24自我中心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回归预测以自我中心两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24。结果表明,自我中心两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能解释心理健康总变异量15.2%。假想观众对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个人神话对心理健康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假想观众的预测作用较大。3.5.3中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预测以中学生应对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因子及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13.5.3.1中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强迫因子的回归预测表3.25应对方式对强迫症状的回归预测以应对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强迫症状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25。结果表明,应对方式的五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中学生强迫症状30.8%的变异量。其中,自责、幻想、退避应对方式对中学生强迫有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求助对中学生强迫有负向预测作用,且自责方式的预测作用较大。3.5.3.2中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回归预测表3.26应对方式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回归预测以应对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敏感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26。结果表明,应对方式六个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38.9%的变异量。其中,自责、幻想、退避应对方式对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求助叶合理化对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且自责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较大。3.5.3.3中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敌对因子的回归预测表3.27应对方式对敌对的回归预测以应对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敌对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27。1结果表明,应对方式的五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中学生敌对29.2%的变异量。其中,自责、幻想、合理化应对方式对中学生敌对有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对中学生敌对有负向预测作甩,且自责的预测作用较大。3.5.3.4中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抑郁因子的回归预测表3.28应对方式对抑郁的同归预测以应对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抑郁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28。结果表明,应对方式五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中学生抑郁43.3%的变异量。其中,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对中学生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和求助对中学生抑郁有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最大。3.5.3.5中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偏执因子的回归预测表3.29应对方式对偏执的回归预测以应对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偏执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0。结果表明,应对方式的六个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中学生偏执36.2%的变异量。其中,自责、幻想、合理化、退避应对方式对中学生偏执有正向预测作用,求助和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对中学生偏执有负向预测作用。自责方式的预测作用最大。3.5.3.6中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回归预测表3.30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回归预测以应对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30。结果表明,应对方式六个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能解释心理健康总变异量42.2%。其中,自责:合理化、退避、幻想四个因子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对心理健康有负向预测作用。4讨论4.1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特点分析4.1.1中学生自我中心的特点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阶段个体自我中心发展模式是曲线式的。中学生自我中心在初中阶段发展迅速,15岁时达到顶峰,此后虽然有起伏,但发展相对稳定。这与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的提出者D.Elkind的预测是一致的【11】。原因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所经历的身体和心理上的重大转变会使得他们对自己格外关注。加之这一时期的个体虽然具有了形式运算思维能力,但这种能力发展尚不成熟,中学生无法区分自己思考的东西与他人思考的东西之间的差异,便会将自己对自己的关注假想为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从而产生较高的假想观众观念;过分关注自我,无法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共通性还使得他们容易产生个人神话。但随着形式思维的稳固建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关注的对象并不完全一样,假想观众观念就会逐渐减弱;又随着个体人际交往的增加,亲密感的建立,中学生的个人神话观念也会减弱,以至在高中阶段中学生自我中心经过波动起伏后逐渐趋于平稳。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自我中心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假设不一致。以往研究关于青少年自我中心性别差异的结果也是矛盾的【22'24】。但这同时验证了传统自我中心认知论的观点,即认为自我中心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个特征,而一般认为认知发展过程不存在性别差异。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只在个人神话高人一等上差异显著,城镇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这正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城乡刻板印象相符【511,城镇学生由于较农村学生占有更丰富的资源和视野更开阔,会有某种优越感,进而增强了他们高人一等的观念。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契合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不被了解、高人一等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契合假想观众、不被了解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高人一等性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由于,相对于独生子女来说,非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较多,父母会把有限的爱与关注分散到不同的子女身上。因此,每位子女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就更渴求他人对自己的了解,容易假想他人的存在;而如果自己的行为与社会情境相契合,更容易被父母认为是好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此外,在家庭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独生子女独占资源,独享关爱的优势也容易使其较非独生子女有较高的高人一等感【52,531。4.1.2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面对应激时较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和自责,这与以往研究发现基本一致,但在求助方式的采用上有差异。以往研究发现,中学生较少采用求助这一积极的应对方式【54’551。这可能与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比较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关。家长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相互沟通促进了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采用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也使得学生更乐于求助。研究结果发现,在应对方式自责、合理化、求助、幻想因子上中学生年级差异显著。其中,初一与初二学生在自责、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初一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初二学生。这可能由于初一学生形式运算思维能力刚有所发展,尚不成熟,且他们一升入中学,面临的是崭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遇到问题时还没能发展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运用自责、合理化等较情绪化的方式应对问题。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初二与高二差异显著,初二学生得分明显高于高二学生。这与中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关。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所致,会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得他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尤其不愿向成人袒露【56】。但由于高二是高中阶段任务最繁重也最重要的一年,可能更加影响了高中生的求助行为。总之,随着年级的上升,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经验的增加,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性别中学生在自责、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自责、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而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求助应对方式,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一致之处【55】。这可能与男、女生性格和交往内容上的差异有关。男生感情含蓄,交往中较少提及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而更多采用自责、合理化这种单向的应对方式;女生则比较感性,且依赖性较强,愿意将自己的问题摆出来以寻求情感和事实上的支持,因此较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4.1.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为79.06分,根据SCL-90评分标准,超过了70分,可考虑筛选阳性,说明中学生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中学生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抑郁。这主要由于,虽然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走形式,落不到实处,学习仍是中学生生活的重心。从家庭到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大风气,大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问题放在首位,从而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由不迅速发展的阶段,认知、情绪发展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差,较容易出现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按症状自评总均分高低排列,依次为初一、高一、高二、高三,得分最低的是初二。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以往有研究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随年级升高而增加f54J,也有的认为初、高中低年级比高年级心理健康水平要差151。这可能由于不同研究所使用工具不同,评价标准不一致或所选被试的背景差异造成的。造成本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初二学生一方面不像初一学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学习和生活上的许多新挑战;另一方面又不像其他年级学生面临诸多外界压力,是压力相对较小的一个阶段,而压力较小有助于个体保持心理健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男生平均得分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了丌。这可能由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造成的。中学女生遇到心理困扰时更愿意直面问题,与他人讨论或向她认为有用的人寻求帮助,男生则恰好相反【5羽。此外,社会角色期待也希望男生更强些,可能使他们感觉到更大的压力,有心理问题而不愿诉说。因此,要特别关注中学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2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4.2.1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本研究的相关分析显示,中学生自我中心的个人神话全能性、高人一等性‘不可毁灭性因子均与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幻想等应对因子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不被了解性因子恰好相反,它们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呈极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自我中心的不同因子与中学生不同应对方式的相关指向是不一致。全能、高人一等、不可毁灭观念的存在使得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假想观众和不被了解观念的存在使得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自责、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这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本质有关,也体现了在应对过程中两者的认知评价功能。假想观众和不被了解观念的存在会让个体一方面觉得自己是他人关注的对象,对自己产生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认为他人不能体会自己的处境。比如,P旦做错一件小事,就会觉得他人很在意自己的这个错误,自己的形象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认知使个体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在应对这些事件时,采取诸如自责、退缩、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这一现象也可用社会干扰理论来解释,只不过干扰的原因不是客观存在的他人,而是个体假想出来的他人。个人神话全能、高人一等、不可毁灭观念则使得个体感觉自己很强大,这一认知恰恰有助于个体能力感和自尊水平的提高,进而使中学生在应对事件的时候去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4.2.2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心理健康相关非常显著,说明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不被了解性因子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而个人神话全能性、高人一等性和不可毁灭性因子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究其原因,一般认为,合理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首先,认知良好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认知评价作为一个中介过程,调节个体心理健康。假想观众作为个体认知曲解的主要原因1241,不利于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个人神话虽然也会导致个体的认知曲解,但它是正向的,有助于学生产生较高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就会显示出较高的正相关。与前文自我中心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相比较,这提示,中学生自我中心并不是具有单一功能的一种认知现象,由于其所包含成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本质不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是多侧面的。4.2.3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非常显著,说明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其中,问题解决、求助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呈非常显著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59,60J,即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有助于事件的化解和个体压力的减弱,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关系密切;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幻想、退避等,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却可能使问题越积越多且使个体无法积累有效解决问题的经验,以至形成恶性循环,消极情绪在心中堆积,进而引发心理问题。4.3中学生自我中心、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4.3.1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本研究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自我中心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自责、解决问题、幻想方式的预测上,其预测量分别为为13.7%、12.5%、12.1%;而对退避、合理化和求助的预测量很小。在自我中心对自责应对方式的逐步回归分析中,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假想观众对自责方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个人神话则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假想观众的预测作用较大。假想观众表示,个体假想他人关注自己,虽然这样的他人并不存在。这容易使得个体认为自己是他人关注的对象,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的判断上,从而对自己产生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进而采取自责应对方式。在自我中心对解决问题应对方式的逐步回归分析中,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均进入了回归方程,个人神话对解决问题方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假想观众则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其中个人神话的预测作用较大。个人神话因子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全能性、高人一等性和不可毁灭性,这些都与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表现是一致的。而有研究认为,高自我效能使人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应激事件,应对也更为有效【61l。在自我中心对幻想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中,只有假想观众进入了回归方程,对幻想方式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假想观众水平高的中学生可能较多地采用幻想应对方式。这可能主要因为,假想观众本身就是个体幻想的一个络果,与个体的幻想应对方式有同质性,体现了个体在幻想方面的特质。4.3.2.中学生自我中心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透过回归分橇发现,鲁我中心对中学生出现较多的强迫、入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总均分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自我中心的预测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憨均分和抑郁上,预测量分别为为19。9%、17.7%、15.2%和14.O%。在自我中心对上述几个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中,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假想观众对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总均分和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个入神话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假想观众的预测作用较大。也就是说,假想观众观念的存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会促使个体更多地对人际关系敏感,感受到强迫或抑郁;个入神话则可能使个体盲基地盘我感觉良好,较少感觉到这些心理问题鲍存在。这可能因为,自我中心实际上是青少年建立了一个歪曲的自我世界【n】,而认知歪曲是导致人际敏感、抑郁等豹重要蒙因。‘4.3.3中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应对方式对中学生出现较多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以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基本都有预测作用,其中以自责应对方式的作用尤为显著,其次是解决问题,再次是幻想。这说明,消极威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结论是一致的l戳嗣。在对心理健康上述因子的预测中,自责和幻想应对方式的影响作用是负向的,其中自责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个体如果采震自责和幻想方式,既不能减轻压力,调节情绪,也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降低焦虑,并且自责对中学生抑郁具有重要影响。而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化解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内此可以看出,要高度重视中学生对中学生消极应对方式的调整,注意培养其积极的应对方式。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使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比成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且中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独自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还很有限,所以,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从精神上给予支持,而且还要在应对技能上对其加以指导,使他们面对翊题时能更鸯觉有效地采用积极於应对方式,能更好地战胜困难,建立自信,促进心理健康。5结论与建议5.1研究结论5.1.1中学阶段个体自我中心发展模式是曲线式的。中学生自我中心在初中阶段发展迅速,15岁时达到顶峰,此后虽然有所起伏,但发展相对稳定;中学生自我中心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中学生只在个人神话高人一等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契会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不被了解、高入一等上差异显著。5.1.2中学生面对应激情景时较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不同年级中学生在应瓣方式自责、合理纯、求助、幻想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审学生在囱责、求勃、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求助应对方式。5.1.3,中学生总体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面临的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症状、入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移抑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初一学生最差;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姆予男生。5.1.4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应对方式相关非常显著,自我中心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因子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相关指向恰好相反;自我中心对自责、解决问题、幻想应对方式有较骢显的预测作用。5.1.5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心理健康相关非常显著;自我中心对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总体状况和抑郁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5.1.6‘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非常显著,且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自责、解决阀题、幻想等应对方式对中学生心理毽康的预测作用尤其骥显。5.2教育建议5.2.薹首先恧且也是最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减轻学生负担,配备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课程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撑开一把保护伞,丽不是等到学生“生病’’以后再去补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各种措施的落实。5。2。2中学生麓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其年龄发震阶段特征为出发点。家长和教师等教育者要对中学阶段学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开放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之闻的交替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学生的青春期躁动、反抗、情绪波动等有敏感的把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心理问题。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出指导时,采取正确而有针对性的措施。5.2.3家长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弓l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入,能够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判断。既要培养其独立意识、增强其自主感,减少中学生的假想观众水平,又要适时对他们给予鼓励和支持,鼓励俺稍自觉面对问题和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增强其能力感、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从而使中学生自我中心观念保持在一个良性水平上,促进其心理健康。5.2.4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应对能力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侧重中学生应对能力的培养。从初一新生起,就要着力培养其直面问题和压力,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目标水平的意识,引导中学生形成悦纳自己,善待压力的应对观,教育他们学习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保证中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5.3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问卷题项较多,测量过程中被试会出现一定的疲劳效应,可考虑采用其它题项较少的适用问卷来替代中学生应对方式或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此外,本研究原本假设了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但限于作者对高级统计方法掌握不够,本文中没有作进一步探讨。青少年自我中心虽然在国外已经探究了很多年,且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解释,但在国内还较少研究。探讨国内青少年自我中心与青少年一些特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自尊、自恋、乐观偏向、社交焦虑等)的关系,对更深刻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有重要意义【211。此外,国外关于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理论解释也有矛盾之处,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和改进。参考文献:【1】LapsleyD,JacksonS,RiceK&ShadidG.Self-monitoringandthe“newlook”attheimaginaryaudienceandpersonalfable:Anego—developmentanalysis[J].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1988,3:17—31.【2】Adams,G,Jones,R。Adolescentegocentrism:Explorationintopossiblecontributionsofparent—childrelations[J]: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1982,11:25—31.【3】3Anolik,S.A。Imaginaryaudiencebehaviorandperceptionsofparentsamongdelinquentandnondelinquent【J】.JournalofYouthand【4】周文斌.中学生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J】.昭通Adolescence,1981,10:443—454.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回:65.69.【5】胡军生,王登峰,滕兰芳.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28.31一,【6】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句:145·147.【7】答会明.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l盏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2.293.【8】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M].NewYork:Springer,1984.【9】张文新主编.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5.【lO]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3.【11】ElkindD.Egocentrisminadolescence[J].ChildDevelopment,1967,38:1023—1034.【12】LapsleyD.Elkindonegocentrism[J].DevelopmentalReview,1985,5:227.236.【13】LiottiQ.Egocentrismandthecognitivepsychotherapyofpersonalitydisorders[J].JournalofCognitivePsychology:AnInternationalQuarterly,1992,6:43—58.【14】SmythKattemsofcopinginblackworkingwomen[J].BehavioralMedicine,1990.【15】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抿2000,1:1.5.【16】肖计划,向孟泽,朱昌明.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一年龄、性别与应对方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00.102.【17】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力效度与信度研究川.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4:164.168.【18】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感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2.27.【19】阮灿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http://www.wxjk.net/:ACSA/【EB/OL],2007—2—2.【20】郭菲,雷雳.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73—879.【21】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5.107。31【22】BuisJ,ThompsonD.Imaginaryaudienceandpersonalfable:abriefreview.Adolescence,1989,24(96):773—781.【23】BellJ,BromnickR.Thesocialrealityoftheimaginaryaudience:agroundedtheoryapproach.Adolescent,2003,38(150):205-219.【24】VartanianLRevisitingtheimaginaryaudienceandpersonalfableconstructsofadolescentegocentrism:aconceptualreview.Adolescence,2000,35(140):639-661.【25】VartanianLAlongitudinalexaminationofthesocial—cognitivefoundationsofadolescentofEarlyAdolescence,1996,16(2):157-178.egocentrism.Journal【26】GoossensLanalysesandBeyersW'EmmenM,eta1.Theimaginaryaudienceandpersonalfable:factorconcurrentvalidityofthe.“newlook”measures.ResearchonAdolescence,2002,12(2):193—215.【27】LapsleyTowardD.Th.etwofacesofadolescentinvulnerability.In:Romer.Reducingadolescentrisk:anintegratedapproach.Pennsylvania:SAGE,2003.23-31.all【28】LapsleyD.Towardintegratedtheoryofadolescentegodevelopment:The“newandlook”atadolescentegocentrism.AmericanJournalofOrthopsychiatry,1993,63,562-571.audiencepersonalfable:Towarda【29】LapsleyD,RiceK.The“newlook'’attheimaginarygeneralmodelofadolescentegodevelopment.In:LapsleyD,PowerESelf,ego,andidentity:Integrativeapproaches.NewYork:Springer,1988.109—129.【30】O’ConnorB.Identitydevelopmentandegocentrism.JournalofYouthandperceivedparentalbehavioraSsourcesofadolescentAdolescence,1995,24(2):205-227.support,andadolescentegocentdsm:all【31】VartanianL.Separation-individuation,socialexploratorystudy.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1997,17(3):245—270.【32】俞磊.应付的理论、研究思路和应用【J】.心理科学,1994,170):169.174.【33】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i998,21(5):44】.444.【34】叶一舵,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J】.2002,25(6):755.756.【35】GreeneKKrcmartheM,RubinD,eta1.Elaborationinprocessingadolescenthealthmessages:andsensationseekingonimpactofegocentrismmessageprocessing.JournalofCommunication,2002,52(∞:812-831.【36】陈惠如.自我控制、青少年自我中心与偏差行为之关系【D】.台湾: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2004.【37]曾育贞.刺激寻求动机、青少年自我中心与偏差行为之相关研究——以台南地区为例【D】.台湾: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2002.【38】HolmbeckGCrossmanR,Wan&elM,etself-esteem,andadolescenta1.Cognitivedevelopment,egocentrism,contraceptiveknowledge,attitudes,andbehavior.Journalof32YouthandAdolescence,1994,23(2):169-193.【39】EverallR,BosticKPaulsonB.I'msickofbeingme:developmentalofthemesinasuicidaladolescent.Adolescence,2005,40(160):693-708.【40】RycekR,StuhrS,McDermottJ,eta1.Adolescentegocentrismandcognitivefunctioningduringlateadolescence.Adolescence,1998,33(132):745-749.【41】肖计划.应付与应付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181.183.【42】FolkmanS,tazanls,R.S,Gruen,R&Delongis,A.Appraisal,coping,healthpsychological571.579.status,andsymptom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Vol50(3):【43】王智,杨军霞.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心珥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24.825.【44】Lysaker,PH.Pe.rsonalitycoping[J].Journaldimensionsinschizophrenia:AssociationswithsymptomsandDisease,2003,VolofNervousandMental191(2):80.86.【45】廖胜兴.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1997.【46】张雨新,方新.大学生应付策略的适应性和身心症状【J】.心理学报,1990,2:217.222.【47】陈明辉.青少年自我中心与偏差行为【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2001.【48】鹿美丽.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16(2):199_200.【49】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31.35.【50】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39-243.【51】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7.131.【52】顾蓓晔.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J】.心理科学,1997,20(3):226.229.【53】FaUboT.OnlychildrenintheUnitedStatesan.dChina[J].AppliedSocialPsychologicalAnnual,1987,159—183.【54】张涛.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55】闰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f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56】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5.287.【57】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14-16.33[581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59】陈树林.年龄和性别对青少年心理应付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6):684—685.【60】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61】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11—713.【62】井世洁.初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1-5.附录:本研究中所用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第~部分:假想观众量表:第二部分:个人神话量表;第三部分:疯纣方式阉卷;第溪部分:SCL-90。每一都分包括的铡遂顼翔下:第一郝分:从不很少酣鬻33总是1.当你的装扮有些鸯特,蔼别人一壹盯着舔番靛时候,铱会觉褥壤不盘在。2.你会因为担心别人喜不喜欢你而觉得很紧张。圭l22霹43.在裁缝~个重要聚会途串,麴巢像黧头发被淮漫了,舔豹心情会缀糟。t当父母不让你和一群较年长且受欢迎的朋友去参加聚会时,你会觉褥缀难堪。薹l223霉45.当你的脸上长有膏释痘时,你会觉得很丢脸。3第二部分:完全不弱意不太辩法藏意撩定22222有臻舄意毒444’4非常同意55l。我摆傣只要我决心去截,一定萄班骰褥成。………2。似乎没有一传事情旋真燕难倒我。…………………3.没有入的想法和感受跟我的棚同。…………………熏l1333335554。我摇嵇我懿骚才鹱:我熬黧友还要好。………………5.我相信假如我真的要做一件拳,没有人能够阻挡我。篁1第三郝分:是羔+2.3。4.5。番2畿理餐邋应村匿境蓉于从失败中吸墩经验l羔22制定一整克服匿滩的计巅荠按计划去徽常希夔良己已经解决了面临的锹难对毒蠢敬得成功鼢筢力充满信心……————一*1薹22第四部分:2。神经过敏,心孛不蹼实4.头晕或{薄倒……………一∞5。对异性鹘兴趣减遐………—O1.头痛,一O—O浚毒禳轻l重ll枣簿222穰耋严薰33443.头脑中脊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墙3’,43’43422l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1、鹿美丽.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16(2):199-200.2、鹿美丽,刘婷婷.高中生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即将发表于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年第1期。致谢‘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将告一段落,回首来时路,发现自己是如此幸运,有那么多的良师益友支持和相伴。在此,向以往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致以深深的谢意。首先,真诚感谢我的导师韩仁生教授。韩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容的生活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对于我的毕业论文,从开题到中期创作直至最后结稿,韩老师每一阶段都非常关心,给予了细心的指导,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正是在导师的帮助和督促下,我才得以顺利完成论文。感谢在我论文进行过程中给予无私帮助的昔日良师金云章老师、吕厚杰老师,好友王海洋、刘宏、安静,尤其是师哥刘小勇、兖州东方中学教师白福真,正是由于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为我提供了调查研究的平台,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结稿。感谢三年来朝夕相处的05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班同学王晓琳、李晓芹、刘昌龙、刘思硕、张乐华、聂玉玲、张丽霞、李建伟、戴美琳、马姝娟、陈霞、李守龙、刘圣荣、郑友梅、栾小倩。难忘同窗共读的美好时光,难忘我们互相切磋、互相支持的情景。正是大家的热情关怀和帮助,使得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始终有如沐春风之感。特别感谢同学刘昌龙,室友曲媛媛、陈思远,在我对论文思路理不清头绪时,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使我有了继续进行下去的动力。感谢教育科学学院领导杨昭宁院长、王万民书记,良师张怀春教授、宋广文教授、彭贤教授、张雯教授、王新波老师、王晓明老师等,感谢您们对我三年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关怀和支持。师恩难忘,友谊长存!愿大家珍重!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始终默默地支持着我,是我前进的动力,更是我无悔的报答。再次衷心感谢成长路上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人!祝你们平安、快乐!鹿美丽2008年4月于曲园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鹿美丽

曲阜师范大学

1. 刘建榕.李林.LIU Jian-Rong.LI Lin 福州市区某校93名高中生自我中心状况的初步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

2. 鹿美丽.Lu Meili 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3. 王立仁 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期刊论文]-思想教育研究2006(1)

4. 周文斌 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期刊论文]-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301465.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