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B.“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到人群中去,问道, “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竖起手指头?……是谁在嚷?”
C.我问那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D.仿佛突然走进一个新奇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强权》瞬息即逝,使他来不及领略其中的瑰丽。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A.最近我市发生的几起重大交通事故,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引发的。 B.经过事实的教育,使全体医务人员对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问题有了正确认识。 C.在适当的阶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陈晨同学取得优异成绩的经验。 D.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瞠目结舌,未能说出一句话,直到父子二人离开。 ....B.百合花亭亭玉立,洁白的花瓣与金色的花蕊大相径庭。 ....
C.有一年紫藤没有开花,她仍然兴高采烈地举办了聚会,以纪念往年的花开景象。 ....D.上司吩咐下属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下属依令行事,一切有条不紊。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从风格上看,各有千秋。 ....B.建设生态文明,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每位公民责无旁贷。 ....
C.盐都“唱想《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结束后,大家分道扬镳,各自回家。 ....D.国学大师季羡林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是世人敬仰的“学界泰斗”。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中国古代称毛发黄而未黑的孩童为“黄发”,又常用“垂髫”来指代老人。
C.《春》《济南的冬天》《天上的街市》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和郭沫若。 D.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6.学校开展“好美德,我传承”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中大家纷纷说出自己关于美德的感悟,小明准备分享下面一则名言,请你帮他完善。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①下列哪一项是这则名言表现出来的美德( )
A.知恩图报 B.孝老敬亲 C.助人为乐 D.言传身教
②请你再补写一句诗或名言警句,体现小明所分享的这句名言中的美德。为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七年级2班组织同学们观看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录像,并请同学们说说对这一活动的认识。下面是小明同学分享的对这一活动的理解,请你帮助修改。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这一活动,(甲)有效激发了广大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学习身边榜样,培养良好道徳行为习惯。(乙)孝心少年们的事迹诠释了中华名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加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①(甲)处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②(乙)处句子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学校拟定于2019年5月16日下午两点在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一场中华传统美德专题报告会,并邀请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安徽大学中文系吴教授做专家报告。请你代表光明中学学生会给吴教授写一封邀请函。
7.古诗文默写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样《过零丁洋》)
⑤《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清照在《渔家做》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有大鹏高飞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⑦《论语》中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
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1.下列各项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选自 所著的《 》一书,文中的“我”是 。 A.斯诺 红心照耀中国 斯诺 B.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毛泽东 C.毛泽东 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 D.毛泽东 红心照耀中国 邓小平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读书。 B.“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和“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这两个短语均是偏正短语。
C.“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一句中“热心”“搜寻”“找到”和“写”都是动词。
D.“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句话的前后两个分句是假设关系。 二、阅读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
早作 裘万顷
井梧①飞叶送秋声,篱菊缄②香待晚晴。
斗③柄横斜河④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①井梧:井边的梧桐树。②缄:包藏。③斗:北斗星。 ④河: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与“__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诗句“____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加以分析。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河间王孝恭平荆州,其下欲掠夺。文本说孝恭曰:“自隋无道,四海救死,延颈以望真主。萧氏君臣决策归命者,..意欲去危就安。大王诚纵兵掠夺,恐江、岭以南,向化①心阻,狼顾麕惊②。不如厚抚荆州,劝未附,陈天子厚惠,谁非王人?”孝恭善之,遽下令止侵略,署文本别驾③
注释:①向化:归顺。②狼顾麕(qiān)惊:比喻惊恐万状。③别驾:官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文本说孝恭自隋无道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恭赞同岑文本说的话,所以下令阻止侵略。 B.孝恭赞同岑文本说的话,立刻下令停止侵略。 C.孝恭认为岑文本很善良,立刻下令停止侵略。 D.孝恭认为岑文本很善良,所以下令阻止侵略。
3.(1)岑文本向孝恭提出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换糖 刘国芳
孩子跟着母亲去外婆家,路有点儿远,坐了一上午的车。才到不久,孩子就听到外面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走出来,看见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那丁丁当当的声音,就是这个挑担子的人敲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就跟在后面。
见孩子跟着,挑担子的人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挑担子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知道了,这是个换糖的人。孩子住在大城市里,没人换糖或者说没见过换糖的,现在听说牙膏皮也可以换糖,孩子就来劲儿了,孩子掉头就跑了回去。
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 随后,孩子得到很小的一块糖。 把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津甜津甜。
孩子吃着糖回家时,母亲很惊讶,说:“你吃的什么?” 孩子说:“糖。” 母亲说:“哪来的?” 孩子说:“牙膏皮换的。”
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 孩子的外婆也在边上,说:“那是麦芽糖,怎么不能吃?”
第二天,孩子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知道换糖的来了,又跟在后面。 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他,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
孩子又得到一小块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很甜很甜。
孩子后来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就会从家里找东西出来。好多次好多次以后,孩子就觉得家里再找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有东西换糖,孩子只能跟在后面。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 .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 孩子嘟嘟嘴。
天天都有换糖的人到村里来,孩子也天天听得到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天,换糖人又来了,孩子仍像以前一样,又.跟着。
换糖的人出村了,孩子仍跟着。 .换糖人见孩子还跟着,就说:“你还跟着我做什么?”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你再跟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孩子仍笑。 .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 孩子吃着糖,不跟了。 换糖人走了,不见了。
孩子这时转身想回家,但忽然,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孩子一听到这声音就来劲儿了,寻着声音过去,跟在后面。
换糖人看孩子跟着,也说:“拿东西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说罢,孩子仍跟着。 .天不早了。
孩子这时离村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但跟在换糖人后面,孩子一点儿也不害怕。天黑后,换糖人发现孩子还跟在后面,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现在天黑了,你住哪儿呀?” 孩子说:“我外婆家住邓坊村。” 换糖人说:“十多里,你怎么回去呀?” 孩子没回答,仍笑。 .这天,是换糖人把孩子送回村的。一到村里,孩子就认识路了,孩子跑回家去。但到家后,孩子没看到一个人,外婆还有母亲,一个人都不见。孩子就害怕了,哇一声哭了起来。
在孩子哭着时,孩子的外婆和母亲回来了。见了孩子,她们一把搂着,带着哭腔说:“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
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金:小说以“换糖”为题,文中的孩子分别用什么东西来换糖呢? 小语:我知道,孩子先用“①____ ”来换糖,再找了“②_____”来换糖。
小文:是的,小说中明确写了孩子两次“换糖”的事情,后来,孩子没有东西换了,但换糖人还是③____
2.联系上下文,揣摩相关句子,完成下列问题。小东要在课堂上朗读下面这段话,请你指导他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并简要说明理由。
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文中6次出现了“仍”字,请结合文意,分析这个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说一说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4.读了这篇小说,小金、小东、小语因小说主旨产生了分歧。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作出选择,并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 小金:我觉得这篇小说在歌颂真善美。
小东:我觉得这篇小说反映的其实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语:我觉得这篇小说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把目标立在心中 张 涵
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每到春天,微信朋友圈总会被“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刷屏。与此同时,不少年轻人还不忘立下减肥的目标,为夏天“秀”身材做足准备。
②朋友圈“晒目标”“晒梦想”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这些曾经信誓旦旦写下的话,最后成功“变现”的又有多少?随着时间流逝,朋友圈不断被其他动态刷新,那些立下的誓言也被海量信息“拍”在了沙滩上。
③事实上,设定目标的意义不在于告知,而在于督促做事。
④社交媒体普及后,之前隐藏在舞台大幕后的日常生活有了展示的场地,朋友圈的“晒”文化也应运而生。“晒目标”等现象作为印象管理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进行“自我展示”,凸显决心和毅力,还可以收获好友的点赞与支持,获得心理满足感。然而,将目标公之于众,未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有心理学家认为,当别人认可你的目标时,你脑海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的幻觉。
⑤决定做一件事容易,真正动手去做却很难。从“说”到“做”,是一个把想法转变成现实的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看作是化学意义上的元素反应,那么自律则是这场反应的催化剂。曾经风靡朋友圈的“几个赞就读几本书”的集.赞读书活动,唤起了公众关注,却唤不醒摒除喧嚣、安静读书的心;获得了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点赞,却没获得精神世界的食粮。以为发朋友圈立目标就可以获得他人的监督,殊不知只有自己才能一直监督自己。
⑥当终于着手去实现目标的时候,却发现更难的是坚持不懈。经常听到身边有人抱怨“今天加班,又没时间去跑步了”“今晚有个饭局,明天再读书吧”“今天出去逛街,改天再背单词吧”……但回过头仔细想想,一天中真挤不出一小时甚至半小时的时间为实现朋友圈立下的目标积累“跬步”吗?在追逐目标的道路上之所以会退缩、会妥协,是因为对实现目标的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有位大学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每天读书30页,这样坚持一年下来就能读大约一万页,将50本书。他说凡是按照他的要求坚持读书的学生,最后都成为所在领域的杰出学者。
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年轻人更要养成从“说”到“做”再到“坚持做”的习惯,不仅把目标和梦想立在朋友圈,更要把它们立在自己的心中。 1.第⑤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2.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朋友圈“晒目标”“晒梦想”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设定目标的意义主要在于告知,而不是督促做事。 B.将目标公之于众,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因为心理学家认为,当别人认可你的目标时,你脑海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的幻觉。
C.发朋友圈立目标并不能获得他人的监督,只有自己才能一直监督自己。
D.很多人在追逐目标的道路上之所以会退缩、会妥协,是因为对实现目标的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 13.现代文阅读 年灯
肖复兴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子家的那盏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能望见,正对面老爷子家阳台窗前的这盏年灯,就这样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街花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见了。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子家这盏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里那盏橘黄色的灯,灯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亲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再也看不见那盏橘黄色的灯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因为老爷子和我的儿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子、工作,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熟,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和老伴还常常去美国,看他的儿子,
帮助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爷子真的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快80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列腺不争气,总得上厕所。便盼望儿子能够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窗前,都亮起了年灯。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圆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氛,老爷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或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长方形的八角宫灯,下面垂着金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画,因为距离有点儿远,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么一个玩意儿。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腾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又亮了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那岿然不动的样子,那执著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北京城,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候着亲人回家过年的年灯。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既为老爷子,也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大年初五的早晨,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窗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天气难得格外的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的落地窗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看,年灯真的没有了。正有些奇怪,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都穿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了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虽然没有赶上年夜饭,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10天,年还没有过完呢。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
1.文章围绕“年灯”主要写了哪几件亊?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槪括。 2.赏析第⑥段画钱句子。
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它像硬石一样立在那里不动。 3.全文反复出现“年灯”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加以分析。
4.文中老爷子年年亮起年灯,期盼儿孙回家过年。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回家过年” 却观点不一。下面是某社区工作人员就“我们是否应该回家过年”的100份抽样调査结果。
请根据调查结果,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针对本话题你的
态度是什么,请简要陈述。 三、语言表述
1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互换位置。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_____________删去。第③处搭配不当,应_____________把改为_____________。第④处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 四、写作
1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
有这样一句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五彩的生活中,许多事情被表面掩盖了真相,拥有慧眼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 请以“慧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
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从此时到彼时,是岁月的距离;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感受生活,品尝人生,百般滋味皆在距离中。
请以“我与________距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若选题一,请自拟题目;若选题二,须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析】
试题分析:A.引用内容为完整引用,句末的句号应该在引号内;B.正确;C.句子是的“?”号与“,”号位置互换;D.句子中的书名号应该改为引号。据此,答案为B。 2、C 【解析】
A句式杂糅。去掉“引发的”或“原因”。B残缺主语。去掉“经过”或“使”。D残缺主语。去掉“在、中”即可。 3、B 【解析】
A项,瞠目结舌:意思是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使用恰当。B项,大相径庭:是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使用不恰当;C项,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使用恰当;D项,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使用恰当。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B 【解析】
试题分析:A.各有千秋:各有优点或特点;各有各的长期存在的价值。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B.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无法向旁人推卸。语意过重,使用不正确。C.分道扬镳:本义是分道而行。使用正确。D.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据此,答案为B。 5、B 【解析】
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代男子成年要加冠,而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孩童。
6、(1)①B
②示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2)①有效激发了广大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学习身边榜样,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热情。 ②加强 彰显 (3)示例: 尊敬的吴老师:
您好!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校决定2019年5月16日下午两点在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华传统美德”报告会,诚挚地邀请您前来指导。 光明中学学生会 2019年5月12日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①“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的意思是: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儿子。由此可知,这则名言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是“孝顺”,故选B。②与“孝老敬亲”有关的诗词和格言有很多,任选一句作答即可。如:忠孝义慈行方便,不须求我自然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2)【甲】处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句末补充上“的热情”;【乙】处句子“加强”与“价值”搭配不当,应该把“加强”改为“彰显”。(3)此题考查学生拟写邀请函的能力。首先要有称呼和问候语,正文部分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邀请原因等,最后先写落款后写日期。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7、①思君不见下渝州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 ③天涯若比邻 ④山河破碎风飘絮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⑥九万里风鹏正举 ⑦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渝、便、絮、缘、殆”的书写。 8、1.B 2.A 【解析】
1.要求学生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文学常识和选段内容分析选项。首先根据作者是“斯诺”,排除CD两项,根据名著名称“《红星照耀中国》”排除A项。故选B。
2.B项错误,“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这两个短语均是动宾短语。C项错误, “热心”是形容词,“搜寻”是动词“找到”和“写”都是动词。D项错误,是条件关系。选A。
二、阅读
9、1.篱菊缄香(1分) 斗柄横斜河欲没(1分)
2.以动衬静(1分) 以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来衬托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乌鸦的鸣叫声和周围环境的安静各0.5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抓住“秋天的味道”一词,“菊”是秋天的花,据此写出短语。根据注释,“斗”指北斗星,北斗星还在天边一角,说明是凌晨之“早”。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抓住“表现手法”一词,从作者写景的动态来理解以动写静的方法,具体说明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1. (1)劝说 ,说服 (2)道义,仁道 2. B
3. (1)厚抚荆州,劝未附,陈天子厚惠。 (2)善于劝谏;为百姓着想;深谋远虑。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说”在这里解释为“说服”。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善:认为……对。遽:立刻。所以B项翻译正确。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人物形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大意。岑文本向孝恭提出的建议是“厚抚荆州,劝未附,陈天子厚惠”。唐李孝恭平定荆州时,其部下打算掠夺百姓财物,岑文本劝说李孝恭严申军令,禁止掳掠。说明他是一个心系百姓、有着深谋远虑的人。 参考译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河间王李孝恭平定荆州,他部下打算掠夺百姓,岑文本劝说李孝恭道:自从隋室无道,海内百姓为了活命都伸长脖子盼望真命君主。萧氏君臣之所以决心归顺 ,是为了远离危亡而寻求安定。大王您如果纵兵剽掠,恐怕江、岭以南,人们的归顺之心受阻,从而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不如好好安顿荆州,以此来劝勉还未归附的人,陈说天子的大恩大德,那么谁不愿意成为我朝的百姓呢?李孝恭认为他说的对,立即下令制止侵扰掠夺,任用岑文本为别驾。
11、1. 牙膏皮、 烂铁、 敲了一块糖给孩子。
2.(1)示例:“大吃一惊”“怎么还”重读,语调上扬,读出惊讶的语气。“孩子笑笑”这句语调平缓,平静。把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表现出来。(有理即可)
(2)文中四次写到孩子“仍”跟着换糖人,表现出孩子对糖的喜爱,两次写到“仍笑”,这六个“仍”字,表现出他信任换糖人,对换糖人毫无戒备,反映出孩子的纯真。
3.这个母亲爱干净,看到孩子吃糖,就认为是脏的。其实也是对农村的厌恶。 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爱吃糖,但母亲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吓。 她对陌生人有戒备心,总以为换糖人是坏人,换糖只是幌子,其实是为了带走孩子。
4.示例:我赞成小东的观点。文中对母亲的刻画虽然并不多,但从仅有的三处描写中看出,母亲虽出生农村,但对农村并不喜欢,她是个生于农村却忘本的人。她不相信人性美好,对换糖人心存戒备,孩子要换糖吃,总是吓唬孩子,要被换糖人换了去。母亲是孩子是第一任老师,长此以往,孩子身上的纯真美好的品德也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以为这篇小说对母亲的刻画,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意识到“陌生人”的危险,并不是只靠说教和恐吓,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①出结合“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得出:牙膏皮;②处结合“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得出:一块烂铁;③处结合“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得出:敲了一块糖给孩子。
2.(1)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应该结合“语速、语调、轻重等朗读技巧”分析。“大吃一惊”“怎么还”重读,语调上扬,语速较快,读出意外、惊讶的语气。“孩子笑笑”这句语调平缓,平静。把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和孩子的纯真表现出来。(2)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仍”是依然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四次写到孩子“仍”跟着换糖人,表现出孩子对糖的喜爱;两次“孩子.仍笑。”表现出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 .
3.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结合“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得出:这个母亲爱干净,看到孩子吃糖,就认为是脏的。其实也是对农村的厌恶;结合“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得出:她对陌生人有戒备心,总以为换糖人是坏人,换糖只是幌子,其实是为了带走孩子;结合 “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得出: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爱吃糖,但母亲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吓。 4.答案不唯一,首先指出赞成谁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记得理由即可。如:我赞成小语的观点。文中的母亲始终对换糖人有戒备之心,先是怀疑“糖”脏,再是怀疑换糖人会把孩子换走。而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对人毫无戒备,相信换糖人不是坏人,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当孩子没有东西换糖吃,换糖人无偿的给他糖吃;又送他回家。换糖人的善良与母亲的固执又形成了对比。母亲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代表,她出生农村,但最终厌恶农村,不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换糖人的行为对她是极大的讽刺。不要固执地认为陌生人都是坏人,要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12、1. 从“说”到“做”,把想法转变成现实。
2.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大学教授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读书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实现目标难在坚持不懈,唯有把目标立在心中才能成功的观点。 3. B 【解析】
1.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结合前文内容来理解,指的是前一句所说的“从‘说’到‘做’,是一个把想法转变成现实的过程”。
2.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⑥段举“有位大学教授”的例子,可知的举例论证,通过大学教授要求学生读书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实现目标难在坚持不懈,唯有把目标立在心中才能成功的观点。
3.B项错误,原文是“然而,将目标公之于众,未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故“将目标公之于众,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分析不正确。
13、1.①年轻时,母亲为我点灯,温暖着我。②老爷子从美国回来后,年年点亮年灯,但没能盼回儿孙。③去年大年夜老爷子点年灯,全家团聚。评分标准:3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
2.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爷子年年挂年灯的执着,期盼全家团圆的强烈愿望。评分标准:3分。修辞手法,1分,作用分析2分。意近即可。
3.①结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成整体;②内容:写出了老爷子每年点年灯,盼儿孙回家闭聚,突出他内心的执着。评分标准:6分。结构3分;内容3分,意近即可。
4.(1)大多数人都赞同回家过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赞同回家过年的人数更多。评分标准:2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
(2)答案示例:示例一:我赞成。父母年事已高,他们盼望子女回家过年,享受天伦之乐,回家过年也是“孝”的一种表现。示例二:不赞成。过年只是一种形式,在哪过年其实都一样,我们可以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来,或者用其他方式向父母尽孝心。评分标准:4分。表明态度,表达恰当,言之成理即可。(只有态度没有分析不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①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概括主要情节。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括,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作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③由于事件复杂,在概括时要避免情节相互交错。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比如本题中,应找出与“年灯”有关的情节,陈述的主体应该是“母亲”和“老爷子”,答出他们与“年灯”有关的事件。
点睛:情节概括题。答此类题要做到两点:1、纵览全文,宏观把握。学生在做这种类型题目时容易犯顾此失彼、概括
不全的毛病。要完整正确地回答该题,需要我们站在全文的高度来审视作答,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题目的题眼,如“哪几件事”中的“事”,“表达了哪些情感”中的“情感”等,这样才能保证答语和题干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不至于答非所问。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第⑥段画钱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从题干所问来看,属于局部鉴赏,故应从局部鉴赏的答题角度进行作答。先考虑修辞,“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它像硬石一样立在那里不动”,把年灯比作礁石,使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老爷子年年挂年灯的期盼之执着,表现出对全家团圆的渴望之强烈。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文反复出现‘年灯’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加以分析”。这是考查文中物象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形象、主题等角度分析,题干中说“反复出现”,这就暗示学生,“年灯”在文中好比一条线索,把事件、人物给串联起来;从对形象的角度来看,老爷子年年点年灯,表现出内心的企盼和执着。
4.试题分析:针对本话题你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陈述。应先表明态度,赞成或反对,然后陈述理由。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可以结合原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三、语言表述
14、(1)传承文化传递感情(2)把(或“被”)(3)品尝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4)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第①句语序不当,将“传承”与“传递”交换位置;第②句结构混乱,删去“把”或“被”;第③句搭配不当,“品尝”改为“品味”;第④句成分赘余,删去“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点睛: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四、写作 15、给我一双慧眼
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探索也逐步加深,正所谓“以古鉴今”。可如何分辨真史假史呢?有人说,二十四史是正史,它们是真史,可以借之鉴今。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这样说,可我却想给自己一双慧眼,用这双慧眼去鉴别历史的真假。
给我一双慧眼,我用慧眼看《史记》。相信略懂楚汉历史的人,大都知道历史给我们的西楚霸王戴上了一个“残暴”
罪名。这罪名的由来,多半是司马迁所说的,项王钜鹿击败章邯后,俘虏秦军二十余万。因怕秦军不服,当夜坑杀了二十万秦军。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项羽战前只有三到五万楚军,战后想必不到三万,可秦军降卒有二十万,仅用三万楚军,如何坑杀这二十万手足健全的人?有人说,二十多万秦军都是在骊山给秦始皇修墓的囚徒,没有什么战斗力。笑话!即使战斗力不强,临死之前也会竭力反抗,困兽犹斗。更大的困惑是,如何在一夜坑□降卒?在一夜中,如何挖那么大的坑?即使有那么大的坑,如何把二十万人丢下去活埋?古代可不像现在有推土机,有机枪火炮等先进武器啊!我的慧眼看到了《史记》这举世公认的正史上,也有令我怀疑,值得商榷的地方。 给我一双慧眼吧,有了慧眼,才有能力去自主分辨历史的真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历史典故演化而来的成语,更是寓意精深,脍炙人口。不过,我用我的慧眼发现有些成语中的典故,令人难以信服。比如“囊萤映雪”。
古时候有个读书人,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夜晚想读书,夏天就到野外抓来一些萤火虫,在萤火虫所发出的光下读书。这个典故不知被用了多少年,甚至演化为成语,以勉励大家刻苦读书。可有一次我在乡下做客时,特地抓了二十多只荧光闪闪的萤火虫,用一只薄薄的塑料袋装着,把它拿到黑暗的房中,根本无法用此照亮书页。如果换上古代的布袋、纱袋,它们所发出的光只会更暗淡。回来查找科学资料,我知道了:萤火虫尾部的亮光只有靠近尾部才有点亮,稍远就暗淡无光了。我真不明白,那古人是如何看书的?
龙应台说过:“历史没有绝对的真实,但我们不会停下探寻真实的脚步。”给自己一双慧眼,不人云亦云,用自己的慧眼去鉴别历史的真假吧! 我与母亲的距离
我和母亲又吵架了。根本不容对方解释,两个人只是高一声、低一声的叫喊,不久,我们同时都精疲力竭。而导火线,仅仅只是关于我出行穿什么的问题。母亲看着我,眼光中分明流露出对我的任性的无奈。我低下头,不愿看她由于气愤而变得奇怪的神情。等到我再抬起头看她时,我发现她的眼角有些湿润。一股莫名的愧疚从心底升起,我开始后悔。而母亲,这时却用那漠然而又冷峻的眼光瞟了我一眼,然后愤然甩门而出。
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刚才愧疚的心情荡然而去,“大人有什么了不起”,我越想越气。为什么我和母亲之间会有这么深的代沟,以至于连我穿衣服都要由她做主,要跟我争论不休?我从沙发上站起,决定不再想这么烦人的事。我从旁边的杂志架中抽出被掩埋在书报下面的电视机遥控器。“啪”的一声,有样什么东西掉了出来——是母亲的记事本。我好奇地翻开来看,上面记着的竟是?!母亲在每一个日期后面,都记着我的健康状况:5月16日,晚上有点咳嗽,明天要她吃药;5月18日,感冒……直到翻到最后一页,我才想起前两天我的喉咙不太舒服,晚上还着了凉。刹那间我才明白,为什么母亲执意要我多穿些衣服而不顾一切地与我争吵。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我知道我真的错了。我拿起电话打母亲的手机——没人接。母亲会跑到哪里去呢?我心急火燎地想着。正在这时,母亲回来了。她带着一脸的欣喜对我说:“你还是穿你自己喜欢的那件衣服吧,我到外面去转了一下,不太冷。”听了这句话,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眼泪一下子全都滚落下来。
我跑上去紧紧地抱住母亲,不住地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母亲只是微笑着用手轻轻地拍拍我的头,眼睛也
慢慢地湿润了。
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和母亲之间根本就没有距离,而所谓的心灵距离,其实只不过是我自己用冷漠的心虚拟起来的名存实亡的所谓的“代沟”。
我和母亲没有距离,我和母亲永远不要距离。 【解析】
(1)本作文题为话题作文。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虽然没有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但这个题目在很容易打开我们的思路,在内容上贴近我们的生活。题目难度不大。“慧眼”,就是要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一面,最好不要写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最好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要截取社会生活或自然世界中某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将其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读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既然是“慧眼”,那就不能展现给人丑陋、阴暗的一些东西,而必须是所描绘的存在的一种“美丽”,这种“美丽”可以是人物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可以是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感,可以是自然界中存有的令人心醉的审美情趣,等等。总之,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统一。可以写大自然绽放的美丽,但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景物的描摹上,应该进行联想升华,深刻感悟大自然中所蕴含的美丽如春天的希望、夏天的热情、秋天的包容、冬天的孕育等;可以写品质上所绽放的美丽,如坚强、乐观、宽容、善良、拼搏等,即表现出这美丽来自于上述品质。如霍金是美丽的,他的美丽绽放于不懈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抗争;丛飞是美丽的,他的美丽绽放于博大宽容的爱心可先叙述后议论;可以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写人性,表现这些美好的情愫绽放出的美丽。
(2)1、首先要填补题目的空缺内容,这也是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填补空缺的过程就包括审题、选材、立意等。考生补题时要注意语法知识,要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好的题目:如《我与语文老师的距离》、《我与冬天的距离》、《我与水仙花的距离》、《我与书的距离》、《我与老巷的距离》。而像《我与一墙之隔的距离》就不太好,让人摸不着头脑。像《我与成功的距离》则太大,太俗套。2、不偏题。写半命题作文时审清题意很重要。半命题作文写作的选材范围、时间段、材料重点都要由题目来决定,要注意命题限制,比如,有学生写《我与幸福的距离》只写幸福不写距离,或只写幸福不写“我”,就是没有全面地观照半命题作文的要求。“我”、“距离”其实就是一种限制。3、要抓住文题中的题眼。“我与____的距离”的题眼就是“距离”,“距离”是写作的要害。这里的距离不仅指空间与时间的相隔,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阻碍、矛盾,关注的应该是心灵的距离、是情感世界。4、要以情感为抓手寻找立意的突破。文以情贵,半命题作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写作时应选择一种情感为主线,然后进行层层铺垫。像“我与____的距离”,可以写与亲人的心灵隔阂,如《我与母亲的距离》;可以写生与死的体验,如《我与天堂的距离》;可以写对过去的美好追忆,如《我与老巷的距离》;可写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美好情感,如《我与水仙花的距离》;可以写心灵深处仰望与敬慕,如《我与苏东坡的距离》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