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基于治理逻辑的视角

2023-12-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3年 第5期 第35卷总第227期 物流工程与管理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经济与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93.2013.05.074 网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术 ——基于治理逻辑的视角 口石海瑞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网络组织绩效是网络组织治理的核心问题,不仅关系到合作企业对网络组织现状的分析与评估,而且关 系到合作企业进一步合作的战略选择。文中主要从网络组织治理逻辑的角度,即关系、互动、协同,以及治理逻辑过程中 的制度基础,即机制方面探讨网络组织的过程绩效及结果绩效,并基于此初步设计出网络组织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网络组织绩效;治理逻辑;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F2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993(2013)05—0190—03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Performanc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 Governance Logic t口SHl Hai—FUi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es,Taiyuan 030012,China) 【Abstract】The performanc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S governance issues,whic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but related to whether to further cooperat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performance and the result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ance logic, that is relations,interactive and synergy,and the basic of system of the governance process,that is mechanisms.Then basing on this establishes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 words l the pefrormanc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governance logic;evaluation index 网络组织绩效是网络组织治理的核心问题,对网络组织 整体而言,绩效评价有助于合作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对结 点企业来说,不仅关系到其对网络组织现状的分析与评估,而 且关系到进一步合作的战略选择。本文以网络组织治理逻辑 为理论基础,设计出网络组织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网 络组织治理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理论基础 入手理解网络化过程。Johanson和Mattsson(1987)发展了 Mitchell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关系与互动的模型(简 称JM模型),将网络组织治理实践引入到逻辑过程。孙国强 (2003)扩展了JM模型,将互动的结果——协同引入模型,建 立了三元结构模型(简称为扩展的JM模型),发展了网络治 理逻辑理论。易明(2010)在博士论文《产业集群治理、机制、 机构与绩效》中借用孙国强的扩展的JM模型,提出基于集群 剩余的治理逻辑——关系、互动、协同创新。 本文中我们亦借用孙国强关于治理逻辑的观点,认为网 络组织治理逻辑过程是在企业追求协同效应的动力推动下, 与其他合作企业建立关系,继而进行互动,最后产生协同的这 样一个逻辑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协同效应并不会必然出 现,关键在于协同效应的产生机制,即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 1.1 网络组织绩效的界定 目前,理论界对绩效涵义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绩效 是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绩效 是结果和行为的复合体。这三种观点中,认为绩效是结果和 行为的复合体的观点最为普遍接受,我们一般认为绩效指的 是那些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方式及其结果,也就是说绩效包 括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大类。故而,网络组织绩效也可从 网络组织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方面来考察。 1.2网络组织治理逻辑 正确有效的机制制约与推动着关系的建立、互动合作行为的 产生和协同效应的获得。所以本文将从关系、互动、协同、机 制四个方面考察网络组织绩效。 Mitchell(1969)指出,要从网络形态和互动关系两个角度 【收稿日期】2013—04—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网络组织理论与治理研究》(11AZD091) 【作者简介】石海瑞(1983一),女,助教,硕士,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网络组织理论与实践。 第5期 2 网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 结点间关系质量评价 石海瑞:网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191 理模式、领导组织模式与网络行政组织模式。该分类曾被各 种文献引用458次,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其中共享治理模 式中网络中心度低,结点的地位较为平等,领导组织模式与网 络行政组织模式中网络中心度高,而中心度高的结点往往是 网络的权力中心。对于共享治理模式,有学者认为该模式是 企业原始集聚状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网络组织的协同效应 关系是结点之间的关系,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 Granovetter从交易的频率、感情的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 四个方面衡量关系的强弱。Uzzi(1997)基于对23个服装企业 进行的民族志式的实地研究发现,交易可以准确的归纳为两 种形式:保持一定距离关系的“市场关系”,即弱关系,以及紧 不再突出,就要向领导组织模式或网络行政组织模式转化(杨 慧,2007)。曹丽莉通过比较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认为中卫 型产业集群网络,即领导组织模式,具有更强的不断调整、协 同、创新、升级的能力。Brown(2000)认为,比较理想的集群 密的或特殊的嵌入式关系,即强关系,并从信任、细致信息的 传递和联合问题解决安排三个方面识别强关系。关系质量理 论中,信任、承诺与满意是评价关系质量的核心维度,显然,信 任、承诺与满意都是由强关系来促进的。所以在网络组织中 考察组织问的关系质量,仍然要考察网络中的强关系是否存 在。强关系的优势在于它能提供必要的承诺以推动互动合 作,承诺一方面可以抑制机会主义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重 复互动和彼此熟悉也可以推动基于社会情感、信任和规范的 关系规制的出现(Cul ̄i,1995),这强化了强关系的合作收益。 丁拥芬(2008)、左和平(2010)、王淑英(2010)等从竞合关系 出发考察产业集群的绩效,而合作往往是靠强关系维系的,而 竞争则是弱关系促进的。张枝军(2012)、曲波(2005)等在评 价联盟绩效时,加入联盟成员关系评价,包括资源共享程度、 信息沟通水平、准时交货率等,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靠强关系来 推进的。所以本文中用强关系来衡量网络中企业间关系质 量。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Uzzi对强关系的识别最具 参考价值,其一是研究企业之间的关系,其二研究方法科学, 所得结论全面。 故而,在本文中我们参考Uzzi的研究成果,从信任、细致 信息的传递和联合问题的解决安排三个方面来衡量企业之间 的关系质量。 3.2网络结构评价 网络组织中的关系是互动导向的,即在网络组织内不同 结点间的互动合作与协同进化。结构嵌入可以看做群体间双 边合约相互连接的扩展,意味着组织间不仅具有双边关系,而 且与第三方有同样的关系,使得群体间通过第三方进行间接 的连接,并形成以系统为特征的关联结构。因此,结构嵌入是 众多参与者彼此互动的函数(Nohfia&Eccles,1992)。故而, 在互动方面我们主要从网络结构出发考察网络绩效。 纵观国内外文献,网络结构的评价指标中出现频率最多 的是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度。学者们发现网络中如果出现过 多的强关系,则会使网络出现“闭锁”的负效应(Grabher, 1993)。而一定弱关系的存在却能发挥“桥梁”的中介作用,为 网络组织带来有价值的信息(Granovetter,1973)。因此都提倡 网络中的强弱关系要均衡发展,既要有一定的强关系存在于 企业的关键交易中,又要有弱关系来传递网络外部的有价值 的信息(Uzzi,1997;林竞君,2005;蔡宁,2006)。这在社会网络 分析方法中是用网络密度指标来考察的。此外,另一个评价 网络结构的重要指标是网络的中心度。Keith G.Provan和 Patrick Kenis(2005)将网络组织互动模式归纳为三种:共享治 治理模式是由企业代表、政府部门、协会组织、相关产业代表、 业内著名人士等组成的集群委员会主持的民主管理和决策模 式,即我们所说的网络行政组织模式,因为这既实现了一定的 力量均衡,又保证了治理行为的有效性。可以看出学者们对 网络中心度所持观点各有不同,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所以, 在互动方面,我们仅考察网络的密度。 3.3网络协同效应评价 互动的结果是协同,对协同效应的追求才是合作各方进 行跨边界的网络化合作的初衷,可以认为协同效应是网络治 理逻辑过程的落脚点,是网络组织的结果绩效。但是协同有 正协同和负协同之分。正协同是重复博弈的集体理性所形成 的帕累托改进,产生了社会促进效应,是我们所追求的的目 标。而负协同产生了社会惰化,互动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史丽萍等(2004)认为战略联盟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管理协 同、生产协同、财务协同、销售协同四方面。张桂民(2007)建 立了战略联盟协同效应的模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管理协同、 经营协同、财务协同、无形资产协同、销售协同。韩炜(2011) 经过扎根理论分析过程,发现协同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高 质量的信息传递、组织互动学习以及信任与嵌入。李维安等 (2003)从文献回顾人手对多元指标进行归纳综合,从财务运 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随机应 表1 网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192 物流工程与管理 第35卷 变能力、整合协同能力等六方面设计出评价网络组织协同效 制,并对治理机制与治理绩效做了典型相关分析,论证了关于 “有效的治理机制是网络组织有序运作的前提与基础”的基本 应的指标体系。综合分析,李维安的协同效应的评价指标更 全面,更体现了网络组织的特性,故而我们借用李维安等归纳 的六个指标评价网络组织的结果绩效——协同效应。 3.4网络治理机制评价 假设。相比较而言,孙国强的论证更为系统科学,因此我们借 用孙国强提出的八个机制来衡量网络组织治理机制的有 效性。 协同效应的客观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大小在现实 中却有天壤之别,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协同效应产生机制,即网 络组织的治理机制的不同,只有建立合理的治理机制才能产 综上所述,我们依据网络组织治理逻辑设计出了网络组 织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本文仅从网络组织治理逻辑的视角对网络组织绩效的评 价指标体系作出初步设计,所得结论未免狭隘。企业绩效评 生功能耦合和长期的整体竞争优势。因而,正确有效的行为 规范与运行规则方面的机制制约与推动着关系的建立、互动 合作行为的产生于协同效应的获得。所以,治理机制是企业 价的方法有很多,平衡计分卡、KPI业绩考核法、360。考核法等 等,我们都可以借鉴,进一步深入研究网络组织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Brain Uzzi,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网络化互动合作的制度基础。格兰多里在《企业网络:组织和 产业竞争力》一书中,将治理分为四种类型:行为治理、技术治 理、控制治理和激励治理,并指出,每种治理形式都有相应的 治理机制予以对应。Gulati在战略网络的研究中分析了信任 机制与声誉机制。陈守明(2002)在研究企业网络中提出了创 新、决策、学习、声誉、文化等机制。彭正银(2002)认为网络治 理机制由互动机制与整合机制所构成,二者的共同作用保证 了网络的有效治理。孙国强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各种机 制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筛选出频率较高的机制,再运用模糊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EB/OL].http:// www.jstor.org/stable/2393808. [2]李维安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M].北京:经 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孙国强.网络组织治理机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5. 聚类分析法将筛选出的机制分为两类,即信任、声誉、联合制 裁、合作文化属于行为规范方面的宏观机制,以及学习创新、 激励约束、利益分配、决策协调属于运行规则方面的微观机 [4]林竞君.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 济社会学的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上接第202页) 9结语 告”的制度,项目经理不搞个人说了算,坚持依靠职工群众管 理好工程项目,增强项目部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切实发挥职工 民主监督的作用。 8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注重施工项目的管理。只 有按照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 体系,加强工程质量,控制好进度,努力寻找降低工程成本的 方法和途径,才能达到工程项目质量最优、工期最短、成本最 是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 低的目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创造更多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管理者应不断总结工作上的不 足与优点,综合考虑市场的需要和技术水平,让施工项目管理 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其应有的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二是建立和完 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四大机制。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一 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在建设一流工程的同 时,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三是提高计算机水平,通 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使企业所有业 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 化、工作规范化。四是强化安全文明施工,落后的安全技术水 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阻碍国家基本建设和社会快速的重 要因素之一。建筑行业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导致了生产率降 [1]亓风华,赵飞.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科技信 息,2007,(05). [2]刘嵘.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 2006,(O1). [3]于丽娜.如何加强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J].中国科技信 息,2005,(14). 低、成本上升、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加长等。施工企 业应当始终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基本经营方针,树立“一 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事故零 目标”推进活动。 [4]王省洪.浅淡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与控制.建筑科学, 2012,(2). [5]张海贵.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