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口译者的语用失误与跨文化意识

2022-10-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口译者的语用失误与跨文化意识

【摘要】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系。避免语用失误和增强跨文化意识对口译者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以 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指导,分析口译中常出现的语言语用失误和跨文化交 际语用失误,旨在提高口译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 径,从而减少误解,成功完成交际。

【关键词】口译;语用失误;跨文化意识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a brid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interpreter to avoid pragmatic failure and strengthen cross- cultural awareness during interpreting.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pragmatic failure, two kinds of pragmatic failure are analyzed, and several ways of training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so that the interpreter could strengthen their sensitivity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misunderstanding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and communication can be successfully achieved.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Pragmatic failur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承载着文化并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不同文化形态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是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与语言所 承载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口译者在执行口译的过程中能够最直接地接 触到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信息,并要求能迅速而准确地表达不同文化背景交际

双方的各种意图。口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促使其要有效地避免 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逐渐培养和运用跨文化意识协助自己积极参与并成功完 成交际。

本文拟以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指导,分析口译中常出现的语用语言失误和 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并对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初步的探讨。

1.语用失误

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语用规则,把一种语言的语用规则套用到另一种语言 上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 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何自然,1988)。语用失误有时 又被称为语用违例(pragmatic violation) (Ninio & Snow, 1996)。语用失误 主要表现为说话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特定语言和文化社区的表达习惯,或者 说话不合时宜等。语言语用失误和跨文化交际失误是口译中应尽量避免的两个 方面。

1.1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可从交际双方来考虑。说话人的语用失误往往是认为听话 人能充分理解自己的话语而表达不当,致使听话人误解其话语意义。听话人的 语用失误表现为做出错误的语用推理,误解说话人要表达施为用意。(何自 然,2004)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所属不同的文化,他们各有一套被各自读者理解,在特定语 境中具备语用意义的习惯表达。这些习惯表达对其读者常常是约定俗成的。如 一位对西方文化不是很熟悉的口译者在听到对方致谢“Thanks a lot. Thaf s

a great help. ”时,很有可能将中国人说的“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客 套话译成“Never mind. ”其实,“Never mind. ”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而自 己并不介意的场合,是安慰对方的说法。这里,他显然用错了英语表达,导致 语言语用的失误。

1.2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不同的语言在使用时往往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母语的文化特征或 多或少都会影响到跨文化言语交际。在1化1^3 (1983)看来,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人在表达思想时出现语法错误,至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违反交际规则如礼貌原则就会被认为是“举止不好”(behaving badly),或“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在受到别人祝贺时, “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答语,但中国人生性谦虚、含蓄,常用婉言曲 语做答。如,一位访美学者在欢迎会上听到别人称赞他妻子“Your wife is beautiful. ”不会用“谢谢”做答,而是马上按汉语习惯答道:“哪里,哪 里。”旁边的译员则将他的答语直译为“Where, where. ”而幽默的美国同行 则答道:“Everywhere,everywhere. ”这里,口译者显然是犯了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的,直接将汉语的表达转化为英语,根本没有考虑中西文化的不同。

2.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肖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 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是指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跨文化意识的 有无或程度强弱直接影响到译者的翻译质量,同时,它也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外 语学习者是否适合从事口译工作,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不同的历史文化传袭使得说话人表达方式各异,口译者则需根据_身的理解判

断,选择恰当的词句准确地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口译者之所以不同于翻译机器 也在于他对两种语言所涉及的两类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不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 之中,且能领悟到说话人言语中的语用意义,这种能力是通过对各种跨文化现 象的研究逐步培养起来的,这种跨文化意识对口译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如欲增强跨文化意识,减少口译语用失误,达到准确交流的目的,口译者不妨 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 1避免汉英词语一一对应

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同,角度也不同,作为文化载体的 语言,必定有着丰富的文化深蕴。这种语言的特性使得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在英 语中找不到对应语,出现词语空缺,尤其是“意义空缺”,因为这样的词语文 化负载最重,所以在翻译时,就要避免汉英词语的一一对应。如“精神文 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等等,这些都是汉语中特有 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项。碰到这种情况,口译者既不能避而不译,也 不能滥译,要充分理解说话人的主耍意图,尽可能全面传达说话人的意思,达 到交际的目的,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如“求职者中间有机关干部、普通 工人、合资企业雇员„”

中的“干部”就不能直接用^扣6来译。因为(^办6尽管在中国大陆用得很广 泛,在英语中却不是常用词,而且它的意义也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干部”。

2.2避免套用汉语的习惯表达

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生性谦虚慎言,常用婉言,强调 客气。因此交流中喜爱用一些模糊词,如可能、大概、差不多等等。汉语表达 的模糊性给口译的准确性带来了困难,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可能会导致交际失

败。例如中国人爱说“我尽量去„”,译成英文是“I will do my best 切„”。这里汉语表达的模糊性具有其语言功能。一是出于标记的策略考虑, 它有婉言谢绝之意,以便不伤害对方的面子,同时也是出于推倭责任的需要, 万一不能完成任务,也有台阶可下。但西方人却把这种婉转的措辞误认为肯定 的回答。

2.3加强中英价值观念的了解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 差异,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人经常向外国客人说一 些诸如招待不周、准备工作做得不好之类的客套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待人 处世倾向含蓄、谦虚以表明礼貌、客气。但由于价值观念的存在,这些话语经 翻译后,译语听众和原语听众的感受会大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完全相反。因 此,如条件允许,口译人员可向发言人说明情况或建议更改,而不是直接翻译 成目的语。再如,当外方对中方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谢意时,中方习惯回答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直译的话,中方的好意就被误解为“你是出于工作 而并非心甘情愿为我们做事”。口译人员应尊重异国文化习俗,换用得体的语 言表达 “With pleasure” 或 “It ’ s my pleasure”。

口译过程实际上是语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过程。我们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 时,也在“输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 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及其交际 功能保持高度的文化意识,极大程度地减少跨文化语用失误,从而加深不同民 族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

【参考文献】

[1] Ninio, A & C. Snow. Pragmatic Development [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

[2]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4]

homas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T

J . Cross-Cultural Prag

Linguistics. 1983,4(2):91〜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