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猜押(6.30)

2022-06-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 一树杏子一树金

我上小学时,校园里有一棵老杏树。说它是“老杏树”,是因为它又粗又高,但它却青枝绿叶不显“老”。我和小朋友们常在树下玩耍、写作业或听薛老师讲故事。因此,老杏树下成了我们心中的“风水宝地”。

新中国成立初,薛老师第一个来到我们村的小学校,那时不是工资制,每月公家只发给他 45 斤小米当报酬。那棵老杏树,是他来学校的那年春天,从老家移来的,我入学时,就已经长得老高了。每年春天,杏树上开满粉白色的花朵,把简陋的校园映照得格外清新。等到麦收时节,高挂枝头的杏子渐渐由青变黄,一簇簇,一串串,金子般在青翠的枝叶间闪耀。杏刚刚长成,我们就总仰起小脸儿贪婪地往上看,馋得咽口水。薛老师发现了,就乐呵呵地对我们说: “别心急,现在杏子还是酸的,等熟了打下来分给你们吃。”于是,我们天天在心里盼着老师分杏儿。终于有一天,薛老师找几名高个子同学,帮助他用长竹竿把熟透的杏子打了下来,黄澄澄的整整装满一大篮和一小篮。薛老师叫我们按班级排好队,由班长带到杏树下领杏儿。在分发杏子之前,薛老师微笑着对我们说:“希望同学们像丰收的杏树一样‘满树金’,希望毕业班同学顺利地升入小学高年级。”在掌声和笑声中,我们都领到了盼望已久的杏子,虽然每人只分到了几个,很快就吃光了,但那香甜的滋味却总回荡在口舌之间,并使我们时常想起有关杏树的件件往事。

杏子刚刚长到豆粒大小,叶片间便生出害人的“八角子”,它们不但啃噬杏叶,还要螫人。这时,薛老师就会把“六六粉”装进一个用纱布做的小袋儿里,在有露水的早晨,戴上口罩登上桌子,把吊着“六六粉”袋儿的长竹竿儿伸到杏树上端,轻轻地抖动,“六六粉”面儿便烟雾似的飘散下来,沾在湿漉漉的枣叶上。过不多时,那些大大小小的“八角子”就雨点儿般“啪嗒啪嗒”

1

掉到地上。一次,薛老师给杏树撒药,不慎从桌子上摔下来,走路一瘸一拐的, 因为他的名字叫薛焕理,我们就背地里叫他“瘸拐李”,他知道后并不生气, 只是笑着说我们淘气。

杏子长大还没变黄,我和炎炎、云锦等几个小伙伴,便打起偷杏儿的主意。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们想:薛老师不是回家了就是睡午觉了,于是就鬼鬼祟祟地来到学校的墙头外。围墙只一人高,我想跟炎炎“叠罗汉”越墙而入,谁知薛老师正坐在老杏树下的竹椅上看书,我们吓得四散奔逃。第二天下午课外活动时,薛老师把我们叫到老杏树下,大家席地而坐。我想起头天中午偷杏儿的事,心里直敲小鼓儿。谁知薛老师仰脸看看杏树,然后给我们讲起“杏林” 的故事:“三国时期,有个叫董奉的名医,精通医道,为人治病,分文不取。但是有个条件,那就是病人病好后,必须在他所居住的山坡上栽一棵杏树。年复一年,杏树栽得漫山遍野,多达十几万棵,成了郁郁葱葱的‘杏林’。每当麦熟,金杏盈枝,香满山野。有人想吃杏儿,不用花钱买,只收一器(盆、碗之类)谷子。董奉每年用杏子换得的谷子,堆积如山。但这些谷子不是他留着自己用,而是‘以济贫民’,受益者成千上万。从此,‘杏林’美名誉满天下。” 薛老师讲完“杏林”的故事,老杏树下已经坐满了人。薛老师用手指指身边的老杏树,对大家说:“希望同学们要发扬‘杏林精神’,将来多为人民做好事。”

后来,我到外地读书,再也没有去过曾经培养我成长的小学校。但每到杏子成熟的时节,心里总会想起那棵永不衰老的老杏树,总会想起薛老师有关“杏林精神”的嘱咐。

(选自《天津日报》 2020 年 6 月 23 日)

【中心归纳】本文回忆了作者小学时与校园里“杏树”的趣事,追忆了薛老师在杏树下对自己的谆谆教导,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和薛老师的的怀念,最后升华主题,要牢记和发扬为人民做好事的“杏林精神”。

2

( 二 ) 药香满山坡 肖学文

①推开车门,一股初夏的山野气息扑面而来,湿润,清新。猛吸一口,有淡淡的花香。放眼望去,石磡砌成的梯地,层层叠叠,从山脚到山顶。除了褐色的石磡如墨痕,漫山尽是葱绿,好像这从山坡流淌下来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②“药姑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黄连苦了半世人,没得甘草水不甜!”从山坡上流淌下来的,还有飘渺的山歌,直漫过心坎。

③村主任小戴指着半山腰上采摘金银花的人说:“唱山歌的老汉就是戴日光,是咱詹桥镇余湾村的建档立卡户。”药姑山,是湖南与湖北的界山,有着“天然药库”的美誉。余湾,地处药姑山腹地,是湖南的一个贫困村。

④我一听,立马来了劲,早就听说过戴日光的传奇故事,今天竟然真的就碰上了。戴日光今年六十八岁,据说认识三百多种草药。山里人有个蛇虫咬伤, 头疼发热,他都会找到合适的草药,药到病除。

⑤我们沿着梯地间的小径,循着山歌盘旋而上。山有些陡,攀在麻石铺设的石级上,腿已酸胀,背上也渗出微汗,但手扶一把爬满青苔的石头,身心又一下子沁凉起来。石缝里钻出绿油油的芭茅与蕨菜,一丘丘梯地弯弯曲曲地向两边伸展。地里的药苗正蓬勃地生长。山风拂过来,黄精、白芨、虎杖、射干、金银花,在风中摇曳,身姿曼妙。

⑥小戴说,这一丘丘梯地都是老辈人留下的,以前梯地里种的都是苞谷与红薯。早些年,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这些梯地就抛了荒,漫山遍野全长满了一丈多深的芭茅与荆棘。前年,村里招商引资五百多万元,流转土地一千多亩,并依托湖南、云南两家药业公司,成立了农林开发公司和中药材种

3

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这些荒地全部种上中药材。

⑦黄精与虎杖我是认识的。这是湘北山地常见的东西,特别是虎杖,田头地边,山野沟谷,一片片,一蓬蓬。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了挣钱的好东西。

⑧“今日又摘了好多金银花哟?”爬到半山腰,小戴扯起嗓子喊道。见有人招呼,戴日光停下嘴中的山歌,放下手中的活儿,直起腰,扭身答道:“不多不多,才采半箩!”

⑨戴日光一听说我们是来了解野生药材种植的,脸上笑开了花,一手叉腰,一手向山坡一挥,得意地说:“这山上,全是药!只是很多人不认得!这是句句阳(黄精),这是酸蒌根(虎杖),看,你脚下踩的那草,是白花蛇舌草,治蛇伤的药!”我见他说得神乎其神,随手从石缝里扯一把草问他:“您说,这是什么药?”戴日光笑道:“这是井栏草,又叫凤尾蕨,用来治痢疾,止泻的。”戴日光果然是一个识药高手,我对他心服口服。

⑩戴日光又说,这半边山的梯地,共有两百多亩,全部流转给了农林公司, 现在都种上了黄精、虎杖、金银花等药材。这些药种,都是他带着村里一些未出门务工的老人与妇女们从山里挖来的,质量有保证。

○11 “现在是自己种药,还是帮公司做工呢?” ○12 “也做工,自己也种黄精,闲时还到山里挖些药种药材卖给公司。” ○13 “那一年能挣不少钱吧?” ○14 戴日光不好意思地笑道:“像我这样的半劳力,以往全靠政府救济,总觉得脸上无光。从前年起,靠自己每年也能挣不少钱,心里舒坦啊。”

○15 戴日光似乎对自己还不满意,说:“去年湾里吴家坡的天龙,听说挣了三万多,这真是个致富的好门路啊!”

4

16 小戴告诉我,余湾村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种植,但规 ○模化种植才刚刚起步。如果按这条路子走下去,村民们完全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奔小康了。

17 戴日光忙抢过话把子:“今年村里好多后生家都已留在湾里跟我学种 ○药材啦!”

18 小戴笑道:“戴日光,那你徒弟这么多,酒可有得喝喽!” ○19 戴日光有些腼腆,又有些得意地哈哈一笑,好像春风拂过山坡。 ○20 果然,又起风了,金银花的清香在山坡上流淌,阳雀子的叫声从花丛 ○中飞来,声声清脆悦耳。我们沿着石级说说笑笑下山,山坡上再次响起透亮的山歌:“药姑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没得甘草不要紧,山里的日子比蜜甜!”

21 我回望梯地,戴日光早已融进了漫山的药香里。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6 月 29 日)

【中心归纳】本文通过讲述一位湖南村民戴日光关于草药的传奇故事,不但表现了中草药对于农民发家致富的作用,也颂扬了其对医学的重大贡献。

( 三 ) 磨刀老人王墨杰

①刀是越磨越快的,时间长了就会生锈。磨刀老人就是硬生生的将一把把布满黄铜的刀给戗得光亮,那些邻里街坊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每当逢年过节, 我们总把菜刀拿去叫磨刀老人磨磨。因为不光是我,就连他们也总觉得用磨完的菜刀切的菜,都格外清香。

②早些年,还能寻着磨刀老人的声影;现在,却只能挖掘记忆去回想了。记

5

得他总把自己的行头放在门院旁的大槐树下,然后扛起那长条板凳,挑起油布包,不打紧地在楼与楼之间的小道里穿行,边走边吆喝。哪家的菜刀钝了,哪家的砍刀锈了,就拿去寻他,叫他磨一磨。他没有定点的摊位,谁叫他就停在谁家门口,将背上的的东西一股脑地卸下,便坐稳了长凳。又掏出磨石、油石和一小罐盐水,然后就静等你将刀来奉上。他的手艺很精湛,不论多钝的刃在一阵“霍霍”声中总能变得抛光般明亮。对此,我甚为敬仰。

③有次包饺子,母亲叫我去磨磨菜刀,我欣然领命。出门左拐,我就听到了那清脆的磨刀声在楼与楼之前回响不绝;不久,又听见磨刀老人那略带京腔的吆喝声。我闻声而去,看见他正在长凳上眯眼半歇。一个废旧的油漆桶,一叠发白的毛巾,静静的倚在那长凳边。老人见我来,忙翻声坐稳,伸手递了个马扎给我,示意我坐下。我连忙道了声谢,把刀递上去,方才坐在了這黑布条织成的小马扎上。正当我暗暗观看马扎时,就听见了“吱”的一声,抬头一看, 原来是老人用一瓶开了口的可乐瓶往磨刀石上挤了些盐水,我便又将头埋了下去。这时,又听见“哐当哐当”两声,我又抬头看,却看到乌黑的磨刀石下多了一块淡黄的毛巾,菜刀被浸在油漆桶中。半响,我又听见流水的哗哗声、盐水刷在磨刀石上的嚓嚓声。我明白,要开始磨刀了。只见老人将刀微微抬起, 缓缓向前磨去,发出一声“嘶”的清脆响声。响声还没有绝,又听见一下“咻” 的清响,原来是老人又磨回来。一阵风吹过,我索性闭上红眼,细耳倾听这美妙的音乐。磨刀声时而清脆、时而沉厚,又时而舒展、时而急促。磨刀声越来越清,越来越快,逐渐变成了“啾——啾——啾”的声音。突然“吱”的一声, 宛若一个重重的音符,改变了刚才和韵的声音,原来是磨刀老人又挤了些许盐水。“霍霍霍!”的声音清脆得盖住了全部的杂音,盖住了磨刀老人那呼呼的喘气声、盖住了长板蹬蹬腿的松动步、水桶的摇晃声、风扬起毛巾的呼呼声、手臂上汗珠滴到地上的叭叭声,突然间全部回来了。我睁眼一看,刀已经磨好

6

了,锋利的白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连忙递手去接,他却摆摆手,掏出一块油布将刀上的铁屑与石沫抹净,又双黑布包中拿出一块更细腻的油石,垫上毛巾,放些盐水,换上油石,又磨了起来,原来是“精磨”。我再次闭上眼睛, 静静欣赏着一曲磨刀交响乐。

④听听,那声音,磨刀的声音,饱含着古老沧桑的经典与优雅,岁月的声音。

⑤听听,那声音,磨刀的声音,饱含着高超的格调与旋律,技艺的声音。 ⑥听听,那声音,磨刀的声音,饱含着传统手工的价值与底蕴,文化的声音。

⑦听听,听听,那声音!那声音,磨刀的声音!一声音扬,一声音平,明明朗朗,清脆干净。磨刀声回响在街坊里,绕梁而不绝;磨刀声传递到我心中, 荡气又回肠。“霍霍霍”磨刀声响,磨刀声响!磨刀声诉说着磨刀悠久的历史, 讲述着磨刀高超的手艺。只可惜现在磨刀声哭诉着那终将逝去的文化底蕴。

⑧刀磨好了,刃面光亮。我付了钱,提着刀向家走去。未及十步远,又听见磨刀老人那略带京腔的吆喝声:“磨剪子嘞,戗菜刀!”我竟莫名的酸了鼻子,低头看了看菜刀,光亮如新。

⑨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现如今,刀具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全了,就连菜刀也分切菜刀、切肉刀和剔骨刀了,谁还会愿意花钱去磨一把刀?昔日清脆的磨刀声早已不见,连同磨刀老人与他那精湛的手艺,在时代的到车上掉队了

⑩渐行渐远,可我还是想回回头,痴望空虚的大槐树,不住地回忆。总盼望在路的那一头,会有一个苍凉的身影,扛着长凳,大声吆喝:“磨剪子嘞, 戗菜刀!”

(选自《飞天》 2020 年 5 期)

【中心归纳】本文追忆了早些年“磨刀老人”精湛的磨刀手艺,通过记忆中美

7

妙的磨刀声音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手艺逐渐消逝的感慨,并且承载了对传统手工艺重回视野的美好憧憬。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