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本教育“以学为本”,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前置性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是“先学”这一原则最鲜明的体现。如何绕开学生前置性学习的误区,设计科学、合理的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有效“先学”并乐于“先学”?本文从剖析前置性学习的三个误区入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具体阐述有效开展前置性学习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作业 正文: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要“以学为本”。教师的“教”要皈依于学生的“学”,这里的“学”不是跟着感觉走的“学”,而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自主的“学”。生本教育有一条基本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里学生的“先学”就是“前置性学习”,具体是指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积极主动地进行尝试学习。
前置性学习的意义大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就语文教学中一篇课文而言,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情况和创作背景等常规的预习要求,也包括了围绕话题开展文本解读探究、提出疑问和进行延伸阅读等因文而异的要求。前置性学习应该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在指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时,一些教师由于对其功能和特性认识不足,产生了一些误区。本文将针对这些误区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误区之一:前置性学习的要求不明,“大而化之”。
学《麋鹿》这篇课文时,老师设计了前置性学习的话题:“本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方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整理。”仔细分析一下这个话题,“本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方面?”这个要求学生能轻松完成,课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三个方面。但“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整理”这个要求较难完成,由于表述不够清晰,学生对于记录整理的方式、内容理解不一,因而也无从下手或者干脆胡乱完成。 对策:前置性学习应要求明晰,易于操作。
前置性学习的要求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前置性作业的难度、表述方式等要适合多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利于不同的学生以积极的状态采用合适的方式进入文本学习。上述话题可改成:“本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方面?请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可以选用画图表、图文分类、语言讲述、资料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这样,前置性学习要求就比较明确了。一是有明确的中心任务,二是为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示了具体的学习方式。围绕中心任务,各小组组成“学习共同体”,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前置性学习。小组成员发挥各自优势,进入文本,重组文本内容,引入课外资料,丰富文本内涵,用个性化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外化,参与全班交流,不但掌握了文本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力求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设计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前置性作业,为课
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误区之二:前置性学习与课堂教学“各行其道”。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画出3、4小节难理解的句子,试着自己去读和理解。”而教学时,老师出示的话题交流是:“默读3、4小节,边读边想:哪些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或者使你最感动,你是如何理解的?请拿出笔来画一画,写一写。”这样,课上呈现的话题以及话题指向的教学目标与前置性作业的话题内容指向不一致。学生费了一番工夫去学习探究,胸有成竹进入课堂,结果发现自己所学几无用处,还得跟着老师的思路另起炉灶。这样的学习导致“先学”和“后教”的分离,不但严重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课堂教学失去实效。 对策: 前置性学习应对准目标,前后相谐。
前置性作业是学生独自学习新知识、完成前置性学习的一个基本凭借。前置性作业必须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统一,要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来设计。在上面的教例中,老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将前置性作业的重点设计为“细读3、4小节,划出你最有感触的句子并批注,给难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在课堂上进行质疑”。这样,前置性作业、教学目标和交流话题三者得到统一,课前学习和课内学习前后贯通,学生的“学”变得有方向,有实效。因此,如果把一堂的生本课比喻为一盘棋的话,那么前置性作业设计无疑就是基于全盘的一个重要 “开局”,这个“开局”必定指向教学内容的重点,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落实。 误区之三:前置性学习弱化探究,“越俎代庖”。
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教学目标是联系具体的事例感受诗句蕴含的道理,一位老师设计了以下作业:1、理解加点词的意思。2、解释诗句的意思,并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3、搜集古人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4、搜集有关“实践”的名言。5、搜集古今名人勇于实践的成功事例。6、搜集含有哲理的诗句。这一系列的前置性作业看上去具体明确可操作,但学生能轻易地从前置性作业的要求里捕捉到本该通过深入思考才能感悟到的诗句所含的深刻哲理。很显然,这样的作业暗示了难点的答案,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探究,缺少一定的思维强度,对于学生没有智力挑战,弱化了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理解、深刻体悟的过程。 对策:前置性学习应引领探究,适度开放。
高质量的前置性作业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它不仅要能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经验、对问题和现象的认识,还要起到提示、指导或引导的作用。上述教例中的前置性作业可改成:“陆游在这首诗中想告诉儿子什么呢?请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周围人或中外名人的事例谈谈理解和感受。”这样的话题,提纲挈领,既指向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思考,能从某一句诗入手获得比较深入的感悟。同时,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各自关注的点不会完全重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借鉴、启发,从而在课堂上再度经历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落实教学目标。这样,前置性学习和课堂交流学习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会因前置性学习获得结果而对课堂教学丧失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前置性作业应引导学生调用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经历探究的过程,为学生深入感悟和探寻文意提供帮助。
只有前置性作业要求明确具体易操作、指向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才能使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高质高效,从而迈好生本课堂实践的第一步,实现“有效教与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