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03-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和杜鹃的啼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起势不凡。

B.颔联从细处着墨,表现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而且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为李使君就任后职事,以此入诗十分贴切。

D.诗的前两联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后两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意在表现蜀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易于治理。

(2)尾联颇有特色,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观夜潮 (清)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为夜间观潮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楼髙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潮到来的壮阔恢弘。首联平平而起为后文做好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水如山,如盘中之雪,化动为静,有声有色。

C.颈联,“鱼龙”状潮之形,“卷地”现潮之力,“星斗摇天”写出大潮的声威。

D.此诗“待”写出对大潮的期盼,“忽”表现了潮来时的惊喜,额联表现了观潮人心怀壮阔,景中有情。

(2)此诗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上琴兴 常建①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② , 可以徽黄金③。

【注释】①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同榜进士,长期什室不得意,躺拜陶醉于山水名胜,过着漫游生活,②梧桐,可为琴木,③徽,琴系琴弦的绳,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弹琴的地点和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琴声可以荡涤心灵,使人平静。 B.颔联用琴声的悠扬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突出表现了此地环境的静谧美好。 C.颈联与“唯见江心秋月白”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写琴声的美妙动人。 D.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清幽动人的意境。 (2)诗的最后两句表面写琴,实则另含人生深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D.诗歌尾联写春雪和春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使得松间小路上的青苔又密密覆盖了一层。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①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 日色才临仙掌③动,香烟欲傍衮龙④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释】①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②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这里指皇帝。③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④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首句先写“鸡人报晓”,引出下句“进翠云裘”,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B.颔联“万国衣冠”后着一“拜”字,通过地位上尊与卑的对比,表达了使臣对大唐王朝的崇敬。

C.颈联通过写日色才临,仙掌即动,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小中见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D.本诗按照时间顺序,由上朝前到早朝结束,描绘了皇庭早朝时的庄严肃穆、气派非凡。 (2)前人评价此诗“气象阔大”“盛丽极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

陈与义 海棠脉脉要诗催, 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欲识此花奇绝处, 明朝有雨试重来。

春寒③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 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海棠不惜胭脂色, 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1125年北宋时期。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③此诗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④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寒未了怯园公”一句中的“怯”字,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B.《春寒》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画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C.古代诗词中的花草很多具有象征含义,比如牡丹是豪华富贵的象征,莲花是高雅纯洁的象征;桂花是阖家团圆的象征。这两首诗中的海棠都是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

D.苏轼有《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而陈与义笔下的海棠也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2)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请指出并分别举例。 (3)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通过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① 唐 ·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①本诗作于公元849年,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 请把首联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

(唐)白居易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②心情老,吴公③政化新。 三川④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①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②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在任太子太傅、少傅时,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③吴公:汉孝文帝时的河南太守,他能行善政,号称天下第一。④三川:指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随口吟诗表达感受,心情澎湃就以饮酒来抒发情绪。

B.诗人在天津桥上时而伫立远眺,时而徘徊流连,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

C.诗人分别使用“疏傅”和“吴公”的典故,将个人际遇和对李绅突出政绩的称赞巧妙表达出来。

D.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交际天津桥的美景,对仗工整,通过衬托、用典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2)本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作者在“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句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②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②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近现代“扶桑”指日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

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

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

王沂孙

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

(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

杜甫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 , 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释】左绵,地名,代指绵州。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岳麓寺① 李东阳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②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永看。 蓟北湘南俱到眼,鷓鸪③声里独凭栏。

【注释】①成化八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东阳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此诗。岳麓寺,在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湘江岸边。②僧:此指僧寺。③鹧鸪:鸟名。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写登高、望远和回顾来路三个过程,暗含了诗人登上高峰时的激动心情。 B.“危峰”写山峰之高耸,“高瞰”状视野之广远;两个词表现了岳麓山挺拔的气势。 C.颔联描写山中所见岳麓寺及其周围景色,突出其幽深、清寂的特点,为眼前实景。 D.颈联描写远眺所见;平沙浅草、天边,落日孤城、湘江,构成一幅开阔苍凉的画面。 (2)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仓鼠 (唐)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公子行 (唐)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曹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孟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 (2)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野航为范子俊赋 (明)袁凯①

一舸夷犹②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 幽花满棹初维③岸,春水连堤忽上天。 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 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

【注】①袁凯:松江华亭人,元末明初诗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归乡而不允。②夷犹:从容之意。③维:系。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然”写出了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 B.“春水连堤”描绘出一幅风波险恶的画面。 C.“江南烟雨”营造了烟雨蒙蒙的冷清氛围。 D.“坡仙”借用了《赤壁赋》中苏轼的形象。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慷慨激昂 B.幽默诙谐 C.恬淡自然 D.刚劲凝练

(3)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9.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田园乐(二首)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2)“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 陆游

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1)C

(2)尾联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表达了对李使君的劝勉之意。“文翁”治蜀,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诗人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 解析: (1)C

(2)尾联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表达了对李使君的劝勉之意。“文翁”治蜀,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诗人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解析】【分析】(1)颈联转写蜀地的物产、民风,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2)诗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而李诗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故答案为:(1)C;

(2)尾联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表达了对李使君的劝勉之意。“文翁”治蜀,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诗人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

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1)B

(2)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描绘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大潮退去,江面宁静优美的画面。

(3)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

解析: (1)B

(2)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描绘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大潮退去,江面宁静优美的画面。

(3)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此句从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初来时声势力量令人恍惚战栗的紧张心态。 【解析】【分析】(1)B项,“有声有色”错误。颔联写“潮生”之初,细致壮观,比喻巧妙,表现了诗人的兴奋。诗句写钱塘江夜晚涨潮将对岸映入水中的几点灯火淹掉,潮涨之时浪花似雪、浪头如山的景象。“如山涌”是比喻,“雪千盘”是夸张,都是描写钱塘潮的壮观形象。没有涉及声音。故选B。

(2)“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选取了潮声、明月、江面、塔影等意象,写出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潮已退去,江面平静的画面。尾联以退潮收束全诗,画面平静柔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柔和。

(3)“隔岸忽沉灯数点”,写“潮生”之初,细致壮观,比喻巧妙。用“对岸灯火下沉”写波涛涌起大潮的到来,化静为动。结合后句“如山涌到雪千盘”分析,以灯火突然消失来写大潮到来,可见大潮的声势、力量,表现了诗人的兴奋、恍惚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B;

⑵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描绘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大潮退去,江面宁静优美的画面。

⑶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此句从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初来时声势力量令人恍惚战栗的紧张心态。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1)B

(2)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

②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

解析: (1)B

(2)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

②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解析】【分析】(1)B项,“突出表现了此地环境的静谧美好”错误。“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主要写琴声的感染作用或影响。故选B。

(2)“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结合注释②③分析可知,主要讲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结合注释“开元十五年与王昌同榜进士,长期什室不得意,躺拜陶醉于山水名胜,过着漫游生活”分析,此处主要表达诗人的心境,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不一定要在仕途中才能展示才能。徜徉于山水之间,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 ②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与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分析最后两句的深层含义,需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4.(1)D

(2)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

解析: (1)D

(2)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

力,让万物早日复苏;④融情于景。通过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D项,理解有误,漏掉了“好将”一词意思,诗句意思有所不同。尾联是说,希望这春雪和滋润大地的春雨一样,发挥同等作用,使万物更加生机勃勃。故选D。

(2)通读诗歌,首联“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写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运用视听结合,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岭梅谢后重妆蕊” 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运用的是拟人手法。首联和颔联是写山村春雪景色,颈联写春雪中的人的活动,是实写,尾联“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写希望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会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让万物早日复苏。是虚写,运用手法是虚实结合。还有本诗通读对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属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从以上几种手法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答表现手法,而丢掉具体分析。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④融情于景。通过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1)B

(2)①空间的阔大:从宫门到层层叠叠的宫殿,再到大明宫中的朝拜,最后写到凤池阁官员的忙碌,给人空间上的阔大繁盛之感;②物件的繁盛富丽:人物衣着和宫廷物品上鸡人的红巾,宫殿的华美层叠、皇帝

解析: (1)B

(2)①空间的阔大:从宫门到层层叠叠的宫殿,再到大明宫中的朝拜,最后写到凤池阁官员的忙碌,给人空间上的阔大繁盛之感;②物件的繁盛富丽:人物衣着和宫廷物品上鸡人的红巾,宫殿的华美层叠、皇帝的翠云裘、冕旒、仙掌仪仗、龙袍,万国使节之多、万国衣冠的华丽、凤池官员的玉佩和起草的五彩诏书都给人繁盛华丽之感;

③气象的繁盛:本诗依照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的时间顺序写宫门报晓、尚衣进裘、万国朝拜、凤池起诏等内容,展现了君臣司职,上下井然、万方臣服的大唐盛相。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使臣对大唐王朝的崇敬”曲解文意,本诗选取唐朝大明宫早朝前后的情景为叙述立足点,“万国衣冠拜冕旒”,应该是以“万国衣冠”对皇帝的“拜”(跪拜),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故选B。

(2)考生要先理解题干中“气象阔大”“盛丽极矣”的意思,回归原文筛选相关信息,最后分角度、分要点作答。答题格式是“要点+分析”。“阔大”可指空间空大,联系“九天阊阖”“万国”“凤池”等词容易概括出;“气象”和“盛”指唐朝风貌,即大唐内外的整体繁盛气象,联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万国衣冠拜冕旒”等内容容易分析;“丽”可指华丽的色彩和质地,联系“绛”“翠云裘”“九天阊阖”“冕旒”“衮龙”“五色诏”“佩”容易分析。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空间的阔大:从宫门到层层叠叠的宫殿,再到大明宫中的朝拜,最后写到凤池阁官员的忙碌,给人空间上的阔大繁盛之感;②物件的繁盛富丽:人物衣着和宫廷物品上鸡人的红巾,宫殿的华美层叠、皇帝的翠云裘、冕旒、仙掌仪仗、龙袍,万国使节之多、万国衣冠的华丽、凤池官员的玉佩和起草的五彩诏书都给人繁盛华丽之感; ③气象的繁盛:本诗依照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的时间顺序写宫门报晓、尚衣进裘、万国朝拜、凤池起诏等内容,展现了君臣司职,上下井然、万方臣服的大唐盛相。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风格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6.(1)C

(2)拟人。第一首:海棠脉脉要诗催;第二首: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3)第一首写海棠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诗人对它的喜爱赞赏之情。第二首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

解析: (1)C

(2)拟人。第一首:海棠脉脉要诗催;第二首: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3)第一首写海棠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诗人对它的喜爱赞赏之情。第二首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寄托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仍不惧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第一首第一句写海棠含情脉脉,第二句写海棠开的烂漫美丽,三四句写雨中赏海棠更“奇绝”,可见这首诗中的海棠没有象征含义。故选C。 (2)本题要求找出咏海棠的修辞手法。两首诗都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一首中“海棠脉脉要诗催”;第二首“海棠不惜胭脂色”或“独立蒙细雨中”。

(3)第一首“海棠脉脉要诗催”,通过写海棠脉脉含情,仿佛要我吟诵诗篇才肯登场,表达对海棠的喜爱;“日暮紫绵无数开”更是写出了海棠花开的灿烂美丽,表达诗人对它的赞赏。第二首,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头两句的“风”“寒”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

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做然之态,寄托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仍不惧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

⑵拟人。第一首:海棠脉脉要诗催;第二首: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⑶第一首写海棠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诗人对它的喜爱赞赏之情。第二首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寄托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仍不惧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7.(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解析: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2)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首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本题,可抓住“鸿雁”“风”“云”“燕”等景物,从以乐景衬哀情的角度答出诗人的情感即可。

(2)解答此题,可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风”“云”“燕”“落花”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⑵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

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8.(1)流莺到处漂泊游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己控制。 (2)表现手法:本诗中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作者托物寓怀,借流莺暗喻自身,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的苦闷之情。 颔联中,诗

解析: (1)流莺到处漂泊游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己控制。 (2)表现手法:本诗中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作者托物寓怀,借流莺暗喻自身,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的苦闷之情。

颔联中,诗人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以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未必有佳期”表达自已不被重用和不被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解析】【分析】(1)本诗首联为“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流莺”,指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漂荡”,飘泊无定,流浪;“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指张翅飞翔;“陌”,阡陌;“流”,河流;“自持”,自主,自己掌握或处理,“不自持”,意思是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因此首联翻译过来就是“流莺到处漂泊游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己控制”。

(2)从全诗来看,李商隐的《流莺》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托物寓怀,寄托身世之感,借流莺暗喻自身,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虽有远大抱负但佳期难遇、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之情。可见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颔联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意思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流莺巧啭,是希望在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 “巧啭”中含有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不能盼来“佳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里诗人用“巧啭”来比喻自己的美妙歌吟,而其中的“本意”则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佳期”象征理想抱负得以实现,而“未必有佳期”,则表明理想抱负难以实现,表达出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故答案为:⑴流莺到处漂泊游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己控制。 ⑵表现手法:本诗中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作者托物寓怀,借流莺暗喻自身,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的苦闷之情。 颔联中,诗人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以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未必有佳期”表达自已不被重用和不被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点评】⑴此题考查翻译诗歌句子的能力。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译文: 流莺到处四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 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 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 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9.(1)B

(2)(作者站在天津桥上),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雨后初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夕阳西下,惜别最后的春意。

(3)对友人治理洛阳,政绩突出的钦佩赞许。

解析: (1)B

(2)(作者站在天津桥上),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雨后初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夕阳西下,惜别最后的春意。

(3)对友人治理洛阳,政绩突出的钦佩赞许。对自己吟诗饮酒,生活悠闲的满足愉悦。面对眼前好风景,作者感到难言的落寞。

【解析】【分析】(1)B项,“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错误。结合“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狂来酒寄身”分析,“嵬峨”是侧倾不稳,形容醉态。“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错误。故选B。

(2)“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需要抓住“宿雨”“无泥”“未有尘”分析,一夜的雨把天津桥冲洗的很干净,没有泥尘。“初晴迎早夏”,雨后初晴,迎接早夏的到来;“落照送残春”,“落照”是夕阳,“残春”表达惜春之情。然后用通顺的语言概括画面特征即可。 (3)“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结合上面内容“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及注释②③内容分析,诗人分别使用“疏傅”和“吴公”的典故,将个人际遇和对李绅突出政绩的称赞巧妙表达出来;“风景属闲人”,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吟诗,心情澎湃就饮酒,对自己这种悠闲生活的满足;结合“闲人”“徒有主”分析,面对眼前的风景,作者感到失落、惆怅。 故答案为:⑴B;

⑵(作者站在天津桥上),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雨后初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夕阳西下,惜别最后的春意。

⑶对友人治理洛阳,政绩突出的钦佩赞许。对自己吟诗饮酒,生活悠闲的满足愉悦。面对眼前好风景,作者感到难言的落寞。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0.(1)D

(2)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

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

解析: (1)D

(2)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

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尾联直抒胸臆……”错误,尾联以景结情,“西楼望月”,借月光来传递互相关照之情,盼望对方来访;“几回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故选D。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从思想性着眼,赞美的韦应物的思想品格。诗人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 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

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1.(1)D

(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

解析: (1)D

(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

【解析】【分析】(1)D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错误。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故选D。

(2)首先分析本词的内容,全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由此可知,“兴王只在谈笑中”在全词中成为关键句,意思是,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故词眼是“兴王”。 故答案为:⑴D;

⑵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词眼的理解分析。词眼是诗词中最能传达主旨的精炼传神之语,应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寻找最能表达诗人情感主旨的句子。

12.(1)D

(2)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出没奔腾,兴风作浪:这两句通过想象,虚构了两种怪异之物,构成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画面,制造了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

解析: (1)D

(2)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出没奔腾,兴风作浪:这两句通过想象,虚构了两种怪异之物,构成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画面,制造了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氛围,表达了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关怀。

【解析】【分析】(1)D项,“殷切的忠告”分析不当。诗句中“若”有怎样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表达的是担忧之情,而非忠告。

(2)作答时首先要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译述诗句,然后指出“想象”和“虚构”的艺术手法,并分析画面神秘、奇诡、恐怖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如此构思的作用,即突出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关怀。 故答案为:(1)D;

(2)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出没奔腾,兴风作浪:这两句通过想象,虚构了两种怪异之物,构成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画面,制造了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氛围,表达了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关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13.(1)一别经年,几次在梦境中欲回故乡,却终究梦不到家,写出友人飘零的身世,令人怅惘;想见旧居的池沼,在这春日也应已是一池绿水,生满了春草,褒扬周密词句有清丽别致之意,写出有人才思的敏捷。 (2)在

解析: (1)一别经年,几次在梦境中欲回故乡,却终究梦不到家,写出友人飘零的身世,令人怅惘;想见旧居的池沼,在这春日也应已是一池绿水,生满了春草,褒扬周密词句有清丽别致之意,写出有人才思的敏捷。

(2)在清风明月下交游,山川万物引发慨然怀抱,友人酷爱自然,笔触多及清风明月、山川美景,风雅情致,倜傥潇洒,令人羡慕;可后来风月依然,山川破碎,词人身世浮沉,行踪无定,满腔愁情却无诉说之处,不堪其苦。

【解析】【分析】(1)“几番”二句,为对面写法。南宋亡国后,两人一别经年,几次在惝倪的梦境中欲回故乡,却终究梦不到家,令人怅惘。想见旧居的池沼,在这春日,也应已是一池绿水,生满了春草。此句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意,实有褒扬周密词句清丽别致之意。

(2)“风月交游,山川怀抱”,二句总括出草窗词境。草窗酷爱自然,笔触多及湖山胜景、风雅闲情。李莱老题《草窗韵语》诗云:“绿遍窗前草色春,看云弄月寄闲身。北山招隐西湖赋,学得元和句法真。”可作此印证。“几番”两句既见其飘零之身世,又状其才思之敏捷。“风月”“山川”,二句八字,将草窗笔下万千景物与心情笼于其中,清雅而凝重。风月依然,山川破碎,词人身世浮沉如雨打浮萍,行踪无定。

故答案为:(1)一别经年,几次在梦境中欲回故乡,却终究梦不到家,写出友人飘零的身世,令人怅惘;想见旧居的池沼,在这春日也应已是一池绿水,生满了春草,褒扬周密词句有清丽别致之意,写出有人才思的敏捷。

(2)在清风明月下交游,山川万物引发慨然怀抱,友人酷爱自然,笔触多及清风明月、山

川美景,风雅情致,倜傥潇洒,令人羡慕;可后来风月依然,山川破碎,词人身世浮沉,行踪无定,满腔愁情却无诉说之处,不堪其苦。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14.(1)B

(2)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

解析: (1)B

(2)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此“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所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歌,把握其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找出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角度,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指出异同。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要求赏析两首诗歌诗句异同,这是考查赏析古典诗歌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的能力。答题时,可从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句诗的异同。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括出两诗句的相同之处。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由此可知,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但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故答案为:⑴B;

⑵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

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上、情感方面的异同。要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情感,再比较手法与情感的异同。白话译文:战乱之后大火烧毁了我几个书架土的图书,但是我依然喜爱山峰前的我的故居。如今回到家乡遇到的人很少就不需要心机了,揽镜自看可怜自己当年太过着急等待诏书出去做官。初晴的上午,有小岛的池塘已经涨满春水,小小的花圃中已经鲜花盛开。从此之后我要逃开功名射禄、啸傲山林,过自由幸福的生活,没有必要在我家大门前停很多辆高官的车。

15.(1)C

(2)①通过看画的人担心鹰飞走的角度来表现;②通过其他画师想学但是学不到这种技巧的角度来表现;③通过和真鹰作比较,感觉真鹰反而不如画上的鹰的角度来表现;④通过燕雀见了画上的鹰会害怕的角度

解析: (1)C

(2)①通过看画的人担心鹰飞走的角度来表现;②通过其他画师想学但是学不到这种技巧的角度来表现;③通过和真鹰作比较,感觉真鹰反而不如画上的鹰的角度来表现;④通过燕雀见了画上的鹰会害怕的角度来表现。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错,这句话是夸赞姜楚公画技高超,角鹰的气势精神更胜于真鹰。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概括诗句思想内容的能力。具体考查侧面描写的手法。考生要找到侧面衬托的具体的诗句,概括诗句的意思。

“观者贪愁掣臂飞”从“观者”的角度写他们既喜欢角鹰高飞长空,又担心它会飞走再也不回来,说明角鹰画的非常生动;“画师不是无心学”意思是“其他画师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到”,通过其他画师羡慕想学但学不到来表现角鹰生动逼真;“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这只角鹰气势精神更胜于真鹰,通过和真鹰作比较来表现其生动逼真;“梁间燕雀休惊怕”,通过燕雀见了画上的鹰会害怕的角度来表现其生动逼真。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通过看画的人担心鹰飞走的角度来表现;②通过其他画师想学但是学不到这种技巧的角度来表现;③通过和真鹰作比较,感觉真鹰反而不如画上的鹰的角度来表现;④通过燕雀见了画上的鹰会害怕的角度来表现。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文本中的侧面结合的技巧。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16.(1)C

(2)这是诗人登临岳麓寺的所见所闻所感:凭栏远眺,仿佛蓟北湘南俱收眼底;鹧鸪声声,令人倍觉孤独。表达了诗人独游无侣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即将告别故乡、返回京城时的留恋伤感之情。 【解析

解析: (1)C

(2)这是诗人登临岳麓寺的所见所闻所感:凭栏远眺,仿佛蓟北湘南俱收眼底;鹧鸪声声,令人倍觉孤独。表达了诗人独游无侣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即将告别故乡、返回京城时的留恋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为眼前实景”说法不正确。从诗意及下文“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永看”可以看出,“四山风雨一僧寒”为想象,属虚景:置身于万树松杉的环抱之中,诗人不由驰骋想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座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一定要答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答出诗歌的技巧手法,最后结合意象来分析情感。第一,分析尾联诗句的内容。“蓟北湘南俱到眼,鷓鸪声里独凭栏”,这是诗人登临岳麓寺的所见所闻所感:凭栏远眺,仿佛蓟北湘南俱收眼;底鹧鸪声声,令人倍觉孤独;第二,分析尾联诗句的手法。“蓟北湘南”“鷓鸪声”,诗人在这里是写景,通过所见之景、所听之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借景抒情的手法;第三,分析尾联诗句的情感。诗人借登临岳麓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独游无侣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即将告别故乡、返回京城时的留恋伤感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这是诗人登临岳麓寺的所见所闻所感:凭栏远眺,仿佛蓟北湘南俱收眼底;鹧鸪声声,令人倍觉孤独。表达了诗人独游无侣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即将告别故乡、返回京城时的留恋伤感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7.(1)贪官污吏;富贵公子

(2)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曹诗用“斗”与老鼠对比,突出老鼠的硕大;用“健儿”“百姓”的痛苦与老鼠的肥大对比,突出老鼠的可恶。孟诗以“彩霞”与公子的“锦衣”对

解析: (1)贪官污吏;富贵公子

(2)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曹诗用“斗”与老鼠对比,突出老鼠的硕大;用“健儿”“百姓”的痛苦与老鼠的肥大对比,突出老鼠的可恶。孟诗以“彩霞”与公子的“锦衣”对比,突出其衣着的华丽;以农夫的辛苦与公子的游乐对比,突出社会阶层的矛盾。不同点:①曹诗运用暗讽手法,以“官仓鼠”的形象来比喻贪官污吏的肥大嚣张;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使讽刺的效果更为深刻。②孟诗运用写实的手法,熔描写、叙事、议论于一炉,直接揭露了贵族公子不惜民力、奢侈骄纵的形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填写两首诗歌讽刺的对象,然后分析诗歌中表面所写的对象,这些对象的特点,以此明确讽刺的对象是谁。先看《官仓鼠》,这首诗歌表面是写官仓中的老鼠,这些老鼠“大如斗”,见人“亦不走”,可见这些老鼠之贪婪以及胆大妄为,结合最后“谁遣朝朝入君口”可知,这官仓中的老鼠应是指那些贪官污吏,这就是讽刺的对象;再看《公子行》,由标题可知,诗中所写的对象是“公子”,第一句写“公子”的衣着,“锦衣”,第二句是写事件,“春游”,第三、四句是写其表现,“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由此可知,这里所写的公子是富贵公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然后分析两首诗歌各自所写的内容,所使用的手法,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分析。先看第一首,第一句“官仓老鼠大如斗”既使用对比手法,将“官仓鼠”与“斗”进行比较,突出老鼠的“大”,第三句“健儿无粮百姓饥”写健儿、百姓“无粮”“饥”,而老鼠却是“大如斗”,二者形成对比,突出老鼠的可恶;第四句“谁遣朝朝入君口?”揭示了诗的隐喻意,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必定有人作后台,“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里使用暗讽手法,以“官仓鼠”来比喻贪官污吏。再看第二首,前两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

豪华与权势,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后两句即紧切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骄骢”,是骄纵不驯的马,“骄”,指马骄,亦指人骄,一个“不识”,一个“骄骢”,活画出了愚蠢而又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不仅对公子的行为进行描述,同时也将公子与农夫进行了对比,这首诗歌主要是借助写实的手法对公子的行为进行刻画。

明确了这些,考生可以从对比方面分析二者的相同,从暗讽和写实角度分析二者的不同。 故答案为:⑴贪官污吏 富贵公子

⑵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曹诗用“斗”与老鼠对比,突出老鼠的硕大;用“健儿”“百姓”的痛苦与老鼠的肥大对比,突出老鼠的可恶。孟诗以“彩霞”与公子的“锦衣”对比,突出其衣着的华丽;以农夫的辛苦与公子的游乐对比,突出社会阶层的矛盾。不同点:①曹诗运用暗讽手法,以“官仓鼠”的形象来比喻贪官污吏的肥大嚣张;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使讽刺的效果更为深刻。②孟诗运用写实的手法,熔描写、叙事、议论于一炉,直接揭露了贵族公子不惜民力、奢侈骄纵的形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形象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综合分析,指出手法特点和表达效果。译文: 第一首:官府粮仓里的老鼠肥大得像量米的斗一样,看见人来开启粮仓也不逃走。边疆的将士没有粮食,老百姓也饿肚子,是谁让你们天天都得吃的呢? 第二首: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游春。他们尽兴玩耍,根本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

18.(1)D (2)C

(3)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面的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比,第四联化用《赤

解析: (1)D (2)C

(3)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面的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比,第四联化用《赤壁赋》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远灾避祸,以及对逍遥自由的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A项,“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错误,“渚禽沙鸟各纷然”意思是沙洲上的禽鸟各自纷纷飞起落下。“纷然”写出禽鸟纷纷飞起的样子。B项,“风波险恶的画面”错误,“春水连堤”写的是春天水涨,水面荡漾连接着堤岸的优美画面。C项,“冷清氛围”错误,“江南烟雨正堪眠”意思是说,江南烟雨季节正适合睡眠,营造的是一种温馨惬意的氛围。故选D项。

(2)本诗从内容来看,诗中所写是江南之景,选择了“舸”“禽”“鸟”“幽花”“春水”等意象,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画面优美而恬静。本诗作者袁凯,由诗后注释可知,他是元末明初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归乡而不被允许。据此可知诗中还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诗歌整体风格恬淡自然,答案为C项。

(3)本诗中,开篇两句“一舸夷犹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是写一条小船在水边从容行驶,沙洲上水鸟纷纷飞起;第二联“幽花满棹初维岸,春水连堤忽上天”是写划着船刚刚停靠在满是幽香的花的岸边,春水满堤,与天相连,景色优美,诗歌的前四句都在写景,描绘出江南春季优美恬静的景致,表达的是对江南的喜爱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第三联“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意思是世上的风波终究没有停止,江南的烟雨季节正适合睡眠,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表明诗人有远灾避祸的想法;第四联“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意思是他日你用匏尊留我饮酒,更要让那只孤鹤去询问一下苏东坡,这一联化用了《后赤壁赋》中的典故,《后赤壁赋》中写了“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苏轼游赤壁后入睡,梦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并与道士交谈,诗人借这一典故表达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D;⑵C;

⑶ 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面的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比,第四联化用《赤壁赋》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远灾避祸,以及对逍遥自由的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关注诗人,诗人一般倾向一种风格;还需关注用词,分析词的特点;最后关注意象,分析意象特点。

⑶此题考核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9.(1)D

(2)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

解析: (1)D

(2)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解析】【分析】(1)D.“孤寂冷清、高远深邃”错误,“其五”的前两句通过“孤烟”“独树”营造了苍凉索寞、宁静平和的意境。

(2)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牛羊”、不识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一瓢颜

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诗句中提到颜回、五柳先生这两个人,借颜回的安贫乐道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说明作者希望像颜回和五柳先生一样安于清贫,过着宁静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恬静,不求名利的人生志趣。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0.(1)D

(2)思想感情:借韩愈赞扬孟郊“不平则鸣”的典故,表明自己也会像韩愈一样,豪气尚存,心系国家与时政,写出“鸣不平”的文章。作用:升华诗旨,丰富了诗人的形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蹋花影、听莺声

解析: (1)D

(2)思想感情:借韩愈赞扬孟郊“不平则鸣”的典故,表明自己也会像韩愈一样,豪气尚存,心系国家与时政,写出“鸣不平”的文章。作用:升华诗旨,丰富了诗人的形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的生活,似乎只是醉心于田园隐居的生活,但从尾联可知,诗人仍然豪气满怀,关心时政,诗人的形象因此而更加丰满。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从白天到晚上”错,应是从“晚上到白天”,颔联写晚上的活动,颈联写白天的活动。故选D。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分析诗句的作用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诗句的作用要结合诗句所在的位置以及诗句的内容来答。尾联“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其中“韩子”是指“韩愈”,“不平鸣”语出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事物碰到不平就会发出声响。后用来比喻人遇到不平的事情,必然要奋起有所申诉和陈述。这是用典。陆游在这里是正用典故,“豪气在”既是夸赞韩愈心系国家,敢于指斥朝政弊端,写出“鸣不平”的文章,豪气尚存;也是自我勉励,表达自己也会像韩愈一样心系国家,敢于斥责主和派,写“鸣不平”的文章。作用:文章前三联写自己月下赏花、饮酒,梦醒听鸟鸣;读书、垂钓,似乎醉心于隐居生活,不再关心朝政;但尾联一出,我们发现作者依然豪气满怀,

敢于“鸣不平”,这样写与前三联共同塑造了诗人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同时尾联作为文章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故答案为:⑴D;

⑵思想感情:借韩愈赞扬孟郊“不平则鸣”的典故,表明自己也会像韩愈一样,豪气尚存,心系国家与时政,写出“鸣不平”的文章。作用:升华诗旨,丰富了诗人的形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的生活,似乎只是醉心于田园隐居的生活,但从尾联可知,诗人仍然豪气满怀,关心时政,诗人的形象因此而更加丰满。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