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设一个多层次的数学情境,不但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境为媒介,缩短小学生在认知过程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课前导入情境、课中融入情境、课后切入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境 动态生成 有效课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具有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动态生成许多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有关注动态生成的意识,才不会使偶发性的资源稍纵即逝,才能将生成性问题有效地处理和解决。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已形成了教师的共识,但随着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伴随而来的是这样的一些常见问题:学生动起来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合理调控?学生在探索中偏离了教学预案,教师该如何引领?以上问题的产生不得不使我们理性地思考:是不是不管什么样的生成都欢迎?什么是有效教学?课堂生成的有效性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还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多层次的数学情境,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以形象的情境为媒介,缩短小学生在认知过程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达到动态生成有效课堂的目的。
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动态生成有效课堂,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课前导入情境,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
1
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的时候,我创设了以下的情境:首先老师说:我们班很多同学聪明伶俐,数学学得非常好,背诵乘法口诀非常流利,声音又响亮,将来有可能成为数学家,下面谁愿意为大家背诵5的乘法口诀?然后老师请出一位乐意背诵乘法口诀的同学站在同学们的中间,示意每个同学作拍照的姿势,观察这位同学背诵乘法口诀时的样子。最后汇报“拍照”结果,老师有侧重点地请在这位同学的前面、后面、侧面“拍照”的“师傅”叙述观察到的画面,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创设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拍照”这一情境,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就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有了求知的欲望,就会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课中融入情境,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尽管十分重要,但毕竟是仅仅有了学习的动力,还不等于发现了规律,获取了真理。要引导学生获取,有效解决课堂中的数学问题,还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获取的具体情境。我所说的情境,主要是指有利于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不论是从现象到本质,也不论是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上的升华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为学生创造出这些条件,就是教师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任务。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方面,我考虑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另一方面,我还考虑到其特征要易于学生发现。首先,我要求学生随便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说:“9就能被3整除。”我说:“对极了。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也能
2
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说:“27能被3整除。”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确,然后又要求:“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譬如说个三位数。”学生回答的速度慢下来了,他们需要思考。过了一会儿,他们说:“123也能被3整除。”我说:“好极了,123这个三位数确实能被3整除。”同时我还把这个数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我又说:“不过我有点不满意,就这么个数似乎想的时间太长了。”学生有点委屈,因为这不是运用口诀,可以脱口而出的。不过我故意不去理会他们的情绪,而是指着黑板上的“123”说:“看着你们说的这个数,我一口气可以说出好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的表情是惊奇的。我说:“132,213,231,312,32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把这些数板书出来,让他们计算一下。他们一计算,立刻惊喜了,并大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说:“这太简单了。我说789能被3整除。”同时把这个数板书出来,接着说:“看着这个数,你们也能一口气说出好几个数来。”因为这是照猫画虎,学生自然会说:“798,897,879,978,987。”我把这些数也板书出来,并问学生:“你们说的这些数,也都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学生摇摇头,表示自己没有这种把握。我又让他们计算一下,证明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他们兴奋极了。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沉思着。我指着黑板上的两组数,让他们观察一下,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发现,每一组里的数,都是由三个同样的数字组成的,不管怎样变化,这三个数字始终不变。我又问:“组成这些数的数字不变,仅仅是数字在排列上有变化。那你们还能进一步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想了一下,他们真的发现了这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不会变。我又引导他们去计算一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计算的结果一组是6,另一组是24。有的学生高兴得一下子站起来了,他们已经发现其中的奥妙了。我又回到他们原来说过的27,有的学生不等发问,就说:“72也能被3整除。”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说:“7加2,2加7,全是9。”结论得出来了,他们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欢乐之中。
三、课后切入情境,有效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
3
想给妈妈买一件小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致力于创设学生活动的情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展开思维的翅膀,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发现问题――再探索问题――再解决问题„„,知识亦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并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