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17)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苏秦起先想要推行连横战略,游说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耕田肥沃,百姓殷实,战车逾万辆,武士上百万,千里沃野,资源非常充足,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说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作用,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来统治全国。希望大王稍许留意,我请求奏明为秦王效力的策略。”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先生一本正经不以千里为远前来在朝堂上指教我,我愿在来日再听教诲。”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游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但苏秦的主张未被采纳,他的黑貂皮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用完了,钱财缺乏、断绝,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背书挑袋,身形枯萎,面容黑瘦,脸上有愧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当晚翻找书,在几十只旧书箱里,找到了姜太公讲用兵谋略的《太公阴符》,伏案诵读,拣选、习练、拿来研究、推求。读书想要睡时,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说:“哪有游说人主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而让自己取得卿相尊位的呢 ”过了一年,研习完成,说:“现在真的能够凭借它(用兵之法)去游说当代的君王了!”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这种情况下,苏秦就登临赵国的燕乌集宫殿,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两人击掌
1页
.
侃侃而谈,赵王十分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予相印。华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两,(所有赏赐)跟随在后面。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做相,秦函谷关就交通断绝。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②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在这个时候,天下广大,人民众多,王侯威望,谋臣权力,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在苏秦显赫尊荣时,黄金万镒被他花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在道路上炫耀,崤山以东各国,像顺从风倒下一样(迅速)服从,使赵国地位很受尊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日:“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苏泰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在城郊三十里外迎接;妻子侧着眼睛来看,侧着耳朵来听;嫂子像蛇一样爬行匍匐在地,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傲慢后来谦卑呢 ”他嫂子回答说:“因为小叔子(季子,苏泰的字)现在地位尊贵、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说:“唉!人如果贫穷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一旦富贵亲戚都感到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啊!”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注】①燕乌集阙:宫阙名。②炫熿:张扬炫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请奏其效 B.简练以为揣摩
奏:演奏 简:选择
C.于是乃摩燕乌集阙 摩:接近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倨:傲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D.妻侧目而视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A.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B.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2页
.
C.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D.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揣摩天下形势,相中富强的秦国: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以不愿“高飞”为由,拒绝了苏秦。
B.苏秦游说秦王落空,知耻发愤,回家精研太公兵法,他顺应山东诸国合纵抗秦的大势,说服赵王而有了“约纵散横”的局面。
C.苏秦失意时愧对家人,见于颜色;得志时感慨世情,流于言辞。而大嫂“位尊而多金”的表白,撕开了家庭间温情脉脉的面纱。
D.苏秦推行合纵连横的谋略,或“抑强秦”或“并诸侯”,外交政策相反而目的相同,最终是要获取个人的尊位,而不顾忌手段。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译文:
(2)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
(3)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译文: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3页
③
①
②
.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解:①枝辅:辅助。②田常、六卿之臣: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相国,从此齐国之政尽归田氏。六卿,指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六卿互相争斗,晋君不能控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③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城旦:秦汉时刑罚名。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过:超过 B.始皇下其议 下:下交
C.以非上之所建立 非:指责 D.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举: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相救哉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无战争之患 是社稷之臣也 C.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何以伐为 D.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吾从而师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各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秦始皇同意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们在一块儿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4.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人 闻 令 下 则 各 以 其 学 议 之 入 则心 非 出 则 巷 议 夸 主 以 为 名 异 取 以 为 高 率 群 下 以 造 谤 如 此 弗 禁 则 主 势 降 乎 上 党 与 成 乎 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②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③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4页
.
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严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 ”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人,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 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 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 ”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宋史?吕端传》
[注]①军:宋代行政区域。②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与:参预 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少:多少 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坚:坚强 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 寻:寻找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保安军奏获其母。 ② 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③ 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④ 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 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C.吕端认为杀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4. 文言文阅读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5页
.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共同,一齐。 B.徒慕君之高义也 高义:高尚的品德。 C.其势不俱生 俱生:共同生存。 D.臣等不肖 不肖:不像。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游视听之娱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3.关于舍人们与蔺相如的谈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人们认为蔺相如胆小怯懦,蔺相如举廷叱秦王的事,证明自己并不缺乏勇气。 B.舍人们觉得蔺相如的避让有辱身份,蔺相如的回答表现了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 C.舍人们的劝谏是心胸狭隘的表现,蔺相如的话表现出他先处理国事再计较私仇的胸怀。 D.舍人们以辞去为由劝谏蔺相如,蔺相如用有理有据的一席话来消除舍人们的误解。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6页
①
②
.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解:①枝辅:辅助。②田常、六卿之臣: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相国,从此齐国之政尽归田氏。六卿,指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六卿互相争斗,晋君不能控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③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城旦:秦汉时刑罚名。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过:超过 B.始皇下其议 下:下交
C.以非上之所建立 非:指责 D.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举: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相救哉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无战争之患 是社稷之臣也 C.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何以伐为 D.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吾从而师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各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秦始皇同意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
7页
③
.
植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们在一块儿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4.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人闻 令 下 则 各 以 其 学 议 之 入 则 心 非 出 则 巷 议 夸 主 以 为 名 异 取 以 为 高 率 群 下 以 造 谤 如 此 弗 禁 则 主势 降 乎 上 党 与 成 乎 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②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③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 王:封王 B.为政不平,主约不信 信:相信 C.至栎阳,存问父老 存:问候 D.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 数:屡次 2.下列全都表现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①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8页
.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刘邦之口陈述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说定先入关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
B.项羽要跟汉王单独挑战,但汉王因汉军与楚军相持很久,青壮者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疲备于运送粮饷,故只列举其罪状而拒绝了。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慌称只是脚趾受伤,张良强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其主要意图都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继续主事对抗项羽,在彭越、韩信等人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平分天下而休兵。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C. 既来之,则安之 D. 岂徒孔子知之
安:使……安定
徒: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B.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襟三江而带五湖 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 冉有亦知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页
.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中两个“惧”的内涵分别是什么?结合两段选文简要回答。 8.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1-4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奋:发展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言:言语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兵:军队 D.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2.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而有六代。
B.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标志着秦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这段主要是说秦的守策。 C.秦初对外依然表现为进攻的态势,南服百越,北却匈奴。
D.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翻译下列句子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
10页
.
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选自《左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管:钥匙 B.公使谓之曰 C.蹇叔之子与师 D.必死是间
使:使臣 与:参与 是: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皆出于此乎 B.晋人御师必于殽
青,取之于蓝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公辞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B.殽有二陵焉 C.晋人御师必于殽 D.穆公访诸蹇叔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君其问诸水滨
4.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晋,吾宗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马之千里者 D.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公赐之食,食舍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得到杞子派人送来的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孟明、西乞和白乙带兵攻郑。 B.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能及时自我反省,勇于承认错误。
11页
.
D.秦晋殽之战的结果是晋国大胜,晋国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大将。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宴婴乃荐田穰苴 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 与 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只闾伍 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 监军乃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 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 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 则忘其亲,援椎桴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 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1.用斜线“/”为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2.将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最比其羸弱者
3.将下列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子卿曰明月照高楼想见馀光辉子美曰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庾信曰落 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梁简文 曰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韦苏州曰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三者虽有所祖然青 愈於蓝矣
参考答案:
1. 答案: 1.A(进言)
2.B(乃:均作连词,表承接,于是。A.者:前者作代词,的人;后者作助词,的原因。C.为:
12页
.
前者作介词,被;后者作动词,演奏。D.而:均作连词,前者表修饰;后者表因果,因而。) 3.D(苏泰日:“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4.A(秦惠王不愿“高飞”,错。原文是“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5.(1)现在先生一本正经不以千里为远(前来)在朝堂上指教我,(我)愿在来日(再听教诲)。(俨然、庭教、以异日,各1分)
(2)哪有游说人主不能使(他)拿出金玉锦绣,(进而自己)取得卿相尊位的呢 (安有……乎、说、出、尊,各1分)
(3)崤山以东各国,像顺从风倒下一样(迅速)服从,使赵国很受尊重。(从风、服、大重,各1分) 解析:
2. 答案: 1.D 2.B 3.A
4.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每错2个扣1分,扣完为止。) 5.①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 ②刚才周青臣又当面阿谀,以致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所为)。 ③因此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举一词多义,如推举,考中,但根据上文意,此处应为揭发。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及意义。助词,的。A介词,用;连词,来。C动词,做;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D表示转折,表示顺承。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错,淳于越只是认为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将乏人救援。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常用方法:一、找出“云、语、言”这些说话标志词,以确定断句;二、找了出常用助词句末语气词“也、矣、哉”等确定断句。三、找对偶、排比、对称的句子确定断句。四、找“故、虽、然、盖”等表示推断、总结、假设、因果等的词语,确定断句。如:“入则 心 非 出 则 巷 议”,一入一出为并列句式,可从“出”前断开。与之相类的还有,“党与成乎下”,上下形成并列。“人 闻 令 下则 各 以 其 学 议 之 入”,可在虚词则前断开。与之相类的还有“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其他要根据句意来断。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式的能力。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
13页
.
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关键词为:①“卒”译为一旦。“辅拂”译为辅佐。“何以”是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即凭借什么,或靠什么。②“面”名词做状语,即当面。“重”形容词动化,即加重。非忠臣为判断句式。③“是以”“饰”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辞。仆射(yè)周青臣走上前去颂扬说:“从前秦国土地不过千里,仰仗陛下神灵明圣,平定天下,驱逐蛮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臣服的。把诸侯国改置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不必再担心战争,功业可以传递万代。您的威德,自上古到现在无人能比。”始皇十分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又当面阿谀,来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所为)。”
始皇把他们的意见下交给群臣议论。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时代变了,情况不同了。现在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起万世不朽之功,这本来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百姓。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决定于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之为好。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和城旦之刑。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14页
.
秦始皇下诏说:“可以。” 3. 答案: 1.A 2.C 3.A
1.B.稍微 C.坚定,使动用法 D.不久 2.奏:臣子向君主进言,上书。戒:告诫/警告 3.见“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译文: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疆,保安军送上奏章说捕获了李继迁的母亲。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宋太宗打算把李母杀掉,由于寇准官居枢密副使,所以(太宗)只召见寇准商量这件事。寇准议事归来,路经宰相府,吕端猜测寇准与皇上商量的是国家大事,就邀请寇准进府,并对寇准说:“皇上让您别告诉我吗 ”寇准说:“不是。”吕端说:“边疆上一般的事情,我不一定参预,倘若是军国大事,我身为宰相,不能不知道啊。”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采了。吕端说:“怎么处置李继迁的母亲呢 ”寇准说:“皇上想在保安军的北门外把她杀了。用来警告行凶叛逆之徒。”吕端说:“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请您稍缓一下办理,我再去向皇上奏本。”吕端进了朝内,向宋太宗讲道:“当年项羽抓到刘太公后,想把他烹了,汉高祖却说:‘希望能分一碗肉汤给我喝。’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是一个背叛朝廷、犯上作乱的恶人呢 陛下今天把他母亲杀了,明天李继迁就可擒住吗 如果抓不到他,那就白白地结下了怨仇,会更进一步坚定他的叛逆之心啊。”宋太宗说:“这样说来,该怎么办呢 ”吕端说:“依臣的愚见,把他的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生地照顾她,用这个方法来召降李继迁,即使他不能马上就投降,但终究可以用他老母亲来牵住他的心。他母亲或死或生不是全在我们吗 ”宋太宗拍了下大腿,高兴得连连说好:“要不是你,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了吕端的办法。后来李母在延州病死,隔了不久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最后向朝廷缴纳钱款,服从管辖。这都是靠吕端的计谋才实现的。 4. 答案: 1.D 2.A 3.C
4.(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2)廉颇听说这个事后,光着膀子,背着荆条,通过门客,领他到蔺相如府上取请罪。 1.不肖:不才。
2.···的原因。/用来做···
3.心胸狭隘的表现错,只是不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1)之、视、孰与各一分。(2)肉袒、因、句意各一分。 5. 答案: 1.D 2.B 3.A
4.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每错2个扣1分,扣完为止。)
15页
.
5.①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 ②刚才周青臣又当面阿谀,以致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所为)。 ③因此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举一词多义,如推举,考中,但根据上文意,此处应为揭发。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及意义。助词,的。A介词,用;连词,来。C动词,做;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D表示转折,表示顺承。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错,淳于越只是认为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将乏人救援。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常用方法:一、找出“云、语、言”这些说话标志词,以确定断句;二、找了出常用助词句末语气词“也、矣、哉”等确定断句。三、找对偶、排比、对称的句子确定断句。四、找“故、虽、然、盖”等表示推断、总结、假设、因果等的词语,确定断句。如:“入则 心 非 出 则 巷 议”,一入一出为并列句式,可从“出”前断开。与之相类的还有,“党与成乎下”,上下形成并列。“人 闻 令 下则 各 以 其 学 议 之 入”,可在虚词则前断开。与之相类的还有“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其他要根据句意来断。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式的能力。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关键词为:①“卒”译为一旦。“辅拂”译为辅佐。“何以”是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即凭借什么,或靠什么。②“面”名词做状语,即当面。“重”形容词动化,即加重。非忠臣为判断句式。③“是以”“饰”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辞。仆射(yè)周青臣走上前去颂扬说:“从前秦国土地不过千里,仰仗陛下神灵明圣,平定天下,驱逐蛮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臣服的。把诸侯国改置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不必再担心战争,功业可以传递万代。您的威德,自上古到现在无人能比。”始皇十分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
16页
.
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又当面阿谀,来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所为)。”
始皇把他们的意见下交给群臣议论。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时代变了,情况不同了。现在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起万世不朽之功,这本来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百姓。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决定于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之为好。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和城旦之刑。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诏说:“可以。” 6. 答案: 1.B 2.A 3.B 1.信:守信
2.①是写汉王与项羽谈话的位置和方式,⑤是写彭越,⑥是写项羽与汉王立约划分疆土,都不是表现汉王善用谋略的内容。
3.汉王拒绝原因解说有误;改变范围,楚汉两军皆厌倦作战、疲备不堪。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项羽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而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项羽奉命援救了赵国,本应当回报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
17页
.
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坟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你硬是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田市、赵歇、韩广等,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羽把义帝赶出彭成,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一起据为已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你项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你为人臣子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之人,你为政不公,不守信约,不容于天下,大逆不道,这是你的第十条罪状。如今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你这个残害人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项羽十分恼怒,埋伏好的带机关的箭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因受箭伤而病倒了,张良硬是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汉王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立即赶回了成皋。
汉王病愈后,西行入关,来到栎阳,慰问当地父老,摆设酒席,杀了原塞王司马欣,把他的头悬挂在木杆上示众。汉王在栎阳停留了四天,又回到军中,部队驻扎在广武。这时候,关中的军队出关参战的也增多了。
这时候,彭越带兵驻在梁地,往来袭击骚扰楚军,断绝楚军的粮食供给。田横前往梁地依附他。项羽多次攻击彭越等人,齐王韩信又进兵攻打楚军,项羽害怕了,就跟汉王约定,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羽送回了汉王的家属,汉军官兵都呼喊万岁,然后项羽回营别去。 7. 答案: 1.A 2.C
3.(1)这是鲁国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2)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个借口的人。
4.第一个“惧”的是:祸起萧墙;第二个“惧”的是:阴谋暴露。(。每点) 1.过:责备
2.连词,和、跟、同。A介词,对;介词,在。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D代词,这;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
3.(1)关键点“社稷之臣”、“何以”。“臣”。可以理解为“臣属”、“臣子”、“附属国”、“附庸国”等。(2)关键点“疾”、“为之辞”。“为之辞”可以理解为“找借口”、“找个托辞”。 4.第一个“惧”答到“国家内部的忧虑”等即可。第二个“惧”从孔子的角度答到揭露阴谋之意即可。 8. 答案: 1.B 2.D 3.A
18页
. 4.略
解析: 本题考核学生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能力。 9. 答案: 1.B 2.C 3.D 4.A 5.A 6.翻译:
(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对我们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师、劳、竭、备、无乃各1分)
(2)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素服、次、乡、辱、判断句各1分) 1.动词,派)
2.C、主谓之间;A、反诘语气,揣测语气;B、“在”, “从”;D、代词,兼词) 3.D、兼词,之于;A、偷偷地,隐藏;B、山陵,通“凌”欺辱;C、抵挡,驾驭、统治) 4.A、判断句;B、定语后置,判断句;C、被动句,定语后置;D、宾语前置,省略句) 5.并非立即派兵)
10. 答案: 1.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2.最体贴(关照)那些老弱的人。
3.三者(三人的诗句)虽然都有效仿,但后者又优于前者了。
解析: 本题考核学生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能力。
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