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姓就医难现状
(一) 医疗市场资源分配不均衡
通过调查,反映出一个棘手的问题,老百姓就医难的重要原因是,一生病就喜欢往大医院跑,往返长途奔波劳累之余,还要承担高额的医药费用。其实,如果很多小病在“家门口”的基层医院就可以治疗,那百姓的就医难现状就会大幅度的改善。
在通过调查沙河市中医院和璐灌乡卫生院,对比得知,乡医院人流很少,而大医院的病床从来都是紧缺状态。导致这个现状的原因就是因为医疗市场分配不均。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医疗资源的配置分布也不均衡,80%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20%在较富裕的农村,贫困农村及偏远山区基本没有医院,更别说先进的医疗资源了,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另外,由于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疗配置相对集中并且比较先进,所以不少病人长途跋涉,前往大城市大医院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难度,增加了经济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国家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的口号。但大医院里病人摩肩接踵,而社区医院依
然门可罗雀。原因有以下三点:(1)医护人员数量少。目前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社区护士、防保人员和康复人员等严重缺乏。(2)缺高科技设备。在这些小医院,硬件设施、医疗设施差,大夫由于没有检查的设备,只能支使前往的病人去大医院就诊。(3)医护人员的能力水平不高。全市各卫生服务站点的全科医生中,有本科学历的不到20%,有高级职称的不到10%。另外,由于缺乏资金,请不来水平较高的医生,即使是价格比较便宜,周围百姓也不愿意迈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槛。在资金匮乏的现实条件下,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只是徒有虚名,没有实际行动,难以拉近与老百姓之间距离,老百姓并不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实际功能,只好“敬而远之”。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还认为,是否是医保定点也是制约病人能否走进社区服务站的因素之一。
公立医院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看病难”问题,在大型公立医院尤为突出。在大医院,由于社区医院没有起到缓解百姓就医难的问题,看病的百姓常常要排长队,这点让群众很烦心。从今年7月1日起,卫生部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挂号、收费、取药等候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但是这个政策实施后,在北京的几家大医院内,挂普通号仍然需要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而挂专家号就更长了,挂号的病人依然要排很长的队伍。在著名的协和医院,每天早晨门口就早已围满了人,满地都可见到患者为了排队打的简陋地铺。挂号的队伍已经排出十几米开外,许多患者带着一脸倦容在等候。尽管医院都开始执行预约挂号,但是由于大部分人对此不了解、不熟悉和怀疑,选择预约挂号的人并不是很多。
(二)医疗费用高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对于回答医生开的药品和身体检查是否为必须的,一半人以上选择了大部分是必须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必须的,还有大约百分之三十选的大部分不必须。而百分之九十的人身体不适时选择去药房买药先吃着。可见医院的信任度已经遭到严重怀
疑。
的确如此,导致医疗费用高主要是由于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2004年,全国共有5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1.2万家药品批发企业、12万多家药品零售企业。老百姓形象地说,“卖药的比吃药的多”。由于这些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加之监管不到位,其中一些企业违规操作,虚报成本、肆意加价、以次充好、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等现象严重,扰乱了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市场,造成医药费居高不下。
其次是政府允许医院实行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加成政策医院势必要进高价药(高价药加成多),整个医药供求链整体要向高价药靠拢,这样一来群众消费价格就低不下来,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了多次药品降价,所涉品种多达万余,但是老百姓却没有感受到实际的效果,政府降这种药品的价格,药品生产企业就马上停产这种药,再生产新药,结果还是高价药。药品市场屡次出现降价——断档——新药上市——再降价——再断档的恶性循环现象。对于有些省市而言医药产业还比较落后,绝大部分药品都需要外地调入,所以这种降价药品断档、缺货对这些省市药品供求的影响就愈为突出。
还有就是政府对药品定价存有不合理。通过在医院和几个药房之间走访得出如下:康达欣,规格是10毫克、12片装,政府定价为22.3元一盒,而市场实际销售价只有10元,相差12.3元。再如常用药盐酸二甲双胍,普通包装的药品在降价后的售价应该是1.6元,但是换了新包装之后,同样的药品,同样的剂量,却卖到了每盒28块钱,中间差了十几倍,这些情况都让群众难以理解。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是自90年代以来,不堪医疗补贴重负,进行了医疗改革,政府从全部负担到逐步使医院自负赢亏,以弥补政府财政对医疗机构投入不足的缺口。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医院的生存只有靠药费,检查费的收入难以维继,一些医院不得不提高药价和检查费用,有的甚至采取重复检查,给各科室下达经济指标。尽管国家规定了
药品加价的比率,但多数医院加价率远远超过规定的15%,药品收入平均占到公立医院总收入的50%左右,一些中小型地方医院甚至高达70%。当医生的收入与科室收益、医院效益挂了钩,就意味着,药费越高,从加价中抽取的金额越多,医院的大处方,贵处方就不会禁止。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八年来,全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均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另外,为了发展中国的医疗事业,鼓励医院创收,鼓励医院向国际看齐,大量花钱购进高档进口医疗设备,结果医院的这些钱全部由老百姓埋单,“看病贵”势必成为“顽症”。
(3)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能够报销的部分还是比较少成为百姓就医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又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我国目前推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制度主要是针对一般收入人群,且到目前为止,制度覆盖面狭窄,所以无法解决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事实上,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他们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
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十分繁琐。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 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就诊患者是需要完全自费后拿着医院开具的发票去所在辖区政府机关申请报销的。这个制度决定着医疗救助只能覆盖部分人群,这部分人群多是具有一定疾病经济承担能力的人群,大多数贫困人群虽然有能力进入制度范围却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医用费用。
各个区县报销比例不同也是一项等待改善的医疗补助政策,这使得跨市的报销过程更加复杂繁琐。况且新型合作医疗规定了,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需要在定点的市县,乡镇的医院去就医报销,所以从农村目前大规模的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角度来看,也出现了重大问题。
二、百姓就医难解决思路
(1) 基层医院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人才
老百姓就医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医疗市场资源分配不均衡,为了引导老百姓愿意在“家门口”的医院看病,首先应该在基层医院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这一点应该是国家对基层加强重视程度,向基层投入更多的资金,使基层医院可以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至少像化验体检这样的小事就不用再去大医院排队等号了。大力发展基层医院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缓解百姓就医难的重要举措和方向。
另外尽管基层医院的设备很先进,如果以后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还是和现在的情况一样,只能为前往看病的病人带来危险,社区医院及其
他基层医院前景更不会有所改善。如今在基层医院的医生超九成不满意自己的收入,他们对目前的执业环境感到不安或者厌倦。在国外医生受过精英教育,属于收入最高、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而在国内,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生大多没有工作的热情,死气沉沉。我认为应该加强基层医生的职业培训,比如说可以安排他们参加全科医生培训,带他们去大医院参观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使他们掌握先进医疗设备的使用,并且提高他们的工资,使他们和大医院医生的待遇不平等性有所缓解。培养人才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也将发生转变了。按照“防治结合”的功能定位,基层的医卫人员将变“被动”为“主动”,推行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提高医生的水平后,应吸收更多的新力量——向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医学本科生、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加强中专医学学历教育、城乡对口支援等项目都是有效的解决方式。我觉得还可以允许大医院的专家医生去小医院“兼职”,让这些“老牌医生”每周的几天去小医院为病人就诊,在这些小医院就诊时,不仅可以使大医院减轻负担,还可以让小医院的医生多学习多进步。(2) 控制医院的药价和其他价格
药品、医疗器械与人民群众就医安全密切相关,为保护群众利益,政府要对药品、医用器材价格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价格进行调控和监管。建议改进政府目前对医用产品定价审批制度,实行医用产品基准价制度进行定价管理。如对剂型相同的同一种药品(通用名相同的药品)实行药品基准价制度,按照同种药品的市场平均价格或其生产平均成本加企业适度利润制定此类药品的基准价,并相应制定其价格浮动范围,所有厂商生产的同类药品均在基准价及其价格浮动范围定价,此种定价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同品种、同剂型、同规格的药品价格相差过大的问题。
与此同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和药品、医疗器械招投标采购方式,建立医用产品网络交易平台,为医疗机构和医用产品生产厂家的药品、试剂、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等交易提供服务。网络交易平台交由政
府相关部门或委托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允许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平台直接从生产厂家采购药品、试剂、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等医用产品,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医疗费用。
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络交易平台上交易的供需双方主体进行资质和产品质量管理,对于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且产品符合国家要求并经过交易管理部门审核和认定的主体允许其在网上交易。为防止医疗机构和生产厂家在交易时实行共谋,要求供需双方必须匿名申报交易信息,即双方只能匿名发布产品需求信息,待交易完成后,厂家直接将产品送到医疗机构。原则上,国有医疗机构的医用产品采购必须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完成,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对其价格进行监督。
此外,应建立健全医用产品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肃查处乱收费、开单提成、收回扣红包等违法行为。(三)逐步完善医疗政策
建议实行普惠救助制,让老百姓普遍享受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惠。国家可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药品的价格体系,减少流通环节。对于特困户,我认为医院不可以强制其先交各种医用费用,国家应该出台对于特困户的补助政策,特困户可以通过在其所在政治单位证明盖章,获得在医院的及时治疗,治疗后再筹集医疗费用。对无力支付住院费用而又确需住院治疗的少数低保对象,经县以上医院证明,市、县(区)民政部门批准,可在一定额度内实行先住院治疗,后由民政部门结算。对于医保制度,国家可以大力提高报销比例,现如今的报销比例大多是百分之五十,可以提高到百分之九十。然而这部分资金可以通过捐款获得,还可以请中国红十字会伸出援救之手。(4) 加强全民健身,预防疾病
防病重于治病,让群众少生病也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好办法。百姓应注重平时的保健养生,不要等疾病来临才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 调查结论
对于这次调查有如下结论:
(1) 老百姓就医难现状还很严重,虽然国家一直有新的政策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情况不容乐观。
(2) 为了老百姓的健康,社会各方面人们都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3) 规范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一定要建立完善的价格调查、监测体系、健全价格监测分析和成本调查制度,完善定价机制。
(4) 有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推行药品价格和收费公示,实行住院病人一日费用清单制度等措施,方便患者就医,让患者“看明白病、吃明白药、交明白费”落到实处。
4、 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我学习到了很多,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我对就医难现状表示很无奈,但是可以提出些建议,又觉得比较欣慰了。这次调查,我也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去医院调查时,大医院的医生都在忙碌,我等了好久,才等到一位护士进行了调查提问,当提到要去盖章时,护士表示为难不愿去盖章。最终在我的努力下还是带我去了主任室。这也说明,医务人员深知百姓就医难的现状,他们也承担着不小的舆论压力。但是国家确实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还改善这种局势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要让疾病夺走我们没度过的光阴。我,我的家人,我们老百姓都在渴望就医难的有效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