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口臭的检测方法

2020-07-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q外医学【J腔医学分册2001年5月第28捂第3 口臭的检测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吴雅敏综述 万呼春审校 摘要 口臭可由多种疾病引起,细菌产生的以硫化氢、甲基硫醇、乙基硫化物为主的气体混合物(VSC)是口臭气味 的主要成分。口臭的主要测量方法有:感官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和细菌分析法。利用硫化物检测器检测VSC水平 更为;住确、客观。 关键词 口臭 感官分析法化学分析法 细菌分析法硫化物检测器 口臭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它会导致社交和心理 障碍,严重者会产生自杀倾向(妄想性口臭) 。临 床表现为呼吸时出现臭味。口臭由多种疾病引起, 可分为口源性和非口源性 ,口源性约占85% J。 轻的口臭。③舌背前区气味,又称舔腕试验。用舌 舔腕部数秒,干燥后,检查者闻该区气味。舌前区气 味一般较柔和,不及舌后区气味重。④舌背后区气 味,又称塑料勺试验。具有完整牙齿和健康牙周的 口臭患者的气味通常由舌后区散发出来,也可发生 在学龄前儿童。用一有舌部四分之一大小的塑料勺 轻压患者舌后部(避免触及软腭),5 min后取出,置 鉴别口源性和非口源性口臭最简单的方法是:闭口 后,若仍有臭味从鼻部呼出,则为非口源性口臭。 1960年,Joseph实验证明硫化氢和甲基硫化物组成 的混合气体与口臭有关。口臭气味的主要成分为: 硫化氢、甲基硫醇和己基硫化物为主(占90%)的硫 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 。硫化物由多 种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占比重大)在口腔富含微生物 于鼻前5 cm处判断。⑤鼻腔气味。这种方法也较 普遍,儿童鼻部感染可引起暂时性口臭。当患者无 明显鼻部感染或其他病理改变,在患者先伸出舌头 时,不会闻到鼻腔气味。⑥牙间隙气味(牙周病类型 口臭)。气味由牙周间隙的细菌利用有机物而产生, 主要成分为硫化醇。在排除以上气味来源后判 断: 。 1.3冷凝水浴法 的组织间隙(唾液、牙菌斑、舌背菌毛等)中利用氨基 酸、蛋白质、蛋白胨分泌而成 j。 1感官分析法 感官分析法是用人体感觉器官鼻辨析,用0~5 半整数积分记录 。0:无气味;1:很难闻到气味;2: 轻微不愉快气味;3:中度不愉快气味;4:强烈刺鼻的 患者向冷凝器的连通管呼气l min,然后由检查 者在气体释放口处检查冷凝器内气体有无臭味,并 多次评估。这种方法可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如与患 者的距离等。 气味。要求受试者在检测前2 h禁食、水、抽烟、刷 牙或使用其他洁口物 。 1.1一般方法 感官分析法操作简便,椅旁时间短,数据分析简 单,可用于一般性或辅助性检测。但检查粗糙,有主 观性影响,测试前应对检查者进行标准化培训。 2化学分析法 患者闭口60 S(不能吞咽或说话)后,在离检查 者鼻部10 cm远处均匀徐徐吐气,取均值 J。 1。2特殊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口源性口臭和非口源性口臭的诊 断。具体包括以下几种:①患者闭口60 S,向取样袋 内轻吐气至袋内充满,检查者在约5 cm的距离处用 化学分析法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利用测量 仪器通过对口臭气体成分分析与测量以测定口臭, 它可较为准确地测定、测量口臭气体成分及含量;测 试仪器随化学分析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2.1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法 鼻来评价袋中气体的气味。这种方法可以消除视觉 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②言语气味,又称20记数 试验。患者距检测者鼻部10('Ill处说话2 min后进 行判断。此种方法可用于鉴别妄想型口臭和程度较 不同气体色谱值有差异,本法以气相色谱仪用 色谱分析法测受试者呼出气体成分。采样时要受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1年5月第28卷第3期 者静息10 min,捏住鼻,紧含采样器嘴,慢慢呼出气 体400 ml,将样品物理降温浓缩,由收集器收集用以 分析。所检气体的含量与气体图表分析的峰值面积 呈正比,计算峰值面积来定量气体值。此方法可用 于口臭的定量分析 6],但它不能进一步分离多种混 合物中的气体;且年龄、口臭症状严重程度的不同, 也会影响数据分析。 2.2硫化物检测器分析法 此法采用硫化物检测器检测VSCs水平。仪器 基于一个封闭流体电化学模片_7],应用氧化锌半传 导感应器感应 J。测量原理是:vSCs组成元素不 同,光敏测度计可根据相关浓度来分离不同的气 流 ]。而且薄氧化锌在一定值域内对口腔内不同的 硫化物气体具有可感性_8],因此可由气体有色图解 分析器定量分析气体,可分析出90%的气体。 此法在测前应将仪器调至0,样袋接仪器上,预 热2~5 min。将管一端接仪器插口处,另一端接喷 嘴。患者用嘴深呼吸,闭嘴,保持鼻呼吸1 min,将喷 嘴插入口中,直到嘴接触管外标志,保持管在切牙后 1 cm,患者轻闭双唇3O~60 s后取1O Inl气体,取样 时不得吞咽H J,由测量装置记录3次测量结果,读均 值,保存用于数据分析 ]。通常用感官分析法同时 分析,比较结果,互为检验 j。 对患牙周炎患者,测试会有20%~40%的波 动,这是由于仪器对硫化醇的敏感性低,而硫化醇在 牙周炎患者的口臭中起主要作用。也有口臭由 VOC(一些复合有机酸,如乙醇酸等)组成,而糖尿病 患者口臭气体的主要成分为丙酮。患者、病因严重 程度、发生部位的不同,以及口腔微生物菌群种属和 数量的差异都会使其产生的口臭有成分上的差 异 mJ,影响测量准确性。口腔气体流出的速率也会 影响测定值 】 ,因此患者要平稳呼吸。另外,影响 测定值的因素还有患者龈上菌斑的数量、牙周袋的 存在和年龄因素。充分估计这些因素,对各种类型 口臭(如牙周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口臭)的测量 将会有意义… 。 仪器测量CH3SH和H2S的水平与口臭评估具 有一致性 J。研究表明,口臭水平与VSCs的浓度相 关 ;VSCs仪器是口臭评估的有效仪器n 。仪器定 量气体测量值,利于临床的诊断;且操作简便I】 ;对 大面积肝坏死前的含硫氨基酸的异常分解作用导致 的口臭的诊断具有特别意义L】。 。当VSCs仪器不备 有气体有色图解分析系统时,也可直接用感官分析 法辅助分析 。 2.3氧化锌薄胶片半导体传感器分析法 胶片半导体传感器是利用传感器对口臭气体的 敏感性来测定袋里气体的性质和数量。该方法要求 有氧化锌薄胶片半导体传感器和接有胶管(不吸收 气体的材料)、可控旋纽以及数据显示的仪器。仪器 用前预热2~5 min,每样本间隔5 min取样。通过喷 嘴传至胶管再经电子滤过系统至半导体传感器取样 本。每一步需经可控旋纽调节显示;结果表达为数 字性,以0~5半整数积分。该方法操作简便,数据 结果具可信性。适用于临床上对大量患者的检 查b]、糖尿病患者以及行气体图解分析前的口臭诊 断。但定量粗糙,对有机酸引起口臭不敏感。 2.4电子募(electronic nose)分析 患者对电话缓缓呼气1 min,从网上即可得到自 己呼气的分析结果 ]。这种方法易于远距离的医患 间交流;可早期发现口臭,及时治疗。但仪器较复 杂,测量数值较粗糙,价格昂贵。 3细菌分析法 细菌分析法是通过对口腔细菌采样、分析来确 定产生气味的细菌的性质与数量。 3.1牛奶漱口氧耗竭试验 该方法需用菌落采集仪器和菌落计数仪器。患 者含漱牛奶10 min,检查者用采集器采集舌部、牙间 隙和龈下的菌斑。将菌斑脱水、染色等化学处理后, 用菌落计数器计数。该方法通常在感官感受分析法 判断后进行-3],对口源性口臭患者诊断具一定价值。 但测试值不稳定,仅在儿童患者中,测试值显示与 VSCs有关。革兰氏菌在实验室条件下不易产生口 臭的气味。 3.2苯甲酰基一精氨酸一奈酰胺分析 此法需要取样的仪器(如探针等)和苯甲酰基一 精氨酸一奈酰胺试剂条。取菌斑、舌后区、唾液标本 与苯甲酰基一精氨酸一奈酰胺试剂条快速反应,以 颜色深浅判断结果,评价革兰氏阴性菌是否存 在_】引。细菌分析法对牙周病患者较为适用n ,可鉴 别一些口源性疾病。方法操作简便,可用于大数目 人群检测。但检测数值有主观性,结果不精确。 (下转第248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8・ 2 3 4 5 6 7 8 9 ¨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OO2年7月第29卷第4期 n H 5参考文献 Tonzetich J.J Periodontol,1977,镐(1):13~20 Yaegaki K,Sitka K.J Periodontol,1992,63(9):783~789 Kleinberg L,We ̄tbay G.J Periodontol,1992,63(9):768~775 Scully C,el-Ma.yt ̄M,Porter SR,et a1.Fur J Oral Sci. 16 17 Amir E,Shimonov R,Ro ̄lbergM.J Pediatr,1999,134(3): 338—343 Coli JM,Tonzetich J.J Clin Dent,1992,3(1):97~103 Tonzetich J.Int Dent J,1978,28(3):309~319 18 Simone AJ,Logan EL,Livgren R,et a1.J Clin Dent,1997,8 (6):163—168 Posy A,Kulkarni GV,Ro ̄lberg M,et a1.J Periodontol, 1997,105(4):287~293 Tonzetich J,Carpel1ter PAw.Arch Oral B101,1971,16(6):599 ~1994,65(1):37~46 6o7 Quirynen M,Van Eldere J,Pauwels M,et a1.Quintessence Int, 1999,3O(5):351~356 Kozlovsky A,Gordon D,Gelemter I,et a1.J Dent ,1994, C1aess0n R,Edlund MB,Persson S,et a1.Oral Microbiol Im. munol,1990,5(3):137~142 Persson S,Claes, ̄a R,Carlsson J.Oral Mierobiol Immunol, 73(5):1036—1042 De Boever EH,LoescheWJ.J AmDentAssoc,1995,126(10): 1384~1393 1989,4(3):169~172 Persson S,Edlund MB,C1aess0n R,et a1.Oral Microbiol Im. mural,1990,5(4):195~201 Tonzetich J.Arch Oral Biol,1971.16(6):587~589 Attia EL,Marshall KG.Can M。d Assoc J,1992.126(7):1281 ~Wollf'e GN,Van der Velden U.J Periodontal 366~369 24 25 ,1987,22(5): Miyazoki H.J Periodontol,1995,66(8):679~684 ltaviv M,Ro ̄enberg M.J Dent R∞,1992,71(4):1032(Ab- stract 36) QuirynenM,Moneardini C,Van SteenbergheD,et a1.J Period- 1285 Yaegaki K,Sitka K.J Periodontal Res,1992,27(4):233~ 238 Morito M,Wang HL.J Periodontol,2001,72(1):79~84 Ko6telc JG,Preti G,Zelson PR,et a1.J Periodontal R∞. 27 28 ontol,1998,69(3):374~382 Kaim T.J Japan Ass Periodont,1976,18(1):1~12 RatclifPA,John ̄PW.J Periodontol,1999,7O(5):485~489 1984,19(3):303~312 Ro ̄lbergM,Kulkami GV,B08yA,et a1.J Dent№,1991, 7O(11):1436~1440 (2001.06-29收稿) (上接第245页) ~镐9 4参考文献 1 1wu CO,Akpat8 0.Br Dent J,1989,167(3):294~296 8 Marei C.J Dent R∞。1973.54(4):351~357 EH De Boever,Loesche wJ.J Am Dent Assoc,1995,126(10): 1384~1393 9 eenberghe D.J Periodontol 2 Quiry ̄M.Mongardini C。 Van St1998,69(3):374~382 3 4 1O l1 Tonzetich J.Arch Oral Biol,1971,16(3):587~597 Ro ̄lbergM,KullkarniG,B0ByA.J DentR∞,1991,70(11): 1436~1440 Ro ̄lberg M.J Am Dent Assoc.1996,127(4):475~鸫2 Nicholas F,Seymour R,WiUa1d 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78,45(4):561~567 12 13 Tonzetich J.J Periodontol,1977,48(1):13~20 Dultanm TM,Malloy T,Hodges ED.Geriatrics,1993,48(8):55 ~5 Shinmra M,Yasuno Y,1wakura M_J Periodontol,1996.67(4): 396~4o2 59 6 刘7 莺.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6(4):37~40 Kloklevold PR.J Calif Dent Assoc,1997,25(2):153~159 Ro ̄lberg M,septo.I,ElII.J Periodonto1.1991。62(8):487 (2001.10-30收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