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效学习】2014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雷电颂导学案

2024-05-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7、雷电颂(总第15——16课时)

郭沫若

教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检查预习《雷电颂》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 污秽( ) ......

犀利( ) 劈开( ) 稽首( ) 虐待( ) 驰骋( ) .....雷霆( ) 踌躇( ) 忏悔( ) 罪孽( ) ...( ) 鞭挞...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3、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

(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最_______的大诗人,是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者_______,是进步文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介绍。

《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____________一生的故事。以____________为情节线索,构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戏剧冲突,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____________这个悲剧典型。 合作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雷电颂》

1、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a.风雷电:

b.洞庭湖、东海、长江: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e.“土偶木梗”的群像:

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 ,其二是指 。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质疑 1、《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