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葛兰西 D.马尔库塞
C.哈贝马斯 印证了( d )
A.认识连贯论 C.实用论
B.认知不和谐论 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 B.第三次浪潮的观点
2.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
3.针对信息革命实质的问题,美国学者贝尼格尔提出了 ( a ) A.控制革命的观点
C.媒介一人体的延伸 D.信息革命与信息爆炸 4.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a ) A.面访记录法 C.实地调查法 A.李普曼 C.盖洛普
B.心理实验法 D.内容分析法 B.卢因 D.拉斯韦尔
B.授予地位的功能失调 D.娱乐功能失调
5.20世纪30-40年代改进舆论调查方法,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 c )
6.使受众的判断能力和主动精神受到不利影响的是( c ) A.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C.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是( c )
A.《米老鼠与唐老鸭》 C.《芝麻街》 8.互联网是( b ) A.单一型媒介 C.第三媒介 A.客观现象 C.心理现象 A.地区 C.门区
B.复合型媒介 D.传统媒介 B.主观现象 D.社会现象 B.门户 D.枢纽
B.媒介的权威性 D.内容的说服力 B.注意扩版 D.模仿报纸的做法 B.社会经济结构 D.社会文化结构 B.哥伦比亚学派 D.批判学派
B.《猫和老鼠》 D.《汤姆历险记》
7.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
9.传播活动是一种( d)
10.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c )
11.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信源的可信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A.增插静态图像
12.杂志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c ) C.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A.社会政治结构 C.社会教育结构 A.耶鲁学派 C.传统学派
13.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 b )
14.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 d )
15.“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 a ) A.微观效果 C.长期效果 A.新闻性信息 C.消息性信息 A.社会动员 C.环境监测 A.内容分析 C.媒介研究 A.区别很大 C.各不相同 A.霍尔 C.贝尔 ( b ) A.社会分类论 C.社会分化论 A.字迹清晰
2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c ) A.流行文化 C.大众文化 A.有难度的 C.容易回答的 A.双向沟通 C.单向流动 A.霍夫兰学说 C.信息论
B.通俗文化 D.商业文化 B.敏感性的 D.反映主要情况的 B.多向传递 D.循环往复 B.功能主义 D.法兰克福学派 B.追求娱乐与消遣 D.交往的需要 B.自我传播 D.网络传播
B.个人差异论 D.社会关系论 B.声音清楚 D.画面清晰
B.宏观效果 D.潜在效果 B.娱乐性信息 D.维持性信息 B.社会规范 D.社会协调 B.议题设置 D.控制研究 B.完全相同 D.有重合之处 B.萨尔瓦焦 D.罗杰斯
16.会分散和冲淡受众对重大问题注意力的传播内容是( b )
17.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 c )
18.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d )
19.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d )
20.“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 a )
21.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
2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 c ) C.信息的明确度高
24.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 c )
25.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c )
26.批判学派可以追溯到( d )
27.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 b ) A.满足信息需求 C.获取知识 A.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28.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 a )
29.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 b ) A.规范化 C.合理化 A.传递性 C.扩充性
B.合法化 D.标准化 B.扩散性 D.共享性
30.“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造成信息的误传和混乱,这说明了信息富于( b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