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涵: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语文课程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而为学生注入精神营养。在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教材中借鉴了古代蒙学读物的形式,如《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等,并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此外,《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教材中还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如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研究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同时,教材中也选编了《端午粽》等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俗。
二、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研究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研究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
螺旋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教材编写注重开放性和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和能力水平。教材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多种教学活动和练,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例如,在阅读训练中,教材提供了多种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如阅读理解、阅读表演、阅读写作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和能力水平。在口语交际方面,教材提供了多种不同的交际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推荐,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这种弹性和开放性的编写原则,使得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这些题目包括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借鉴课文语言表达的、指向生活的、开展游戏活动的等形式,旨在拓展和延伸课文研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文研究的乐趣。
此外,教材还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通过学科沟通的内容来拓宽语文研究和运用的领域,提高研究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例如,在语文园地中,
学生可以展示在其他学科课本上认识的字,并通过童话故事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研究中处处都有语文。
一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每个单元内部包括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内容。教材的研究目标包括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喜欢研究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养成良好的写字惯是很重要的,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规范的书写能够让你的字更加整洁端正。
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惯,可以让你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并积累词语。同时,也要研究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
美。同时,也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口语交际也是很重要的,要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并且听故事时能够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时,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同时也要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在识字写字方面,教材遵循“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因为识字和写字能力和技术的掌握,分别遵循着不同的认知规律。识字的难度与笔画的多少基本无关,有时甚至由于笔画较多的汉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其更易识记;而写字则与之高度相关。同时,“多认少写”也可以促使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之下,提前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本册教材的识字内容主要安排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识字单元,课文部分,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并采用丰富多彩的样式进行集中识字研究。在识字课和课文中,一课之内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最少的有8个,最多的有14个。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会认400个生字。
字形的构成是汉字研究的基础,汉字学上有“六书”之说,其中的象形、会意与形声较容易为学生理解。教材对此作了相应的安排,如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日月明》展示象形、会意的造字方法,增加趣味,又加深记忆。一年级下册主要以呈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主,如《小青蛙》《动物儿歌》,“识字加油站”中的“包字族”识字。通过母体字“青”“包”与不同形旁的搭配,构成不同意义的字,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同类事物的列举是识字的有效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例如,《操场上》和“识字加油站”中的“身体器官”,通过记录同类事物的汉字之间的相互关联,研究生字,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和效果。以“操场上”为例,这篇识字课文,首先列举了六项体育运动,记录这六项体育运动的主要动词,其字形有着共同之处,“打、拔、拍”为“扌”,“跳、跑、踢”为“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一方面可以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之处,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一方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趣味性知识和丰富的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春夏秋冬》《猜字谜》等识字课,以事物归类的方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研究。
传统蒙学的识字方法,如三字经、对韵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悠久的中华文化与文明,为学生传承中华文明搭建了一个适宜的平台,同时为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确立了一个很好的支点。
在识字方面,一年级下册开始接触大量合体字,其中很多是形声字。教材通过识字课、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使识字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新偏旁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教材把每课新学的偏旁在生字条上呈现出来,一课不超过3个。由于偏旁的构字能力有差异,而日后学生查字典时部首是个基础,所以一年级呈现的新偏旁都是构字性强的常见偏旁,且同时是字典中的部首。书后还附有常用偏旁名称表,列举了本册新学的28个常用偏旁,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识记。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本教材采用了音序查字法来帮助学生识字。在语文园地中,通过大小写字母对照和打乱字母顺序的方式,让学生熟记大写字母和巩固音序查字法的基础。同时,教材也强调研究任何知识和方法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渗透,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利用音序查字法研究生字。
在写字方面,本教材结合基本笔画来引导学生写字正确、端正。专门设置了“书写提示”栏目,每次研究一种汉字的笔顺和书写规则,为学生打好写字基础。
另外,本教材也开拓了多种识字渠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通过“识字加油站”和“展示台”的安排,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身边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课本中识字,甚至从食品包装上识字,以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在生活中识字不仅可以辅助学生完成课内的识字任务,还可以促使学生突破教材要求识读的字数限制,认识400个字以外的生字,从而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在阅读教学方面,本教材采用了双线编排,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线索。同时,将“语文素养”的各
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系统之中。教材中的课后练和文中的泡泡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线索和抓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几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例如,在《一分钟》和《小猴子下山》这两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和整合信息的方法来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断。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够提高他们的推断能力。
其次,要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以及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抓住重点,瞻前顾后,将语文要素的落实贯彻学期始终。
最后,要注重阅读和表达的关系。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是输出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学生语言内化与输出的关键期,在培养阅读能
力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文后面的词语或句子练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积累、积极实践,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
在课后练中,有些题目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基于文本语境进行表达,例如《一个接一个》和《一分钟》。还有些题目则需要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进行表达,例如《端午粽》。此外,还有一些题目是让学生尝试进行书面表达,例如《我多想去看看》。扩大阅读量,加强课内外沟通,是这套部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有拥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教材新设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旨在照顾那些还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学生。通过大人伴读和亲子共读的方式,让大人和孩子一起听读故事、儿歌和童谣,将语文研究的内容和形式与学前教育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爱上阅读。此外,“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这是从阅读初期开始循序渐进、按类别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教材内容由一本翻开的书页呈现,由两首儿歌和童谣唤起学生的阅读记忆,文前和文后的三个泡泡,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课文的
长度相应有所增加,多数课文的长度控制在200字以内,少量课文的长度达到300字左右,最长的一篇《动物王国开大会》有18个自然段,字数达到了450字。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学生从阅读初期就有从整体上关照文章的初步意识,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阅读能力进行自主阅读,成为一个主动、积极的阅读者。
长课文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常是童话体裁,内容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它们的结构具有反复的特点,使学生容易推测出下一个情节,并且能够用前面的方法进入下一个研究环节。最后,配有丰富、生动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重点,适度放手,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低年级借助图画阅读。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图画理解文意或语义。在识字量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来认识生字,例如借助图画、生活经验、上下文语境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进行猜读。这对于培养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有帮助。
为了落实这个要求,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有计划、有梯度地安排了3篇连环画课文,分别是《小蜗牛》、《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在一年级上册,我们主要通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来实现这个目标。例如,在《小蜗牛》一课中,没有标注拼音的生字和词语都可以从图画中推测出来,例如“蜗牛”、“草莓”和“蘑菇”。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借助图画来猜读生字,并通过互相交流获得研究方法。在一年级下册,除了继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学生还可以运用更多的阅读策略来猜读生字。
教材采用难字注音而不是全文注音的方式,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阅读非全文注音读物,增强学生研究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难字注音中的“难字”是指:(1)不要求认读的生字(即见面字);(2)要求认读的生字中,学生凭借上述识字策略无法猜读出来的字。例如,在《咕咚》一课中,除了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之外,还有5个学生不认识、本课也不要求认读的见面字,这5个见面字,教材中全部标注了拼音。对于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凡是学生可以通过上述策略猜读出来的生字,就不标注拼音,放手让学生去猜读。无法借助上述手段进行猜读的生字,标注了拼音。在本课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中,未标
注拼音的有6个,分别是“咕”、“咚”、“吓”、“鹿”、“象”和“拦”。这6个字可以借助下面的方法猜读:
学生可以通过“咕、咚”这两个字来猜测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推测出比较重的东西掉到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声音。再利用形声字规律,我们可以准确推测出这个拟声词的读音。
学生可以通过口语经验来推测“吓”字。因为学生之前已经认读过“了、一、跳”,所以可以推测出应该是“吓”字,没有其他的搭配。再利用形声字规律进行印证,这里可以确定是“吓”字。
学生可以通过第107页的插图来认识“鹿、象”两个字。
学生可以通过第107页的第2幅插图来认识“拦”字。因为野牛是站在其他动物的对面,挡住其他动物的去路,所以可以推测出是“拦”字。
在猜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研究方法。
口语交际教材编写的思路是:构建口语交际目标体系,选择符合目标的交际话题,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并根据话题和情境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交际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
本文介绍了四次口语交际,包括两次独白类话题“听故事,讲故事”和“一起做游戏”,一次功能类话题“打电话”,一次交流类话题“请你帮个忙”。每一次口语交际都列出了一至两项可以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活动的重要交际原则,使研究重点一目了然,目标体系清晰明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