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梁祝”文艺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影响

2023-02-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4卷第5期 Vo1.34 No.5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2015年5月 Mav 2O15 “梁祝"文艺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影响 匡秋爽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梁祝”传说在19世纪下半叶就已传人东南亚各国。到了20世纪,印尼、马来西亚、越南、 新加坡等国相继出现了关于“梁祝”传说的图书出版物和影视文艺作品。其中,印尼的“梁祝”文艺 作品数量最多、图书出版时间最早,并有多位文化研究学者专门针对“梁祝”进行学术研究。可见, “梁祝”在东南亚地区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梁祝文艺;东南亚地区;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5)05—0189—02 “梁祝”传说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我国的民间文学研究领域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价值。“梁祝”传说自东晋产生发展演变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在漫长而悠 久的岁月长河中,由“梁祝”母题衍生的文艺作品蔚为大观。这些主题鲜明、情节生动、体裁新颖的文艺作品 不仅被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熟知和喜爱,而且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邻国广泛传播,特别是在东南亚一带影响 深远。 “梁祝”传说在l9世纪下半叶就已传人东南亚地区,以“梁祝”为母题的文学、戏剧、影视等文艺作品数量 可观,且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20世纪下半叶,法国汉学家克劳婷・苏尔梦博士和澳大利亚学者 乔治・奎恩对印尼的梁祝文化现象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并发表了学术著作及论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 学者也开始关注东南亚各国的“梁祝”文化,如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孔远志与其夫人杨康善教授从比较文化 的角度对东南亚“梁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值得关注。 越南历史研究院专家阮友心在《梁祝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一文中,以2O世纪初和1945年9月作为 时间分割点,梳理“梁祝”文化的传人和传播情况。20世纪初传入越南的中国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很快就 被一些越南文人关注,例如越南诗人潘孟各就曾译过我国明末小说家凌漾初所著的拟话本小说集(--N拍案 惊奇》中翠翠写的一首答诗:“平生每恨祝英台,怀抱为何不早开。我愿东君勤用意,早移花树向阳栽。”诗的 注解里详细介绍了“梁祝”故事的内容,以便越南读者对诗里的祝英台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尽管“梁祝”故事 此时已经得到了文人阶层的认可,但越南的广大民众尚未对此有太多了解,传播与影响也就无从谈起。当越 南北方解放之后,随着中国对越南的全面支持与援助,中国的一些文艺作品也逐渐传人越南,其中的彩色戏曲 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越南产生了广泛影响。1955年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在越南北方的主要 城市及乡村公开放映。该片的反抗封建势力、挣脱枷锁寻求自由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越南观众,尤其是刚刚 从帝国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越南北方人民,他们从该电影中看到了祝英台为了追求爱情而勇敢地抗争,这 与越南人民内心的渴望和理想是契合的。 我国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越南北方公映之后,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于是以越南“改 良艺术类型”为主的一些文艺样式开始把“梁祝”故事融人到表演中。改良艺术类型萌生于20世纪30年代 初的越南南方,传播到越南北方是在1933—1934年左右。随着戏班的逐渐增多,改良歌剧的内容和题材也越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匡秋爽(1982~),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189・ 来越丰富。当越南北方解放之后,改良艺术团和改良剧本相继成立、问世。由于“梁祝”故事十分符合改良艺 术类型,越南的中央与地方改良艺术团很快就将其改编成歌剧并开始演出,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越南国家 主席胡志明在观赏改良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场休息时,亲切地到化妆室看望并鼓励演员。演出结束后, 胡志明登上戏台发表了自己对这部改良歌剧的评价和意见,并以一首越南传统文学中的“六八体”诗作为讲 话的结尾:“一对山伯英台,情可重,才可惊。使鸳鸯一对,不成婚配。粉碎封建主义,使许许多多英台山伯成 全婚姻!”(诗歌内容是由越南学者阮友心依据原文大略翻译的)演员们听了胡志明主席的讲话,在思想上有 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首先要解放人民,要翻身,要动脑,要行动起来。那就是团结的力量,共同打倒封 建主义。后来演出这本梁祝歌剧时,她们演得很热烈,很深刻,对观众起很大的思想教育作用。”¨ 在法国汉学家克劳婷・苏尔梦编著的《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一书的序言里,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谈到了“梁祝”传说流传到国外的相关问题:“流行于中国民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同样传至国外。 最初大概是流传于华人社会中;后来逐渐被译成了当地文字,流传到当地居民中间,流传的范围大大地扩大 了。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在当地产生了影响,使当地居民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从而加深了中国人民和这些 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越南学者阮友心凭借自己多年来对“梁祝”传说的关注与研究,表达了与季羡林先 生大致相似的观点:“从2O世纪初期到5O年代,梁祝情史故事起初只能在文人界流行,从50年代起,通过中 国梁祝电影放映,同时得到越南艺术各类型改编表演,得到越南各个部门领导的看重,梁祝文化渐渐广泛地传 播与影响到越南大众。在越南梁祝文化有较大的发展,从梁祝故事改编,特别带有阶级性教育的各类传统艺 术形式演出后,梁祝文化能在城市小巷和村庄角落跟越南人民打交道了。那时与梁祝同时传人越南的还有 《白毛女》、《祝福》、《翠岗红旗》等,那些电影对刚刚起步的越南电影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越中两国 文化交流得到巩固,进一步加强了越中两国人民友谊。”…而21世纪初中国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 英台》融人了许多现代艺术手法和创新元素,在东南亚各国热播,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推崇和 喜爱。 1963年,新加坡马来出版社出版了黄福庆用马来文创作的《山伯英台诗》。1964年,马来西亚槟城出版 社出版了华人Y・W・Kwok以马来文写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2001年,潮剧《梁祝情梦》出现在新加坡艺 术节上,其表现的主要内容与“梁祝”传说大体相同,却删掉了“十八相送”和“楼台会”两段重要情节。而这 两段是我国“梁祝”传说中的经典内容,在戏曲表演、小提琴演奏、影视剧以及小说等文艺样式中都是不可缺 少的桥段。《梁祝情梦》增加了一些创新的内容,比如具有喜剧效果的爱情争夺情节、具有悲剧色彩的梁母在 冰天雪地中为山伯送终的情节等等 。 季羡林先生把世界范围内复杂缤纷的文化分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 欧美文化体系,认为前三个体系组成了东方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则代表了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体 系各有特色,但是在强调与注重文化交流的当下,季羡林先生指出:“今天,在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提倡 ‘送去主义’,而且应该定为重点。送去些什么东西呢?送去的一定是我们东方文化中的精华。” 中华民族 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创造过许许多多灿烂光辉的文化艺术作品,在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 流当中,无论是经由华侨带出去的还是其本国学者带回去的文艺作品,都必定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 值,并且值得其他文化吸收、借鉴。“梁祝”传说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传播到东南亚的印尼、越南、新加坡 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不仅成为文人写作和戏剧编导的创作素材,而且与所到之处的本土文艺形式相互融合、创 新、衍生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新“梁祝”。 [参考文献] [1]周静书.梁祝文库之理论・研究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658,658. [2]周静书.梁祝文库之国外・艺术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3]王蓉.简析梁祝故事在国外的传播情况[J].文学研究,2010(3). [4]张万红,孙宏亮,王岩石,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5 ・1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