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 题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对小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小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小鸟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教学方法 启发 演示 15 搭船的鸟(第一课时)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模式 导入—检查预习—自读自悟—指导书写 教学手段 教学环节 导入 检查预习 教学内容 课件 教师活动 课型 新授 学生活动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 物吗?为什么喜欢?” 2,“啊!看来同学们都很喜 学生回答 一,谈话导入 欢小动物,今天老师给课堂 带来了一只小鸟,同学们想 不想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 的小鸟?下面我们一起学习 第15课《搭船的鸟》” 齐读课题 3,板书课题,《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 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学生读生字 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 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
自读自悟 指导书写 三、自读自悟。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文读正确、流利。 1.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4.学生描红、摹写。 板 书 设 计 学生自由读课文 搭船的鸟 撘 亲 父 沙 啦 响 羽 翠 嘴 悄 吞 哦 捕 教 学 反 思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 题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5 搭船的鸟(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对小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小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小鸟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教学方法 启发 演示 教学模式 复习生字—初读课文—再读课文—升华主题—积累与拓展 教学手段 教学环节 复习生字 初读课文 教学内容 课件 教师活动 课型 新授 学生活动 一、复习生字 1,“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之 前,老师要检查一下上节课 我们学习的生字宝宝,看看学生认读,组词 同学们是不是还记得。” 2,“同学们真棒,刚才大家 生字掌握得真好!这些生字 都已经记得很熟悉了,下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 我们一起把这些生字宝宝 送回家。” 二、初读课文,1,读课文,思考问题: 感受情感。 课文中都有哪些人?他们要文中讲了我和母亲坐船去外祖父家里,途中遇到了一只搭船
再读课文 升华主题 干什么去?途中遇到了谁? 的翠鸟 三,再读课文,1,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 深入体会 么鸟,你喜欢这样的鸟吗, 为什么?教师随着学生的发学生自由讨论 言,随机点拨,指导有感情 地朗读。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 的“多么美丽的小鸟啊!”学生一边想小鸟的样子,一边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读后面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 到什么?你想怎么读这句 话? 3,课件出示翠鸟图引导学 生背诵这一段积累语言。 4,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 想法? 5,那么翠鸟到底在干什么 呢?翠鸟捕鱼的本领怎么 样? 6,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一下子”,“没一会儿” 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 。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 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 学习知识的方法之一。出示 图片《搭船的鸟》 四,升华主题 “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想
积累与拓展 到了什么?你觉得这幅图片 怎么样?你喜欢这样的情景学生畅所欲言 吗?你以后打算怎么对待小 动物?” 五、积累与扩1,生背自己喜欢的段落,并 背诵喜欢的段落 展。 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翠 鸟的知识介绍给周围的伙伴。 板 书 设 计 嘴——红色 搭船的鸟 羽毛——翠绿 美丽 (翠鸟) 翅膀——蓝色 一下子 本领高 没一会儿 教 学 反 思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 题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教学难点 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鼓励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蒲公英的知识。 2.(课件出示2)蒲公英图片,请学生们欣赏。说说自己眼中的蒲公英。 3.谈话导入:小小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16 金色的草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3)文中的生字词。 蒲公英 盛开 玩耍 喊 打哈欠 钓鱼 而是 观察 有趣 喜爱 睡觉 合拢 引人注目 一本正经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纠正读音:读准翘舌音“盛、耍、察、睡”,前鼻音“欠”,后鼻音“英、拢”。 3.理解词语: (1)对于像“合拢”“哈欠”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来理解。 (2)对于“引人注目”“一本正经”等词语可以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3)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查字典来理解。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可以使学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设计意图 16 金色的草地(第一课时)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盛”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课件出示4)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乡下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3)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4)“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画、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四、指导识字、写字。 (课件出示5)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蒲 英 盛 耍 喊 欠 钓 而 察 拢 趣 喜 睡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记准读音。 4.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 【设计意图:理解词义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能力。】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盛:成+皿 耍:而+女 喊:咸+口 英:央+艹 钓:勺+钅 趣:取+走 睡:垂+目 蒲:浦+艹 组词扩展:观察 视察 哈欠 欠条 喜欢 喜爱 5.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哪些是半包围结构。 (3)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 “蒲 英 察 喜”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盛、耍”上下等宽。 “喊 钓 睡”左窄右宽。“趣”半包围结构,“走”的最后一捺写长些。 (4)教师重点指导“耍、察、睡”的写法。 “耍”上下结构,上下等宽,注意上面是个“而”,下面的“女”的一横要长。 “察”注意中间部分的写法,左边是“夕”多一点,右边不是“又”。
“睡”右边部分的写法要注意,四横不一样长,第一横最短,第 二横最长,最后一横第二短。两小竖插在第二个横上。 (5)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6)巩固检查。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 题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加以巩固(课件出示7) 蒲公英 盛开 玩耍 打哈欠 钓鱼 观察 有趣 喜爱 睡觉 合拢 引人注目 一本正经 2.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草地会变成金色的是因为上面长满了蒲公英。早上,蒲公英的花朵是合拢的,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蒲公英的花朵是张开的,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花朵又合拢了,草地又成了绿色的。这草地是多么的可爱,这蒲公英是多么有趣啊。 二、精读课文,探究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 (2)理解“一本正经”。 ①指名学生学着“我”的样子一本正经的样子来喊一喊。 ②“一本正经”的意思是好象真的有什么事要说,没事却装着有事的样子。 (1)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好想到那吹吹蒲公英。兄弟俩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看,他们笑得多灿烂呀!他们玩得多开心,多有意思啊! (板书:寻开心 ) (4)(课件出示8)课文的插图.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演一演。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自由说。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字词的复习,起到过渡的作用,为下面的理解分析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 16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激发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板书:新发现) (2)(课件出示9)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 早晨,花朵 ,是 ,草地是 。 中午,花朵 ,是 ,草地是 。 傍晚,花朵 ,是 ,草地是 。 (3)同桌互相说一说。 (板书:碧绿 金黄 碧绿) (4)指名说一说,加上动作说一说,不看提示说一说。 让学生伸开五个手指变为手掌表示花开,收拢五个手指变为 拳头表示花谢。 (板书:合拢 张开 合拢) (5)齐读本段。 (6)引读。(课件出示10)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 的,而是 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 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 了。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 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 的 ,可以 、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 的, 草地也是 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 变成 的了。 (7)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新发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 孩子?(善于观察、细心)(板书:要善于观察,思考探究) (8)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填空的(9)汇报表演。 形式展现课文重点4.学习第四自然段。 段落的关键词语,为(1)真开心呀!我们和草地连在了一起,我们和蒲公英连在了一了更好地、更直观地起。这里的蒲公英不只一株、两株,而是—— 理解文本。】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 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 色的了。) (2)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这片金色的草地给我们带来了 不少快乐。想象一下,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快乐?(想象说话) (3)这片草地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真是—— 学生接读: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4)师:从此—— 生接: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 和我们一起起床。 (5)有感情朗读、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理解“它和我们一 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深 深喜爱之情。 三、教师小结,感情朗读。 1.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虽然它看起 来是那么的不起眼。同学们,自然界还有很多东西像蒲公英一样
随处可见,不被人们重视,可是它们对人类却非常有用。你知道哪些东西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实践探索。 1.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并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3.演一演:和你的小伙伴演一演我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4.说一说:把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介绍给你周围的人。 板 书 设 计 16.金色的草地 寻开心——新发现——感兴趣 碧绿——金黄——碧绿 合拢——张开——合拢 启示:要善于观察,思考探究。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用一“读”字为教学手段。通过本人的教学设想,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同步习作练习,都落到了实处。 2.教学中,用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通过表演,学生要能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表演时要求学生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以免唾沫溅到对方的脸上。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直抒作者的胸臆,同时又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利用这一段让学生思考:联系全文,说说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因为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的起居或昼夜的变换相似或相关。 不足之处: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