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推断文言实词

2022-11-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联系已知知识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1、 远与恢素善 (06年全国高考题8题)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章良” 善:友好。

2、 北枕大江,难薄五岭(06湖南卷) 薄,接近。

《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岳阳楼记》“薄暮冥冥,呼啸猿啼。

3、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06上海卷)与:结交

《过秦论》“天下之士,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

4、不以外夷见忽。 .

5、大王不如赍臣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

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第二句中的“赍”字可联系《孔雀东南飞》中的“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中的“赍”是赠送的意思。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5)是以区区不敢废远(《陈情表》)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区区”之意可依据成语“区区之心”,俗词“区区小事”中“区区”的意思“微小、微薄”,从而推断出“一点点心意”。

二、借助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3)句中的“逸豫”与忧劳相对,是安逸享乐的意思。(4)句中的欹是不正,倾斜的意思。(5)句正的见是被的意思。

三、利用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

(3)变姓名,诡踪迹。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3)句中的诡是隐藏的意思。

四、根据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③信义著于四海 .

④怀信亻宅 傺 .

(5)自放驴,取樵炊爨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5)句是2000年高考题,题中解释“樵”为“打柴”之意。应为“柴”,是宾语。

五、结合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3)专以射为戏,竟死

(4)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

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3)句的“竟死”是“直到死”的意思,而题中解释为“竟然因此而死”。关于李广之死,下文有“遂引刀自刭”的说法,可推断题中解释错误。(4)句的“害”题中解释为“害怕”,结合下句可推断解释错误,应为“苦于”之意。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常要要综综合合运运用用多多种种推推断断方方法法,,更更主主要要的的是是平平时时要要积积累累一一定定量量的的词词汇汇,,包包括括相相当当数数量量的的现现代代汉汉语语词词汇汇,,再再权权衡衡上上下下文文文文意意,,进进行行语语境境推推断断。。这样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而不至于因思路狭窄而瞎蒙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