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8-181X200101-0033-06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变化杨玉盛
摘要
通过选择邻近分布
母岩一致
何宗明陈光水谢锦升俞新妥
二代
三代杉木林标准地
研究杂木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南平353001
树龄相近且为近成熟林等可比性较强的一代
林及不同栽杉代数杉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进行排序结果显示杉木林的则最差关键词
土壤养分和腐殖质及土壤生化活性的差异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
表层土壤0~20 cm肥力以杂木林最高其次为一代杉木林的二代和三代
二代和三代杉木林的均较差建议降低人为干扰频率和
从而实现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
底层土壤(20~40 cm)肥力以杂木林最高一代
强度及改善林分群落结构来提高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
杉木连栽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S714 文献标识码APCA of soil fertility under different gaps of continuously planting Chinese firYANG Yu-shengHE ZhongmingCHEN Guang-shuiXIE Jing-shengYU Xin-tuo
Fujian Forestry College, Nanping 35300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selecting strong comparative plots with close location, same native rock and similar tree age in Chinese firplantation of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planting, the soil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nutrition, humus and biochemical activitieswere further studied, and soil fertility was classified by PCA method under broadleaved forest and Chinese fir plantation of differentcontinuously plant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ong the soil fertility at topsoil in different stands, broadleaved forest occupiedfirst place, the first planting Chinese fir come second,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planting Chinese fir were relatively poor; that amongsoil fertility at subsoil, broadleaved forest was quite well, and Chinese fir plantation of 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 planting wererelatively poor; and that the key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in man-made forest and attai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 land is todecrease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artificial disturbance , and to ameliorate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Key word: Chinese fir; continuously planting; soil fertility; PCA 目前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多代连栽的研究中对连栽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等的研究较多[1~7]但已报道的研究资料在以下两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缺陷(1)树龄较短杉木收获期较长(30 a左右)而已报道的杉木树龄则大多在20 a以下(2)不同栽杉代数间标准地间距离较远树龄相差较大使研究结果有一定局限性通过大量外业调查和访问选择具有下列特征标准地对杉木多代连栽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1)位于杉木中心产区南平王台溪后村同一流域内海拔高度均在200 m左右林相均整齐邻近地段分布的一代二代和三代杉木林(2)这些标准地的前身是常绿阔叶林立地条件基本一致标准地母岩均为燕山晚期的白云母化中细粒花岗岩土层厚度在100 cm以上土壤一些相对稳定的指标如全Ca全Mg全Fe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001014作者简介杨玉盛1964男博士教授收稿日期2000-11-10
全Cu含量相近(3)树龄相近(28~30 a生)毗邻分布从而排除气候条件变化对杉木生长影响等作者已相继报道不同栽杉代数杉木生长特点生产力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生化活性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等[8~13]本文为该系列研究的一部分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王台镇溪后村同一小流域内的安曹下(东经117°57′北纬26°28′)和邓窠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3 年均降雨量1969 mm降雨多集中在3~8月年均蒸发量114 mm年均相对湿度为83% 杂木林主要是以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木荷(Schima superm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为主的天然针阔混交林沿山脊分布于安曹下杉木丰产林上部其宽度约10~15 m林下植被主要
34 土壤与环境 Vol.10 No.1
有栲树绒楠(Machilus vilutina)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等
一代杉木林当地称为杉木青年林与安曹下杉木丰产林毗邻1966年在杂木林采伐迹地上用一年生实生杉木苗营造调查时林龄为30 a林相整齐郁闭度0.85保留密度为1845株/hm2林分平均树高为22.1 m平均胸径20.2 cm林分蓄积量为648.79 m3/hm2林下植被总盖度15%左右
二代杉木林与一代杉木林毗邻于1967年在一代杉木林35 a生采伐迹地上用实生杉木苗营造同时不规则保留某些生长健壮的一代树桩萌芽条组成实生和萌芽共有的林分调查时林龄为29 a林相较为整齐郁闭度0.85保留密度为2005株/hm2林分平均树高17.5 m平均胸
3
径18.2 cm林分蓄积量为500.67 m/hm2林下植被覆盖度为20%左右
三代杉木林位于溪后邓窠距一代和二代林约800 m左右于1968年在二代杉木林33 a生采伐迹地上用实生苗造林同时在幼林抚育时保留一些生长健壮萌芽条组成实生和萌芽共有的林分调查时林龄为29 a林相较为破碎郁闭度0.65杉木保留密度2048株/hm2林分平均树高16.4 m平均胸径17.8 cm林分蓄积量为346.62m3/hm2林下植被盖度90%左右
标准地分别在每个标准地内按S形布点一年四季分别分层0~20 cm20~40 cm取土样多点混合进行以下项目分析文中数据均为多点2年共8次取样分析结果的平均值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测定[14]土壤机械组成微团聚体组成用吸管法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用环刀法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用机械筛分法
土壤养分和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速效P速效K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CECpH值壤腐殖质组成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测定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14, 15]
土壤生化活性测定[1617]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用平板法转化酶活性用G.Hoffmann与A. Seegrer法脲酶用改进扩散法酸性磷酸酶活性用G. Hoffmann法过氧化物酶用А.Шгаисгя.法土壤氨化作用强度固N作用强度用土壤培养法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用埋布片法土壤呼吸作用强度用Warburg呼吸法2.2 土壤肥力PCA排序
采用郎奎健唐守正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对不同栽杉代数土壤肥力进行主成分分析PCA[18]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
杉木林一代取代杂木林及随杉木连栽代数增加表层0~20 cm土壤粘粒<0.001 mm含量及团聚度呈减少趋势而>0.01 mm物理性砂粒和结构体破坏率则有明显增加趋势表1底层20~40 cm土壤上述各项指标较为稳定,变幅亦较小表1说明随林地干扰频率和强度增加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亦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土壤颗粒
2 研究方法
2.1 土壤肥力测定方法
考虑到试验地坡长较短分别在一代二代三代杉木林内中坡地段设置20 m20 m标准地各5块同时在杂木林内亦相应设置5块10 m10 m表1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0.001 mm
林分类型
土层厚度
粘粒<0.001 mm
/cm
杂木林
020
一代
020
二代
020
三代
020
2040204020402040
38.240.1736.0840.6634.4841.4233.2640.84
21.3932.0836.3734.3041.7435.1145.4634.48
70.0547.3846.3142.3640.0742.8235.1540.25
5.3014.119.3231.1423.1528.9420.0435.13
>0.01 mm物理性粘粒>0.01 mm
团聚度1
结构体破坏率2
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量
/%52.8652.9648.6749.0048.1046.3044.5044.03
11.529.9910.016.588.356.247.104.61
26.7223.825.3321.3822.2419.1820.2618.28
36.3229.6224.3025.5122.4021.6020.8819.48
23.7918.5220.0717.6018.6017.9617.9417.26
说明1团聚度=团聚状况(>0.05 mm微团聚体) 2结构破坏率=[(0.25 mm干筛
湿筛)(>0.25 mm干筛)]100
Vol.10 No.1 杨玉盛等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变化 35
表2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养分与腐殖质
土层厚度
林分类型
cm杂木林
0-2020-40
一 代
0-2020-40
二 代
0-2020-40
三 代
0-2020-40
pH值5.665.015.024.864.934.664.904.64
有机质/(g⋅kg-1)38.2513.1430.5914.4628.8112.4025.8411.30
水解N/(mg⋅kg-1)125.954.6115.169.9111.454.494.250.4
速效P/(mg⋅kg-1)4.02.63.02.52.82.62.41.8
速效K/(mg⋅kg-1)131.086.0100.084.098.086.098.082.0
HA含C量/(g⋅kg-1)3.010.641.740.541.380.451.220.41
HA/FA0.440.200.300.180.240.170.230.17
HA光密度值E40.690.290.410.260.360.240.350.24
E4/E65.755.806.056.206.106.256.126.25
表3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生化活性
土层厚度
林分类型
/cm杂木林
0-2020-40
一 代
0-2020-40
二 代
0-2020-40
三 代
0-2020-40
/(103个 g-1干土)15248.8279.16820.45944.03892.05086.03683.04936.03028.0
186.7185.8153.4164.6138.6160.8129.4
18.211.2121.580.5120.482.5122.686.4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1
转化酶(0.05 mol L- Na2SO3)/ml6.635.301.660.721.240.661.200.68
脲酶(NH3)/(mg⋅g-1)酸性磷酸酶(C6H5OH)/(mg⋅100g-1)过氧化物酶[C6H3(OH)3]/(mg⋅100g-1)氨化作用/(g⋅kg-1)固N作用/(g⋅kg-1)纤维素分解呼吸作用强作用/(g⋅kg-1)度CO2/(µl 4g-1⋅h-1)5.6272.6423.8282.5353.4122.1223.2622.120
1.6250.9801.1850.7351.0240.6740.9860.567
35.38128.30529.43816.34027.16815.43826.38416.401
0.6120.2720.3840.1600.3320.1440.2980.140
0.4980.1620.2670.0980.2240.0680.2060.069
10.7825.6306.8355.6006.0635.0045.9684.832
4.69381.42353.84160.80183.26640.66323.01140.6028
结构稳定性能有所下降,而底层土壤则相对较为稳定
从表1可见三代杉木林表层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杂木林一代和二代杉木林下降了8.4%4.5%和3.6%非毛管孔隙主及通气度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随栽杉代数增加土壤变得较为紧实通气和容蓄能力下降从表1还可看出三代杉木林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别比杂木林一代和二代杉木林下降了15.44%3.42%和1.52%土壤有效含水量亦有此趋势说明随栽杉代数增加土壤供水能力明显下降
3.2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养分与腐殖质变化
三代杉木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杂木林一代和二代杉木林的下降48.03%18.38%和11.49%HA的含量则分别下降146.7%42.6%和13.1%HA/FA和E4/E6值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而胡敏酸E4/E6值则有所增加土壤NP和K供应能力有所下降表2说明从杉木林一代取代杂木林起及随着连栽代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
胡敏酸含量急剧减少腐殖质品质有明显的下降土壤供肥能力降低从而直接影响杉木生长而土壤pH值随栽杉代数增加而降低表2与干扰频率增加导致盐基离子流失及杉木根系分泌物和枯枝落物性质等因素有关[121923]3.3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生化活性变化
从杉木林一代取代杂木林起及随杉木连栽代数增加表层土壤除放线菌数量增加外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有明显下降表3这与微生物作用基质枯枝落叶和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变化有关参与土壤中各类物质转化作用的土壤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明显下降表3土壤中氨化作用固N作用和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亦有不同程度降低表3表征土壤微生物学总活性的呼吸作用强度三代林表层土壤的分别比杂木林一代和二代杉木林的下降了55.87%27.57%和8.47%除
36 土壤与环境 Vol.10 No.1
表4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主 成 分
指 标
特征向量
1jy1
因子负荷量
y1, xj-0.3609-0.5557-0.88960.83680.9521-0.90210.7610-0.94400.68970.90720.91110.82780.96340.97600.87950.88250.82010.93960.94790.96110.94330.9732-0.37760.78710.97640.99380.91280.98920.98720.96020.89070.91040.96370.97460.9706-0.8268
28.120578.1120
%78.1120
特征向量
2jy2
因子负荷量
y2, xj0.8675-0.74890.42910.4759-0.26790.02160.2783-0.16870.55560.10990.11260.53380.12430.1512-0.4640-0.3960-0.53670.0877-0.1225-0.21470.25640.2104-0.89250.5137-0.1424-0.0782-0.1547-0.1135-0.09720.0760-0.4498-0.4089-0.1897-0.0664-0.0440-0.3572
5.076214.100592.2125
特征向量
3jy3
因子负荷量
y3, xj-0.22200.29660.0362-0.24790.1017-0.32330.23490.23100.40530.38720.31820.0655-0.1985-0.0429-0.08600.1739-0.0324-0.0648-0.27380.1102-0.1605-0.0476-0.04780.1561-0.14900.05420.2865-0.0334-0.1052-0.25480.0303-0.0513-0.1857-0.1953-0.2316-0.3369
1.49674.157596.3700
x1<0.001 mm粘粒x2>0.01 mm物理性粘砂x3分散率x4团聚度x5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
-0.0681-0.1048-0.16780.15780.1795-0.17010.1435-0.17800.13010.17110.17180.15610.18170.18400.16590.16640.15460.17720.17880.18120.17790.1835-0.07120.14840.18410.18740.17210.18650.18620.18110.16800.17170.18170.18380.1830-0.1559
0.3850-0.33240.19050.2112-0.11890.00960.1235-0.07490.24660.04880.05000.23690.05520.0671-0.2059-0.1758-0.23820.0389-0.0544-0.09530.11380.0934-0.39610.2280-0.0632-0.0347-0.0686-0.0504-0.04310.0337-0.1996-0.1815-0.0842-0.0295-0.0195-0.1586
-0.18150.24240.0296-0.20260.0831-0.26430.19200.18880.33130.31650.26010.0536-0.1623-0.0351-0.07030.1422-0.0265-0.0530-0.22380.0901-0.1312-0.0389-0.03910.1276-0.12180.04430.2342-0.0273-0.0860-0.20820.0248-0.0419-0.1518-0.1596-0.1893-0.2754
x6结构体破坏率x7
>1 mm水稳性团聚体
x8容重x9总孔隙度x10
非毛管孔隙
x11通气孔隙x12x13x14x15x16x17x18x19
最小持水量有效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N水解N速效P速效Kx20CECx21x22x23x24x25x26x27x28x29x30x31x32x33x34x35x36
细菌真菌放线菌转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氨化作用固N作用纤维素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强度CO2腐殖质酸CHA含C量HA/FAE4E4/E6
特征根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杂木林底层土壤外一代二代和三代杉木林底层土壤变化幅度较小表3说明随栽杉代数增加表层土壤生化活性有明显下降
3.4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Vol.10 No.1 杨玉盛等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变化 37
选择<0.001 mm粘粒>0.01 mm物理性砂粒团聚度结构体破坏率等36个指标见表4对杂木林一代二代三代杉木林的0~20 cm及20~40cm层次的土壤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表4前二个主成分y1y2的累计贡献率已达92.21%说明这些指标基本上能反映连栽林地土壤肥力状况
从表4可见第一主成分y1对各因子的因子负荷量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x26x28x29x25x14x34x22x35x33x13前10个指标第二主成分y2对各因子的因子负荷量由大到小依次为x23x1x2x9x17x12x24x4x15x31前10个指标由此可见土壤酶活性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性土壤水分性质土壤结构性质土壤营养元素供应等总体上反映了土壤肥力状况从图1横轴从右至左方向可以看出土壤肥力排序为三代二代和一代杉木林20~40 cm土壤864三代二代杉木林0~20 cm土壤及杂木林底层20~40cm土壤725一代杉木林表层土壤(3)杂木林表层土壤(1)再从图1纵轴方向看归为同一组的二代三代杉木林0~20 cm土壤及杂木林底层20~40 cm土壤可进一步分为二代三代杉木林0~20 cm土壤57及杂木林底层土壤2这与前面分析结果是一致的杂木林少受人为干扰组成群落中树种较多结构合理自我培肥地力能力较高特别是其中栲树木荷等枯枝落叶量较大对良好土壤结构维持改善土壤供水性能营养元素供应容量和强度的增强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和生化活性增强改善土壤腐殖质组成和特性等均有积极作用[19~22]杉木林一代取代杂木林后经皆伐火烧整地等一系列强度较大的人为干扰后特别是全面火烧清理采伐剩余物炼山使森林生态系统积累几十年的采伐剩余物瞬间遭受彻底分解一方面营养元素大量挥发另一方面亦直接对表层土壤灼烧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速度随后整地至幼林郁闭前这段时间内残留在地表的灰分随裸露幼林地严重水土流失而损失同时土壤结构亦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林地土壤肥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923]但仍维持较高土壤肥力因此在中亚热带杂木林采伐迹地是营造杉木林较为理想迹地而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杂木林采伐迹地是培育杉木大径材重要措施之一在一代杉木林采伐迹地又经一次较大干扰及杉木生长后土壤肥力下降幅度较大这在林木生长上得到明显表现与一
420-10-5051015-2-4 图1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主成分析
注图中点1~8分别表示杂木林表层和底层一代林表层和底层二代林表层和底层三代林表层和底层土壤
代的相比二代杉木林29 a生林分蓄积量下降22.83%28~29 a间树干年净生长量下降35.12%[910]表明中亚热带花岗岩发育的山地红壤在多次干扰下其生态系统潜在脆弱性逐渐显示出来[23]因此在一代杉木林采伐迹地上不宜进行大面积炼山而采用小块状炼山后保留适当数量生长健壮杉木萌芽条采用穴植套栽火力楠杜英木莲深山含笑等阔叶树种一方面降低对林地干扰强度另一方面形成杉阔混交林利叶树枯枝落叶数量大品质好的优点对林地土壤起到良好的改良作用同时促进二代杉木生长减缓由于连作导致杉木林生产力下降[1925]而三代杉木林土壤肥力与二代的相近即无大幅度下降可能与一方面三代林地供应杉木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能力急剧下降限制杉木快速生长如与一代的相比29 a生三代杉木林林分蓄积量下降46.58%28~29 a间树干年净生长量下降53.33%[910]表明三代杉木林生长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三代杉木林生长后期林分郁闭度下降导致林下植被大量生长如三代杉木林林下植被层的总生物量高于一二代的林下植被层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速率高于一代的[8]从而有利于三代的土壤肥力的改善从三代杉木林生产力组成中乔木层仅占60.16%一代杉木林则高达93.18%[10]及土壤肥力变化状况来看杉木林不宜进行多代三代以上连栽而应在二代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采用轮栽建柏马尾松或其它阔叶树种或加大混交林中其它树
38 土壤与环境 Vol.10 No.1
种特别是阔叶树种比例方法改善林地地力提高林地利用率以实现林地可持续经营参考文献
[1] 冯宗炜.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J]. 南京
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2(3): 23-32.
[2] 方奇. 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
1987, 23(4): 389-397.
[3] 俞新妥张其水.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生化特性及土壤肥力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9, 9(3): 256-262.
[4] 陈楚莹. 改善杉木人工林的林地质量和提高生产力的研究[J]. 应用
生态学报1990, 1(2): 97-106.
[5] 周学金罗汝英叶镜中. 杉木连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反馈[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 15(3): 44-49.
[6] 张其水俞新妥. 连栽杉木林根系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
学学报, 1991, 15(4): 374-379.
[7] 盛炜彤. 我国人工林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A]. 见盛炜彤主编. 人工林
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5-19.[8] 杨玉盛邱仁辉
俞新妥. .不同栽杉代数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的积
累与分布规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 27(3): 26-30.[9] 杨玉盛张任好
何宗明, 等.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林分生产力
变化[J]. 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 18(3): 202-206.
[10] 杨玉盛邱仁辉何宗明, 等.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杉木林净生产
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98, 34(6): 3-11[11] 杨玉盛黄宝龙
何宗明, 等. 不同栽植代数29年实生杉木生
长规律的研究[J]. 林业科学
1999, 35(1): 32-36.
[12] 杨玉盛何宗明邱仁辉, 等. 不同栽杉代数根际土壤肥力及生
物学特性变化的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 5(3):
244-248.
[13] 杨玉盛邱仁辉俞新妥, 等. .不同栽植代数29年生杉木林土
壤腐殖质及结合形态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99, 35(3): 116-119.[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15] 严昶升. 土壤肥力研究方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8.
[16] 许光辉.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17] [苏]哈兹耶夫. 土壤酶活性[M]. 郑洪元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80.
[18] 郎奎健唐守正. IBM-PC系列程序集[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
社
1989.
[19] 俞新妥. 杉木栽培学[M]. 福建: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 杨玉盛李振问刘爱琴, 等. 人工阔叶林取代格氏栲天然林后
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M].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 21(5):
14-31.
[21] 杨玉盛何宗明邹双全, 等.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根际土壤
微生物及其变化特性的研究[M]. 生态学报1998, 18(2): 198-202.
[22] 熊毅李庆逵. 中国土壤[M]. 第2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23] 杨玉盛何宗明马祥庆, 等. 论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影
响的利弊及对策[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53-159.
[24] 杨玉盛. 影响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因素的探讨[J]. 自然资源
学报
1998, 13(1): 34-39.
[25] 俞新妥. 混交林营造[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变化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杨玉盛, 何宗明, 陈光水, 谢锦升, 俞新妥, YANG Yu-Sheng, He Zhongming, CHEN Guang-shui,XIE Jing-sheng, YU Xin-Tuo福建农林大学,土壤与环境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1,10(1)97次
参考文献(26条) 1.冯宗炜,陈楚莹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期刊论文]-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 1982(3)2.方奇 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 1987(04)
3.俞新妥,张其水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生化特性及土壤肥力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9(3)4.陈楚莹 改善杉木人工林的林地质量和提高生产力的研究 1990(02)
5.周学金,罗汝英 杉林连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反馈[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1(3)6.张其水;俞新妥 连栽杉木林的根系研究 1991(04)7.盛炜彤 我国人工林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 1992
8.杨玉盛,邱仁辉,俞新妥,陈光水 不同栽杉代数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期刊论文]-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9(3)9.杨玉盛,张任好,何宗明,邱仁辉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林分生产力变化[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8(3)
10.杨玉盛,邱仁辉,何宗明,俞新妥,黄宝龙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杉木林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科学1998(6)
11.杨玉盛,何宗明,邱仁辉,俞新妥,黄宝龙 不同栽植代数29年实生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1999(1)
12.杨玉盛,俞新妥,邱仁辉,傅瑞树,陈光水 不同栽杉代数根际土壤肥力及生物学特性变化[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3)13.杨玉盛,邱仁辉,俞新妥,何宗明,黄宝龙 不同栽植代数29年生杉木林土壤腐殖质及结合形态的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1999(3)1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 197815.严昶升 土壤肥力研究方法 1988
16.许光辉;郑洪元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 1986
17.哈兹耶夫 Ф Х;郑洪元;周礼凯;张德生 土壤酶活性 198018.郎奎健;唐守正 IBM-PC系列程序集 198919.俞新妥 杉木栽培学 1997
20.杨玉盛;李振问;刘爱琴 人工阔叶林取代格氏栲天然林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1993(05)
21.杨玉盛,何宗明,邹双全,俞新妥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1998(2)22.熊毅;李庆逵 中国土壤 1987
23.杨玉盛 论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利弊及对策[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1997(2)24.杨玉盛 影响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因素探讨[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1998(1)25.俞新妥 混交林营造 1983
26.张秉刚 鼎湖山土壤的活性铁铝与土壤水分关系探讨 1990(06)
引证文献(87条)1.肖书富 萌芽杉木与杂交马褂木混交效果分析[期刊论文]-防护林科技 2015(1)
2.罗修宝,商继东,华朝晖,蓝春能,李大标 壳斗科树种母树林营建技术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4(09)3.段春华,翟建平,杜立民 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及防止措施[期刊论文]-山东林业科技 2009(02)
4.林瑞余,蔡丽平,谢锦升,黄荣珍,杨玉盛 木荚红豆人工林N,P,K现存量研究[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02)5.彭小林 闽北5种乡土阔叶树种幼林生长量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福建林业科技 2012(04)6.彭小林 闽北5种乡土阔叶树种的早期生长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 2012(18)
7.林瑞余,陈银秀,黄荣臻,陈光水,杨玉盛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凋落物养分特征及动态变化[期刊论文]-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01)8.应金花,何宗明,范少辉,翁贤权,杨承栋 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杉木人工林某些土壤性质的影响[期刊论文]-土壤与环境 2001(03)
9.翁贤权 1代杉木采伐剩余物对2代杉木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福建林业科技 2013(02)10.房莉,余健,陈金林 连栽对杨树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07)11.张志才 第1代与第2代9年生杉木林分生产力及土壤肥力比较[期刊论文]-福建林业科技 2012(03)12.陈顺和 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生长与生物量研究初报[期刊论文]-华东森林经理 2002(04)13.陈顺和 萌芽杉木与酸枣混交林生长与生物量研究初报[期刊论文]-福建林业科技 2002(04)
14.刘慧娟,王宗永,刘君昂,周国英,何苑嗥,谭益民 杉木人工幼林固氮植被的林间生态经营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14(24)15.衣晓丹,王新杰 杉木人工纯林与混交林下几种土壤养分对比及与生长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02)16.林同龙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8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林业调查规划 2012(01)
17.王良桂,张焕朝,朱强根,蒋永丰,颜开义,王福好 不同林龄和连栽代次杨树人工林土壤氮矿质化特性[期刊论文]-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01)
18.黄跃延 立地管理措施对7年生2代杉木林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福建林业科技 2009(04)
19.范广阔,邹双全,林开敏,何宗明,郭玉硕,曹永康 不同更新方式对杉木林土壤肥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9(03)20.何宗明,范少辉,林光耀,杨旭静,应金花 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01)21.王志勇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18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期刊论文]-江西林业科技 2013(05)
22.潘辉,黄石德,张金文,王光华,朱洪如 试论福建省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及其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03)23.范少辉,何宗明,卢镜铭,潘瑞民,杨旭静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5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期刊论文]-林业科学研究 2006(01)24.刘露奇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酸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3
25.郑宏 老龄杉木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特点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 2011(24)
26.王良桂,张焕朝,朱强根,蒋永丰,颜开义,王福好 苏北杨树人工林连栽林地土壤氮素矿质化原位研究[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27.杨少红,高人,陈光水,张任好 不同栽杉代数杉木林C库与C吸存[期刊论文]-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04)28.林金堂 福建省林地针叶化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闽江学院学报 2002(02)29.林金堂 福建省林地针叶化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闽江学院学报 2002(06)
30.王丹,戴伟,王兵,李萍,邓宗付,赵超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03)31.王延平,王华田,谭秀梅,姜岳忠,孔令刚 杨树人工林品种更替连作与非更替连作根际效应的比较[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0(05)32.何宗明,范少辉,陈清山,杨旭,应金花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4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3(04)33.张立英,张百习,孙海红 中国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防护林科技 2009(04)
34.万晓华,黄志群,何宗明,胡振宏,杨靖宇,余再鹏,王民煌 阔叶和杉木人工林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比较[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2013(02)
35.何宗明,范少辉,卢镜铭,杨旭静,翁贤权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6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6(11)36.王丹,王兵,戴伟,李萍,胡文,郭浩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期刊论文]-林业科学研究 2009(05)37.段春华,翟建平,杜立民 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及防止措施[期刊论文]-山东林业科技 2009(02)38.汪伟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季节动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39.李延茂,胡江春,张晶,汪思龙,王书锦 杉木连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5(07)
40.罗梅,郑小贤,杜燕,刘波云 福建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多功能评价初探[期刊论文]-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41.吴庆标,黄承标,黄恒川,黄海仲,韦家国,蒙跃环 杉木连栽迹地改植秃杉的经济效益分析[期刊论文]-林业经济问题 2008(02)42.何友均,李智勇,张谱,范少辉 全球人工林环境管理策略研究[期刊论文]-世界林业研究 2012(06)43.陈进宁,汪思龙 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库动态研究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广西林业科学 2007(03)
44.黄承才,张骏,江波,朱锦茹,常杰 浙江省杉木生态公益林凋落物及其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6(06)45.何苑皞,周国英,王圣洁,李河 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遗传多样性[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4(10)46.王丹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土壤碳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47.陈龙池,汪思龙,陈楚莹 杉木人工林衰退机理探讨[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4(10)
48.付刚 陕西秦岭和渭北林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土壤性质及其连栽障碍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49.王延平,王华田,谭秀梅,姜岳忠,孔令刚 杨树人工林品种更替连作与非更替连作根际效应的比较[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0(05)
50.孙冬婧 间伐和套种阔叶树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地力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1151.王冬雪 闽北山地针阔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52.明安刚 连栽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复杂性和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53.李明臣 桉树林取代马尾松疏林后群落组成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学位论文]硕士 200754.刘贤词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季节动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55.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邓仕坚,高洪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研究[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4(10)56.张乃莉 松嫩草甸主要植物群落土壤磷素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57.杨丁丁 四川省天全县两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养分动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58.王旭琴 竹酢液对杉木土壤肥力和生长效应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759.孔令刚 多代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根际效应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60.何苑皞,周国英,王圣洁,李河 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遗传多样性[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4(10)61.吕磊 湖南省5种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生态功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62.曹榕彬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林地适宜性评价[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3.杨阳 外源酚酸对欧美杨Ⅰ-107水培幼苗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1064.罗佳 枫香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965.陈龙池 杉木人工林土壤中毒性化感物质的鉴定与来源[学位论文]博士 200966.王珍珍 枫香人工林养分季节动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67.蒋永丰 苏北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氮矿质化特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68.王晓慧 岩溶区种植、养殖方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69.何劲秀 桤木人工林根系形态、和物量和养分分布特性[学位论文]硕士 200870.王小强 不同林龄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71.徐敏 百山祖北坡中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72.冯志敏 杨树丰产郁闭林的营养及根系调控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9
73.尤芬蕾 不同氮素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学位论文]硕士 201074.李国雷 密度调控对针叶人工林地被和土壤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75.秦国宣 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学位论文]硕士 2008
76.林杞 铝胁迫下不同类型森林土壤对杉木幼苗生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977.江波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78.徐洪利 杉木连栽致害真菌拮抗菌Bacillus subtilis 3728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79.李甜江 中国沙棘人工林衰退的水分生理生态机制[学位论文]博士 201180.陈宏伟 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特征及土壤肥力变化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8
81.赵勇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学位论文]博士 200782.李江 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林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83.张骏 中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储量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884.邢世和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福建省林地资源评价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85.刘丽 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微生物落及功能群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986.张剑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稳定性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8
87.陈爱玲 杉木连栽地轮栽柳杉和闽楠后养分及铝分布与迁移动态[学位论文]博士 2007
引用本文格式:杨玉盛.何宗明.陈光水.谢锦升.俞新妥.YANG Yu-Sheng.He Zhongming.CHEN Guang-shui.XIE Jing-sheng.YU Xin-Tuo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变化[期刊论文]-土壤与环境 20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